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揪”出胆囊上的病变
人人都有胆囊,我们都知道胆囊对人体具有很重要的消化作用,但是胆囊究竟是怎么为我们的消化系统服务的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胆道系统就相当于我们任意产品的供应链,最基本的供应链当然就包括生产商、销售商和我们的用户,在我们的胆道系统中胆汁就相当于我们供应链中的产品,肝脏就是生产胆汁的生产商,胆囊就是产品的中转站销售商,最后通过胆管这个超级快递的形式运送给我们的用户———消化系统(十二指肠),也就是说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重要仓库。
胆囊,是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4.排空:进食3~5min后,食物经十二指肠,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产生一种激素叫缩胆囊素,使胆囊收缩,将胆囊内胆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肠,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胆汁同时,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一般讲,进食脂肪半小时,胆囊即可排空。
胆囊是人体中一个不是特别起眼的小器官,甚至当我们的胆囊发生病变后大可以一切了之,而且人体的正常生活基本不会受太大影响。然而,我们要怎样将胆囊上的病变“揪”出来呢?
由于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胆囊超声检查的重要性,超声检查无放射性,无需造影剂,能够实时的显示胆囊和胆道系统,所以,超声成为胆囊和胆道系统的一项绝佳的检查手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胆囊及胆道系统的超声检查以及胆系病变的超声影像?
胆囊超声检查前务必做好以下准备:1.须空腹检查:患者须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充满胆汁。
2.检查前1~3天尽量进食清淡和产气少的食物,以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对超声分辨率的影响
3.注意体位:仰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也可以采用右前斜位:身体与床面成39~45度角。
超声中的灰阶即灰度等级在屏幕上的显示,是由振幅的高低转变成黑、灰、白色。颜色越深代表振幅越高,表现回声越强,即亮区。颜色越浅代表振幅越低,表现回声越低,即暗区。
1.正常胆囊的超声声像图及超声测量
LIVER:肝脏;GB:胆囊;PV:下腔静脉;CBD:胆总管
测量值:正常胆囊的长径一般不超过80mm,前后径多数不超过30mm,测量胆囊的时候,胆囊前后径反应的胆囊张力较长径更有价值。正常胆囊壁的厚度一般不超过3mm,测量的时候,超声探头应该垂直于胆囊壁,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更准确,否则会造成胆囊壁增厚的假象。
2.皱褶胆囊超声声像图
皱褶胆囊是先天性胆囊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超声显示出在胆囊体底部之间或是颈体之间有强回声皱襞,胆囊被分隔成两个腔,多切面扫察,可以发现两个腔之间是相通的。
1. 胆囊颈;2. 胆囊体;3. 胆囊底;4. 胆囊皱褶
3.典型胆囊结石的超声声像图
胆囊结石好发于多产、肥胖的中年女性。典型胆囊结石声像图特点 : ①无回声的胆囊内出现点状或团状强回声; ②强回声后方伴声影(似黑色影子)。 另外,胆囊结石可随体位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
Liver:肝脏;GB:胆囊;ST:结石
4.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超声声像图
胆囊形态大小多正常,囊壁上可见乳头状或桑葚样结节向胆囊腔内凸起,结节可直接附着于胆囊壁,基底部较窄,或有蒂与囊壁相连,蒂细。体积较小,一般不超过1cm。另外,它不会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小箭头示胆囊壁上等回声乳头样结构突向胆囊腔。LIVER:肝脏;GB:胆囊
未完待续……
如何控制胆囊结石不再长大?专家表示:暂无有效方法
胆囊结石如果不再长大、然后一直安安静静没有症状,是不是就能“人石和平共处”?这是很多胆囊结石患者的内心想法。但据长沙京石结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介绍,目前医学界尚未发现可有效控制胆囊结石增大的特效药物及方法。然而,胆囊结石无论大小,对胆囊功能的损害都不会减少,因此建议发结石后尽早就医。
李小攀在采访中科普胆囊结石知识
专家:暂无有效方法、控制胆囊结石的增速变化
胆囊结石是一种成因复杂的常见病,代谢紊乱、饮食、肥胖、妊娠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发结石。李小攀指出,胆囊结石成因、包括胆囊及胆道系统的结构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个人身体差异,以目前的医疗水平,暂无药物可控制结石的生长及增速。
李小攀介绍,正因胆囊结石的生长及增速不可控,因此临床上对于结石数年没有变化、或数月之间结石突然增大数倍的情况,都十分常见。
常德的李女士,就是一位在短期内结石几乎增大三倍的典型患者!自胆汁出现异常到结石增大至1cm,仅仅只过了3个月时间。原来,今年9月份她在全身体检中查出胆囊结石,当时仅4mm。11月时上腹出现疼痛后,意识到可能是胆囊结石,便想复查看看结石状况,谁知结石已增大至1cm。
当得知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控制结石的增大时,李女士便决定趁早手术解决。因此赶到长沙京石结石医院就诊,通过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手术顺利取石并保住了功能正常的胆囊。
李女士体内保胆取出的结石
无论胆囊结石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建议早查早治!
在患者关注如何控制胆囊结石不再长大的同时,都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结石无论大小是否变化,对胆囊功能损害都是持续存在的,且损害速度及程度均不可控。
李小攀指出,胆囊是参与消化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结石,无论大小,都可能随时堵塞胆囊管导致胆囊炎症、水肿、失去功能,还可能掉入胆总管导致更为严重、更难处理的胆总管结石,甚至招致危及生命的胆源性胰腺炎。
因此,发现胆囊结石后,不必执着于结石的增大问题,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及时治疗上。长沙京石结石医院专家提醒,随着结石对胆囊功能的危害加重、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年龄的增大,治疗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大。所以,建议发现胆囊结石后,及时就医处理。
通讯员 钟靓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