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组织留恋“肥胖” 非脑细胞也有“记忆”
原标题:脂肪组织留恋“肥胖” 非脑细胞也有“记忆”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记忆是大脑的“独门绝技”。然而,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身体中的神经组织和肾脏组织细胞也具有类似记忆能力。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无独有偶,瑞士和美国科学家也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脂肪组织细胞也能保留“肥胖记忆”。即使体重急剧下降,“肥胖记忆”也仍然存在。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郁金泰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两项研究极具创新性。它们都发现非脑细胞中存在着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控制着对外界反应刺激的应答,即保留‘记忆’功能。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细胞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人类认知功能的“明珠”
“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皇冠上的明珠’,引领着我们从过往的点点滴滴中汲取智慧,助力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行稳致远。”郁金泰说。
郁金泰解释,记忆一般被分为三部分:感觉记忆、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感觉记忆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种感官对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短暂记忆,主要存储于感觉(如视觉)皮层中。它如晨曦中的露珠,转瞬即逝。长期记忆包括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情感记忆等,或深或浅地烙印在内侧颞叶和海马等脑区,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十年甚至一生。工作记忆则如同笔记,暂时保留有限数量的信息,以备立即查阅、调用,对学习、解决问题和其他心理过程至关重要。“我们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工作记忆,而前额叶皮层在工作记忆形成和执行功能中起核心作用。”郁金泰说。
谈及记忆的工作原理,郁金泰进一步解释:“记忆过程通常囊括编码、存储、巩固、检索等多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奥秘。”编码就像翻译,将感官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存储指将编码后的信息长期保存在大脑中,这一过程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密切相关。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它让大脑能够灵活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形成新的记忆和技能。巩固,则指将短期、不稳定的记忆转变为长期稳定记忆。这需要基因表达和新蛋白质的合成共同作用。检索指从大脑中提取存储信息的过程,如同寻宝游戏,需要多个脑区协同工作。
郁金泰分析:“记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网络的协同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精妙智慧。尽管我们在理解记忆和认知背后的细胞和分子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及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记忆不只存在于大脑
在《自然·通讯》发表的论文中,美国纽约大学副教授尼古拉·库库什金及其团队,研究了分别来自神经组织和肾脏组织的两种人类非脑部细胞。他们让这些非脑细胞接触不同模式的化学信号,模拟人类学习新信息时脑细胞接触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过程,以此来研究非脑细胞随时间推移的适应性变化。
他们发现,这些非脑细胞能够识别化学脉冲的重复模式。而且,当脉冲以间隔方式发送时,会比一次性发送同等数量的脉冲更强烈地激活“记忆基因”ERK和CREB,激活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库库什金介绍,这两种非脑细胞的“行为”与大脑中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表现如出一辙,表明它们同样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这意味着,记忆可能并非大脑所独有,或许是所有细胞的基本特性。
郁金泰认为,这项研究扩展了人们对细胞的认知:所有细胞都必须从环境信号中提取显著模式并将其转化为稳定、长期的反应。
在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劳拉·辛特等研究人员,采集了20名肥胖患者减重前后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以及18名从未肥胖过、正常体重者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并使用单核RNA测序对样本进行了分析。团队对瘦小鼠、胖小鼠和肥胖后减重的小鼠也开展了类似研究。
结果发现,在体重明显减轻后,人和小鼠脂肪组织中许多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依然保持着肥胖时期的特征,即形成了“肥胖记忆”。尽管个体体重显著下降,细胞内的“肥胖记忆”却如影随形。而且,这些持久的表观遗传标记使脂肪细胞在再次暴露于肥胖环境时,更容易激活与炎症和代谢失调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人面临肥胖“噩梦”再次来袭的风险。
此研究论文合著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表观基因组专家费迪南德·冯·迈恩认为,脂肪细胞的这种“肥胖记忆”主要基于表观遗传发生的稳定变化,但他们目前尚不清楚脂肪细胞“记忆”肥胖的时间会持续多久。
为疾病治疗打开思路
这两项研究不仅为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开辟了新路径,也有望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库库什金认为,人们可利用胰腺对过去饮食模式的“记忆”,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同样,人类也应该重视癌细胞对化疗模式的“记忆”等。
