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赞:大基数体重的朋友减肥,做到这点永不反弹
今天有粉丝朋友朋友咨询我,自己39岁,身高1米66,体重201斤,从1月开始减肥三个月时间,减的差不多17斤左右。我就跟她说,减肥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她还嫌弃这个减肥速度比较慢,要求速度更快一点。我就跟她说大体重一个月减5斤左右就可以了,减的太多就很容易流失肌肉和水分,后续最容易反弹。今天你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1、大体重减肥,要学会控制减肥速度
其实大体重减肥一个月减10斤,10多斤,我也可以做到。但是我一般都不建议,我的粉丝朋友那么做。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一个月减掉的纯脂肪,最多其实就是4-5斤。每个月减体重10斤以上,大概率减掉的就是肌肉和水分居多了。
这个时候就非常容易反弹,因为你减肥的时候流失了肌肉和水分,造成了基础代谢的下降。
等你减肥结束以后,恢复了正常饮食,你会发现和以前一样吃同样的食物更容易发胖,而且用不了多久,你减掉的体重又会慢慢反弹回来。
我以前跟大家说过,只有减掉纯脂肪才是真正的减肥,减肥过程中我们还要保住,甚至增加肌肉。
假如我们每天能制造500大卡的热量差,一个月就是15,000大卡。按照燃烧一公斤脂肪需要消耗能量7700大卡来计算,一个月减掉的纯脂肪就是4斤左右。
所以我说她一个月减5斤比较合适。当然她现在其实也是减5斤左右,但是我说的减5斤跟她每个月减5斤可能还有一定区别,因为大体重减肥这两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2、大体重减肥的两个重点首先第1个就是每天要吃够自己的基础代谢。
女生的基础代谢计算公式是665.1 (9.6*kg) (1.8*cm)-(4.7*年龄)。男生的基础代谢计算公式66.5 (13.8*kg) (5*cm)-(6.8*年龄)。
上面这个是男生和女生的基础代谢计算方式,当然也可以根据体脂秤或者人体成分分析仪器测出来。我个人认为体脂秤测的可能没有人体成分分析仪器测的那么准。
得到自己的基础代谢以后,再根据442的原则,把热量按照比例到一日三餐。假设你的基础代谢是1600大卡。
那么早上的热量和中午热量是640大卡,晚上的热量是320大卡。然后每天还会有食物热效应和生命活动的消耗。
基础代谢1600大卡,每天的总能量消耗一般能达到1900或者2000大卡左右。这样每天的都能制造几百大卡的热量差,促进减肥的效果,而且还不会很饿。
吃不到自己的基础代谢,就是节食减肥,大概率减掉的体重,都是肌肉水分为主,后续就很容易反弹。
第2点要吃足够的蛋白质,拿上面那位朋友来举例:
她体重100公斤,按照我们国家的标准,每人每天每公斤摄入蛋白质1克,那就是每天最少摄入蛋白质100克。
换算成肉类,就是500克左右的鸡胸肉或者牛瘦肉。肉类一般饱腹感比较强,食物热效应比较高,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只要她能做到这两点,就能大概率的保证减掉的体重都是脂肪为主,不会流失太多的肌肉和水分,后续也不容易反弹。
总结一下:大体重减肥不是更快,反而要更慢。真正的知识往往会反常识,如果一味的只追求体重,那么就会陷入不断减肥不断失败的怪圈。吃够基础代谢和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能够保证减掉的体重,是脂肪为主,不会流失太多的肌肉和水分。
“我害怕变老,变丑变胖”:年龄焦虑,是多少30+女人心中痛点?
知乎上有个问题:30多岁的女人是否无论如何都不会比年轻女孩美?
有的网友回答:“当然不是。我觉得有些女人,越经过岁月沉淀越美。”
有的网友回答:“是。毕竟很多男人对女性的期待始终停留在18到25岁。”
也有人说:“任何年龄都有不同的美,20几岁有青春朝气的美,30多岁有阅历气质的美。”
……
总之不管怎么样,30岁以后,很多女人都有了容貌或者年龄上的焦虑感。
每天对镜梳妆的时候,看着自己的脸,哪怕有一丝细纹爬上眼角,都会格外在意。甚至在穿衣打扮的时候,没有了20几岁的随意,有时还会想:这件衣服的颜色会不会太艳了,是否有扮嫩的“嫌疑”?
当拍完照想要发朋友圈的时候,也会特别关注自己的颈纹是不是比以前深了,法令纹会不会看起来很明显?
而在20几岁的时候,大概率不会思考这么多问题。于是忍不住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年龄焦虑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 直面年龄,理性抗老
新女性对话节目“了不起的姐姐”中,网友曾问过秦岚这样一个问题:30岁以后开始对衰老感到焦虑怎么办?
