世界上最“肥”的鸟,幼鸟被抓来炼油点灯,它吃素怎么长那么胖?
自然界中有一种鸟,被称为行走的“食用油”,它浑身上下都是脂肪,据说用它熬出来的油清透无味,存放很久都不会变质,印第安土著日常做饭或者点油灯,用的都是它的油。
这种鸟的学名叫油鸱(chī),它究竟是什么鸟?怎么长出这一身的油?
行走的“食用油”,油鸱
若是有幸走进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址,你可能会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炼油方式。
印第安人抓起一只只脱掉毛的鸟扔进带有些清油的大锅之中,使用漏勺反复地在锅里搅拌,让每一只鸟都能够均匀地受热。他们可不是在制作什么炸鸟美食,而是正在用鸟练油!
鸟儿在油锅之中仿佛烹炸,锅内的油脂竟然越来越多,炼制出了一锅清澈透亮的鸟油。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之中,鸟每天都在天空之中翱翔,可谓是“身轻如燕”,身上都是健硕的肌肉,鲜少会看见附着大量油脂的鸟类。
若是成为一只大胖鸟,鸟儿早就飞不起来了,鸟又怎么可能用来炼油呢?
印第安人用来炼油的鸟可非同寻常,它们被当地人称之为行走的“食用油”,是印第安人食用油的主要来源。这个鸟的名字,叫做油鸱。
油鸱的名字得益于它们那一身膘壮的油脂,属于夜鹰目,与我们俗称的猫头鹰有些许瓜葛,属于南美洲的夜行鸟。
油鸱嘴巴是黄色,拥有着一个又尖又带有钩的喙,长着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
浑身呈现出暗红褐色,翅膀上还能看到白色点斑与黑色横斑,体型较大,但是口裂却很小,脚也极小,尾巴呈现扇形,十分好看,长相与夜莺极为类似。
最具特点的便是那一双长长的翅膀,还有那喧闹的叫声。每次的叫声又急促叫得又快,一秒钟能够叫250多次,伴随着凄厉的叫声(7000赫兹以上),让人闻之毛骨悚然,给人一种不祥之感。
它们这叫声刻有独特的妙用,油鸱靠着这尖锐、凄厉又快速的叫声,能够在黑暗之中定位。
它们依靠着回声还能够确定食物、同伴以及障碍物的位置,可谓是带有雷达的鸟。即便在岩洞之中也能准确地辨别方位,这独特的技能跟蝙蝠可有的一拼。
在南美洲的地盘,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秘鲁的沿海山地之中,都生活着油鸱。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麓,巴拿马以及特立尼达都都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到了繁殖的季节,他们会在岩洞岩壁凹陷处开始打造自己的巢穴。口里可以吐出黏液,能够将半消化的果肉粘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壁巢。
雌鸟在产下2-4颗蛋后就会开始孵化,幼鸟孵化出来之后将会由鸟爸爸、鸟妈妈共同喂养120天的时间,可谓是鸟类之中“啃老”最久的幼鸟之一。幼鸟被喂养地肥肥胖胖的,体重能够达到成年鸟的70%或100%才会开始独立生活。
正是如此,幼鸟身上的油脂含量是最旺盛时期,毕竟它们整天吃吃吃,也没有运动,体内的油脂含量可比勤快的成年鸟高多了。印第安人发现了这一点后,每次到了油鸱繁殖的季节,就会开始举行他们独特的仪式。
印第安人会在油鸱的洞口架起大锅,拾起柴火将大锅烧的通红,然后将抓捕的幼鸟放在锅中炼油。
用油鸱幼鸟炼出来的油,不仅清澈透亮没有异味,还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坏,既可以用来电灯照明,还可以用来烹饪美食。
还没换毛的幼鸟
对于印第安人而言,油鸱的繁殖季节是他们的丰收日,对此他们也格外的注重仪式感,感恩天赐的食物。
可是,这对于油鸱而言却是致命的打击,毕竟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还没能长大成鸟,就变成了炼油的工具,更成为了人类食物的来源。若是它们会说话,早就骂人了:就你们清高,拿我们当做炼油工具!
