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会有哪些危害?
肥胖是全球范围的健康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肥胖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大家也都知道,肥胖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就属于肥胖。但其实,即便体重不超标,也有可能是肥胖。家庭医生在线编辑提醒,大家需要警惕腹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腰围超标,它可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得不防。
什么叫做腹型肥胖?
肥胖有两个测算标准,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的BMI,也就是体重指数。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单位公斤)除以身高(单位米)的平方,国际上认为BMI超过25属于超重,超过30则为肥胖,对中国人而言,理想BMI应在20-22之间。
至于腹型肥胖,主要测量数据就是腰围。我国成年男性的腰围应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则不宜超过80厘米,否则即便体重不超标,也可认为是腹型肥胖。还可以计算腰臀比,男性数值大于0.9,女性数值大于0.85,也属于是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腹型肥胖患者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走在大街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个顶着大肚子的人,除了少量的孕妇以外,其实大多都是腹型肥胖的患者,或者说潜在患者。
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一种疾病,可带来一些列的相关并发症,严重甚至可以致死,与普通肥胖相比,腹型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内脂肪含量更多,因此其危害性也会更高。
首先,腹型肥胖可以诱发脂肪肝,腹型肥胖患者会出现内脏脂肪超标的现象,这些脂肪进入消化系统时,会对以肝脏为代表的器官带来损害,从而引发脂肪肝。
其次,腹型肥胖患者也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这是由内脏脂肪太多导致的新陈代谢紊乱以及脂肪肝所导致的。
此外,腹部脂肪过多还可能会压迫到肺部,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的现象,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进而出现全身乏力、免疫力下降甚至诱发高血压。
为什么现在腹型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总的来说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体力活动等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不良饮食习惯以及久坐不动都是导致腹型肥胖的原因之一,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平常一定要少吃多动,控制体重的同时也要防止腰围不觉一天天增加哦~
什么是腹型肥胖,如何告别减掉“大肚腩”?
腹型肥胖,又称中心性肥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肚腩”,指的是脂肪在腹部或腹腔内脏器过度沉积,主要表现为腹部增大、腰围增加。腹型肥胖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健康。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测量腰围自检是否发生腹型肥胖。女性腰围≥88厘米,男性腰围≥102厘米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应及时至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等科室就诊。
引起腹型肥胖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饮食因素
- 进食速度过快:胃具有迟钝性,进食速度过快者感觉到饱时,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胃的实际负荷量,会逐渐使胃的容量增大,导致食量增加,引起肥胖。
- 现代社会饮食的种类繁多,快餐外卖、零食、甜品等食物非常流行,这些食物所含的油脂和糖分比较多,当产生的能量消耗不完时,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遗传因素:肥胖的发病具有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肥胖症,儿女肥胖的几率将会增大。
心理因素:有研究显示,身体质量指数(即BMI,用于高者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高者有着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这表明肥胖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另外,部分人群会通过不断地进食以舒缓心中的压力,这也可能导致肥胖。
运动因素:缺少锻炼、久坐不动导致堆积在体内的脂肪无法消耗,是导致腹型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脏肥胖:脂肪不仅可在皮下沉积,还可沉积在内脏,导致内脏肥胖,引起腹围增大。
腹型肥胖会引起哪些并发症呢?高脂血症: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大多数患者无典型症状,多在体检或引起并发症时发现。本病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危害人体健康。
高血压:高血压以收缩压(即平时所说的高压)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即平时所说的低压)超过90mmHg为特点,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头晕、头痛、疲劳、心悸(是指患者感到心跳剧烈,可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等是常见的早期症状。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胸痛,典型胸痛是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患者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轻度脂肪肝多无临床症状,患者多于体检时偶然发现。疲乏感是脂肪肝患者最常见的自觉症状。
2型糖尿病: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大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半数以上患者无任何症状。有些病人因慢性并发症或体检时发现。
患有腹型肥胖的患者应该怎么办呢?患有腹型肥胖的胖友大可不必慌张,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腹型肥胖可以治愈,维持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具体的治疗方式有下面几种:
药物治疗:腹型肥胖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可单独使用。此类药物都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选择药物治疗必须十分慎重,应根据肥胖患者的自身情况衡量利弊而做出决断。可选择的药物有奥利他司、利拉鲁肽、二甲双胍等。
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的方法,不仅可以改变胃肠构造以减少脂肪吸收,术后肠道适应过程还可引起脑、肝等器官调节功能重塑,以降低饥饿感、增加饱足感、降低体重、优化葡萄糖代谢及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整体代谢水平,治疗腹型肥胖。对于BMI≥40kg/m^2或BMI≥35kg/m^2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胃袖状切除术:适用于BMI在50kg/m^2以上的患者,或合并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
- 胃旁路术:适用于BMI在50kg/m^2以下,或合并有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其他治疗:
- 限制饮食,少吃多餐:腹型肥胖患者应减慢进食速度,减少进食肥肉、奶油等油脂、糖分较高的食物。依照“少吃多餐”的原则,将1天所需的热量,分多餐摄入,防止一餐吃得过多。另外,患者可多摄入燕麦等粗纤维食物,以增加饱腹感。
- 做运动:缺少锻炼、久坐不动是导致腹型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可考虑多做游泳、跑步、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消耗堆积的脂肪。
赶走“大肚腩” 未必非得饿肚子
人到中年,“抬头见褶子,低头见肚腩”似乎成了标配。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夏燕琼表示,只要做到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人到中年未必一定发福。她指出,通过长期摄入低于基础代谢率能量的平衡膳食,结合增加运动,如此可减轻体重,同时又能维持身心健康,这才是“管住嘴,迈开腿”的正确“打开方式”。
人到中年,自然发福?
