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针”功夫,为外伤肥胖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江西民生新闻讯 10月21日,九江湖口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因外伤致全身多处骨折、脑震荡需进行重症监护的肥胖患者,并顺利运用PICC置管技术为该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图为监控下PICC置管画面
因治疗需要,患者急需进行静脉输液。经ICU医护团队评估,患者体型肥胖,体重BMI值达50.78kg/m²,远超于正常BMI值(正常人体重BMI值为18.5-24kg/m²),外周血管条件差,留置针穿刺困难,且难以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同时患者全身多处骨折,预计住院治疗、康复时间较长,为有效救治患者,采取PICC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是最佳方案。在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ICU副护士长罗雯、主管护师廖泽霞再次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调整穿刺角度,顺利为患者完成了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成功建立了静脉通路,为患者的输液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10月22日,经及时、有效救治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接受专科治疗。
图为PICC置管成功后,罗雯评估患者输液情况
此次成功为体型肥胖患者置入PICC导管,充分展示了医院在PICC技术和静脉输液治疗上的技术硬核。医院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输液会导致“湿气重”,是真的吗?
来源: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
谣言:输液让体内进入那么多水,会导致“湿气重”。
辟谣:湿气是一种中医概念。中医认为,湿气分为外湿与內湿。外湿多与气候环境有关,当自然界气候反常,气象变化可成为致病因素;内湿,主要是由脾运化和输布津液的功能失调,引起水湿、痰浊在体内蓄积停滞致病。
输液并不会引起“湿气重”
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静脉输液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补充营养,供给能量;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而我们体内的水主要通过4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脏排尿:肾脏是人体水分的控制中心,专门负责处理水分的分布、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常成人每天尿量在1000~1500mL。
2.皮肤蒸发和出汗:正常人皮肤蒸发的水分约500mL,如有明显的出汗则丢失的水分会相对增加。
3.肺呼出的水分:人体每天从呼气中消耗的水分约400mL。
4.肠道排便:每天约8000mL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但正常情况下只有不到2%(约160mL)的消化液随粪便排出。
由此可见,中医讲的“湿气重”与体内水分多不是同一个概念。体内转运水的系统流程会把多余的水自动排泄出去,因此,不会因为输液摄入的水而引起体内“湿气重”。
湿气重都有啥表现?
一般湿气重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 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2. 口干,口苦,口臭;3.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4. 头发油腻,脱发,白发;5. 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6. 腰酸关节疼痛;7. 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8. 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9. 白带有异味,瘙痒;10. 皮肤油腻,起湿疹等。
如何减少体内湿气?
减少体内湿气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食疗兼清淡饮食:减少酒、肉、甜食及生冷、油炸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可以起到除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煮粥、淮山药煲汤等。
2.养成运动的好习惯:体内湿气重的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快湿气排出体外的速度。
3.中医治疗除湿:选择正规的中医,应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或中药进行祛湿。
4.避免潮湿的环境: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不要直接睡地板,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等。
温馨提示:
静脉输注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虽不会引起正常人机体“湿气重”,但无必要请勿滥用。如需注射,请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或药师。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