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成语:大腹便便
【成语名字】大腹便便
【成语拼音】dà fù pián pián
【成语释义】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肚子很大,肥胖的样子。
【近义词】满脑肥肠
【反义词】骨瘦如柴、面黄肌瘦
【成语出处】《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
【成语造句】
1.一位矮矮胖胖、大腹便便的人影从阴暗处奔了出来。
2.他大腹便便的样子真是好笑。
3.这几年你发福多了,如今确实是心宽体胖,大腹便便了。
4.两个大腹便便的孕妇呆在一起,煞是可笑。
5.妇女怀胎几个月后,就会显得大腹便便,行动极不方便。
【成语典故】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 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被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原创“知识摇篮”31:成语“白白胖胖/心广体胖·心宽体胖”两读
白白胖胖/心广体胖·心宽体胖 胖 1.Pàng。1)体态丰满、脂肪多。与「瘦」相对。如:胖大海、胖墩儿、胖乎乎、胖头鱼、胖娃、胖子、白胖、肥胖。2)现行姓氏。《新编千家姓》《山西人口姓氏大全》载,明末,朱元璋皇族后裔为躲避清政府迫害,取半明(朝)之意,改朱姓为胖。今河北(昌黎)、山西(太原与长治)、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有分布。
2.pán(3声)。1)含义。安泰舒适:心广(宽)体胖。2)姓。《万姓统谱》、王述民《新编注音千家姓》《姓氏词典》收载。今河北(玉田北马庄)、内蒙古(呼和浩特)北京(朝阳区)等地均有此姓。台湾内务部《台湾姓名探讨》(2010年10月版)收有此姓,主要居于台中、台南等地。
3.pàn(4声)。古代祭祀用的半体牲。“胖”字最初是“肉”加“半”,表示半边、半片、半块。比如:《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髀不升(司马呈上羊的右半边,不包括髀(bì,大腿骨)。”后指:协侧;薄肉。《周礼·天官·腊人》:腊人(古官名。天官之属):“掌干肉……膴胖之事。”膴胖:大脔,即夹脊肉,祭用。
举例:
《现汉》仅有前边“Pàng”“pán”二音字含义;《辞海》(汉语大词典)还有“pàn”的音义。遗缺的是,都无姓氏之载。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大腹便便
大腹便便
基本词义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肚子又大又肥,通常用来描绘体态肥胖的人。形容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注重精神修养的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出处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东汉桓帝时期,有一位名叫边韶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授学生时非常勤奋。然而,边韶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他身材较胖,肚子比较大,行动有些笨拙,并且常常在白天打瞌睡。有一次,他白天和衣打瞌睡,被学生们看见了,学生们就编了顺口溜来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到后,虽然有些生气,但他也巧妙地以顺口溜回应,解释并批评了学生们。他回应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这里,“五经笥”指的是装满了儒家经典的书箱,边韶用此来比喻自己的肚子,表示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知识。
大腹便便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肚子肥大的样子。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外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内在,边韶虽然肚子大,但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知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延伸清·姚鼐《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也引用了这个词“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也是用大腹便便来形容肥胖的样子。
例句那个大腹便便的商人,总是一副满足的模样,似乎从不知道烦恼。
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大腹便便,但他其实是一个灵活的舞者。
近义词 反义词大腹便便的近义词有肥头大耳、心宽体胖等,它们都形容人的体态丰满,特别是肚子大。而反义词有瘦骨嶙峋、骨瘦如柴,这些词语则形容人极为瘦弱,体态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