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道士哥哥(主角是胖道士的小说)

文章目录:

为什么说胖和尚瘦道士?

民间有种说法:胖和尚、瘦道士,体现了人们对和尚和道士的不同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尚和道士是两个常见的修行者形象,分别代表着佛教和道教两大主流宗教的僧侣。尽管这两者都致力于追求心灵的升华,但在修行方式、信仰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1、道士

道士是道教神职人员的名称。《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也道长、仙姑或女冠。

道士信仰道教,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并强调道德修养。道士一般身穿道袍,有时手持符咒,有其独特的仪式和戒律。

2、和尚

和尚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对具有较高修行境界和丰富佛学知识的僧人的尊称。他们通常担任寺院的住持或长老,负责主持法事、管理寺院事务,并通过讲经说法、举行法会等方式,向信徒传授佛法,帮助他们解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和尚不仅精通佛法教义,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为,能够指导其他僧人和信徒进行修行。

和尚在佛教寺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佛教的传承者,也是信徒们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和尚们的言行举止对信徒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教诲和指导帮助信徒们在修行道路上不断进步。

和尚奉行佛教教义,其核心包括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和执着等概念。他们通常穿着宽松的僧袍,遵守特定的饮食和作息规律,例如素食和。

和尚胖道士瘦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修行方式、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1、饮食

和尚通常食用大量淀粉类主食,这些食物容易导致体重增加。相比之下,道士更注重食物相互搭配,营养均衡,这样就不容易发胖‌。现代和尚的饮食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各种主食和甜食,这些高糖食物同样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而道士的饮食则相对简单朴素,有助于保持体型‌。

2、修行方式‌

修行方式‌的不同也影响了他们的体型。和尚主要以打坐为主,运动量较少,主要依靠静坐参禅和念经,这种静态的修行方式容易使身体变胖‌。相比之下,道士更喜欢四处漫游,经常行走,身体活动量较大,相对不易发胖‌。道士的修行方式还包括修炼内丹、辟谷等,这些修行方式注重身心的双重修炼,有助于保持体型‌。

民间传说:樊哙出世

樊哙,乃沛县人士,为西汉时期的一员武将,曾获封舞阳侯之爵位。

樊哙的父亲名为樊贤,其家族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维持生计,樊贤曾在农忙的空闲时间,与人一起烧制木炭来贴补家用。

之后,在给商人运送木炭时,他突发奇想,转而做起了屠狗卖肉的营生。由于他在做生意时很讲信用,所炖的狗肉味道别具一格,生意十分红火,家庭经济状况也逐渐变得宽裕。

某一日,樊贤赶着一辆驴车,前往距离自家较远的村落收购狗。整个行程十分顺遂,在返程途中,天空突然降下大雨,恰好附近有一座破败的庙宇,樊贤于是将驴车赶进庙中躲避雨水。

樊贤停稳车子后,收集了一些干柴点起了火。他一边烘烤衣服一边抱怨,埋怨这场雨来得不合时宜,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乡之中,樊贤嗅到了一阵烤肉散发的香味,他的肚子发出“咕咕”声响,随后便从睡梦中苏醒过来。

睁开眼睛一瞧,有个满脸凶相的胖道士正将狗肉放在火上烧。火堆旁边扔着一个带着狗皮的狗头,很显然是宰杀了樊贤的一条狗。

樊贤瞧见后怒上心头,正打算上前找胖道士理论,却发现那道士把狗肉烤得漆黑一片。他快步上前,从道士手里一把抢过狗肉,斥责道:“你这臭道士,这般烤狗肉简直是糟蹋东西!”

讲完这话,他从怀里取出杀狗的刀,将烤得焦黑的狗肉一片接一片地削下。一边削一边说道:“今儿就给你这臭道士展示一番,狗肉究竟该怎么烤!”

