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感冒(肥胖感冒有潜伏期吗)

文章目录:

孩子肥胖,感冒总不好,多因痰湿在作怪,简单六味药,燥湿化痰

不知道您家孩子是不是这种情况:胖乎乎、圆滚滚的,只长肉,不长个儿,一笑起来眼睛都挤在一起,眯得看不见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没事,说明孩子吃得好、体格壮实,营养底子打好了以后就会长很高。

其实不然,肥胖不仅会对孩子的容貌造成影响,还会导致孩子的免疫功能、心肺功能下降,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肥胖多半是痰湿在作怪!

从哪些地方看孩子痰湿重?

家里有小胖墩的家长肯定都知道,有些胖胖的孩子虽然看着一身肉很扎实,实际上底子很虚,肌肉松垮无力,稍微做一点运动就气喘吁吁,其实这就是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孩子除了普遍偏胖以外,还有动作迟缓、畏寒、汗多、嗜睡、不爱吃米饭却爱吃零食、感冒不容易好等表现,这样的孩子一般唇色和舌头的颜色都会偏白,舌苔很白且滑腻或白且偏厚。

中医认为,痰湿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一种是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痰,好比你清清嗓子吐出来的痰,就是有形之痰,可以理解为无形痰的具象化;

无形之痰相对而言就让人难以捉摸了,如果要解释的话,那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水”,这种“水”没有被我们的人体利用,也无法排出体外,它会随着气血的运行出现在人体内的各种地方,跑到哪里就堵住哪里,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胖,身体机能也随之下降。所以中医说,“肥儿多痰湿”。

痰湿重,大人会血瘀,那小孩会怎样?

前面提到,痰湿具有流动性,会随着气血运行而游走,如果痰湿跑到了肺部不动了,孩子就会出现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如果痰湿跑到了脾胃,聚积于此,孩子就会有肥胖、食欲不振、腹泻等表现。

而在中医里,脾为生痰之源,如果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就会聚积生痰,所以要想调理孩子的痰湿,我们就要先从脾入手。

“药王”看中的温胆汤,化痰健脾

温胆汤是南北朝医师姚僧坦创作的古方,对治疗人体“胆寒”所致的失眠一症有着奇效,被“药王”孙思邈记录,从而流传至今。在历朝历代的改良中,温胆汤早已不仅仅只能温胆了,它对多种病症都有着较为显著的疗效。

我们给孩子用温胆汤,主要用这六味药:茯苓、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炙甘草。(具体用药用量需经医师辨证)

方中的陈皮、竹茹、法半夏、枳实都具备化痰的功效,有些方子会把法半夏替换成半夏,因为半夏祛寒化痰、清痰湿的功效更为突出,但是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这里不建议给孩子用。

孩子体内的痰液被清化后,再搭配健脾宁心的茯苓、益气补脾的炙甘草,有事半功倍之效。

注意:安神温胆丸就是温胆汤的中成药,除了温胆汤原有的药材以外,安神温胆丸里还加入了人参等多种安神滋补的中药材,不过该药丸里面加了微毒的朱砂,儿童并不适宜服用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有痰湿体质、或痰湿倾向的孩子无论寒、热都能使用温胆汤,可以用来泡脚(泡脚的时间需要稍长一些),也可以内服,但是内服在剂量上必须要很谨慎。所以不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建议找医师辨证后,使用专门调配的温胆汤进行调理。

胖的人更容易生病,看了这几点才知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人的腰围也越来越粗了,肥胖问题早已经屡见不鲜。仔细观察,就连身边肉眼可见的胖孩子也越来越多了。

事实上,我国已是世界“首胖”。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超重和肥胖的人大约超过了六个亿,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人属于超重或肥胖者,并且肥胖人群的上升速度还在不断增加。

胖的人更容易生病:

肥胖并不等同于强壮,我有个朋友,他平时食欲很好,也喜欢吃东西,身材长得是又高又壮,谁看了都直夸,但每到流感季,感冒的队伍里总少不了他,他的医生朋友建议他要控制体重,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多食用优质蛋白、谷物、蔬菜等,均衡搭配饮食。