郁金泰进一步阐述:“这两项研究都揭示了非脑细胞中存在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这些模式就像细胞的‘开关’,控制着它们对环境信号刺激的应答。如果人们能够调控这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或许能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迈恩等人也坦言,他们的研究显示,减肥之路并非坦途。尽管这一事实令人“扎心”,但从中也可以看到避免减肥反弹的方向。未来,研究人员有可能研发出消除脂肪细胞“肥胖记忆”的新药物,让减肥“一劳永逸”。
郁金泰认为,这两项研究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及其髓鞘的丧失或功能退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逐渐丧失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记忆障碍中,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基因,它们与记忆的形成、巩固和提取过程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在疾病早期及时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或许就能预防或延缓记忆障碍的进一步恶化,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郁金泰说。(记者 刘 霞)
来源:科技日报
脂肪组织留恋“肥胖” 非脑细胞也有“记忆”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脂肪组织留恋“肥胖” 非脑细胞也有“记忆”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和记忆是大脑的“独门绝技”。然而,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身体中的神经组织和肾脏组织细胞也具有类似记忆能力。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无独有偶,瑞士和美国科学家也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脂肪组织细胞也能保留“肥胖记忆”。即使体重急剧下降,“肥胖记忆”也仍然存在。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郁金泰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两项研究极具创新性。它们都发现非脑细胞中存在着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控制着对外界反应刺激的应答,即保留‘记忆’功能。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细胞记忆的生物学基础,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人类认知功能的“明珠”
“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皇冠上的明珠’,引领着我们从过往的点点滴滴中汲取智慧,助力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行稳致远。”郁金泰说。
郁金泰解释,记忆一般被分为三部分:感觉记忆、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感觉记忆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种感官对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短暂记忆,主要存储于感觉(如视觉)皮层中。它如晨曦中的露珠,转瞬即逝。长期记忆包括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情感记忆等,或深或浅地烙印在内侧颞叶和海马等脑区,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十年甚至一生。工作记忆则如同笔记,暂时保留有限数量的信息,以备立即查阅、调用,对学习、解决问题和其他心理过程至关重要。“我们脑海中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工作记忆,而前额叶皮层在工作记忆形成和执行功能中起核心作用。”郁金泰说。
谈及记忆的工作原理,郁金泰进一步解释:“记忆过程通常囊括编码、存储、巩固、检索等多个阶段,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奥秘。”编码就像翻译,将感官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存储指将编码后的信息长期保存在大脑中,这一过程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密切相关。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它让大脑能够灵活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形成新的记忆和技能。巩固,则指将短期、不稳定的记忆转变为长期稳定记忆。这需要基因表达和新蛋白质的合成共同作用。检索指从大脑中提取存储信息的过程,如同寻宝游戏,需要多个脑区协同工作。
郁金泰分析:“记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网络的协同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精妙智慧。尽管我们在理解记忆和认知背后的细胞和分子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记忆形成的奥秘以及记忆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记忆不只存在于大脑
在《自然·通讯》发表的论文中,美国纽约大学副教授尼古拉·库库什金及其团队,研究了分别来自神经组织和肾脏组织的两种人类非脑部细胞。他们让这些非脑细胞接触不同模式的化学信号,模拟人类学习新信息时脑细胞接触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过程,以此来研究非脑细胞随时间推移的适应性变化。
他们发现,这些非脑细胞能够识别化学脉冲的重复模式。而且,当脉冲以间隔方式发送时,会比一次性发送同等数量的脉冲更强烈地激活“记忆基因”ERK和CREB,激活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库库什金介绍,这两种非脑细胞的“行为”与大脑中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表现如出一辙,表明它们同样具备学习和记忆功能。这意味着,记忆可能并非大脑所独有,或许是所有细胞的基本特性。