那个胖道士自知理亏,尴尬地笑着,在一旁默不作声。樊贤本就是个性情直爽之人,也不追究道士杀狗一事,径自专心烤起了狗肉。

没过多久,伴随着狗肉发出滋滋声响、冒起油花,肉香弥漫在整个破庙之中。此时,樊贤从腰间的布袋里拿出盐和香料,撒在狗肉上后递给了胖道士。

肥胖的道士也不客套,接过狗肉后狼吞虎咽地吃了几口,连声道:“这烤肉真香啊!”随即解下腰间的大葫芦,递给樊贤,说道:“兄台,尝尝我这美酒。”

樊贤接过之后连着猛灌几口,说道:“臭道士,你这酒是从哪儿搞来的?我从没喝过这般好喝的酒。”那胖道士神秘地笑了笑,并未作答。

樊贤再度发问:“臭道士,你身为道士,躲在这破败庙宇里干啥,还暗中弄死了我一条狗。”

那身形富态的道士灌了几大口酒,开口道:“此事说来颇为繁杂,你若有求知之意,我便为你道来。只怕你听闻之后难以置信!”樊贤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肉,一边畅饮着酒,回应道:“那你且讲与我听。”

那个胖道士接着讲道:“我原本是天界负责掌管人间征战杀戮之事的天煞星君。目睹人间战火不断,百姓处于极度困苦的境地,内心实在难以忍受。所以便未经允许下凡,打算寻觅真龙天子,助力他统一天下,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怎料还没找到真龙天子,此事就被玉帝知晓了!玉帝勃然大怒,把我贬到了凡间。这些日子我正四处找寻投胎的地方。”

此时樊贤酒意上头,舌头都不利索了,大笑着说道:“嘿,你这臭道士,吹起牛来没个谱啦!还说自己是天煞星君,咋不干脆说自己是玉皇大帝呢!”

话声刚落,樊贤就“扑通”一下醉倒在地,失去了意识。

那个胖道士一边吃喝,一边自说自话道:“我就晓得跟你讲了你也不会信。你这人倒也有趣,别人杀了你的狗,你也不往心里去。喝我的酒,也不怕里头下了蒙汗药。真是个豪爽的好汉呐!只是这仙酒哪能这般喝呀!”

直至次日中午,樊贤才悠悠转醒。他抬手用力揉搓着两侧太阳穴,高声嚷道:“臭道士,你这酒的劲头可真足,我这脑袋咋这般疼啊!”

见无人回应,樊贤这才睁开眼睛,朝四周搜寻起来。破庙之中,除了他自己,就只剩下狗头、狗皮以及柴禾燃烧后的灰烬,哪有其他人的踪影。

樊贤嘴里小声嘀咕道:“这讨厌的道士,吃了我的狗也不赔点钱,就偷偷溜走啦!”随后他整理了一番,赶着驴车朝家的方向走去。

一迈进大门,怀有身孕的妻子就走上前来揪着樊贤的耳朵,嗔怒道:“你这个挨千刀的,去弄条狗怎么到这会儿才回来!家里家外这么多事儿,难道要老娘挺着个大肚子一个人忙得过来吗?”

樊贤疼得五官扭曲,赶忙连连道歉,慌里慌张地着手干活。

当日夜晚,操劳了一整天的樊贤总算能够躺到床上酣然入睡了。睡梦里,他瞧见胖道士满脸笑意地走进来,说道:“你家的狗肉味道不错,我就挑你家了。”言罢,化作一道金光钻进了樊贤妻子的肚子里。

次日清晨,樊贤的老婆接连叫嚷着肚子痛。没过多久,就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樊贤突然回忆起昨晚所做的梦,高声喊道,难不成真是那个贪吃的臭道士转世投胎?这个要饭的,那就给他取名叫樊哙吧。

樊哙诞生之际,双眼明亮犹如两团燃烧的火焰。自小他便拥有无穷的力气,哪怕是性情凶悍的恶犬,见了他也会被吓得乖乖顺从。

成年后的樊哙,拿起屠刀宰杀狗只,其刀法极为高超,刀光如同闪电般闪烁,身上却连一滴狗血都没沾上。乡亲们私下里纷纷议论:“这小伙子不简单,听他父亲讲,他是天煞星君转世呢。”

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听闻刘邦起义的讯息,樊哙果断持剑相随。公元前206年那场鸿门宴,可谓是关乎生死的紧要关头。

项羽布置计谋,打算在宴会里借项庄舞剑的时机除掉刘邦。千钧一发之时,樊哙手持盾牌,似饿虎一般冲破营帐闯了进去。

他双眼圆睁,眼角仿佛马上就要崩裂开来,一声暴喝让整个场地都为之震动,项庄手中的长剑都被吓得掉到了地上。

随后,樊哙一把抄起生猪腿,直接生啃起来,还大口大口地灌着烈酒,那股气势让人不寒而栗,连项羽都忍不住惊呼他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神灵。

