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孩,生下1斤1两重宝宝,皮肤薄得像一层纸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 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一岁前饮食有讲究,家长牢记十个不吃不喝,孩子少生病长得高
文|菁妈
孩子在一岁之前胃肠消化能力弱,生长发育又快,一旦孩子吃错东西容易出现腹泻等情况,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孩子在一岁之前饮食是非常重要的!
一岁前孩子的头围一年长12厘米,一岁前孩子的身高一年时间就长25厘米,体重一年时间长13斤。
这样的生长速度是要比青春期快很多,特别是孩子在一岁之前,大脑的重量在快速的增长,这跟孩子的头围增长是成正比的,孩子的身高增长也是最快的一年,体重的增长代表着孩子全身各器官的成熟!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营养,有赖于日常的饮食。
孩子吃对了健康成长更聪明,吃错了会影响孩子的身高,甚至导致孩子变笨。
一、不要一出生就喝苦水或者甜水
有些老人家在孩子一出生就拿了一些黄连水给孩子喝,美其名曰孩子喝了黄连水不容易黄疸,甚至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殊不知,黄连水是一种中药,中药对孩子的肝肾是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孩子在一出生千万不要给孩子喝黄连水。
还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是孩子一出生就要喝甜水,觉得刚出生的时候妈妈没奶,孩子会饿,所以给孩子喝点甜水,预防孩子低血糖。
事实上,孩子要不要喝糖水,要由医生和护士决定的,医生护士会根据孩子身体的状况来判定,除非孩子出生后有低血糖才喝糖水。
如果不是的话,在刚出生的第1口给孩子喝的是母乳,这样对于孩子的胃肠,对于孩子的免疫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不要给纯母乳的孩子喝水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个月之前的孩子纯母乳喂养,不要给孩子喂其他的饮料,包括水。
喝母乳的孩子喝进的每一口母乳有一大半都是水,所以孩子喝母乳是不会口渴的,家长自以为是地给孩子喂水,反而会导致孩子喝的母乳变少,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入。
三、不要给孩子吃花生瓜子等食物
孩子在一岁之前添加辅食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吃一些果冻、花生、瓜子、黄豆等这些颗粒状的食物。
因为孩子的吞咽能力还不是非常的完善,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也容易分神,一个不小心这些颗粒状的食物容易误吸入气管,一旦误吸入气管,就会导致孩子呼吸不过来,引发窒息,这会影响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四、不要喝凉茶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有些老人家特别喜欢上山拔一些野草回来说是凉茶,孩子拉尿有点黄或者眼睛有眼屎,就要给孩子喂凉茶。
殊不知,这些凉茶会破坏孩子的血红蛋白,导致孩子容易贫血,孩子在一岁之前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乱喝凉茶,除非是医生开的。
五、不要吃盐
盐主要的成分是钠,孩子在一岁之前需要的钠是比较少的,通过母乳奶粉以及日常的肉类、南瓜、胡萝卜等这些辅食就能满足钠的需求,不需要额外加盐。
额外加盐反而会加重孩子肾脏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不要吃蜂蜜
蜂蜜里面含有肉毒杆菌,而且蜂蜜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种糖分,孩子在一岁之前不建议吃太甜的东西。
最主要的是孩子一岁之前胃肠消化能力比较弱,他没办法去对抗肉毒杆菌,孩子喝蜂蜜可能会导致感染。
七、不喝果汁
水果里面含有大量的果糖,当水果被打成果汁之后,果糖就会变成游离糖,容易影响孩子的牙齿健康,容易导致孩子肥胖,而且水果里面的膳食纤维会被破坏掉。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孩子在一岁之前不要喝果汁。
八、不要吃油炸的食物
油炸的食物里面有大量的脂肪,孩子的胃肠消化能力弱,大量的脂肪摄入会导致孩子积食,不愿意吃其他的食物,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入。
