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赘肉多是脾虚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 吕沛宛
近年来,中国人不仅肥胖人数升得快,而且多以向心型肥胖(梨型身材)为主,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挺起了大肚腩,这将增加脂肪肝、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表示,腹部赘肉增多主要与脾气虚弱有关。打个比方,脾的功能好比家里的女主人,湿邪好比垃圾,女主人勤劳就能及时打扫房间,把垃圾清扫出去,如果女主人生病了,身体疲惫,房间的垃圾就会堆积起来。对于身体也一样,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一旦脾湿过重,就会伤脾阳之气,脾气受损,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而滞留为水湿,湿久必浊,囤积为脂肪。此外,吃得多、久坐、缺乏运动也是原因所在。
这里,为大家推荐三招能缓解腹部肥胖。
按揉腹部。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双手叠掌沿着脐周顺时针摩腹,力度要轻柔缓慢。还可用空心掌拍打腹部,每次半小时。
药膳调理。脾气虚弱导致的腹部肥胖,可通过吃药膳达到健脾运湿效果。推荐日常喝点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锅中放入洗净的粳米、莲子和山药丁,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成粥即可。莲子有补脾止泻、滋养补虚的功效,山药能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配合中药。腹部肥胖者想减掉大肚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耐心,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服用以益气健脾为主的中药。(特约记者 戴秀娟)
肥胖的孩子也是脾虚?听听医生怎么说
小雄的体重明显超标,被诊断为“肥胖”。医生在指导饮食、建议锻炼的同时,开具了一张中药处方。妈妈看着处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提出了心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健脾胃的药啊,孩子已经很胖了,为什么还需要健脾胃呢?健脾后不是更能吃了吗?医生解释道,肥胖的孩子也有可能是脾虚惹的祸!
95%~97%肥胖患儿均属于单纯性肥胖,常见的原因包括营养摄入过多、活动量过少、遗传、出生体重过大或小于胎龄等。中医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主要与脾胃有关,痰湿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古人云“肥人形盛气衰”,“肥人气虚有痰”,均提示肥胖症的体质特点在于“虚”,是由于脾肾脏腑虚弱,津液失常,痰湿、膏脂内停,停于皮下则出现肥胖。由于脾虚导致肥胖的患儿常常表现为形体臃肿肥胖,自觉肢体困重,嗜睡多汗,乏力少动,腹满,挑食、偏食,尿少,便溏,或者大便黏腻粘马桶,舌淡胖。这部分孩子就是人们常说的饭量不大,但体重却居高不下,喝口凉水都长肉的体质。所以,脾虚除了传统意义上可导致形体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外,还能导致水湿停聚,体态肥胖的“虚胖”。这类患儿导致脾虚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给孩子进食过多肥甘厚腻之品,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古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脾虚所导致的肥胖除饮食调整、运动疗法、行为矫正外,中、重度肥胖儿可采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中焦脾胃,化湿祛痰为原则,达到减食而不厌食,减肥而不腹泻,减体重而不减力的目的。相比较药物治疗,更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等。肥胖治疗的关键重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坚持体育锻炼,控制高热卡食物摄入量,持之以恒。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陈自佳 主任医师吴力群)
来源: 光明网
人不胖却肚子很大,小心是脾胃虚寒!
相信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问题,自己明明看起来很瘦的,可肚子却是圆滚滚的,就好像肚子有气往外鼓、腹胀的感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人瘦可肚子胀是脾胃虚寒惹的祸
脾胃的作用是消化食物,将食物营养送至身体各处,当出现脾胃虚寒时,则丧失了运输工作,导致食物变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容易出现下腹有赘肉现象。同时脾胃虚寒会导致食物不吸收直接从大肠排出去,营养也无法及时完全进行转化,让身体显得十分瘦弱,严重时肚眼突在外面,肚皮没有肉,一层皮。
此外,脾胃虚寒还有其他症状,如舌胃部隐痛、乏力、腹部酸痛、小腹下坠、大便溏稀、消化不良以及女性白带多、白带清稀、小腹坠痛等等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那我们平时该如何调理呢?
三个方面调理脾胃虚寒
导致脾胃虚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脾气虚、胃气虚导致的,二是生冷食物、寒冷食物刺激脾胃,导致脾阳虚、胃阳虚,因此,改善脾胃虚寒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1 补脾气、养胃气
调理脾胃虚寒要注意补脾气、养胃气,可以食用健脾养胃的莲子、胡椒、高粱、生姜、陈皮、白术、大枣、肉桂等。
2 注重脾胃保养
调理脾胃虚寒要减少对脾胃的伤害。平时要少吃生冷刺激食物,多吃点黄颜色的东西,比如玉米、土豆、薏米等,它们都是调脾胃非常好的选择。日常也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天,空调的温度也不能过低。
3 注意运动
腹部缺乏运动会导致肌肉松弛,器官下垂,因此要多做腹部锻炼,改善松弛的肌肉,同时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下腹血液循环,改善肚子胀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