刘邦趁着这个时机,顺利脱离险境。听闻那时樊哙全身隐隐散发着金色光芒,神力就此被唤醒。

刘邦攻入咸阳之后,沉醉于秦朝宫殿的奢华享受之中。樊哙为此忧心忡忡,不顾自身安危闯入宫殿,厉声斥责道:“若想夺取天下,怎可这般沉溺其中!”就在他话音落下之际,天空骤然降下倾盆大雨,仿佛是上天在发出警示。刘邦被樊哙的肺腑之言所点醒,于是率领军队撤回霸上,避开了项羽的锋芒。

之后刘邦病情加重,宦官把持权力,樊哙又一次不顾性命径直闯入寝宫。他流着泪直言劝谏、严厉斥责,那眼泪好似蕴含着奇妙的力量,竟使刘邦短暂恢复生机,整顿了朝廷秩序。

在战场之上,樊哙堪称无敌。于蓝田的那场决战里,他独自骑马奋勇冲入敌军阵营。当他砍落敌方帅旗的刹那,大地为之撼动,秦军见状纷纷逃窜。据史料记载,他斩杀敌军首级多达176个!

从杀狗青年成长为开国悍将,樊哙的人生满是传奇色彩。他既忠诚又勇猛,拥有超凡力量,在危急时刻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主公,凭借赤诚忠心让君主从迷茫中清醒,是西汉初期名副其实的“杀神”般的名将。

同样是吃素,为何和尚大多发胖,道士却大多清瘦?原因只有3个字

人类在对大自然的敬畏中,形成了原始的图腾崇拜,也发展成了后来的宗教信仰。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宗教选择。比如东亚、东南亚以佛教为主;中东、阿拉伯世界以伊斯兰教为主;欧美、拉美等地,则以基督教为主。因此这三个宗教,也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佛教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由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开创,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儒道等诸多中国本土元素,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传播。佛教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武帝萧衍还几度想要退位出家,若不是群臣想方设法阻拦,他就真的剃度了。到了唐朝,李唐皇室人道教始祖老子为祖先,大力推崇道教,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挤压。直到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削弱李唐的影响力和存在感,大力推崇佛教,佛教这才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期。

相比于佛教的香火旺盛,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几乎一直是“野生”的状态。道教创始人是张陵,也被尊称为张道陵,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四大天师之首。汉末三国时期,在汉中割据并建立政教合一政权的张鲁,正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投降曹操后,利用曹魏相对庞大的人口优势传播道教,至衣冠南渡之后,道教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最著名的信徒,就是王羲之和他的几个儿子。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和尚是不喝酒、不吃肉的,而这一戒律的由来也和梁武帝萧衍有关。正是因为他的强制执行,才使得这一戒律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与和尚相比,道士也是不吃肉的。准确来说,道教大致可以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类,其中全真派是出家、蓄发、不婚、戒酒肉的。和尚和道士都是吃素的修行者,为什么在体形上的差距这么大呢?

我们比较熟悉的和尚形象,有《西游记》中的弥勒佛,甚至如来佛祖本人都是膀阔腰圆的形象。而道教的神仙中,无论是太上老君还是玉皇大帝等,都是一幅仙风道骨的形象。所以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以为:和尚很胖、道士很瘦。虽然这难免有些以偏概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同样都是在吃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类出家人,一个胖、一个瘦呢?原因只有3个字——迈开腿。

随着现在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我国的肥胖率也急剧上升,所以减肥行业也快速发展。在减肥圈中,最常见的就是这么6个字:管住嘴迈开腿。和尚和道士吃的都差不多,因此“管住嘴”是肯定的,所以原因只能在“迈开腿”上找,具体表现为修行方式。和尚的修行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打坐诵经,他们每天保持这样的状态,几十年如一日,自然得不到有效的运动。相反,每天练功的武僧却大多很瘦。

道士不靠打坐修行,因而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过剩的营养不会在体内堆积。所以我们常见的和尚比道士胖,并非是和尚偷吃了,只是因为他们的运动量不够,没有“迈开腿”。其实除了迈开腿,还有一个因素也产生了影响,那就是服装。和尚的服装比较简单,大多很贴身,有一点赘肉就能看出来,更何况还光着个头,让人看一眼就有肉感。道士则相反,即便有一点赘肉也看不出来,这是一个视觉上的误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