九、不要喝纯牛奶
牛奶蛋白对于一岁以内的孩子来说是不容易消化的,孩子喝了纯牛奶就容易消化不良,引起腹泻或者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入。
所以孩子在一岁之前如果母乳不足,或者没有办法母乳喂养的话,要给孩子喝婴儿配方奶粉而不是喝纯牛奶。
十、避免给孩子吃易过敏的食物
孩子在一岁之前辅食的添加一定要慎重,避免给孩子吃虾,蟹,芒果,菠萝等这些容易过敏的食物,孩子一旦过敏严重可能会导致喉头水肿,呼吸不了,危及孩子生命。
孩子在一岁之前饮食特别的重要,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和大脑发育,建议家长们购买一本由儿童营养师刘长伟撰写的《辅食每周吃什么》。
这本书从宝宝6个月到3岁的食谱都包含了,总共有两百多道辅食,妈妈照着做就能做出合适孩子消化能力,保证不会出错。
每一道辅食都有很详细的制作过程,比如需要什么材料,能给宝宝补充什么营养等,不仅有文字教程,还有视频教程,家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就好了。
而且这本书纸张很厚,而且颜色很新鲜,不仅能当宝宝的辅食书,也可能当宝宝的绘本,让宝宝选择自己喜欢吃的,这样做出来的辅食,宝宝会更有胃口。
很多妈妈买回去之后都说买对了,买回去照着做,宝宝就爱吃辅食不挑食了,宝宝身体各方面都变好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添加辅食后,宝宝先喝奶还是先吃辅食?妈妈早点知道别坑娃了
6个月转奶,辅食,打预防针,怎么安排?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抹抑菌霜变“大头娃娃”?母婴店爆款的激素疑云
脸出奇的胖,这是很多人看到女婴柚子第一眼的感受,尽管她才七个月大。
最胖时的柚子,五官被脸上的肉挤到变形,额头面部的细密绒毛黑乎乎连成一片,她的四肢,更像是现实版的米其林轮胎人,肉一圈套一圈。
2020年11月10日,南京市儿童医院出具的一张疾病诊断证明书上,解答了柚子异于常人的原因——类库欣综合征。主治医生公开表示,柚子短期内突然肥胖明显,经检查是接触了外源性的激素导致。
这次诊断,也让柚子爸妈怀疑起母婴店推荐的一款名为“益芙灵”的多效特护抑菌霜(下称益芙灵)。而当月送检的“益芙灵”样品的检测报告显示,参照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四十一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
氯倍他索丙酸酯,正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有专业医师认为,柚子病症与使用含有激素的面霜有关系,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产品只能添加到药物中,作为处方药由医生开具,“氯倍他索丙酸酯不能给婴幼儿使用,并且副作用会让幼儿出现满月脸,多毛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和激素症状相同”。
针对“益芙灵”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涉事企业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所在的福建漳州市卫健部门表示,涉事的两款产品共1200瓶,分别销往江苏宿迁和连云港,目前正召回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停用益芙灵产品后,柚子体重开始下降,但额头上的汗毛仍未消退。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大头娃娃”:
突如其来的肥胖与多毛症
柚子第一次接触“益芙灵”时,她才两个月大。
去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徐女士,常带着女儿柚子去家附近的金宝贝母婴生活馆洗澡,由于宝宝微胖,脖子发红,该母婴店员工看见之后,便向其推销了一款专门治疗宝宝湿疹、发红、发痛的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
“她就说特别好用,店里卖得很好。”当天,徐女士就把“益芙灵”给柚子涂在了皮肤发红的地方,第二天就见效了,“后来店员说这个可以全身护理,我就经常给宝宝用”。
但用了两个星期后,到了9月中旬,徐女士发现,柚子的体重增长过快,眉毛额头的汗毛也很多,并开始发黑。肉肉堆积的地方更容易红肿,徐女士和柚子奶奶就轮流帮她护理——涂抹益芙灵,很快,那些红肿的地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缝隙间长长的汗毛,连着皮肤黑乎乎的一片。
察觉出不对劲,身边的亲人也开始提醒徐女士,孩子这么胖,是不是有问题?
