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肥胖朱瞻基也肥胖(朱高炽是不是被朱瞻基给弄死的)

文章目录:

朱高炽有十个儿子,为何最后是朱瞻基坐上皇位?三个原因

前几年,因为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与持续讨论,让许多观众对朱高炽和朱瞻基之间的皇位继承产生重要兴趣。

在剧中里,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差点没有坐上皇位,连带着朱瞻基都受到了连累。但翻看史书,朱高炽与朱瞻基的皇位传承其实没有太多波折。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电视剧里,臃肿温和的朱高炽在现实中可是手眼通天。

早在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年轻的朱高炽便在守卫北京一役中立下汗马功劳,他也很早就被朱棣立为太子。

后来,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等原因不为朱棣所中意。但他在父皇征战时数次监国之功,朝中大臣皆受到他的管辖,且无一怨言。

而立有赫赫战功的二弟朱高煦,也越来越受到朱棣的重视,甚至朱棣曾对朱高煦做过一些暧昧的许诺。同时,朱高炽的三弟朱高燧也与朱高煦关系密切,随时准备有所行动。

所以在电视剧里,朱高炽太子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在现实当中,朱高煦却根本不是他这个大哥的对手。

有鉴于此,朱高炽的继位是名正言顺,且几乎没有经历太大的波折。

由于身体抱恙,他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是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患病驾崩。

满打满算,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在他死后,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电视剧里,朱瞻基继承皇位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而在现实历史中,朱瞻基施以雷霆手段,很快就扫除了一切障碍。

朱高炽驾崩时因事发突然,身为太子的朱瞻基正在南京。为避免夜长梦多,留守北京的大臣决定秘不发丧,暗中火速发出敕令,召朱瞻基还京。

身在山东的汉王朱高煦得到暗报,开始蠢蠢欲动。《明史》记载,他的想法是在朱瞻基返京途中,设下伏军,结果这个侄子的性命,自己则成为第二个朱棣,成功“清君侧”。

但他安排的刺杀行动失败,朱瞻基继续日夜兼程向北京进发。

国不可一日无君,朱高炽死后到朱瞻基归京这段时间,张太后下令,由襄王朱瞻墡在北京监国,并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这样的安排有两种考虑:一,朱高炽死后,还有一位“监国”留在北京处理政务,天下不至于大乱;二,假设太子朱瞻基在途中遭遇不测,襄王朱瞻墡立马登基,避免给一些宵小之人留下可乘之机。

没过多久,朱瞻基顺利归京继位,在杨士奇等元老的辅佐下,加上此前在朱棣身边历练二十余年,朱瞻基对处理各种大事小情已经驾轻就熟。

同样是在洪熙元年,朱瞻基的皇位又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波动。八月,其叔父朱高煦宣布谋反,朱瞻基亲征平叛。

电视剧里敢打敢杀的朱高煦,得知皇帝御驾亲征后立马就投降,但仍心有不甘,最后被朱瞻基放到大铜缸里活活烤死。

而在朱瞻基亲征朱高煦期间,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第二次“监国”。但后续等到皇帝回到北京时,朱瞻墡也主动退居二线了。

所以令人奇怪的是,朱瞻基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真正的对手是他父亲朱高炽的兄弟们,而非自己的几个弟弟。

而朱瞻基之所以能在十个兄弟中脱颖而出,顺利继承皇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嫡长子,传统立长立嫡的礼法因素下,朱瞻基被立为太子储君是合乎礼法的。

其二,朱瞻基受到其祖父朱棣的宠爱。

传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上镌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

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朱棣醒来后,正迷迷糊糊之际,有人报告说皇孙朱瞻基降生。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于是马上跑去看孙子,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脸上有一团英气。

这件事对以后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也产生了影响。

这则传说具有很大的参考性,根据如今遗留的画像来看,朱瞻基的脸型与朱棣确实很像。

还有人说,朱高炽能成为仁宗皇帝,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沾了儿子的光。

史书记载,一日,朱棣询问解缙对立储的态度,解缙故意力推朱高煦,朱棣不置可否。解缙随后将话题引向朱瞻基,盛赞“好圣孙”三字,令朱棣动容。

为了表示“好圣孙”的无限厚望,朱棣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等于同时确立了朱高炽未来的皇帝身份。

第三,朱瞻基的确是栋梁之材,他有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青少年时期的朱瞻基在朱棣的身边生活了二十多年,让他有足够多的时间接受永乐大帝的熏陶与教诲。

