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蛋白尿(肥胖蛋白尿也是肾炎么)

文章目录:

世界肾脏日丨肥胖也会引发肾病,建议肥胖者定期做尿检

今年3月9日,是第12个世界肾脏日,今年的主题是“肾病与肥胖”。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肥胖相关性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副主任医师李新华告诉记者,肥胖相关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主要早期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肥胖者应当定期做尿检以早发现早治疗。

当前我国慢性肾病的发病率高达10.8%。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滤过形成尿并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水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在肾脏进行过滤重吸收,形成尿液。且人体内的很多代谢产物、废物也会随着尿液一同排出体外。当肾脏受到损伤,会导致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体外,从而导致肾功能不全。

李新华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包括其他代谢相关代疾病性患者(如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患者);有肾病家族史者是易患肾病的高危因素。慢性肾病起病隐匿,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就会让很多患者缺乏警惕导致未能及时就诊治疗,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甚至威胁生命。”

美国纽约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发布研究结果称,多数腹部肥胖的青壮年都存在可检测的慢性肾病风险因素,而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发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

对此,李新华表示:“肥胖相关性肾病的临床发病率的确呈年轻化趋势,这和如今年轻人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伏案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脂肪细胞可以分泌特殊的细胞因子,影响肾小球内血管的舒缩,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导致肾小球肥大,肾组织纤维化,导致肾功能衰竭。肥胖除了能直接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外,其伴发的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等问题,也会加重肾脏损伤。”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蓄积过多和分布异常,常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和腰围作为评估标准。结合我国人群的体质特点,卫生部疾控司2003年发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定义成人BMI 25-27.9kg/ 为超重,BMI 28kg/ 为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为肥胖。

李新华告诉记者:“大部分肥胖相关性肾病呈‘无症状性’,晨尿如果出现较多泡沫的话就要引起警惕是否有蛋白尿,建议肥胖者3-6个月左右到正规医院做一次尿检,若有异常要进一步检查,有必要时医师会建议进行肾穿刺检查以更好地对病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一旦出现肥胖相关性肾病,控制体重,用药物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减少和消除蛋白尿,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维持肾功能稳定。”

牟建军团队在肥胖与蛋白尿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继前不久血压变异性研究成果发表在《Hypertension》, 近日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牟建军教授团队与中南大学湘雅三院陆瑶团队合作,在国际着名期刊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即时IF:15.557)上以论着形式发表了题为 “Early life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and albuminuria in midlife: a 30-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的最新原创性研究成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及第一通讯单位,牟建军教授团队的汪洋博士与中南大学湘雅三院的黎菲研究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牟建军教授与陆瑶特聘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发现早期高增长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中年期较高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和蛋白尿发生率独立相关,此关系在男性组群中更为显着,提示早期识别BMI变化趋势有助于预测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的发病风险。

蛋白尿是肾脏和血管功能障碍的标志,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肥胖也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肾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普通成年人群中BMI与蛋白尿的风险呈显着正相关,且儿童期BMI可预测成年期的肥胖。因此,深入研究儿童期BMI和BMI轨迹(从童年到中年)与蛋白尿之间的关系,对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预警预测,预防延缓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说明:儿童期至成年期BMI轨迹的性别分组

此项研究基于“汉中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研究队列”,使用基于组群轨迹建模方法(GBTM)探索了自1987年以后近30年的BMI轨迹,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的体重变化,发现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和中年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的BMI轨迹与晚期较高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和蛋白尿风险显着相关,为心肾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潜在干预策略。

图片说明:牟建军教授团队

该研究从队列建立、研究设计、病例随访、基础实验到统计分析均为该研究团队独创研究,同时得到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Robert Safirstein教授和John Chang助理教授的指导和帮助。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杰出青年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院基金等资助。

牟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

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副主委,中华心血管病学会高血压学组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委员, 美国ACC Fellow, 欧洲ESC Fellow,陕西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陕西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

编辑:媛媛

身体肥胖不容小觑 28岁姑娘因此患上尿毒症

最近,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病房收治了一名年轻的尿毒症患者,是一位28岁的未婚姑娘,暂且叫她小A。

小A来的时候,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急查结果连医生们都吓了一跳,血肌酐高达1200umol/L!而正常范围在40-110umol/L,大于707umol/L就意味着是尿毒症,已经没有任何中西医保守挽救的余地,只好直接进入了透析阶段。更加可惜的是,小A在一年前单位体检中,就发现有蛋白尿,但因为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一直没有重视,直到如今酿成苦果,已是后悔莫及。

“只有28岁,年纪轻轻,还未成家,怎么就患上尿毒症呢?”小A的父母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

肾科孙伟主任在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后,排除了遗传、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最终考虑与肥胖有关。原来小A身高1米6,体重却超过200斤。其实,她小时候算是个标致的小美女,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压力大,喜欢吃东西缓解压力,时间一长越来越胖。上了大学后几次想减肥,均告失败。

那么肥胖为什么会导致肾病呢?孙主任解释说,人体内血液量大约是体重的7%-8%,有四分之一的血液经过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就像一个筛网一样,上面有很多的小孔,正常情况上只能经过一些中小分子,大分子不能经过。然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相应的肾脏也会增大,肾小球也跟着被动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筛网的孔径变大,能漏出的蛋白变多了。时间长了,肾小球发生了一段一段的局灶硬化,毛细血管网就会产生斑痕、纤维化,也就失去了本身的功能。久而久之,肾脏失去了代偿功能,水液和毒素蓄积在人体内不能排出,最终导致尿毒症。

值得注意的是,过于肥胖的人群往往伴有缺氧、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并发症,这些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肾脏。

“其实小姑娘可以完全避免发展到尿毒症。”孙伟主任表示,早期肥胖造成的损害虽然非常隐匿,不容易发现,但依然有蛛丝马迹可寻,如检查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出现蛋白尿。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及早去正规医院的肾内科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所以,对于肥胖者来说,定期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上关于血压、血糖、高脂、高血尿酸固然要注意,对肾小球高滤过引起的蛋白尿也应引起警惕。有时,肥胖患者也会容易发生高血压,这也是一个特点。

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孙主任建议中西结合,以中医为主。长期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治疗可以延缓肾病进展,延迟透析,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简称三延一高。“有些患者通过坚持中药治疗,可以实现逆转,肌酐恢复正常,大多数则病情可以长期稳定,即便病情发展,也会明显延缓,生活质量明显较好。”

孙伟主任介绍说,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作为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自从开设慢性肾病的慢病管理中心以来,将慢性肾脏病患者有组织地管理起来,提高了患者诊治的依从性,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另外,适当的生活调养也十分重要。首先要控制饮食,少吃油腻荤食和高蛋白食物,均衡饮食,另外要增加活动量,多运动,必要时可以服用药物,包括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双胍类降糖药等。中医也有很多治疗肥胖的方法,既有补法,健脾益气、益气补肾法,又有泻法,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同时针灸、穴位埋线等也是减肥的不错选择。(李一林 孙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