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丨3岁女童“吃播”胖至70斤,孩子不是家长的“工具人”
最近,一个三岁的“小网红”佩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为别的,只为胖至70斤的体重。这样的年龄与夸张的体重极不相称,如今走路都费劲的佩琪,让看到视频的观众不由得心生怜悯。
其实,在早期一岁半时的视频中,佩琪是肉嘟嘟的可爱形象,属于正常婴儿肥的范畴。随着粉丝增多,“小宝宝食量惊人”“几秒吃完”的猎奇标签被不断添加,炸鸡、可乐、汉堡等高油高糖食品轮番上场。两岁半50斤、三岁60斤、直至如今超过70斤,佩琪的体重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驶向了异常方向,有损身体健康。
面对网友“别给孩子吃那么多”“不要叫宝宝胖子”“一定要趁小减肥”等好心规劝,佩琪父母则置之不理,甚至以“养猪”自诩,对“马上突破100斤”引以为傲。在网友强烈声讨下,该视频平台查实投诉后,对佩琪相关视频账号进行封号处理。
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相似问题值得反思。在视频直播流量当道、流量变现的现实背景下,小佩琪的遭遇不是唯一,宝宝吃播的相关视频比比皆是,小至几个月大到四五岁的宝宝被推上“主播”位置,超量吃饭成为卖点,被迫营业成为常态,家长赚得盆满钵满,可怜孩子身心俱疲。
长期暴饮暴食,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婴幼儿身心健康损害极大,不仅让三高、脂肪肝等多种疾病成为困扰,也大大提高成年后的患病概率。除了生理问题,精神上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动作笨拙、反应迟钝带来的嘲笑和讥讽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甚至成为人生阴影。
而相比成年人拥有完全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以健康换流量,婴幼儿吃播背后多是家长意愿。以小佩琪为例,在视频中,小佩琪曾经反复央求“别弄了、别弄了”,可其父母一边嘴上答应,一边不断给小佩琪添加食物。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仅突破身为父母的道德底线,更加涉嫌虐待儿童,触犯法律。
除了吃播,近年来,以儿童牟利的事件频频出现,百万童模背后故事使人心酸,天才少年身后炒作套路让人咋舌,乞讨儿童背后黑幕令人发指。在诸多事件背后,是诸多不争气的父母、不负责的家长和诸多优秀但弱势的孩子。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产”,更不能沦为家长牟利的“工具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家长都不能够损害孩子的健康,这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法律不容触碰的红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马上评|三岁女娃胖成70斤:儿童吃播,太残忍
澎湃特约评论员 苏月遮
你敢信吗?在父母直播投喂下,一个三岁的女娃胖成了70多斤,走路都费劲。
孩子对着镜头暴风吸入,面前烤肉、烤串、汉堡、炸鸡、奶油蛋糕等等成人都不太会吃的垃圾食品轮番上场。父母以“养猪”自诩,还在标题中连续播报:“两岁半都50斤”“马上突破100斤”。最近,在网友的强烈声讨下,视频平台查实投诉后,于上周对账号进行了封号处理。而父母在最新的采访中,驳斥了网友说法,称赚的没有吃的多,拍视频只是出于好玩和记录的心态,孩子早产,生下来就9斤,本身是巨大儿。
物质匮乏年代,养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年画娃娃”,一度是一个家庭的骄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健康观念也同步提升,再也不是有啥吃啥的年代了,育儿更是讲求科学性摆在前。正常家庭的“标配”,不是什么“年画娃娃”,而是一个营养均衡、体型标准的孩子。多少父母为了孩子多吃点或者少吃点,费尽心思。奈何短视频风口下,一个三岁的娃不停被展示胡吃海喝的行为。
说父母无知不懂,其实不准确。视频截图中可以看到,孩子会朝父母哀求“别弄了别弄了”,不无担心的网友也在留言中提示“别给孩子吃那么多”“别给她吃重油重盐的东西”“不要叫宝宝胖子”“一定要趁小减肥”,可惜父母不当回事,轻描淡写地说她只喜欢吃炸的。
种种反常,让“柯南附体”的网友,衍生出充满阴谋论的“非亲生说”“疑似虐待说”。从结果倒推初衷,容易产生偏差,也容易误伤,孩子父母的辩解倒也说得通。然而视频标题不会说谎,“三岁70斤小胖妞”“食量惊人”“6个包子只够塞牙缝”“几秒吃完”……这些猎奇导向明显的措辞,不是网友杜撰的。
除了反思小佩琪父母做法,这起事件更应该引起大家对宝宝吃播的重视。宝宝吃播是网络吃播的一个典型类别,视频平台上这类视频比比皆是。视频主角多数是几个月到四五岁的宝宝,大人往宝宝面前盘子里放食物,宝宝给什么吃什么,或多或少都会超量。看着宝宝们大快朵颐,津津有味,吃得比成人还多,模样敦实可爱,留言者表示“很香很解压”“比自己吃了还高兴”。
问题在于,网络围观跟看隔壁邻居孩子吃饭香不一样,后者充满生动浑圆的生活气息,前者功利性质则非常明显——宝宝吃播视频后面往往挂着商品链接,卖着视频同款辅食工具或者食品。孩子的吃,成了表演,成了流量入口。随着宝宝的走红,随着父母商业“版图”的拓宽,宝宝参与形式也从录制饭扫光视频,延伸到参与半夜直播、和父母一起带货、被迫与网友互动等等。这种画面背后的残忍成分,往往被“哪个爹妈不爱娃”的说法轻易掩饰了。
