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肥胖怎么治疗(骨折后体重增加)

文章目录:

医生提示:骨折后日常护理的5个基本技巧:加快愈合过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小李不慎从楼梯上滑倒,伴随着一声痛苦的呼喊,他的手臂瞬间失去了力量。紧急送往医院后,经诊断,小李的右手臂骨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小李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担心漫长的康复过程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然而,医生的一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别担心,骨折虽然需要时间来恢复,但掌握正确的日常护理技巧,可以大大加速愈合过程。”

一、科学制动,守护脆弱骨骼

骨折后,首要原则是制动,即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以防骨折端移位,影响愈合。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不动,而是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采用石膏、夹板或支具等固定装置,将骨折部位稳定住。科学的制动不仅有助于减轻疼痛,还能促进骨折端的良好对接,为骨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

在此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固定装置是否松动或压迫皮肤,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未受伤部位应保持适量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均衡营养,助力骨骼重生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耗能的过程,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蛋白质是构建新骨骼组织的基础,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奶应适量增加。此外,钙和维生素D对于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可通过食用绿叶蔬菜、坚果、豆制品及适量晒太阳来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均衡饮食并不意味着盲目进补,过度摄入脂肪和糖分不仅不利于骨折愈合,还可能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因此,合理规划饮食,确保营养均衡,是加速康复的关键。

三、合理康复锻炼,激活肌肉活力

“伤筋动骨一百天”,但并不意味着这三个月内都要卧床休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开展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加速功能恢复。

初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轻轻按摩受伤周围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如进行关节屈伸练习,但切记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二次损伤。康复锻炼需持之以恒,同时也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恢复进度灵活调整计划。

四、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

骨折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心理上的压力。长时间的康复过程,可能会让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让心灵得到滋养,为身体的康复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五、定期复查,确保康复之路畅通无阻

骨折后的康复是一个动态过程,定期复查是监测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环节。医生会根据X光片、CT等检查结果,评估骨折愈合程度,指导后续护理和锻炼计划。

患者应严格遵守医嘱,按时复查,切勿因一时的好转而忽视复查的重要性。同时,将康复过程中的任何疑问或不适及时反馈给医生,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康复路径。

总之,骨折后的日常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乃至整个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制动、均衡的营养、合理的康复锻炼、良好的心理调适以及定期的复查,可以有效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让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重返健康的生活轨道。记住,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骨折,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超200斤女子无故崴脚后又骨折 医生:肥胖惹的祸

配图/视觉中国

53岁的周女士(化名)家住湘西桑植,自从21岁生完第一个小孩之后,就爱上了吃肉,每天三餐都要吃1斤半左右的猪肉,在35岁生完第四个小孩后,体重也从苗条姑娘变成了超过200斤的大妈,血压血脂都升高了。

3年前,周女士在行走时无任何征兆突然就左脚崴了,疼痛明显,后来休息后好了,没有在意。今年刚过完年,周女士又在行走时被一个小树棍绊了一下,一个踉跄人虽然站稳了,但是感觉左踝关节疼痛剧烈,无法行走。在家人陪同下送到当地医院,照片就发现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尤其是胫骨下段,一个锋利的碎片插入皮肤导致伤口形成。

结果在当地医院住了半个月,一个几毫米的伤口逐渐溃烂成5厘米的圆形伤口,发炎腐烂。但因为太肥胖导致伤口局部缺乏血供营养,一直经久不愈。今年2月,转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继续治疗。

在创伤骨科付三清教授和袁志根副教授的精心治疗下,周女士经过3次手术,住院33天后,于近日康复出院。

付三清教授提醒,肥胖不仅仅与高血脂、高血压等内科疾病有关,因外患者长期是过量负重,无论是骨头还是关节,长期的磨损和负重导致骨关节处于“亚健康”状况。一旦再接受一些额外的受力,就会出现疲劳骨折。患者3年前莫名其妙出现崴脚便是征兆,此次骨折已经是意料之中了。即使是一棵小小树枝的牵绊,但对于强弩之末的骨头,已经是可以压倒最后的救命稻草。

专家建议,周女士以后必须注意减轻体重,保持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不然骨关节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运转,还会出现其他部位的再次骨折,并且还会引发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又会加大骨折的风险,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通讯员卢婷

半年不到体重激增10公斤 13岁娃患上脂肪肝

肝病疾病谱正从肝炎向脂肪肝等悄然转变

半年不到体重激增10公斤,13岁娃患上脂肪肝。昨天是第10个“世界肝炎日”,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举办的义诊活动现场,该院疑难和重症肝病科主任医师熊清芳介绍,目前肝病疾病谱已由原先的病毒性肝炎转为非感染性肝病居多,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饮酒及肥胖引发的脂肪肝激增。

罕见,13岁娃患上脂肪肝

日前,熊主任就收治了一例特殊的小患者。今年5月,13岁的明明因鼻梁骨受伤骨折被爸妈带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当地医院降酶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前下降,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但复查发现指标再次升高了。明明的爸妈着急了,这么小的孩子有肝病了可怎么好?

7月初,明明爸妈经推荐带着他辗转来到南京市第二医院。熊主任看着胖胖的明明仔细地询问发病前的情况:除了明明小时候有过“肾炎”病史外,明明爸妈还说到另外一个情况:因为疫情,明明基本都待在家里,吃得多活动少,近几个月体重增加了10公斤。熊主任判断,小孩是脂肪肝可能性很大。经过系列检查,最终明明的肝脏组织病理提示轻度慢性肝炎伴脂肪肝,明明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就是脂肪肝。

警惕,脂肪肝不控制可致肝癌

熊主任介绍,正常人肝脏内都含有少量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当肝脏内脂肪转运失去平衡,就会在肝脏内积聚,形成脂肪肝。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肥胖。

熊主任说,肥胖是各种慢性疾病,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动机,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而肥胖不加以控制的话,常有这样的规律: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熊主任提醒,脂肪肝主要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期脂肪肝,可以通过减重、调整饮食结构和积极锻炼实现逆转。如果不加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所以脂肪肝不是什么“良性病”,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不能把肥胖不当回事儿。通讯员 周慧 魏林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