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肠内细菌(肥肠细菌多吗)

文章目录:

肠道菌群紊乱了,喝水都胖

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刊登我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喝水都胖”的奥秘。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一种名为“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从病态肥胖者的肠道中分离出一种产生内毒素的细菌阴沟肠杆菌B29,并将其注射至无菌小鼠体内,观察小鼠身体反应及变化。结果显示,该菌可诱导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高脂饮食组小鼠中,在正常饮食的对照组小鼠中,未发现相同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阴沟肠杆菌可导致肥胖小鼠血清内毒素复合增加,炎症加重。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相对丰度从35%下降到检测不到时,体重下降很快。经过饮食控制,23周后血糖血压恢复正常。

对于已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却依然肥胖的人群来说,应对肠道菌群紊乱才是防治肥胖的关键。(徐澄)

来源:生命时报

华大联合瑞金医院首次筛选出潜在致胖菌 肥胖或是肠道细菌“捣鬼”

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24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袁静娴)肠道是营养吸收和获取外界能量的主要场所,更是宿主和肠道菌群共生互作的舞台。一旦平衡被打破,过度营养吸收将引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大基因智惠医学研究院在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研究成果,首次从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队列中筛选出潜在致胖菌——巨单胞菌,并揭示了其通过降解肠道肌醇、促进脂质吸收、导致肥胖发生的机制。研究团队鉴定了巨单胞菌与肥胖呈高度相关性,揭示了巨单胞菌与宿主遗传风险对肥胖发生存在叠加效应,并进一步阐明了巨单胞菌导致肥胖的机制。

基因组测序发现巨单胞菌与肥胖显著关联

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有益菌的减少,鉴定了多个改善宿主代谢的新一代益生菌;然而,针对肥胖富集菌的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特定肥胖富集菌是否参与,以及如何参与人类肥胖发生仍不清楚。此外,遗传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菌群和遗传对肥胖发生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亦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对631例肥胖人群以及374例正常对照人群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富集。继而将1005例样本聚类为3种肠型,即以Bacteroides、Prevotella、Megamonas为核心菌属的B、P、M肠型。其中M肠型个体相较于其他肠型,展现出有更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肥胖比例。Megamonas属的3个物种也均与BMI、体重、腰围呈显著正相关,且该结果在以色列人群队列中得到了验证,从而确立了巨单胞菌与肥胖表型的显著关联。

遗传叠加肠道菌群对肥胖有明显影响

遗传和肠道菌群是导致肥胖发生的两大关键因素。为深入探究巨单胞菌在不同肥胖遗传风险背景人群中的影响,研究团队对其中814名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量化遗传对肥胖的影响。研究发现,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菌群对BMI的解释度显著高于高遗传风险人群(8.9% vs 0.8%),并且肥胖与正常对照组的肠道菌群差异更为明显。这表明,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肠道微生物紊乱程度更大,对肥胖发生的影响也更大。最后,研究团队发现巨单胞菌对肥胖的影响呈现出与宿主遗传叠加的效应。

研究团队随后利用无特殊致病菌(SPF)小鼠、无菌小鼠、小肠类器官等多种模型充分论证了Megamonas rupellensis这一巨单胞菌代表物种的致肥胖作用及机制。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发现,M. rupellensis对正常饮食喂养的SPF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高脂饮食喂养SPF小鼠的体重增长及脂肪堆积。与此一致,在高脂喂养的无菌小鼠模型,M. rupellensis定植可显著提高小鼠体重增长百分比,并证实了其可明显促进肠道脂肪酸转运和脂质吸收。

机制上,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人群宏基因组数据的微生物代谢通路,在诸多肥胖富集通路中,进一步在体内外验证了M. rupellensis的肌醇降解能力。之后,研究团队论证了肌醇可抑制脂肪酸转运效率,这提示M. rupellensis的致胖效应可能是通过降解肌醇来介导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肌醇降解通路首个关键限速酶iolG异源表达于大肠杆菌中,发现该改造后的工程大肠杆菌能显著降解小鼠肠道肌醇并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从而论证了肠道微生物通过肌醇降解促进肠道脂质吸收与肥胖。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华大基因杨芳明博士表示:“该研究通过开展大规模中国肥胖人群肠道宏基因组与宿主基因组研究,揭示了肠道巨单胞菌与肥胖发生的强关联,并证明了巨单胞菌诱发肥胖的机制,可为肥胖的诊疗提供全新的靶标菌。”

肠道内竟有“肥胖菌”?通过饮食调整肠内菌群,让你轻松变瘦

有些人吃再多也不会胖,而有些人即使吃的很少也会胖。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实际上,这与住在肠道的被称为“肥胖菌”的东西有关。

究竟什么是“肥胖菌”?

所谓“肥胖菌”,是寄居在肠内的肠内细菌的一种。

研究显示,人体存在于肠内的细菌分为两个大部分,一种是诱发肥胖的“肥胖菌”,一种是保持身材的“易瘦菌”。

为什么“肥胖菌”会影响身材和阻碍减肥成功呢?

因为这个菌,在肠道进行消化的时候,会阻碍毒素的排除和脂肪的燃烧等,非常不利于身体的代谢和油脂的消耗。也就是说,如果这种肥胖的细菌在肠内过多的话,无论怎么减肥也很难瘦下来。

怎样才能减少“肥胖菌”呢?

肠内细菌聚集在一起被称为“肠内弗洛拉”,其中,为了抑制对人体造成恶劣影响的坏菌也就是“肥胖菌”增多,就要多摄入一些“有益菌”,帮助调整肠内环境。

如果增加有益菌的摄入,不仅能防止肥胖菌的影响,还能消除便秘,提高免疫力,美肤等,对保持身材、美容、健康都有很好的影响。

增加有益菌的饮食,减少肥菌,快速变瘦并且形成易瘦体质吧。

减少肥菌的食物①纳豆

纳豆是日本人最熟悉的发酵食品。

大豆中含有的食物纤维和纳豆菌产生的低聚糖是有益菌的饲料。

纳豆中含有的纳豆菌是肠内的有益菌,在清除坏菌的同时还能增加其他有益菌摄入量,食用后便能轻松调整肠内环境,达到减肥瘦身和形成易瘦体的效果。

减少肥菌的食物②糯米

糯米中含有的β葡聚糖这种食物纤维,对健康和改善肠内环境有着显着效果。

食用糯米以后,不仅可以增加有益菌的摄入,抑制糖类的吸收,还能预防大肠癌,提高肠道免疫力等,是调整肠内环境的最佳食材。

此外,酸奶、泡菜、富含纤维的蔬菜、谷物、水果等也值得推荐。

均衡的摄取,就能调整肠内环境抑制肥胖菌,减肥瘦身的效果极强。

变瘦!变瘦!变瘦!变美!变美!变美!关注公众号【减博士】,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