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针”功夫,为外伤肥胖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江西民生新闻讯 10月21日,九江湖口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一名因外伤致全身多处骨折、脑震荡需进行重症监护的肥胖患者,并顺利运用PICC置管技术为该患者解决输液难题。
图为监控下PICC置管画面
因治疗需要,患者急需进行静脉输液。经ICU医护团队评估,患者体型肥胖,体重BMI值达50.78kg/m²,远超于正常BMI值(正常人体重BMI值为18.5-24kg/m²),外周血管条件差,留置针穿刺困难,且难以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同时患者全身多处骨折,预计住院治疗、康复时间较长,为有效救治患者,采取PICC置管建立静脉通道是最佳方案。在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后,ICU副护士长罗雯、主管护师廖泽霞再次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调整穿刺角度,顺利为患者完成了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成功建立了静脉通路,为患者的输液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10月22日,经及时、有效救治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入普通病房接受专科治疗。
图为PICC置管成功后,罗雯评估患者输液情况
此次成功为体型肥胖患者置入PICC导管,充分展示了医院在PICC技术和静脉输液治疗上的技术硬核。医院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医疗和护理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使用激素影响伤口愈合,不用又不行,这个结怎么解?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鲁青 记者 张冰清
“医生,能不能不要用激素?”面对激素类药物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担心出现肥胖、全身浮肿、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钱阿姨(化名)来说,最大的困扰是影响足部伤口愈合,严重起来甚至要面临截肢的风险。
使用激素影响伤口愈合,不使用激素又无法控制病情,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结要怎么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钱阿姨是一位已经有16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的患者,病程当中长期使用激素类及其它抗风湿类药物治疗,可是病情还是不断进展,出现手、足小关节的结构破坏与变形,一年前也因此做了左膝关节置换的手术。
最近几个月,钱阿姨右侧第五足趾出现了一个伤口。据她回忆,以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伤口,后来消毒换药后好转,然而此次伤口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开始严重起来,并且出现了感染形成脓肿。钱阿姨的女儿久居杭州,听闻母亲的病情,随即接她到杭州就诊。
钱阿姨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浙大二院血管外科保肢治疗中心就诊,接诊医师在详细了解病史及用药情况后,对钱阿姨足部的伤口开始进行评估。
首先进行足部的X射线检查用以了解足部骨质情况是否存在骨髓炎;对下肢血管做评估除外动、静脉疾病;并对钱阿姨的足部及伤口做组织血流成像图以观察血流灌注情况。
伤口的治疗上面,医师对伤口分泌物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送检,这点很重要,因为这一步骤能辨别出伤口是何种细菌(或真菌)感染进而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其次使用超声清创仪清除坏死组织,接着使用光子治疗仪特定波长的蓝光杀灭伤口的细菌,最后使用抗感染敷料对伤口进行包扎。
几次治疗下来感染的情况逐渐被控制消除,伤口开始呈现新生健康的红色肉芽组织。钱阿姨的女儿很是开心,因为之前的治疗,暂且不论其愈合情况,就连感染一直控制不住,现在终于见到了伤口愈合的希望。
然而钱阿姨并不是特别开心,因为来到杭州,人生地不熟,她很不适应,总觉得伤口愈合速度太缓慢,心心念念的就是想回老家。在医师晓之以理,女儿动之以情的劝说下,钱阿姨半接受半无奈地进行治疗,然而每次换药时还不忘说起想回家的心愿。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后伤口完全愈合,其实在后续几次的治疗过程中,见到伤口愈合情况明显,钱阿姨也就未提及回家的事情,不但脸上露出了笑容,就连步伐也从当初一拐一拐地缓慢走进诊间变得轻快起来。
血管外科保肢治疗中心医师朱世钧说,伤口愈合往往会被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包括有年纪、营养、感染、缺血、高血糖、局部压力、灌注、化疗、激素治疗等,这些因素有些可以纠正,有些可以祛除,但是有些却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例如年纪、化疗或是激素治疗,避不开的因素,我们更应该正面去面对,按照TIME(T:伤口组织的评价和组织坏死、组织缺损的处理。I:控制感染或炎症M:保持伤口的湿润平衡E:促进伤口边缘的上皮化进程)原则来进行伤口管理,有系统的、有步骤的进行治疗。
慢性伤口的愈合过程就像拔河,影响伤口愈合的这些不良因素们个个可是紧握绳索,齐心协力。反观作为对手的我们(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常常可能因为缺乏正确对待、合适处理、缺少耐心与信心,未能团结一致,最后输了比赛。
拔河输赢只是一个比赛,然后伤口不愈合可能会造成截趾或是截肢这样无法弥补的遗憾,再严重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超过两周以上伤口不愈合,或是愈合很缓慢,就应该由专科医师评估伤口,找出影响伤口愈合的原因并且祛除,另外一方面给伤口创造一个适合愈合环境,这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宏观上治疗原发疾病祛除伤口不愈合因素,微观上进行创面的损伤修复进而促进组织再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一些药吃了会变胖!停药后会变瘦吗?缓解药物肥胖的办法有哪些?