相比成人自觉自愿地拿身体换流量,或者借用“吃了吐”和剪辑手段来搞假吃播,孩子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从心理学角度,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奠定了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基础。身心一元,宝宝虽然小,但是一举一动任何感受,都会影响心理过程,配合父母演出的时候,谁来护航宝宝的心理健康?从法律角度,监护人有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规定:除特殊行业外,都禁止招用未成年人。相比童星、童模,宝宝吃播门槛更低,也更容易沦为一些父母抢抓互“风口”的变现工具。
责任编辑:沈彬
“3岁女童70斤做吃播”,妈妈回应:不是为了赚钱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林珏瑶 记者 廖艳
视频平台上儿童吃播屡见不鲜,容易吸粉,但背后有不少问题亟待反思。
女童佩琪近日受到关注,3岁的她体重已达70斤,她的父母将她吃东西的视频发到网络平台,以“食量惊人”、“几秒吃完”为标题关键词,放任她吃汉堡、炸鸡等高热量食品,这引起网友对佩琪父母的质疑和对孩子健康的担忧。
8月25日,佩琪的母亲回应澎湃新闻称,她发布女儿吃饭的视频系出于娱乐,而非盈利。“就是晒生活、晒娃,没有靠这个赚钱。刚开始(发的)都是旅游、玩的。后来无意间拍了吃饭的,反响很大,也有很多人说喜欢看她的。”
有网友质疑,佩琪的父母为圈流量、博眼球,不顾孩子的健康,让孩子当“吃播”,将孩子喂成肥胖小孩。佩琪的母亲称,佩琪出生就很胖;针对体重问题,她曾带女儿去医院,医生建议控制食量。“没有问题。医生也是建议控制(食量),不要刻意减肥。”
佩琪母亲向澎湃新闻提供了一张朋友圈截图。截图中有两张新生儿的照片,配文“九斤3两的胖闺女,终于解决了”。该朋友圈发布于2017年3月。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江西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杨利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女童肥胖易引起性早熟、骨龄提前等疾病。如果不去干预,三分之一的肥胖儿童到青春期仍会处于肥胖状态,会存在动脉硬化、冠心病、不孕等潜在威胁。
另据其他媒体报道,佩琪父母否认利用女儿赚钱,虽然确实“赚了几百元”,但拍视频纯粹只是为了好玩。视频平台方对此事回应称,此前已经监控到佩琪的视频以及网友的反馈,由于相关账号被投诉的密度变大,平台已经于上周对该账号进行了封禁。
儿童吃播,太残忍
物质匮乏年代,养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年画娃娃”,一度是一个家庭的骄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健康观念也同步提升,再也不是有啥吃啥的年代了,育儿更是讲求科学性摆在前。正常家庭的“标配”,不是什么“年画娃娃”,而是一个营养均衡、体型标准的孩子。多少父母为了孩子多吃点或者少吃点,费尽心思。奈何短视频风口下,一个三岁的娃不停被展示胡吃海喝的行为。
说父母无知不懂,其实不准确。视频截图中可以看到,孩子会朝父母哀求“别弄了别弄了”,不无担心的网友也在留言中提示“别给孩子吃那么多”“别给她吃重油重盐的东西”“不要叫宝宝胖子”“一定要趁小减肥”,可惜父母不当回事,轻描淡写地说她只喜欢吃炸的。
种种反常,让“柯南附体”的网友,衍生出充满阴谋论的“非亲生说”“疑似虐待说”。从结果倒推初衷,容易产生偏差,也容易误伤,孩子父母的辩解倒也说得通。然而视频标题不会说谎,“三岁70斤小胖妞”“食量惊人”“6个包子只够塞牙缝”“几秒吃完”……这些猎奇导向明显的措辞,不是网友杜撰的。
除了反思小佩琪父母做法,这起事件更应该引起大家对宝宝吃播的重视。宝宝吃播是网络吃播的一个典型类别,视频平台上这类视频比比皆是。视频主角多数是几个月到四五岁的宝宝,大人往宝宝面前盘子里放食物,宝宝给什么吃什么,或多或少都会超量。看着宝宝们大快朵颐,津津有味,吃得比成人还多,模样敦实可爱,留言者表示“很香很解压”“比自己吃了还高兴”。
问题在于,网络围观跟看隔壁邻居孩子吃饭香不一样,后者充满生动浑圆的生活气息,前者功利性质则非常明显——宝宝吃播视频后面往往挂着商品链接,卖着视频同款辅食工具或者食品。孩子的吃,成了表演,成了流量入口。随着宝宝的走红,随着父母商业“版图”的拓宽,宝宝参与形式也从录制饭扫光视频,延伸到参与半夜直播、和父母一起带货、被迫与网友互动等等。这种画面背后的残忍成分,往往被“哪个爹妈不爱娃”的说法轻易掩饰了。
相比成人自觉自愿地拿身体换流量,或者借用“吃了吐”和剪辑手段来搞假吃播,孩子没有选择权,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从心理学角度,婴幼儿时期的行为奠定了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基础。身心一元,宝宝虽然小,但是一举一动任何感受,都会影响心理过程,配合父母演出的时候,谁来护航宝宝的心理健康?从法律角度,监护人有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义务,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规定:除特殊行业外,都禁止招用未成年人。相比童星、童模,宝宝吃播门槛更低,也更容易沦为一些父母抢抓互“风口”的变现工具。
本期编辑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