秦岚说:“衰老不应该是个贬义词,每个人都只会拥有一个二十岁,一个三十岁,一个四十岁,衰老有什么可怕的呢?它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拥抱它就好。”
而影后咏梅在出席金鸡奖论坛活动时,谈到40 女演员现状,讲过的一番话也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能不能不要修平我的皱纹,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咏梅说:“我已经跟我的皱纹和解了,现在我不仅不会对皱纹感到紧张,反而觉得有些骄傲。年龄不是我的敌人,我的故事写在我的脸上,而这张脸,就是对时间最真实的一种致敬。”
是啊,时间不仅会雕刻你的容颜,也会强大丰富你的内心。所谓相由心生,漂亮不仅仅是外表,内里的充盈,也是魅力所在。
图片来自于网络
二. 相信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拼搏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30位30 姐姐每一个都非常有气质,有味道,都有其属于自己独特的美。
她们未曾受到年龄的束缚,从不把年龄当作一种限制。就像宁静在一段采访中所说:“女人过了30岁以后才开始美起来,因为她有内在,有积淀,知道油浮在上面,沙子沉在底下的那种概念。到40岁的时候,我认为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在节目中,当郑希怡和宁静说:“最近导演一直问我,参加节目这么拼是为了什么?”
宁静这样回答:“是为了自己。只有把自己拼得有模有样的,你才有资格问别人喜不喜欢你……”
而同样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很拼的蓝盈莹,也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认识她,是在热播剧“甄嬛传”里,她饰演让人又爱又恨的丫鬟浣碧。
可是通过对她日常生活的了解,才发现她一直都非常的自律,平时坚持健身打卡,在演员的道路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前行。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谁的幸运,是凭空而来。只有当你足够努力了,你才会足够幸运。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三. 让年龄焦虑变成动力
所以说,与其在30岁以后,不断的质疑自己是不是变丑了,变胖了?不如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让自己越来越有魅力:
1.尽量不要熬夜,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过了30岁以后,更要坚持自律。从每天早点睡觉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讯息,争取早睡早起,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2.减少无用社交,刷视频玩游戏适可而止
与其把大量的时间用来社交,或者刷视频玩游戏消遣,不如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毕竟每天只有24小时,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怎么运用它了。
3.多读书,多运动
正所谓“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生活中,那些常常读书的女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自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风华美态。
常读诗书的女人,淡定从容,温柔安静,善于思考。
而坚持运动的女人,不仅皮肤更加光亮细腻,身体机能也会越来越棒。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综上可见,你是否变得越来越丑,越来越胖,并不是岁月给的,而是你不努力,不自律造成的。
毕竟30岁以前的容貌可以说是天生的,而30岁以后的容貌却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所以,与其焦虑不自信,不如直面年龄,努力拼搏,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之下,活出更好的自己。
相信只要你肯努力,岁月必不会只给你年龄,还会给你如期而至的惊喜。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我,985废物,靠假装上班摆烂...”
作者:羽逸尘
刷知乎时,看到一条浏览量破千万的问答:
“孩子博士毕业,华为65万年薪,公务员18万年薪,应该如何选择?”
底下,@牛小顿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咱们这个年代啊,总在权衡利弊、思考胜算、患得患失,很少问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
仿佛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不是‘人’,而是不吃亏、不失败、不走弯路......
从孩子很小开始,就不能有想法,有想法就憋着;不能有爱好,有爱好考上大学再说;不能有不同,有不同就改;不能有尝试,失败承受不起。”
内卷之下,如何把烂牌打出王炸,成为每个人的“自我修养”。
放眼望去,无数人在追求一种“高效”的人生、标准化的人生:
高效读书、高效毕业、高效工作、高效结婚生子......
我们被“催”着往前走,生怕一慢下来,就遭受一轮轮嘲笑:
“26岁考上研究生,29岁毕业没对象没工作,是不是很失败?”
我们不敢回头看,因为怕被人“乘机”跑到前头。
我们活得太“高效”,也太疲惫,以至于快要窒息了,还一无所知。
在《圆桌派》中,窦文涛感叹道:
“我现在觉得中国效率病态的高,而且这种高啊,让我觉得他们有点儿瘆得慌。”
因为这种高效率,根本就不是一种“自愿”的选择,而是不得以的生存策略。
有一次,窦文涛点了一份外卖,等了很久还没到,就点了下催餐的按钮。
结果,外卖小哥一送到,就不住地道歉:
“对不起啊,今天这个堵车我就取晚了。我拼命赶了,我拼命赶了。”
窦文涛连说,“没事,没事,你走吧。”
但外卖小哥还是一个劲说“对不起”,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
窦文涛很不理解,“这为什么,我没怪你。”
一问才知道,他无意间摁下催单键,外卖小哥三百块就没了,得帮他取消了,他这一天才没有白干。
一旁的陈丹青听完,不断摇头叹息:
“很扭曲,很可怕。”
当效率成为衡量一切的时候,功利性就空前膨胀。
为了快而快,为了成功而成功。
至于过程,没人在意。
这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筛子”,筛掉那些跑得慢的人。
而这些人,又该何去何从?