油鸱为何那么肥,难道它们不飞吗?
众所周知,鸟类为了能够飞行已经练出了一身的“腱子肉”,体内的脂肪含量极少。若是太肥,鸟儿根本很难在天空中飞行起来,只能变成“走地鸡”了。
那么,油鸱的身上为何有如此多脂肪?莫非它们都不需要飞行?
油鸱身上的油脂之所以如此多,跟它们的食性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夜鹰目中唯一吃果实的鸟,其他的夜鹰种类的鸟儿,大多都食用蚊子、蛾等昆虫,很少纯吃果实。
每次黑夜降临,油鸱就开始活跃起来,成群结队的降落在棕榈树上,开始大快朵颐地食用油棕果。
要知道油棕向来被人们誉成为“世界油王”,从形状上看来跟椰子有些许类似,因此也有人叫做“油椰子”。
而油棕结出来的果子叫做油棕果,主要是鲜嫩的果肉跟棕仁组成。果肉之中的含油量高达45-50%,而核仁之中的含油量更是高达48-55%。
一棵油棕树,一年可以产出30-40千克的油脂,一亩更是可以产油100-200千克!
除了油棕果之外,油鸱还十分喜欢吃牛油果和橄榄。牛油果,正如其名含油量也极为丰富,100g牛油果中含有23.5g左右的脂肪;而橄榄果的含油量也高达25%。
油鸱常年食用含油量如此高的果实,吃下去之后这些油脂囤积在体内,也就含有了大量油脂,也成为了鸟类之中的“油王”。
棕榈树上的油鸱
可能有人会好奇,长得这么胖它们是不是只能够在陆地上行走,根本胖的飞不起来了?
其实不然,虽然油鸱长得肥肥胖胖却是飞行的一把好手。它们的身长大约30多公分,在鸟类之中算不上大个头,但是它们的翅膀展开之后却能接近1米。依靠着这长长的翅膀跟扇子一般的尾巴,能够轻轻松松地让肥胖的身体在空中翱翔。
不得不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油鸱也算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独特生物了。现在,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印第安人能够找到更好的炼油方式,放它们一条生路,千万别整灭绝了!
世界上最胖的10只动物,最后一只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界中的奇迹
1、最胖的猪
大家可能都猜到了,说到世界上最胖的动物,猪肯定能够上榜,所以小编把它放在了第一位。美国的一位农场主在自家农场养了一只名叫“比尔”的猪,这只猪的体重超过了2260斤。“比尔”在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亮过相,也算是一只举世闻名的肥猪了。“比尔”的主人表示,一直以来都把“比尔”当作家人,并没有考虑把它吃掉。丰富的食物加上无忧无虑的生活,长这么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最胖的松鼠
看到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喂它一颗坚果?不要怀疑,它一定会接过你的坚果,然后毫不犹豫地吃下去。这张松鼠的照片是一位在加利福尼亚水杉国家公园游玩的游客拍下的,在拍下这张照片之前,他刚刚给这只肥硕的家伙喂食了整整一包花生。这里的松鼠长得都很胖,得益于观光客们带来的充足食物。但能把自己生生吃成一个球的,大概在松鼠里就只有眼前这一只了。
3、最胖的猴子
泰国有一只明星猴子,因为太胖被广大网友取了个“胖悟空”的外号。作为一只猴王,只需要躺在那里,它的猴子手下们每天都会为它送来大量的食物,其中还包括大量游客留下的垃圾食品和碳酸饮料。正常猴子的体重一般只有10公斤,但这只“胖悟空”的体重最重的时候达到了30公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胖的猴子。
4、最胖的鸽子
看看这只世界上最胖的鸽子,都快把旁边的小鸟比得看不清了,还在那吃,完全不考虑自己以后还能不能飞起来。在中国鸽子自古以来都被当作信使,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了下来。这只鸽子可能觉得现在没自己什么事了,然后自暴自弃,每天在广场上暴饮暴食,就成了世界上最胖的鸽子。
5、最胖的兔子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兔子算得上动物界里少有的身姿矫健的动物之一了。但是如果你见过英国这只叫做“拉尔夫”的兔子,一定会改变这个想法,因为这只兔子体重达到了50斤,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上最胖的兔子。卷心菜、胡萝卜、水果、饼干、面包,这只兔子什么都吃,越来越胖。