徐女士去做了母乳检查,没有问题,又带了孩子去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依然显示宝宝一切正常,“当时医生说喂多了”,徐女士听从医生建议,开始节食喂养宝宝。
徐女士注意到,平时夜里柚子只醒两三次,但用了“益芙灵”后,柚子夜里会醒五六次,“用霜以前喝完奶就睡,用霜之后喝完奶也不睡,宝宝感觉很兴奋,食欲也大。”但为了遵医嘱,柚子爸妈决定,还是要让宝宝节食减肥,并拍摄短视频记录宝宝减肥。这些短视频被柚子爸妈发在了抖音、快手上。
但节食后,柚子的体重还是一个月就胖了3斤。
因面部脂肪堆积,柚子的脸颊过重,耷拉在两侧,从她这时的照片能明显地看出来,脸颊两侧的宽度已经超过头围,像个“大头娃娃”。
这时的柚子,眼睛已经被面部脂肪挤压成一条缝,满月时的双眼皮早已消失不见,她还新学会一个动作,向外拱嘴,“观察到宝宝经常做这个动作,我才发现,是因为只有这样拱嘴,她才能睁开眼睛”。
一些视频上热门之后,许多网友开始揣测宝宝父母是否为了流量而故意恶性喂养孩子,因此导致柚子肥胖。
评论中也有善意的提醒,怀疑是激素问题,让去大医院检查。
在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时,柚子的眼睛已经眯成缝,需要特定的噘嘴动作才能睁开。受访者供图
2020年11月4日,徐女士和丈夫在南京儿童医院生长发育门诊给柚子挂了专家号。据南京儿童医院出具的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与营养评价报告单显示:柚子身高正常,体重当前肥胖,头围正常。
在医生建议下,11月5日,柚子因疑似库欣综合征入院治疗。做了全身检查后,医生告诉徐女士,宝宝身体没有问题,并考虑是外源性激素引发疾病。“当时检查医生就问是不是用了紫草膏,说之前就有四五个类似的宝宝送过来。”
徐女士发现,“益芙灵”的包装上写明:这一产品的主要成分中就有紫草提取物。她推测,这应该就是医护们口中和“紫草膏”类似的产品,它们都含有激素。
停用“益芙灵”后,宝宝情况开始有所好转,没以前那么胖了。
11月10日,柚子出院了,在其病历中的出院小结上写道:出院诊断为“类库欣综合征”,宝宝出院时神志清,精神反应可,满月脸,水牛背,额面部、颈部、背部明显多毛。
2周后,柚子在南京儿童医院复诊。复诊结果显示:停用外用药膏后,情况开始好转。复诊检查结果依旧是“类库欣综合征”。
柚子满月时的照片与4个半月时的照片对比 。新京报记者 王瑞文 摄
激素疑云:
结论“不同”的检测报告
停用“益芙灵”后,柚子逐渐恢复健康,徐女士和丈夫开始怀疑,可能是宝宝使用的“益芙灵”含有激素,导致柚子成为“大头娃娃”和“长毛宝宝”,夫妻俩决定将“益芙灵”拿去检测。
由于大部分检测机构不接受个人委托,柚子爸妈在网上求助“老爸评测”,希望能对这种抑菌霜进行检测。
据该检测机构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检测报告显示,11月30日送检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参照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采用LC-MS-MS进行分析得出,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很少在产品测出,这个含量非常高”。
11月30日送检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12月9日送检的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含量为27.6mg/kg。
然而,2019年3月27日,“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生产厂家——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公布的一份由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于2019年3月19日到3月26日对“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进行41种糖皮质激素检测,检测方法为GB/T 24800.2-2009,结果显示该产品并不含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显示未检出。
2021年1月8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证实,这份产品检测报告内容真实,确实由他们出具,并且,该公司于2020年12月将该产品又进行送检,但具体检测项目工作人员不能透露。
新京报记者获取的一份该企业2020年12月8日的检测报告,但在这份检测报告中只检测了6项糖皮质激素,并非此前的41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检测报告中,不含“老爸评测”检查出的问题检测项目——氯倍他索丙酸酯。
医学上,氯倍他索丙酸酯是婴儿及儿童不宜使用的。
一技术专家介绍,氯倍他索丙酸酯就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在化妆品中是不允许添加的,但这款“益芙灵”抑菌霜的卫生许可证参照的却是卫消证字号,“消字号产品不分大人小孩,看产品主要看备案号,不管是化妆品还是消字号产品都是不允许加激素的。”
柚子被南京市儿童医院诊断为类库欣综合征。受访者供图
皮肤科专家:
婴儿状况和外用产品有对应关系
得到激素超标的检测结果后,2020年12月,第三方检测机构曾前往连云港调查具体情况,并对当地母婴店售卖情况进行暗访。
据其提供的视频素材显示,连云港市内,10个母婴店里有8个都在卖这些产品,“益芙灵”都被摆在货架C位上,是明星产品。在推荐这款产品时,母婴店店员通过介绍这款产品能解决宝宝身上的湿疹、皮肤问题或者过敏等,来吸引家长购买。此外,在线上购物平台中,该产品售价约80元每罐。
上述专家认为,这款产品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存在漏洞,产品成本低,利益很大。此外,该产品见效快,“上午涂了,下午就见效,效果很好”,店员给家长介绍这款产品时一般都会说可以当面霜使用。
曾为柚子诊治的南京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顾威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孩子突然在短期内肥胖明显,从医学上来看属于病理性的胖,经过系列检查,最后发现是接触了外源性的激素导致的,“体内刺激就是皮质激素。”
针对柚子的情况,并综合病例来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谭帅告诉新京报记者,氯倍他索丙酸酯属于强效糖皮质激素,婴儿如果长期涂抹含有此类激素的抑菌霜在皮肤上,药物会透皮吸收,扰乱人体系统的激素水平,造成相应副作用。
谭帅认为,如果婴儿没有基础疾病和内分泌系统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造成激素水平异常,那就表示婴儿内源性激素没有问题,主要是外源性的激素导致婴儿身体出现相关问题。并且目前检测外用产品本身含有违禁成分,所以,婴儿身体出现问题首先归因在外用产品上。
