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肥胖专辑( Obesity in China Series)。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两篇文章《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在对《柳叶刀》解读时作出上述表示。(澎湃新闻;CK)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预计2030年我国超六成成年人超重肥胖,官方发布“减肥指南”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从肥胖的界定、饮食热量控制的程度、具体摄入食物种类等方面提供指导。
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正快速增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其中18~44 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4%、18.3%和13.6%,我国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肥胖不但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如何界定肥胖?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BMI
推荐每日摄入能量平均降低三至五成
《指南》中提出,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
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 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另一方面,也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临床上还可根据身高(cm)-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以上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任选其一用来指导超重肥胖患者膳食,达到控制总能量摄入的目标。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 吃饭先吃蔬菜、肉类
合理膳食方面,少吃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至少占谷物的一半,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品种多样化,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动物性食物应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应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严格控制脂肪/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严格限制饮酒。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保持一日三餐的时间相对固定,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同时,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若选用高蛋白膳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间歇式断食膳食或营养代餐等其他膳食减重干预措施,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酒精除可以带来能量以外,其他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素含量极少。因此,在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
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 膳食需有专业人士指导
《指南》根据肥胖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给出了食养原则和建议,在附录中详细描述了成人肥胖患者的食物选择,不同证型推荐食药物质和食养方举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食谱示例和常见食物交换表等工具。其中,每个地区、每个季节列举了3个能量水平的食谱(含食药物质)。
该《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成人肥胖患者,为肥胖防控提供食养指导。
鼓励成人肥胖患者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情况,参考《指南》设计个性化食养方案。
肥胖合并其他急或慢性病的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请在医生或营养指导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合理膳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军
国家卫健委:中国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3日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时指出,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12月23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表示,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国新办2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
李斌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结果显示,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扶贫等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已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特别是农村儿童生长迟缓问题已经得到根本改善。居民贫血问题持续改善,成人、6-17岁儿童青少年、孕妇的贫血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居民吸烟率、二手烟暴露率、经常饮酒率均有所下降。家庭减盐取得成效,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三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明显减少。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与2015年的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幅达10.8%,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李斌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
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成人30天内饮酒率超过四分之一,身体活动不足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聚焦当前国民面临的主要营养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等措施,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李斌如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