李小姐高中时得了抑郁症,吃了医生开的药后体重不断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为了减重,李小姐尝试了不少的办法,但是都没有成功,她甚至一度想要停药。她的朋友劝住了她,让她谨遵医嘱好好吃药,先把病治好,再慢慢减重。
药物为什么会导致人的体重增加?变胖后又要如何减重呢?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先要知道有哪些药物会让人变胖。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肥胖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药物导致的肥胖属于继发性肥胖,它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需要加以重视,抗精神病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精神病的药,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因此,会导致身体变胖。
抗精神病药物它分为经典精神疾病药物和非经典精神疾病药物,前者的主要作用机制与阻断中枢多巴胺D2受体有关,后者主要是通过阻断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调节谷氨酸受体等多种受体发挥作用。两种药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人体增加体重,并且据研究表明,非经典的精神病药物比经典的更能够使人发胖。但并非所有的精神疾病药物都会增加体重,吲哚酮就可能会减轻体重。
抗抑郁类的药也能够使人变得肥胖,这类药有4种类型,分别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和新型抗抑郁药,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对人体重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发现,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在用药第6周时体重指数会有明显的上升,这种药主要是通过刺激食欲使人变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让人体重增加的效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似或较弱。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在短期治疗(6-8周)时,有4.3%的患者体重减少,而在长期治疗(16-48周)时,有17.9%的病人体重明显增加。[1] 长期使用新型抗抑郁药,一部分的患者也会出现体重增加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过敏折磨,严重的甚至需要不定期地服用抗过敏药,但抗过敏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让人体重增加,这类药物内含有苯海拉明,这种成分会阻止大脑受体释放组胺,从而达到抗过敏的效果。但这种药物影响大脑,控制食欲,让患者摄入更多的食物,并且该药还会让人厌倦运动,变得呆滞,降低了通过运动减重的欲望。
类固醇也能够引起体重的增加,它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甲地孕酮等。糖皮质激素是一种甾体激素,长期大剂量地服用该药物会导致向心性肥胖。甲地孕酮是避孕药内含成分,研究表明使用甲地孕酮治疗12周后,体重有所增加,但多数女性对避孕药都是短期服用,因此该药对体重的影响有限,一旦停药,体重就能恢复。
除了上述药物外,胰岛素、抗癫痫药和抗肿瘤药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可见,许多药物都有潜在的增加体重的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致胖原因都相似吗?药物导致肥胖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人体重增加的原因较多,首先,抗精神病药物中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能够刺激患者食欲,从而导致人发胖。研究证明,使用奥氮平治疗的10名患者中,有7名体重增加的患者,食欲也明显增加。长期使用较高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患者,其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明显升高,皮质醇产生增多,从而促进了脂肪形成,导致肥胖。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强烈的镇静作用,患者在药物作用下活动相对减少、精神萎靡、贪睡,所以容易体重增加。并且精神药物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一定影响,内分泌系统也会受到干扰,让身体更倾向于从脂类中而非碳水化合物中获取能量,改变了患者的饮食习惯,逐渐使体重增加而产生肥胖,这常见于长期使用大剂量精神药物的患者。
其次,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会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异常,从而影响性激素分泌,让腹部脂肪沉积。短期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的女性患者,雌二醇和黄体酮会降低,卵泡刺激素明显升高;男性患者的睾酮、异脱氢表雄酮硫酸盐水平降低、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
