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了怎么处理(肥胖症怎么处理)

文章目录:

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专家提醒:减肥先减油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5月11日是第八个世界防治肥胖日。“《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2018 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这意味着大约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面临超重或肥胖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表示,当体重秤上的数字持续攀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戒奶茶、断甜品,却对餐桌上泛着油光的红烧肉和油汪汪的炒青菜视若无睹。“这种‘超标摄油’现象绝非个例,减肥不能光盯着糖,还要注意减少油摄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受访者供图

何丽介绍,每克脂肪(油)含9千卡能量,是同等重量糖分(4千卡)的2.25倍‌。这意味着摄入30克食用油(相当于2汤匙)就能产生270千卡能量,约等于1.5碗米饭的能量。长期忽视油脂控制的人群,即使完全戒糖,每日仍可能因过量摄入烹调油和食物中的脂肪而多摄入500-800千卡能量。“如果日常饮食中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占比过高,身体处理血糖的胰腺β细胞工作效率可能直接腰斩,这正是2型糖尿病高发的关键诱因。”

何丽建议,选择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色拉油等植物油烹饪,尽量避免使用动物油;烹饪方法多用蒸、煮、白灼和凉拌等方式,少用煎和炸的方法;学会看预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选择脂肪含量少的食品;使用控油壶帮助合理规划用油量;点餐或叫外卖时要注意荤素搭配,以清淡口味菜品为主,尽量少点重口味菜品,可在备注里要求商家少放盐、油、糖,也可以用白开水涮一涮再吃。

“儿童青少年时期清淡口味的养成非常重要。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理念,养成清淡不油腻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何丽特别提醒。

责编:谷雨微

主编:王振雅

校对:刘颖琪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体重管理全攻略 这样才是科学减重

今年春季以来,“体重管理”持续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体重是评估人体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何管理体重才更有效?“管住嘴”“迈开腿”就够了吗?中日友好医院的多学科医生,针对体重管理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解答。

“练哪儿瘦哪儿”是一个伪命题

网络上流行很多瘦腿、瘦腰的运动减肥方法,然而很多人练习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江山表示,“练哪儿瘦哪儿”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身体里的脂肪就像是装在桶里的水,不是从桶的哪个部位舀出,哪个部位的水就减少。脂肪减少也是全身性的,而不会发生在某个特定部位。”

江山进一步解释说,很多人会通过卷腹锻炼来瘦腰,但实际上,卷腹可以增强腹直肌的力量,却并不会直接起到瘦腰的效果。因为腹部脂肪的减少是随着整个身体脂肪含量的减少而发生的。在减肥的时候,脂肪多的部位瘦得较快,脂肪少的部位瘦得较慢,这种现象会让人们误以为局部减肥有效,但其实这只是全身脂肪分布的自然规律。因此,如果想要瘦腰,不能只依赖于腰部的锻炼,而是要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少整体脂肪含量,进而达到瘦腰的目的。

“喝凉水都胖”怎么办

很多正在减肥的人会抱怨,自己明明吃得不多,却还会长肉,甚至“喝凉水都胖”,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于永超认为,在排除疾病和药物影响因素后,如果“觉得吃得不多”却依然会变胖,很可能是因为“吃得不多”未必是真实情况。有些人可能只是饭吃得少,但客观上,一天中吃的所有东西的总量却并不少。

不过,现实中确实存在吃得很少,却很难瘦下来的情况。于永超说,这是因为这些人曾经有过节食减肥的历史。如果经过多次反复节食,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会降低,变成“易胖体质”,从而使身体合成脂肪的效率增高,导致吃一点东西就会变胖。

此外,很多上班族还存在“过劳肥”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睡眠不足、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皮质醇会升高,从而导致体内脂肪向躯干部位聚集,也就是所说的“向心性肥胖”。

于永超说,评价一个人的胖瘦,不能简单地看身高和体重,更要关注代谢参数,进行身体成分分析。比如一个“肌肉型”的人,就像大草原上奔跑的骏马,虽然吃得不少,但运动量很大,也就不会存在“吃什么都胖”的情况;而一个“脂肪型”的人,即使吃得不多,也会把脂肪储存在腹部,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将脂肪都储存在驼峰一样。

于永超说,体重管理最关键的是要“稳”,不能过度节食。要通过规律饮食,将基础代谢“养”上去,再通过运动,锻炼肌肉,把自己的状态从“骆驼”变成“骏马”,从而解决“喝凉水都胖”的问题。