在一次次大漠草原开疆拓土的战场里,连接两京的通途中,朱瞻基的优秀潜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果不其然,长大成人后的朱瞻基聪慧英武,其性格杀伐果断,与朱棣颇为“类己”,永乐帝自然愈发宠爱这个皇孙。

后来,当汉王朱高煦蠢蠢欲动时,身为晚辈的朱瞻基根本没有给他留下任何机会,用极其老辣的手段,消除了一切隐患。

事实证明,朱瞻基不仅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太平天子,著名的守成之君,并开创了明王朝的“永宣盛世”。

以上三点,让朱瞻基的太子之位显得稳固异常,只要其自身不出现重大意外,继承皇位已是十拿十稳。

参考资料:

[1]洪飒.沾了儿子光的皇帝[J].初中生学习(高),2011(10):7-8.

[2]赵中男.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J].安徽史学,1988(01):1-5 8.

因肥胖差点失去皇位的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的儒雅与仁爱曾深得朱元璋的喜爱。他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鼓励发展经济,减少战争,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作为明朝在北京城的第二位皇帝,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他性格稳重沉静,行止有度,不像其父亲朱棣那样喜好杀戮。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朱棣并不怎么喜欢这位长子,再加上朱高炽体态肥胖,脚上又患有疾病,每次走路都需要内侍搀扶,这让朱棣更加不喜欢他。朱棣在发动“蜻难之变”时,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的原因,命他留守北京城,而随军作战的则是他的第二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本人作战英勇,体态容貌与朱棣颇有几分相似,并且在战争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间,因此朱棣就曾对朱高煦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是你的。”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顺利地登基称帝,但在立皇太子的时候朱棣却犹豫了起来。如果从战功上来看,朱高炽和朱高煦两人互有千秋,朱高煦虽然在战场前线立下了不少战功,不过当初留守北京城的朱高炽曾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

但从朱棣个人喜爱程度来看,朱棣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性格与自己很像,但朱高炽就差点意思了。还有朱高炽的体态过于肥胖,出于这个原因他差点和皇太子的位子失之交臂。

不过废长立幼在封建社会的帝王家可是一件不好办的事,弄不好就得晰送江山,尤其朱棣才刚刚从侄子那夺下江山,出于谨慎他就召见大臣讨论此事,结果大臣们一致表示支持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原因有两个:其一,朱高炽是当年太祖皇帝最喜欢的皇孙,在朱棣还是世子的时候就隔代钦点朱高炽为“圣孙”;其二,朱高炽本人又没有犯过什么有损皇室的错误,而且他性格儒雅又懂得为君之道。其三,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好圣孙”。

就这样朱高炽在大臣们的一片称赞声中被立为皇太子,后来在公元1424年8月登基称帝。说来,朱高炽的皇位真是得来不易,要不是大臣们的求情和好大儿朱瞻基,也许他真的会因为肥胖而失去太子之位,也就更不能称帝了。

肥胖症患者朱高炽当十月“短帝”,却为大明强盛做了十件大事

向敬之

朱高炽做了9年王世子、20年皇太子后,终于艰难地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正式掌权,九月登基,成为明仁宗,次年改元洪熙。

《大明玉玺》寇振海版朱高炽和吕良伟版朱高煦

谓其即位艰难,是因为他不论做王世子还是做皇太子,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都是虎视眈眈,有恃无恐,不断挑衅构陷,就连其父永乐帝都不喜欢这个患有肥胖症且瘸了腿的嫡长子。

1424年,65岁的朱棣北征返京,在榆木川病逝,朱高炽的岳父兼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杨荣为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每日照例进餐、请安。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杨荣与太监海寿带着遗诏进京密报,朱高炽闻讯后派皇太孙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杨荣

此招,1600多年前,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和李斯也玩过,只是他们拱上位的未必是秦始皇中意的继承人。

让人感叹唏嘘的是,朱高炽这个合法继承人在位不到十月,洪熙元年五月 “无疾骤崩”。《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纪》等只说“帝不豫”,只字不提死因,后人有诸多猜测,如根据侍读李时勉奏疏劝其谨嗜欲险遭砍头而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如因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如《明史·罗汝敬传》记载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还有认为朱高炽是被其太子朱瞻基下毒弑父。而最可信的还是因其肥胖、足疾引发心脏病。

