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情绪(肥胖情绪不稳定能得灶性非典型增生吗)

文章目录:

焦虑会让人发胖 做好情绪管理赶走负能量

【焦虑会让人发胖 做好情绪管理赶走负能量】医生介绍,焦虑会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导致暴饮暴食。所以,焦虑真的会让人发胖,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人在焦虑时缺乏对情绪的有效应对,可能就会产生替代反应,比如过度饮食。收好这份情绪管理指南提醒你关心的TA!(央视、解放军报)

来源: 封面新闻

肥胖者心态好?营养家:食物支配情绪,好吃者,心情好,更容易胖

肥胖者心态好?营养家:食物支配情绪,好吃者,心情好,更容易胖

俗话说“心宽体胖”;意思是说,心态乐观的人,身体一般都比较容易肥胖。生活中确实也是如此,一些身体比较肥胖的人,大多比较憨厚,健谈,心胸宽广,不容易与人交恶。人们把发胖原因归纳为心态乐观,理由是,心态乐观的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率更高。

然而,有专家表示,人体心态乐观,发胖与饮食有很大关系;食物可以支配人体的情绪,通过饮食获得更好的心情,所以好吃的人,心情比较好,心态乐观,当然也容易导致能量过剩,从而更容易导致发胖。

为什么吃东西让人感到快乐?

对此,受邀生命时报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表示:

“美味食物可激活调控情绪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神经系统,促进多巴胺释放,令人产生欣快感。”

有讲究表明:“人体血糖水平相对较高的时候,情绪更加稳定和愉悦;血糖水平低的时候,更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

而人体在进食过后,淀粉、糖类等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能快速升高血糖,让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满足感。所以在品尝美食的时候,我的心情都非常美好的。而一些女性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除了大嚎大叫之外,也会通过品尝美食来释放内心的不快。

甜食让人开心,让人“上瘾”

甜食其中的甜味主要来源于单糖或双糖,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糖类物质。所以,当我们进食甜味食物的时候,容易获得快感,快感也最为强烈。所以大多数零食都是以甜味为主,可以让人收获美丽心情。

但是,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记忆,“我喜欢吃甜食。”所以人类对甜味的喜好,不是源于遗传因素。打小就喜欢吃甜食,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甜味。

母乳中的乳糖成分就是甜味,所以乳汁带有淡淡的甜味。所以我们从一出生就就开始接触甜食,我们打小就有对甜味的记忆。

当然,如果在往后的生活中,经常吃甜味食物,我们对甜味的记忆就更深刻,所以吃多了甜食,感觉也会“上瘾”。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曾发文提示人们,“嗜糖会上瘾,长期嗜糖,对身体的危害程度不亚于嗜烟。”

甜食中含有较高的热量,如果进食过多的甜食,那么人体容易发胖,而肥胖又是很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推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人体过度肥胖还容易导致运动系统功能下降,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甜食虽然可以让我们活动美好的心情,然而也能多吃,能频繁吃。

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德国洪堡大学的专家研究发现,糖摄入多反而会让人觉得累。

研究人员从31项研究结论中收集了近1300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分析了糖对人们认知、思维、情绪、精力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考虑了糖分摄入量、甜食类型及人们从事脑力、体力劳动强度高低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吃糖后比没吃前感觉更累,大脑反应更迟钝。

所以说,肥胖的人心态更好或许与自己喜欢吃零食有很大关系。经常有零食吃,心情好,心态自然也就不错。很多人都反过了理解了,一些人把肥胖归结为心态好,却不知这一切或许都是吃惹的“祸”。

看完不知道您对此有何感想?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关注肥胖人群心理健康,除了减肥,这些行为改变也很重要!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里,肥胖的人往往是笑口常开、心宽体胖。但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普及,体胖和心宽就不再能够划等号。

对很多人来说,体胖不仅不会心宽,反而会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从“小胖子”们的童年就开始出现,并会困扰他们很长时间。

不自信、不合群、压力大、焦虑等是最常出现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严重时还会产生抑郁、进食障碍等问题。而长期消极、负面的心态,则可能加剧肥胖。

肥胖会导致这些心理问题

抑郁症

一项关于肥胖和抑郁症的研究显示,肥胖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5%,抑郁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8%。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而肥胖女性的抑郁症易感性比男性更高。

肥胖者患抑郁症与对自身体型不满有关。在意别人的看法和遭受歧视等,往往具有较高的内隐自尊水平,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容易产生强迫、焦虑、恐怖、敌对和偏执等情绪。

自卑

肥胖人群的这种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对一般事物过度敏感,容易胡乱猜疑、甚至扭曲对方的话语。

由于自卑,一些肥胖者容易沉默寡言,不轻易表达想法和情绪,自身价值观得不到满足,处于失衡状态。另外,自卑的肥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往往会选择逃避。

社会适应力下降

肥胖人群自我意识下降,对自身体型外貌评价过低,会间接影响到日常社交能力。尤其是重度肥胖的女孩,更喜欢独处,不喜欢交朋友。研究显示,肥胖儿童的活动、社交、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正常儿童低下,肥胖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差。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一般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大部分肥胖人群一般只存在异常进食行为,还没有达到神经性贪食或厌食的程度,但仍然要警惕其中的风险。

另外,有些胖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象障碍,对自身形象感知上存在着障碍和歪曲认知,这些错误认识会让他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强迫自己去思考食物、体重、体型这些问题,从而导致异常进食行为的发生。

行为辅导缓解心理问题

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存在的这些心理,减肥当然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存在着情绪、心理问题时,往往减肥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反而会影响减肥的自信心。这时就需要行为辅导提供额外的动力。

行为辅导是指一系列运用心理学和健康行为学原理,塑造良好的个体健康行为。矫正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对肥胖者的行为辅导一般可以分为三步。

Step.1 设定目标

胖友们需要制定出健康有益、切实可行的体重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体、可测量、有时间范畴。

Step.2解决问题

提前设想、或是事后及时复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并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种方式对预防复胖也有帮助。

Step.3养成习惯

通过团队活动,加强学习、互相鼓励等各种方式,坚持良好的膳食和减重相关习惯。面对面交流、饮食运动打卡、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都是现在比较有效的方式,能帮助你持续改变。

另外,以正念治疗为代表的冥想方式,以及同伴教育,也都是能帮助改善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一种求助于内心,一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都能让人更好地接纳自己,从根源上缓解强迫、焦虑等状况。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