《半月谈》杂志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叫“城市蹲族”。
“不同于‘啃老族’‘蛰居族’,城市‘蹲族’特指拥有一手‘好牌’、被人寄予厚望,却‘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年轻人,他们往往以‘现实低欲望、网上多冲浪’的方式闲散度日。”
小星毕业于某985高校,却没有进“大厂”,实现“毕业即巅峰”的欲望。
相反,她在找不到理想工作后,主动逃离内卷大军:
“只要不花钱,就没人强迫我上班。”
对她来说,攒钱买车买房的需求,其实是外界强加给她的。
“扪心自问”,她并不想当“房奴”。
虽然那样家人会感到很欣慰,但她不会开心。
当她明白了这点,“赚大钱”的动力就消失了,焦虑感也烟消云散,整个人很轻松。
小星的消费欲望很低,一年2万块就够花销了,因此不必过上996的日子,剩下大把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奢侈地“虚度时光”。
如李元胜诗中所写,“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与其说“城市蹲族”在摆烂,不如说他们在过一种不被外界欲望裹挟的生活。
他们主动“按”下人生快进的按钮,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豆瓣,有一个叫“985废物引进小组”,你可以看到“废物”们的种种反思:
“从小到大,我都特别不理解‘争气’这两个字,更不理解‘给XXX争气’这个概念。”
“我觉得我被学历束缚得要窒息了。”
“普通人该如何活着?”
“学到的东西就一定要用吗?”
而这些问题,他们必须靠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一个“城市蹲族”式的“废物”,最难的,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因为“摆烂可耻”,早已刻入每个人的基因里。
很多人就在摆烂和内卷之间摇摆。
于是,“假装上班”这一“行为艺术”应运而生。
天涯上有一个很火的贴子,叫《记录每一个假装上班的日子,直到被戳穿的那天》。
开篇的介绍非常坦诚:
“90年的处女座,刚刚过完30岁生日,重度肥胖,未婚,深陷网贷,重度撒谎精,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就没有工作了,骗家里人考公务员混了半年,最近父亲催着找工作,现在每天假装出门上班,以前在书里看到假装上班的人,觉得非常不能理解,结果现在自己也变成了这样的人,也不知道能混到哪天,所以想记录一下,身在泥潭,如果能爬起来,回头看看也有意思,如果爬不起来,那就爬不起来吧。”
看着很丧,却有一种“解脱”的意味:
无数人争着坐上“高速路”,她却自愿“脱轨”,过一种非“主流”的生活。
楼主在英国留过学,当过老师,创过业,有过不错的人生履历,却在“而立之年”放弃过“励志”的生活,每天瞒着父母假装上班,假装有“正事”可做。
有时去电影院,有时在宾馆瘫着,有时去逛夜市,有时待在书店,有时去茶室打麻将,有时在街头流浪......
期间,她考过公,但失败了。
她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母亲却吼了她一声,试图把她“叫醒”:
“你到底怎么办啊?”
母亲不停给她介绍对象,经常骂她,为的,是希望女儿能知错,悬崖勒马。
也许,正是父母从小到大无止尽的“期望”,使她人到30岁时突然“叛逆”起来。
她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人玩游戏要分个高低,为什么人生一定要“成功”。
种种困惑,加深了她的抑郁。
有一次,她喝酒喝到深夜,吞安眠药自杀。
第二天,警察来了,要带她去洗胃。
母亲呢,没有关心女儿的痛苦,而是骂个不停,说给她丢脸了。
离谱的是,洗完胃后,母亲依然还在骂。
那一刻,楼主崩溃了,喊着:
“我就是胖,就是嫁不出去,我跟男生接触,也不会和我结婚。”
没有人生来“丧气”,而是被外界一次次“锤打”后,才变得“不求上进”,楼主亦然。
与其说她是在赌气,不如说她是在寻找生活的万千种可能性。
只不过,没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
这就是她从小接受的教育:
不许迷茫,不许犹豫,不许停下脚步,直到心脏停止跳动。
罗曼罗兰说过一段很扎心的话: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从这个角度看,楼主比大多数人要勇敢得多。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被困在一个叫“按部就班”的“程序”里。
内心的激情慢慢熄灭,不敢做任何尝试,害怕人生的下半场出错。
这样的人生,在别人看来很成功,对自己来说则很失败。
感到不甘心的人,开始了他们的“叛逆”之旅。
豆瓣上有个话题,叫“三十岁后的‘叛逆期’”。
数百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叛逆经历。
有人在30岁时存了25万现金,打算用来买房,结果“脑子一抽”,在岳麓山开了个“博尔赫斯诗歌图书馆”。
有人在30岁时做了自由职业,31岁离婚,减肥成功,把自己和孩子打造成淘宝初级模特......
还有人三十岁时未婚,无固定收入,却丝毫不慌乱,背包旅行三年多,最北去过冰岛,走向世界最南的灯塔......
有人说,“活着的意义是创造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定义什么是价值?
是你爱的人,还是你的长辈,还是喜欢指点别人人生的网友?
在我看来,通通都不是。
不然,就没有“叛逆”一词了。
很多人活着的意义,不过是想取得父母的认同、亲戚朋友的认同、社会的认同。
于是被房贷、车贷压得死死的,对结婚生子的恐惧达到极点。
这才是最荒谬的地方。
什么时候,我们能取得自己的认同,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感。
那时,人生词典里便不会有“倦怠”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