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足了,人就瘦了!常喝一碗“补阳汤”,这个冬天跟肥胖说再见
经常有人咨询,说从医生,我感觉我吃的再少,都瘦不下来,中医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吗?今天从医生告诉你一句话“阳气足了,人就瘦了”。像这种怎么都瘦不下来,脂肪非常顽固的人,往往是体内的痰湿太重了!
我们认真观察,其实可以发现这类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从外形上看,往往是比较臃肿的,肉松松垮垮的。平时呢,怕冷,还总是少气乏力,腰酸腿软、胳膊腿发沉、老是不想动,稍微动动就累得不得了,昏昏沉沉的总像没睡醒一样,嗓子里还老是有痰,大便长期黏腻不成型。一看舌头,舌质淡白、有齿痕。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发现了,这不就是痰湿的特点吗?阳虚则寒,体内太寒,体内水液都冻上不走了,日久成痰,所以这种人你去大量运动出汗,反而更伤阳气,越来越胖。怎么解决呢?之前给大家讲过,阳气才是痰湿最大的克星,阳气足了,水液一化,人就瘦了。
正好明天就是冬至了,作为一年中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是天地间阴阳“乾坤大挪移”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阴极阳生,而人体阳气却相对最弱,需要特别注意养护体内微弱的阳气。今天我就通过一个案例告诉大家,如何正确补阳气,减肥肉。
陈女士,身高163,体重146斤,腰腹以下较为肥胖,常感到疲倦乏力、失眠多梦、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畏寒怕冷,稍微吃点东西就不消化,腹胀难受。尝试过节食和运动,但都没什么效果,。她经常因为自己的体重而感到焦虑,并觉得自己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
综合辨证属于典型的阳虚体寒体质。
我根据她的情况开方:肉桂、仙灵脾、泽泻、茯苓、川断、黄芪、山药、白术、当归、泽兰等十余味中药(中医用药需辨证,一人一方,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以温阳化湿为主。
服药期间反馈,感觉手脚暖和了,睡眠也好了,身体也轻松了,前后坚持调理了3个多月,体重下降32斤,腰细了,肚子也平坦了,整个人明显细了很多,精气神满满,身体不适也都没有了。
这是为何呢?
阳气不足,寒湿内停,水液代谢失常,所以肥胖、水肿;影响到了气血运行,气血供应不足,所以疲倦乏力、失眠多梦。
方中肉桂、仙灵脾、川断,温补肾阳,如同小太阳一般,温暖全身,驱散寒湿。
黄芪、白术,健脾补气,从根源上解决水湿问题,气足了也能推动水湿的运行。
茯苓、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将寒湿通过小便排出。
山药,益气养阴,防止利水太过损伤阴液。
当归、泽兰,补血活血,血液的流动也能排出水湿。
这么一套动作下来,阳气足了,脾肾暖了,痰湿没了,自然也就瘦了!
一碗补肾活血汤,攻破体寒,成功怀孕!
女人,外看容貌,内看卵巢。
卵巢不健康的女性,月经是紊乱的,皮肤是容易长斑的,身体是很容易发胖的,甚至有的女性还会因此不孕。
我之前有一个患者,才32岁,激素水平检查显示:
FSH:25IU/L
LH:12IU/L
雌二醇:50pg/ml
孕酮:<1ng/ml
B超检查显示双侧卵巢体积缩小,卵泡数量减少,血流信号减弱。
患者月经已经开始不规律了,量很少,颜色也很淡,痛经还比较明显。
患者备孕3年,仍然没有怀上,现在已经出现性欲减退的感觉。
看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看诊结束,我判断她属于肝肾阴虚,血瘀阻滞。
患者卵巢功能不佳,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导致卵子生成不足,卵泡发育不成熟;
同时,血瘀阻滞影响卵巢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加重卵巢功能减退。
肝肾阴虚与血瘀阻滞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多年未孕。
我立马想到了恩师教授的补肾活血汤。
枸杞子、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当归、川芎、桃仁、陈皮、菟丝子、川牛膝、鸡血藤、薏苡仁
方解
枸杞子、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补肾壮阳,强筋骨,促进卵子生成。
当归、川芎、川牛膝:调理气血,滋养血脉,活血化瘀,改善卵巢血液循环。
桃仁、鸡血藤: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促进卵泡发育。
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
薏苡仁: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有助于排除体内湿邪。
患者服用补肾活血汤一个疗程后,月经逐渐规律,量增多,色红,痛经减轻;性欲增强,阴道干涩症状缓解;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睡眠质量提高。
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患者成功怀孕。孕期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正常,母体健康状况良好。
#备孕#
体寒,湿气重,阳气不足,送你一味中药,温阳散寒,化解湿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说句实在话,身体要是“寒”了,真比家里没暖气还难受。手脚冰凉,像块冰;睡觉盖两床被子,还是冷得直打哆嗦;没两天还得来个湿气爆棚,头昏脑涨,脸油得能煎个蛋。
这些问题,您是不是也正经历着?更扎心的是,去医院一查,没病;可这身子骨就是“不争气”,怎么调都不对劲。体寒、湿气重、阳气不足,这三个词可能是你身体的“死穴”。
听好了,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儿,重要的是,送你一味中药——既能温阳散寒,又能化解湿气,让你从头到脚暖起来,湿气不再缠着你!