生酮饮食法减肥有弊端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里推荐了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减重方法,通过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达到减重的效果。

于永超提醒,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过程中不能走极端,例如正常饮食中的碳水比例通常是50%-65%,想要减重的人群可以将其降低到40%左右。但是如果完全戒掉碳水化合物,例如采取网上流行的生酮饮食法,则会给健康带来很大风险。生酮饮食法能够将脂肪快速分解,并通过尿液排出,但同时需要付出心情烦躁、抑郁、失眠、脱发、便秘,以及女性生理期不规律的代价,尿酸高的人还很有可能痛风发作,血脂高的人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重

需要注意的是,体重管理并不意味着以瘦为美。在关注体重管理的同时,先要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那么,如何评估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什么时候需要减重呢?

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马骁介绍,临床常用的体重评估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体重指数,也叫体质指数,即BMI。对于中国人群来说,18.5≤BMI≤23.9,属于正常范围;24≤BMI≤27.9属于超重;BMI≥28属于肥胖。不过,BMI的评估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明确区分脂肪和肌肉的重量,可能会将肌肉发达的运动员型人群误判为超重和肥胖。

第二种是腰围和腰臀围比,中国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比BMI定义的肥胖对体内代谢健康影响更大,因此,大腹便便的“苹果型”身材的人群,需要进行积极的体重干预。

第三种方法是体成分分析,即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根据脂肪、水、肌肉导电强弱的不同,来综合评估肌肉、脂肪的分布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隐形的胖子”,也就是BMI和腰围测量在正常范围,但体脂率(体脂率是人体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中国成人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女性大于30%就属于肥胖的状态——记者注)其实已经超标的人群。

上班族管理体重的三个要点

肥胖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然而,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是很多上班族的生活常态,这部分人群应如何有效管理体重?

马骁表示,体重管理没有捷径。要想有效控制体重,必须从调整生活方式做起。

马骁介绍,管理体重有三个要点:首先要重视,要意识到超重和肥胖状态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危害生命。其次要掌握吃、动、睡眠和心理调整的科学办法。

在饮食方面,可以按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推荐的种类和数量进食,同时采用一些辅助性的小技巧,例如用小型餐具来减少主食的摄入,控制吃饭速度(太快进食也会增加肥胖和超重的风险),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类,最后吃碳水化合物、谷物类,科学的进食顺序对避免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也会起到一定效果。

在运动方面,对于紧张忙碌的上班族来说,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运动。比如把上下班的交通方式改为骑车或者跑步,在开会时通过局部运动来锻炼肌肉力量,尤其是四肢肌肉力量。

在睡眠方面,需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控制食欲。而在睡眠不足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饥饿素,使人更容易感到饥饿,从而增加食物摄入。

在心理方面,要调整心理状态,缓解压力,避免因压力导致过度饮食。

最后,要在身边营造关注健康体重的氛围,比如跟家庭成员一起运动,控制饮食;同事之间互相提醒,一起做工间操。互相督促的环境更有助于养成体重管理的习惯。(记者 夏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世界防治肥胖日 | 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一直在涨?这10个小习惯,让你悄悄变胖!

今天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治肥胖,拒绝负重前行”

随着生活品质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健康的体型管理,很多人在减重后会出现反弹,甚至有医生表示,常遇到患者坚持不下来的问题。那么,什么因素影响体重?怎样才能科学减重?

01明明没吃多少,体重却一直在涨觉得自己胖得“冤枉”?

其实很多“长肉习惯”都藏在日常细节里,小心这10个让你悄悄变胖的“坑”。

赖床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往往会让人更容易胖!身体空腹“开机”,身体热量不足会进入“省电模式”。长时间空腹不仅容易让人暴饮暴食,还更易倾向于选择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进而导致全天热量摄入更高。

破解招数:每天规律吃早餐,最好8点前解决。

进食速度过快

大脑感知胃肠发出的饱腹信号一般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吃得太快,即便已经饱了,但大脑还没来得及发出信号,嘴还会继续吃,很可能造成进食过量。长此以往,就会增加长胖的风险。

破解招数:慢点吃饭,每口尽量咀嚼约20下,控制在七八分饱

“电子榨菜”配饭

吃饭沉迷剧情,不仅会让人“食不知味”,还容易忽略饱腹感,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破解招数:专心吃饭,别看手机、电视。