6、最胖的狗
很多朋友家里都养了宠物狗,特别是二哈,天性好动,很难将它们和肥胖联系到一起。但是一只名叫“卡尔”的比格犬就和别的狗不一样,它的体重有40多公斤,是一般犬类的好几倍。因为在小的时候“卡尔”患上了甲状腺疾病,导致它在患病的时候养成了吃了睡、睡了吃的习惯。即使病好了,“卡尔”的这种习惯都没有改过来,所以才会越来越胖。
7、最胖的猫
猫科动物在自然界中一般都是身体轻盈,身手敏捷的,就比如说猎豹。但是在俄罗斯有一只叫做“凯蒂”的大胖猫,成为了猫科家族中最胖的一员。这只叫做“凯蒂”的大胖猫体重达到了46斤,这样的体重对于一只猫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的“凯蒂”不要说走动了,就连起来翻个身都很难办到。即便如此,“凯蒂”每天还是在不停地吃,它的主人貌似也没有让它减肥的想法。
8、最胖的老鼠
2006年,西安的秦岭野生动物园来了一位稀客,乍看上去像一只小猪仔,其实它是一只胖得不能再胖的老鼠。经过称重,这只肥头大耳的老鼠体重达到了9公斤。工作人员尝试着将一只猫放进关着老鼠的铁笼,老鼠的尾巴扫动了一下,这只老鼠的天敌瞬间大叫起来。而这只肥胖的老鼠依旧稳如泰山,望着猫一动不动。
9、最胖的老虎
老虎是森林之王,它们身手矫健,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是它的食物。但是看看哈尔滨动物园里的这只老虎,捕食那是不可能的,连动一动好像都有点困难。看着它圆滚滚的样子,早已没有了森林之王的威风,反而有一种萌萌的感觉。有网友说,这只老虎一定是过年被喂成这个样子的;还有网友说,这就是过年后的你。
10、最胖的海鸟
照片中的海鸟肥胖不堪,不要说飞起来,可能在海中捕食的时候都会沉下去吧。让人不解的是,这只连自己捕食都困难的海鸟不但存活了下来,而且还长到了这么大。
怎么吃都不胖的小鸟,到底有啥秘诀?
如果将喂鸟器放在居民区,你很可能看到大多数小鸟都不会羞于接受这一免费的小吃。尽管它们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这些额外的食物,但是看起来它们却不会变胖。人们可能会说,那些肥胖的小鸟都已经被捕食者吃掉了,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过量摄食的行为应该早就被进化淘汰了。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些鸟类不会变胖?
9月18日,发表在《进化和生态学进展》杂志上的论文——“在食物充足时保持苗条:什么能量机制可以发挥作用”——对此给出了回答。论文的作者、英国罗汉普敦大学的环境生物学家Lewis Halsey想研究黄莺是否会调节自身活动从而以某种方式消耗更多的能量并维持苗条的身形。“在我家附近鸟类喂食器旁大快朵颐的雀形目鸟类看起来从不会变胖,但如果人们身处这种随便吃到饱的环境中,体重却会增加。”Halsey说。
近期的研究间接表明,鸟类可以调节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数量,但这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所以Halsey开始着手对这件事进行文献回顾。他说:“当给定一定数量的食物时,动物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调整能量利用的效率,或者通过行为,如改变翅膀煽动频率或鸣叫模式从而利用更多或更少的能量;或者通过生理,如消化或细胞代谢效率来改变能量的使用模式。”
他的发现支持了此前的研究。他说,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卡路里取决于我们吃什么”,这不光与吃什么有关,还与食物怎么消化有关。“我们应该记住‘能量摄入’不是鸟类吃了什么,而是肠道吸收了什么和之后细胞提取出了什么;只关注食物摄入量太简单了。”他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和其它动物。”
编译: Sky 审稿:西莫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进化和生态学进展》
原文链接:https://www.zmescience.com/science/news-science/birds-overeat-stay-slim-19092018/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