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和衰老(肥胖衰老速度是正常的几倍)

文章目录:

英国、芬兰联合研究:肥胖会让人身体比实际年龄老几十年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秉甘】英国和芬兰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肥胖会让人的身体比实际年龄老几十年,严重超重者可能在55岁就要面临体重正常者75岁时才遇到的健康问题。

据英国《每日邮报》26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人们一次患有多个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多重发病率)取决于年龄和体重。研究团队对11.5万名芬兰人进行调查,发现不到20% 的正常体重者在75岁时出现了两项健康问题(简单多发疾病)。但在肥胖者中,比例达到55%。此外,研究团队在一项针对50万名英国人的研究中也发现类似趋势。

研究人员称:“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者患简单多发疾病的风险高5倍,患复杂多发疾病(四项及以上健康问题)风险高12倍以上。”该研究还发现,肥胖对死亡率的影响并不明显,这意味着严重超重者会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挣扎多年,而非提前死去。

肥胖伤脑:科学家发现肥胖会诱导大脑细胞衰老

在上周的《细胞代谢》上,梅奥诊所衰老中心的James Kirkland博士团队,发现衰老细胞会导致小鼠焦虑,甚至还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而这些大脑特殊区域的衰老细胞就是肥胖导致的。

这时候梅奥诊所的“长生不老药”Senolytic就派上用场了,通过清除大脑特定区域的衰老细胞,可以减轻肥胖造成的这些不良影响[1]。肥胖会引起抑郁或焦虑等精神疾病[2,3],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其中的作用机制却一直没能搞清楚。

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构建了两种肥胖小鼠的模型,一种小胖子是用高脂饮食(HFD)喂胖的,还有一种小胖子是瘦素受体突变造成的。两组的小胖子都进行了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来测试行为和精神状态。

旷场实验(左):焦虑小鼠更倾向于靠在场边;高架十字迷宫(右):焦虑小鼠走向开臂的次数更少

结果不出所料,两组小鼠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行为。但让人疑惑的是,小鼠的焦虑行为并没有和体重直接挂钩。我们都知道,肥胖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体重和脂肪百分比只是肥胖最直观的的一种体现。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体重超过一定界限之后,焦虑行为就和体重或脂肪百分比就失去相关性了。

这就说明,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小鼠的焦虑行为

作为梅奥诊所衰老中心的一份子,James Kirkland博士十分清楚,肥胖人群体内的衰老细胞积累程度远高于其他的健康人士[4],而清除这些衰老细胞,可以缓解小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焦虑同属精神疾病,他马上就联想到,肥胖诱导的焦虑行为,会不会和衰老细胞有关系?

事实证明,研究人员的猜想是正确的。使用药物AP20187(简称AP)来清除小鼠体内的衰老细胞,不论是高脂饮食组的肥胖小鼠,还是基因突变组的肥胖小鼠,焦虑行为都明显得到了改善:不再可怜巴巴地躲在角落里画圈圈,开始能够走向旷场的中心,或者走上高架的开臂。这充分说明,肥胖小鼠之所以会焦虑,还真的和衰老细胞的积累脱不开关系。

第一行为正常饮食小鼠,第二行为高脂饮食小鼠,红色线条为小鼠运动轨迹, 高脂饮食小鼠在经过AP治疗之后,活动范围向中心扩展,表明焦虑行为减少。

在之前的文章中,奇点糕给大家介绍过,消除小鼠体内的衰老细胞可以延长小鼠寿命,而将衰老的脂肪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小鼠年纪轻轻就会表现出衰老表型。这一次,研究人员按照之前的思路进行实验,发现清除衰老细胞可以减缓小鼠的焦虑行为,但是将衰老细胞移植到年轻的苗条小鼠体内,只能看到年轻的小鼠变“老”了,却不能发现苗条小鼠变得焦虑了。

诶?同样的套路,怎么就不灵了?

研究人员很快就反应过来,在这次的实验中,AP用药是全身性的,并没有特异地靶向某一个器官或组织。显然,也不是随便某个部位的衰老细胞就能够导致小鼠焦虑的。

既然是精神相关疾病,首要的研究对象当然是大脑。研究人员评价了大脑不同区域神经元衰老标志物的水平,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杏仁核。

杏仁核是负责调节、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5],研究人员发现,肥胖小鼠的杏仁核,衰老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苗条的小鼠,衰老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也更高。使用AP治疗之后,果不其然,可以观察到杏仁核区域衰老细胞减少。

所以,肥胖引起了小鼠杏仁核区域衰老细胞的堆积,而这影响到了杏仁核的情绪调节功能,让小鼠产生了焦虑。

通过对肥胖小鼠大脑神经元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正常饮食的小鼠相比,肥胖小鼠侧脑室区域的神经胶质细胞表达了更多的衰老标志物,并且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 2,Plin2)的表达也更多,说明肥胖不仅促进衰老细胞的产生,还促进这些衰老细胞积累脂肪。

高脂饮食小鼠(下)的脂滴包被蛋白(红色)明显多于正常饮食小鼠(上)

这让研究人员不禁联想到了,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小鼠模型的大脑中,都发现了聚积脂滴的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而这些积聚的脂滴,已经被证明了会诱导神经干细胞功能障碍[6],抑制成年人的神经发生,引起认知障碍。