长期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雌二醇恢复正常水平,但黄体酮持续降低。女性体内雄激素活动增多,男性体内雄激素活动减少,这有利于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的沉积,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造成肥胖的原因和精神药物的可能机制类似,包括药物含有镇静作用导致活动相对减少和影响相应神经递质造成食欲增强等。但这两类药物造成的肥胖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也有关,研究发现,用药过程中体重增加的同时TNF-α和TNFR浓度也在上升,因此,TNF系统可能是药物肥胖早期的一种特异指标。
而糖皮质激素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该药物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其合成,长久使用该药物会提高人体胆固醇含量,并激活四肢皮下酯酶,从而使四肢皮下脂肪减少而分布于脸部、背部及臀部,造成满月脸、水牛背等向心性肥胖的表现。并且糖皮质激素可以刺激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强食欲,让患者因摄入食物过多而发胖。
胰岛素通过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会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促进葡萄糖摄取以及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合成,引起脂肪和蛋白质在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的沉积,从而导致肥胖。
另外一些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对体重明显的增加或出现的肥胖忧心忡忡,害怕自己会愈来愈胖,于是会采用各种办法进行减重,有些患者甚至会自行减少药物或者停用药物,这些方式都是错误的,可能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那么要如何缓解因药物导致的肥胖呢?
首先,要了解导致肥胖的药物,查明肥胖的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不能够随意停药。要做到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地做到单一用药,或者使用某一种药物后交替更换另一种药物,以避免同时使用不同药物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肥胖。
在用药期间,要定期去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用药的剂量,及时换药-减药-停药,许多药物停止服用后,配以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重会慢慢的恢复正常。
小规模研究中发现,一些药物可用于治疗因药物引起的肥胖,如奥利司他、二甲双胍、托吡酯、尼扎替丁、纳曲酮等,但上述药物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和证实,因此,药物干预减肥必须慎重。
不同药物致胖原因不同,因此,需要了解某些会引起肥胖的药物,并根据药物的作用改善饮食结构,调整生活习惯,不滥用补品,少吃或不吃高油高盐的食物,减少脂类食物的摄入,并纠正睡前进食的不良生活习惯,要保持定时用餐,不能节食,多食蔬菜、水果和杂粮等热量低,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
服药者要参加劳动或体育锻炼,在劳动上,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在运动上,要以无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为辅,每日最好能够快走30分钟左右,每周最好能够坚持5次,一些大基数的患者,一般不适合做跳跃性高强度运动,所以应尽量不选择这类运动。运动应该注意量,避免因过度运动而弄伤了自己。
服药者在心理压力过大时可以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交流疏导自己的情绪,减少因药物致胖而产生的自卑感,从而避免因体重增加而导致的心理创伤。这些人也可以采取团体治疗的方式减重,在团体中共同学习关于饮食和运动的相关课程,随时监控自己的体重变化,通过团体激励来调整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一些极端肥胖的患者可以采取手术的方式来减少消化系统的吸收,其中包括有缩胃手术、胃肠改道手术等。但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旦患者继续以前不良的饮食习惯,体重就会回弹,并且手术会有许多风险和后遗症,因此,不要随意使用这种治疗方式。
许多药物都有潜在的体重增加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产生这种症状,因此,在病情出现后就应该谨遵医嘱合理用药,即使出现了药物致胖的反应,也应该咨询医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调节体重。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周建英,高小亚,马向华.药物相关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01):32-34.
我是认真科普的李博士,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分享健康知识,守护您的健康。
如果对于文章,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也欢迎您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