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妈生完娃体重飙至370斤,产后肥胖主要是这3个原因
每个女孩年轻时都想有着轻盈的身材,奈何一旦结婚生娃体重往往不受控制。
近日,在安徽阜阳,27岁的新手妈妈杨茹生完孩子后体重暴增。据杨茹自己介绍结婚前170斤,生小孩的时候也瘦了,坐月子的时候也瘦了。但没想到出完月子就胖了起来,直到现在370多斤。
因为体重带来的巨大压力,杨茹目前日常生活都会有困难。婆婆称,孩子跑她也追不上,上楼梯累得喘,如果孩子摔倒了,她拉孩子都费劲儿。
对此杨茹中间也买药吃过,也针灸减肥过,但是反弹了。现在做饭要坐凳子上,不然腰痛。
对此,网友看到后也是觉得很心酸,觉得当妈妈真的失去了很多,牺牲很大,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杨茹的难过和无奈。
还有网友看到杨茹体重暴增过多,中间吃过药,也是很关心地表示可能是内分泌的问题,建议杨茹去医院查查内分泌。
除了杨茹外,大概每个新手妈妈都遭受过产后来自身材方面的困扰,肚皮松跨得还像怀孕几个月一样,全身肥了不止一个size,以前的衣服统统都穿不进去了。
很多新手妈妈会因此变得抑郁——
·难道生完孩子的女人都失去魅力了吗?
·难道就要一直这样胖下去吗?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为什么产后肥胖!
1、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很多产妇怀孕期间营养补充过多,造成过多的脂肪囤积在腹部。
2、产后缺乏运动,尤其是坐月子期间,很多宝妈为了追奶,过量饮食高蛋白、高脂的食物,加重肥胖状况。
3、内分泌紊乱,一些新手妈妈由于经验不足,承担养育压力,加上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导致内分泌紊乱失衡造成肥胖。
知道这些后,想要恢复窈窕身材真的不能盲目,不能节食减肥,也不能像上面杨茹一样吃药或者轻信其他减肥方法,只能靠科学的锻炼加上合理的饮食。
1、适当有氧运动
产后6周开始新手妈妈就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一般从每天1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天45分钟,每周坚持4-5次,形成规律。当然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设置运动量。
2、坚持母乳喂养
无数事实证明,哺乳妈妈比较容易恢复苗条身材,新手妈妈每天喂奶量,就是在消耗热量。所以坚持母乳喂养,可以很轻松就瘦下去。
3、合理调整饮食
产后要注意合理调整饮食,多补充蛋白质和新鲜蔬果,不吃垃圾食品和高脂高热量食品。
4、不可急于求成
很多新手妈妈产后总想迅速瘦下去,但是减肥这事急不来,不要妄想短期内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建议参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周制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它。记住,循序渐进才可以保持健康身体来减肥。
总之,产后的新手妈妈们不必担心也不要着急,相信只要掌握饮食技巧,适度运动,是可以恢复孕前身材的。
扎心!为什么一生完孩子就容易变胖?妈妈们该怎么办?
最近小编一个刚休完产假的同事“回归”,引起一阵小小的轰动。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这位同事生完孩子身材更好了——
胸大了,好吧我们就当是喂奶需要;可腰更细了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别人可以保持那么好,自己一生完胖20斤?
噙着委屈巴巴又满怀希望的泪水,我们一起来听听维庚博士的讲解吧!
产后发胖是女性肥胖的主要原因,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妈妈生完二宝后发现自己比生大宝之后更容易胖,难道是孩子生的越多越容易胖吗?
1.生孩子导致发胖?无论生不生孩子,女性每年体重自然增加0.87公斤,这源于代谢率的降低,是一个自然过程。
《女性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大约30,000名分娩1~4次的女性的体重数据,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女性从未恢复到怀孕前的体重,但她们在生完宝宝后1~2年的体重几乎与那些没有生孩子的同龄女性体重相同。
也就是说,导致妈妈发胖的,并不是生孩子这件事情。
但是,随着宝宝长大,差不多到了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段后,就开始不一样了——宝妈体重每年比没有孩子的同龄女性额外增加了0.45公斤。
这是怎么回事?
2.发胖源于生活方式改变前面提到的研究解释了生完孩子容易发胖更多源于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宝宝1-2岁的时候相对来说照顾比较轻松,再大一点,就比较忙碌了,妈妈们倾向于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所以她们可能会忽略自己的饮食和锻炼,这导致妈妈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导致发胖。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源于吃、练、睡三个方面:
吃: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自己的食物,有时候有些妈妈为了省事或者节约把孩子剩下的食物吃掉。
我有个朋友,她把孩子断奶后没有喝完的配方奶粉烘焙做蛋糕,这些配方奶粉的热量高于普通奶粉,结果当然很容易想象:她胖了。
练:会花很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忽略自己的锻炼需求。
睡:由于要照顾孩子,经常会出现睡眠不足,这会增加食欲并使减肥变得更加困难。
3.怎么办?说到底,还是得从吃、练、睡3个方面寻求解决方案:
吃: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营养需求是不一样的,不要为了节约吃掉孩子吃剩的食物。饮食中要有足够的全谷物(糙米、燕麦、大麦、玉米等等)、肉类、蔬菜、水果,以满足自己的营养需求、增加饱腹感。
练:即使没有办法去健身房,推着婴儿车逛街也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日常活动占每日能量支出的20%-30%,而运动一般只占每日能量支出的10%不到,所以日常活动的重要性高于运动。可以从每天5000步,每周走5天开始。
睡:如果睡眠不足,白天抽空午睡一下,可以缓解睡眠不足,降低身体的压力,从而控制体重。
Enjoy!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