《明史》

不论明仁宗朱高炽暴毙,系于何种死因,但他在不足十月的任期内,对大明王朝的强盛所做的,远远不止十件大事。他开启了“仁宣之治”。

一、重用大明第一理财高手夏原吉

朱高炽掌权的次日,就释放了因反对永乐帝第三次远征蒙古而被囚禁的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登基第一天,恢复夏原吉的户部尚书。《明史·夏原吉传》称:“原吉以理财见长。初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又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利民,且便商贾。时兵革初定,为封赏功臣﹑分封诸蕃﹑建北京宫殿﹑增设武卫百司等,钱粮转输以亿计,他均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清代史家赵翼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而这个总管全国财政、筹划国家开支的财神爷,却很清廉,不但辞谢皇帝增加的俸禄,还将他人送来财物悉数挂着屋檐下。

夏原吉


二、矫枉过正,赦免建文旧臣和平反冤狱

朱高炽刚刚登基,就两次恕免忠于建文帝被永乐帝处死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专门下诏礼部:“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的,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宥建文诸臣外亲全家戍边者,留一人,余悉放还”。使明成祖铁定的方孝孺的“诛十族”案、解缙“无人臣礼”案等一批冤案得以昭雪。

建文旧臣与燕王集团是血战的敌人,明仁宗此举,可能得罪原燕王兵将,但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显其仁怀。

三、改组内阁,起用先帝贬黜的能臣进行集体领导

在明仁宗的内阁,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留任大学士。被永乐帝撤职的黄淮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被监禁的杨溥为翰林学士。

黄氏族谱上的黄淮像

朱高炽与这些官员有一种亲密的关系,经常召集进行正式会议,要求在他拍板前在密奏中提出意见。内阁不再是咨询机构,大学士参加决策,实行集团领导。

四、任贤选能,削汰冗官,推行普通官员70岁退休

朱高炽选用贤臣,任命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辅政,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三杨”领导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内阁虽有某缺点,但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仍举足轻重。

从左至右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力保明朝三“杨”开泰

他强化行政改革,对可有可无的官员解职,失职的官员降职,其他官员70岁奉命退隐;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五、广开言路,不包庇贵族及皇族违法

朱高炽广开言路,善于纳谏,要求大臣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不包庇贵族及皇族的枉法行为,如其激动时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他对謇义、杨士奇等五臣赐“绳愆纠缪”银章,说:“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朕与卿等当用为戒。”

六、取消皇帝专享,推行公平购买制度

朱高炽一改永乐帝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连续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专享商品购买,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

他接受夏原吉的建议,取消预定的郑和下西洋、边境茶马贸易,停派使团赴云南、安南采办奢侈品。

七、减免赋税,改贷为赈,减轻农民负担

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闻讯山东、淮徐等地民众缺粮,而地方征收夏税正急,于是直接下诏“免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由内阁发布,不中转户、工二部。隆平闹饥荒,户部请提议只借粮,他的答复是免费发放。

他专门颁发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承诺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所在地登记后,还免除两年赋税和劳役。他还派巡视组下去调查农民的纳税负担。这为宣宗实施减税打下了基础。

八、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

他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他的许多政策措施,反映了儒家的王道。

历史盛赞朱高炽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这是对明朝前期三位君王摇摆在霸道与王道之间,回归王道的确定。

九、改良科举制度,顾及南北合理取士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中章劼版朱高炽很搞笑

当时,南方人聪明刻苦,进士多为南方人;北方人纯朴忠贞,文采出众者较少。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八股取士的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被明、清两朝沿用。

十、取消宫刑,慎用株连,限制皇帝法外用刑

明仁宗给刑事部门下诏:“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人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最终裁定权,但朱高炽为限制自己法外用刑,给刑部下正式诏令:“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以备有章可查。

此外,朱高炽听取夏原吉等人关于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以及北方首都费用耗费巨大,试图把京师迁回南京,甚至派太子和有关官员着手办理,但因其突然暴毙而终止。后继之君明宣宗朱瞻基对此计划并无兴趣。不然,明朝的历史又是另一番情景。

史上朱高炽

《明史》给朱高炽登基后的篇幅不长,但对他所做的大事反映还是不遗巨细,对其评价甚高:“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在清代史官的笔下,明仁宗朱高炽足以与西汉文、景二帝相比。只可惜是个让人遗憾的短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