谭帅表示,婴儿现已经被诊断为“类库欣综合征”,而药膏里的确含有激素,再加上长时间大面积的使用,那么现在的状况和外用产品肯定有对应关系。
此外,谭帅还提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糖皮质激素不应该添加在消字号产品中,加入了属于药物,应该要按药字号产品审批。二是母婴店能不能销售消字号产品?“这类产品应该在药房里销售,并且药房的售卖资格也需要有相应审批。”
谭帅介绍,如果婴儿的皮肤疾病确实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从药物的角度来讲,给婴儿使用的激素种类也应该是弱效、短期内使用的,不会使用强效激素。
柚子使用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生产厂家为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目前该产品已被责令召回。
监管介入:
涉事企业被责令停产待查
“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底部使用说明上显示,该产品为消字号产品。
据公开资料显示,消字号产品的生产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化妆品的要求,不可以出现各种处方药成分,如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禁用物质。
针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问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专家董亚蕾等,曾筛查了网络销售41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中的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最终,在34批“妆”字号产品中检出2批样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和地索奈德,检出率为5.9%。在7批“消”字号产品中检出4批样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地塞米松、地塞米松醋酸酯、倍他米松、倍他米松醋酸酯,检出率为57.1%。
董亚蕾等专家在论文中写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细胞浸润,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抗增生等作用,显效速度非常快。因此,一些不法化妆品生产厂家将糖皮质激素非法掺入嫩肤、美白、祛痘类化妆品中。然而长期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会导致皮肤出现干燥脱皮、红血丝、色素沉着等现象,甚至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给消费者带来精神和身体的严重伤害。
福州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吴波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介绍,消字号产品主要检测消毒效果,如果只是检测消毒效果的话,一般不会去检测激素,“因为消字号的产品,没必要做那么复杂的检测,所以在很多审查中,消字号产品相对比较简单。这类产品本身也带有很多擦边球的成分。”
吴波认为,行业监管其实也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没有根据真正的用途来判定是否消字号产品。“益芙灵”作为化妆品使用,不应该算消字号产品,“氯倍他索丙酸酯本身就是一种激素类的药物,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这就相当于企业钻了漏洞,加了药品进去,达到相应疗效。因为,如果要批为外用药的话,审批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针对“益芙灵”涉嫌违法添加“激素”等问题,1月8日,福建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告称,漳州市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前往涉事企业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现场调查,目前,卫健部门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在检查现场查见的留样样品、产品包装材料等进行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据某平台提供给新京报记者的检测报告显示,11月30日送检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参照GB/T 24800.2-2009化妆品中41种糖皮质激素的测定,采用LC-MS-MS进行分析得出,该产品中氯倍他索丙酸酯的含量为31.1mg/kg。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记者在查询天眼查时发现,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5日,经营范围主要是卫生用品【抗(抑)菌制剂(液体、膏剂、凝胶、粉剂)(净化)】的生产、销售;发用类、护肤类、香水类、美容修饰类化妆品的生产、销售;化妆品、日用品百货、一类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销售;中药饮片的研发、生产、销售。旗下品牌有“嗳婴树”与“开心森林”,“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是“嗳婴树”品牌下的产品。
2021年1月7日,新京报记者在某购物平台上下单该款“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显示下单成功。1月8日,该产品显示已经下架,不能再进行购买,已经下单的产品显示无法发货。
柚子父母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希望通过亲身经历来给大家提个醒,同时,希望当地相关部门能对涉事母婴店及产品生产厂家进行调查、查处。
2021年1月8日,新京报记者走访连云港多家母婴店发现,“益芙灵”牌抑菌霜多已不见踪影,但母婴店里,其他品牌的抑菌霜仍占据货架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成为店内明星产品,售价不菲,并且均为消字号产品。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同类产品是否添加激素,仍未可知。
新京报记者王瑞文 实习生 谢婧雯 毕卿
编辑 甘浩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