“大肚腩”似乎成了中年人士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
夏燕琼感慨,由于基础代谢率的下降、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不足以及慢性病困扰等因素,中年人士确实更容易发福。
但是很多人认为“人到中年,发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则是误解。实际上,只要做到合理饮食、坚持运动,中年发福就可能不会那么“自然”。
夏燕琼表示,虽然临床上见到的腹型肥胖人群以中年人居多,但近年来腹型肥胖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腹部肥胖家族史、饮食过量、轻体力劳动、久坐、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出现腹部肥胖,其中饮食过量和久坐不动是造成腹型肥胖的最主要因素。
体质指数正常也可出现腹型肥胖
夏燕琼介绍,“大肚腩”在医学上叫作腹型肥胖,又称中心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的特别堆积,表现为腰围的增加。参考我国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男性腰围超过90cm(含90cm)、女性腰围超过85cm(含85cm)即为腹型肥胖。
腰臀比(腰围/臀围)也是腹型肥胖的间接诊断指标:男性腰臀比大于0.9,女性腰臀比大于0.8,也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与欧美人相比,我国肥胖人数的比例要低,但是腹型肥胖率却更高。”夏燕琼指出,我国成年男性肥胖几乎都属腹型肥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将军肚”“啤酒肚”“苹果形”身材。而中年女性肥胖的特征也大多以腰腹部及臀部脂肪堆积为主,也就是“梨形”身材。
日常生活中常以体质指数(BMI)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
夏燕琼表示,体质指数只能看作是对体重及相关健康隐患的粗略测算。BMI指数正常,也可能出现腹型肥胖。
在采访当天,夏燕琼便接诊了一位典型的腹型肥胖患者。该患者年龄不到三十岁,乍一看体型完全不显胖,不过从侧面看时“小肚子”却若隐若现。检查结果显示,她的BMI指数正常,腰臀比却超出正常范围。
长了“啤酒肚” 不能全都怪啤酒
很多人喜欢喝啤酒,喝一段时间后发现长出了“啤酒肚”,因此认为是啤酒导致了肥胖。对此,夏燕琼表示,这种说法其实没看到主要问题所在。喝啤酒时,一般会同时吃很多食物,以大家普遍青睐的烧烤 啤酒组合为例,在喝啤酒的同时,往往也吃进了很多肉和油,如果摄入能量超过人体消耗的能量,长此以往,自然会导致肥胖。不过,啤酒还是具有一定的能量的,饮用也要适量,关键还是看全天总能量的摄入情况。
不少人会在饭后站上一段时间再坐下,认为这样就不会长肚子了。夏燕琼说,保持站立姿势确实会有一定效果。不过,如果只站不动,其实所消耗的能量与坐着差别不大,建议站起来活动一下手脚,这样效果更好。
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上班期间,许多上班族由于长时间坐在办公室,较少活动,脂肪很容易堆积在腹部,可以工作一段时间站起来稍做活动,伸伸胳膊踢踢腿等柔韧性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控制进食量 不妨试试分餐
说起减肥瘦身,“管住嘴,迈开腿”可谓人人皆知的减肥“六字箴言”。然而,不少人一心求瘦,却一脚陷入减肥“大坑”。夏燕琼说,像节食减肥、单一食物减肥、过午不食、减肥不能碰油、剧烈运动等都是临床很常见的减肥误区。
“减肥不单是减重,更重要的是减少脂肪。”夏燕琼表示,“管住嘴”不代表要“委屈嘴”,其关键是要聪明地吃、健康地吃,可以根据身高体重计算出身体需要的能量,通过长期摄入低于基础代谢率能量的平衡膳食,结合增加运动,体内储存的脂肪就会分解用于提供能量,从而减轻体重,同时又能维持身心健康。
如何做到食不过量?夏燕琼支招,定时定量进餐,每餐少吃一两口,减少高能量食品的摄入。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如果不能避免,可于外出就餐后的几天里适当减少进食量。
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在家还是在外进餐,都提倡分餐、简餐、份饭,倡导节约、合理的饮食“新食尚”。
谈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夏燕琼建议:有氧运动天天有,抗阻练习每周进行2~3次,柔韧性练习随时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婧 通讯员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