郁金泰认为,这项研究扩展了人们对细胞的认知:所有细胞都必须从环境信号中提取显著模式并将其转化为稳定、长期的反应。
在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学家劳拉·辛特等研究人员,采集了20名肥胖患者减重前后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以及18名从未肥胖过、正常体重者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并使用单核RNA测序对样本进行了分析。团队对瘦小鼠、胖小鼠和肥胖后减重的小鼠也开展了类似研究。
结果发现,在体重明显减轻后,人和小鼠脂肪组织中许多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依然保持着肥胖时期的特征,即形成了“肥胖记忆”。尽管个体体重显著下降,细胞内的“肥胖记忆”却如影随形。而且,这些持久的表观遗传标记使脂肪细胞在再次暴露于肥胖环境时,更容易激活与炎症和代谢失调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使人面临肥胖“噩梦”再次来袭的风险。
此研究论文合著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表观基因组专家费迪南德·冯·迈恩认为,脂肪细胞的这种“肥胖记忆”主要基于表观遗传发生的稳定变化,但他们目前尚不清楚脂肪细胞“记忆”肥胖的时间会持续多久。
为疾病治疗打开思路
这两项研究不仅为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开辟了新路径,也有望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库库什金认为,人们可利用胰腺对过去饮食模式的“记忆”,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同样,人类也应该重视癌细胞对化疗模式的“记忆”等。
郁金泰进一步阐述:“这两项研究都揭示了非脑细胞中存在特定的基因表达模式,这些模式就像细胞的‘开关’,控制着它们对环境信号刺激的应答。如果人们能够调控这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或许能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策略。”
迈恩等人也坦言,他们的研究显示,减肥之路并非坦途。尽管这一事实令人“扎心”,但从中也可以看到避免减肥反弹的方向。未来,研究人员有可能研发出消除脂肪细胞“肥胖记忆”的新药物,让减肥“一劳永逸”。
郁金泰认为,这两项研究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打开了新思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及其髓鞘的丧失或功能退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逐渐丧失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在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记忆障碍中,可能存在一些关键基因,它们与记忆的形成、巩固和提取过程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在疾病早期及时调节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或许就能预防或延缓记忆障碍的进一步恶化,为患者带来新的曙光。”郁金泰说。(记者 刘 霞)
“减肥易反弹”不是你的错:新研究揭秘脂肪细胞的秘密
来源:新京报
《瘦身大作战》(2018)剧照。
试图减肥的人通常需要长期护理以避免体重反弹。研究结果表明,这很可能是因为身体的脂肪细胞还保留着肥胖的“记忆”。这种记忆来源于肥胖经历导致脂肪细胞表观基因组发生变化。表观基因组是一组化学标记,可以附着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上,调节基因活性。对于脂肪细胞来说,这些变化会使基因活性发生转变,导致它们无法正常工作。这种损害以及基因活性的变化,即使在体重减轻至健康水平后,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研究的共同作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劳拉·辛特(Laura Hinte)指出,这些结果表明,减肥人士往往需要长期的干预才能避免体重反弹。她强调,“这不是你的错,你可能需要更多帮助。”
尽管我们早就知道,身体在减肥后往往会恢复肥胖,但“这究竟是如何以及为何发生的,几乎就像一个黑匣子”。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研究代谢的表观基因组专家玄哲·罗(Hyun Cheol Roh)表示,这项新研究展示了分子层面的机制,非常具有启发性。
为了探究肥胖记忆,研究人员分析了一组严重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以及一组从未肥胖者的对照样本。他们发现,肥胖人群的脂肪细胞中某些基因的活性高于对照组,而另一些基因活性则较低。即使接受减重手术,两年后肥胖组的体重明显下降,但其脂肪细胞的基因活动模式仍然保持肥胖特征。类似结果也出现在减重的小鼠实验中。
研究发现,在肥胖状态下活跃的基因与炎症和纤维化(疤痕样组织形成)相关,而活性降低的基因则是维持脂肪细胞正常功能的关键。研究还追踪到这些基因活动的变化与表观基因组的改变有关,这些变化对基因是否活跃具有深远影响。通过让肥胖小鼠减肥,科学家测试了这些变化的持久性。结果显示,小鼠恢复瘦身几个月后,其表观基因组的改变仍然存在,似乎细胞“记住”了肥胖经历。
研究的共同作者、表观基因组专家费迪南德·冯·迈恩(Ferdinand von Meyenn)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种肥胖记忆会持续多久。他推测可能存在一个时间窗口,记忆会逐渐消退,但具体时间未知。
为了进一步研究肥胖记忆的影响,研究人员分析了减重小鼠的脂肪细胞。这些细胞比从未肥胖小鼠的脂肪细胞吸收了更多糖分和脂肪。减重小鼠在高脂饮食下的增重速度也明显快于对照组。然而,其他科学家指出,尽管研究提供了脂肪细胞表观遗传变化的清单,但尚未证明这些变化与细胞功能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冯·迈恩强调,预防肥胖的发生至关重要。虽然减重后可以保持瘦身,但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他补充说,这项研究有助于减轻肥胖者面临的污名化压力,让人们更理解这种状况的科学本质。
参考资料:
(1)Fat cells have a ‘memory’ of obesity — hinting at why it’s hard to keep weight off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3614-9
编译/李永博
编辑/罗东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