事实上,肥胖致命已是全球公共危机,肥胖带来诸如三高之类慢性病发生的风险也在不断攀升,还是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的诱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肥胖的人感染流感后,比一般的人死亡率要高出三倍之多,免疫力在肥胖面前几乎全都掉线。有数据显示,在2009年猪流感疫情中,全球有数千万人被感染,其中超过一半的人为肥胖人群,在不幸死亡的人当中,也有超过六成的人为肥胖人群。中医上也有个概念,说人胖的时候往往阳气不足,体质会偏寒气发展。

朋友虽然吃得多但是营养不均衡,尽管人属于高胖,但却是营养不良。事实上,营养不良包括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在《2016年全球营养报告》中,超重和肥胖的人都被直接划归到“营养不良”的梯队里。

关于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措施,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将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控制合理体重,对维持免疫力非常有帮助。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营养均衡?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22》倡导“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在众多食品当中,全谷物、蔬菜水果、奶类、大豆及豆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优质动物蛋白质和钙,有益于孩子、成人及老年人的骨质健康。大豆及豆制品富含优质植物蛋白质及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化学物,有益大脑发育。

豆奶中铁含量是牛奶的25倍,不仅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还含有钙、铁、磷等矿物质,还有大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亚油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等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素,具有低脂、高纤维、无胆固醇特点,对增强免疫力和记忆力都有帮助。多喝豆奶还能减少孩子患肥胖病、营养不良的几率。

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大豆蛋白摄入量15-25克,但相关数据显示,人均大豆蛋白摄入量不足,而每天喝一杯250ml的豆奶相当于25克大豆摄入,可以满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每日豆制品摄入量的基础要求。

如何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提高免疫能力和抵抗力非常关键。蛋白质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核心营养素。我们日常需要选择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食品,根据“双蛋白饮食工程”指出,需要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均衡摄取。

那怎么保持双蛋白的摄入呢?其实很简单,可以豆奶牛奶换着喝,两杯好奶一起喝,营养互补,保障双蛋白摄入量。豆奶中,像当下流行的豆本豆豆奶就是不错的选择。

“豆本豆”—豆奶一直坚持选用优质非转基因有机大豆为原料,富含优质植物蛋白,0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采用全豆工艺,每100ml豆奶含2.6g优质植物蛋白,富含原生天然膳食纤维,口感丰富顺滑。采用有机种植,全程不用化学肥料、农药,不管是自己喝还是家人喝都很放心。

考虑到每个人的口感爱好,提供营养、美味的产品的同时,此豆奶还提供了原味豆奶、纯豆奶、有机全豆奶多种不同的口味选择,为人们提供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每种口味豆奶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口感丰富,豆香浓郁,大大提升了味蕾幸福感。

此外,要高免疫能力增强抵抗力,除了要科学合理饮食外,每天还要适当运动,保持好的睡眠,才能更健康。

又到流感高发季,专家提醒:5类人群尤其要注意

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李燕明

北京医院呼吸

与危重症医学

科主任

蒋亚文

中山大学公共

卫生学院(深圳)

副教授

马上迎来10月,又到流感高发季。

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①。全球范围内,每年流感的流行导致高达500万例重度疾病,高达65万例死亡②。而在中国,2021年中国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为66.82万例,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10.72%③。

日前,中华预防医学会与亚太流感控制联盟、中国医学科学院及中国疾病控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主办“2022世界流感大会”,主题为“新冠未去,流感重来:准备好了吗”,希望借此机会提醒公众,重视流感、防好流感。

今年流感或“卷土重来”,别大意!

进入秋季,一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诊量明显增多。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为什么今年秋季流感再次席卷而来?