一股不祥的预感有没有?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不祥的预感是正确的。在肥胖小鼠中,神经元前体细胞、未成熟神经元的数量显著减少。肥胖诱导的衰老细胞从神经元的“源头”下手,对神经元的生成“釜底抽薪”了。

但幸运的是,药物治疗对大脑中的衰老细胞也能够起到清除作用。对小鼠使用AP药物,或者抵抗衰老的经典组合Senolytic(达沙替尼与槲皮素,D Q)[7],都可以观察到肥胖小鼠的神经元前体细胞、未成熟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

读完这个研究,奇点糕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这帮坏家伙都是一伙的。无论是肥胖还是衰老,都是让科研人员无比头痛的问题,而肥胖中的衰老细胞导致焦虑并损害大脑神经发生,更是把这两个无比头痛的问题结合到了一起。

坏家伙们的联合,似乎更方便了我们将他们“一网打尽”。通过清除大脑中的衰老细胞来缓解肥胖引起的焦虑,或许是治疗肥胖的一条新途径;而清除衰老细胞,也是治疗神经疾病的一个新方向。

研究人员表示,衰老细胞的种类也挺多,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是找到究竟是哪一种衰老细胞诱导了焦虑,找到更加准确的作用机制。

体重和寿命的关系被发现?新研究:80岁后,老人胖一点或更长寿

刘大爷今年刚好过80岁大寿,虽然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身高一米七,体重也有90多斤,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能吃4碗饭。

就在半年前,刘大爷听说老年人瘦一点比较好,对长寿有好处,很多长寿老人都是精瘦精瘦的。于是刘大爷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饭量,减肥减了小半年,刘大爷忽然在家里晕倒,随后被家人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营养不良、低血糖。

一、男性/女性身高170~180cm,体重多少才正常?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体重也随之飙升,多说人太胖容易得病。然而一米八的刘大爷,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反而还晕倒住院。老年人身材真的不能过胖吗?刘大爷算胖吗?到底多胖才算胖呢?

其实用来衡量胖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BMI体质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体质指数 = 体重(千克)÷身高(米)²

对于中国成年人而言:

BMI<18.5为体重过低

18.5≤BMI<24为体重正常

24≤BMI<28则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按照公式,如果一个男性/女性身高170cm,体重应该在53.4kg~69kg。如果身高在180cm,体重应该在59.9kg~77.7kg。按照刘大爷的身高和体重来看,原本就已经偏瘦了。

二、重磅新研究:80岁以后,胖的老人或许更长寿

4月25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于老人而言,过瘦并不见得是好事,80岁以上老年超重或者肥胖或许更长寿。

这项研究随访时间长达20年,共纳入中国23个省,27026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165例死亡事件,其中2389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468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

通过数据总体来看,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死亡风险呈现反J型趋势。即随着BMI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步递减,当超过临界点后,随BMI增加,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保持平稳。

具体数据分别为:

1、BMI达到29.3kg/㎡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2、BMI达到26.5kg/㎡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3、BMI达到30.6kg/㎡时,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群,肥胖者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研究作者团队认为,这可能与超重或肥胖者,往往有着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关。

三、老人太瘦为啥不好?

不少老年人认为身体过胖,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但其实,老年人身体偏瘦,同样对健康不利。

1、营养不良

偏瘦老人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都会较低,体质相对较弱,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差,常常会感觉到精神不振,容易出现疲惫头晕的现象。

2、免疫力差、体质虚弱

过瘦的老人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需求,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体质比较虚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病小痛不断,尤其是换季的时候,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较弱,易遭到病毒感染。

3、更容易疼痛

脂肪是内脏和皮下组织的保护器,起到支撑、缓震的作用。精瘦的老人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的缓冲物,走路或久坐时,膝盖、脊椎等器官容易磨损,感觉到疼痛。

4、生病难痊愈

身体过瘦,体内存储的能量物质较少,一旦患病,往往经不起疾病的消耗性折磨,使疾病的康复时间延长。

5、怕冷

脂肪除了是能量仓库,也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过瘦的人,对于外界寒冷耐受度,往往比胖人更低。

四、最后提醒:老年人体重迅速下降,要当心疾病

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自然而然会出现消瘦现象,尤其是在不加强营养的前提下,身体很容易变瘦的。但如果体重短期内下降幅度过大,就要考虑是否以下几种可能:

1、癌症

恶性肿瘤在早期大多无典型症状,体重减轻可能是部分恶性肿瘤的唯一症状,如果是老年患者更应警惕。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如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进行糖尿病相关筛查。

3、甲亢

甲亢也会引起消瘦,如果同时合并饭量增加,体重却骤减,还伴有手抖、易怒、多汗等,就要高度怀疑甲亢的可能。

4、消化系统疾病

体重下降,也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不完全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都可影响患者正常进食,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体重。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天凤主任医师表示,如果没有合理原因,体重在半年到一年间,减轻4.5——5kg,或是总体重下降5%,就属于比较反常的情况,一定要注意。

体重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科学管理体重,不追求过瘦,也不能不干预身材,任其发展。让自己身体舒服的体重,就是健康体重。#头号周刊##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参考资料:

[1]《自然·衰老:千金难买老来瘦?No!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全因死亡和非CVD死亡的风险更低》.奇点网.2022-05-28

[2]《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这些疾病导致的》.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2018-12-03

[3]《体重突然下降并不是什么好事 可能是这些病惹的祸!》.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16-12-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