可别急着往下看,咱得先弄明白,这体寒、湿气重、阳气不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别稀里糊涂地对号入座。
体寒、湿气重、阳气不足,这三兄弟,谁也别想单独作妖
说起“体寒”,很多人以为就是冷,穿多点衣服就行。其实,这个寒不是单纯的冷,而是身体里的寒气太重。
中医讲“寒主收引”,寒气一多,气血运行就慢了,手脚自然冰凉,关节也僵硬疼痛,甚至还会引发痛经、宫寒等问题。
再看“湿气重”。湿气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水分”不听话了。正常情况下,水分会顺着汗液、尿液排出去,可湿气一旦过多,身体就像泡在了水缸里——头重、乏力、困倦、肚子胀,脸上还容易长痘。
至于“阳气不足”,那可是个大问题。阳气是我们身体的“火炉子”,能让气血顺畅、五脏六腑运转正常。如果阳气不足,身体就像没了动力,冷得快、病得多,脸色也发白发黄,整个人像被抽了魂儿似的。
更可怕的是,这三兄弟总是“狼狈为奸”,湿气重会伤阳气,阳气不足又容易让寒气入侵。稍不注意,身体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怎么调理都难彻底好。
1. 手脚冰凉,即便夏天也总觉得冷;
2. 关节疼痛、僵硬,尤其是湿冷天气时加重;
3. 头昏脑涨、易疲劳,一觉醒来像没睡;
4. 腹泻、胃寒,一吃冷饮就拉肚子;
5. 湿疹、长痘、舌苔厚腻,身上总觉得黏糊糊的;
6. 女人常见痛经、宫寒、不孕,男人则可能性功能减退。
是不是越看越觉得自己中了招?莫慌,咱们中医博大精深,自有办法收拾这三兄弟。
这味中药,既温阳散寒,又化解湿气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了,到底是哪味中药这么神奇?它就是附子!
附子,味辛、性热,归心、肾、脾三经,是中医里赫赫有名的“回阳救逆”药材。
它最大的本事,就是能温阳散寒、补火助阳、祛湿止痛。换句话说,附子就像身体的“暖宝宝”和“除湿机”,一边把寒气赶出去,一边把湿气化掉,还能让阳气“满血复活”。
附子在这些症状时,堪称“救命药”:
1. 四肢冰凉,畏寒怕冷:附子可以温补肾阳,让全身暖起来;
2. 关节疼痛,湿寒入骨:附子能通经活络,缓解寒湿导致的疼痛;
3. 腹泻、胃寒:附子入脾胃,能驱寒止泻;
4. 阳气虚脱:比如大病之后的虚弱无力,附子常被用来“回阳救逆”。
不过,附子虽好,也不是人人都能随便用。它性燥热,体质偏热或者阴虚火旺的人,可能反而会“火上浇油”。此外,附子有一定毒性,必须经过专业炮制才能使用,切记不可擅自乱吃。
中医里的调理思路,除了附子,还要靠这些方法
只用一味药,远远不够。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体寒、湿气重、阳气不足,光靠药补不行,生活里也得配合着调整。
第一,吃得对,寒湿自然少
1. 饮食要温热:多吃姜、红枣、羊肉、糯米等温性食物,少吃生冷寒凉的东西,比如冰镇饮料、凉拌菜。
2. 少油腻:油炸、肥腻的食物会让湿气更重,最好少碰。
3. 喝祛湿茶:比如薏米红豆茶、茯苓茶,能帮助化湿气、健脾胃。
第二,动起来,阳气才旺
身体一动,气血就活。每天坚持运动,哪怕是简单的快走、瑜伽,都能让阳气升起来,把寒湿赶出去。
第三,别熬夜,阳气不够用
夜晚是阳气“休息”和“补充”的关键时
间,熬夜就像硬生生掏空了身体的阳气。早睡早起,才是养阳的关键。
第四,艾灸、泡脚,养阳祛湿
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可以温阳散寒;每天睡前泡脚,不仅能暖身,还能改善睡眠质量。
最后,别忘了看舌头,身体状态全写在上面中医常说“舌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舌苔厚腻、舌体胖大的人,往往湿气重;舌头发白、发凉的人,多半阳气不足。如果你一照镜子,发现自己舌头“中招”了,就赶紧调理吧,别等寒湿伤了五脏六腑再后悔。
总结一句话:寒湿不除,百病丛生;阳气不足,健康无根。附子虽是好药,但用药需谨慎,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把身体调理好。
参考文献:
1.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体寒与湿气的中医辨治》,中华中医药学刊
3. 《附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杂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