“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和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优势毒株有关,因此每年对人群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蒋亚文表示,2020年上半年以后,因疫情防控措施影响,流感的传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发病率迅速下降。但在过去两年由此也积累了更多的易感人群,加之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水平较低,因此2022年以来流感有卷土重来之势,我国南方还出现了夏季流感高峰,流感样病例数明显超过此前几年同期数据,其中大部分为甲型流感。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教授同样表示,我国2021年到2022年流感季的流感较为严重,今年还出现了夏季流感。“2022年到2023年流感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需要把防流感的弦绷紧一点!”李燕明教授提醒道。

这5类人群尤其要预防流感

流感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可以自愈或通过服药加速症状缓解。但要注意,有几类人群需引起重视,他们感染流感的风险更高,症状持续时间长,更易引起肺炎等相关并发症。

因此,李燕明教授提醒,这些人群应对流感需要更加积极一些,包括预防、早期诊断、早期用药等方面。

1. 儿童

≤5岁、特别是≤2岁的儿童,他们的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呼吸系统还在生长发育阶段,遇上流感后,一是比较容易形成重症,二是常会成为流感传播的“核心”。一个孩子得了流感,容易传染给和他接触的小朋友,还会把流感病毒带回家庭,家长则可能把流感病毒再带到社会。

2. 老年人

老年人得了流感以后更容易形成重症,也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比如出现心血管并发症、肺部并发症或者其他问题,严重危害健康。每年因为流感而死亡的人群中将近50%是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要预防流感本身,还要预防流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老年人得了流感症状往往不典型,不一定会出现高热、全身乏力、畏寒等流感典型症状。在流感流行季节,只要他们身上有什么不舒服或者看上去状态不对,就一定要想到流感的可能性,特别是家里已经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要尽早带老年人去医院。

3. 慢病人群

比如有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慢病人群,再感染上流感自然是“伤害加倍”。还有心血管疾病人群,流感本身就可以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如果心血管本身有疾病基础,就更为严重了。

另外,如果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面对流感的“打击”同样容易出现并发症,引起基础疾病恶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4. 肥胖人群

肥胖是流感预后不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成年人得了流感以后,肥胖的人群总体来说预后不好。

5. 孕妇

对于孕妇来说,流感不仅会对孕妇自己造成影响,还会对胎儿造成影响,甚至引起流产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应对流感记住3点

1. 接种流感疫苗

蒋亚文教授表示,流感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冬春流感季到来之前,有条件的人要及早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的人、医务工作者和孕妇等重点人群。

“另外,对于一些在人群聚集场所出现比较多,并且比较脆弱的人群,同样建议他们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比如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蒋亚文教授说。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卫生习惯也应坚持,平时做好个人防护,包括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

3.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确诊为流感或者有重症的流感样病例的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流感创新药物带来新选择

流感除了会带来健康危害,蒋亚文教授表示,流感造成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忽视,一旦进展到住院,住院费用往往高达上万元。

有些流感患者会选择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来治疗疾病,患者用药的目的主要是尽快康复,避免病情进展到更严重的状态,通常没有考虑到要减少对其他人的传染。事实上,对于大众群体的健康来说,减少病毒传播也同样重要。

最近的一些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一种新型聚合酶抑制剂类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相比于传统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排毒时间。蒋亚文教授表示,这客观上也减少了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可能性。基于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发现,原先使用传统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患者,如果改用新型聚合酶抑制剂类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可以大幅降低每个流感季人群整体的感染率。也就是说,“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患者的病情得以治疗,还附带降低了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

“作为新型聚合酶抑制剂类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可作用于早期病毒复制阶段,更早控制疾病进展。另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只吃一次药就可以起到治疗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和方便性。”李燕明教授表示,“从整体来看,这款创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都已经得到肯定,会给流感的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最后李燕明教授提醒道,流感是一个呼吸道传染病,跟新冠一样,是人群普遍易感的,这两个呼吸道传染病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同防同治。

参考资料: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版).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12):1059-1063.

②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luenza-(seasonal)

③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204/4fd88a291d914abf8f7a91f6333567e1.shtml

本文来自【健康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