先吃主食后吃菜

吃饭顺序很重要,如果经常先吃主食,不仅饱腹感不强,还不利于餐后血糖的控制,进而让人容易长胖。

破解招数:先吃青菜,然后再一口肉、一口饭地吃;或事先预留出一小部分蔬菜和肉类,其余按“先菜后肉”的顺序进食完后,再将事先预留出来的那部分食物和米饭一起吃。

喜欢菜汤泡饭

菜汤滋味浓,是因为里面全是油和盐,泡上米饭吸得干干净净,增加了油、盐和热量的摄入,常吃容易长肉。

破解招数:尽量别吃汤泡饭、盖浇饭。

饭后吃水果

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普遍都不低,多在5%-10%,饱餐后再吃水果,便会增加热量摄入,同时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破解招数:餐前半小时吃水果,能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控血糖,也能增加饱腹感,减少正餐进食量;如果就是喜欢餐后吃水果,那就正餐少吃几口饭,给水果留出份额。

痴迷“酥脆”食品

比如果蔬脆、脆枣、干脆面、蛋黄酥、凤梨酥、榴莲酥、薯片等,这类食物大多高油高糖,还可能含反式脂肪酸,热量都不低,而且咀嚼时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中会摄入更多热量。

破解招数:少吃!偶尔解馋还行。

靠吃摆脱emo

压力大或不开心时,即使不饿,也想往嘴里塞东西,好像这样才能快乐和满足。但问题在于当我们不开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

破解招数:用运动代替往嘴里塞食物,如果实在想吃,那就选低热量蔬果,如圣女果、蓝莓、小草莓、砂糖橘、车厘子、葡萄等体积小的水果,吃起来解压又健康。

平时喝水少

忙碌的日子里,忽略喝水是常有的事情。也常听人说:“连喝水都长胖!”其实,水没有能量,喝它真不能长胖,反倒是喝水少的人,身体更容易长膘。有研究结果显示:与每天喝0-1杯白开水的人相比,每天喝4-5杯白开水可以降低15.2%新发超重风险;每天喝6杯以上的白开水可以降低36.7%的新发超重风险。

破解招数:定“喝水时间表”,如早上起床一杯水(200-250ml) 上下午分别2杯水 晚餐后半小时1杯水 睡前1小时1杯水;或直接买容量1500ml-2000ml 的大水壶,每天喝掉这1壶水。不喜欢喝白开水,也可以准备淡茶水。

长期久坐

长期久坐会减少热量消耗,脂肪容易堆积,增加发胖风险,而且还会增加血栓、中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破解招数:尽量起身活动。如果实在没机会离开椅子,就在完成工作后进行至少30分钟中高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瑜伽、跳操、打球等。

02为什么很多人减重不久就反弹了?

业界普遍认为,“溜溜球效应”是减重后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 溜溜球效应主要是指人从减重行为获益后,产生放松和自我奖励的心理,从而引发饮食失控。同时,脂肪细胞具有记忆效应,人一旦恢复不健康饮食,脂肪细胞会迅速恢复原状,进而引发体重反弹。

长期节食或极端低热量饮食会导致基础代谢率(BMR)显著下降,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减少能量消耗以应对“饥荒”。当恢复正常饮食时,代谢率无法快速回升,热量摄入突然超过代谢需求,会导致脂肪重新堆积。

03怎样减重不容易反弹?

明确自身的肥胖程度

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全身性肥胖的通用标准,BMI=体重(千克)/身高(米)²。在我国成年人中:

■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正常体重■24≤BMI<28为超重■28≤BMI<32.5为轻度肥胖■32.5≤BMI<37.5为中度肥胖■37.5≤BMI<50为重度肥胖■BMI≥50为极重度肥胖BMI虽然计算简便,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殊人群需要联合体脂率、腰围等多个指标进行肥胖评估。

明确减重目标

大多数超重和轻度肥胖症患者只要在3-6个月内将体重降低5%-15%并维持,就可以有效地改善健康状况。

中、重度肥胖症患者需要有更高的减重目标,以获得肥胖相关疾病的更优改善,通常需要到专业医疗减重中心制定合适的减重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案

最基础的减重方案是饮食运动干预,适合所有超重及肥胖人群。

饮食:

间歇性断食是适合各类减重人群且可长期应用的饮食干预方法。一般采取5 2模式,1周中5天相对正常进食,其他2天非连续摄入平常1/4能量,男性约600千卡/天,女性约500千卡/天。

运动:

可以每周进行2-3次有氧耐力运动,每次30分钟-1小时,比如跑步、骑车、游泳等大肌肉群运动。要根据自身心肺功能和健康状况逐渐增加运动总量和强度。

图源网络(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来源:央视新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