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肝癌症状(肥胖肝病)

文章目录:

医生提醒:身体出现4种信号,可能是肝癌的症状,不可疏忽大意!

肝癌来临,身体有哪些异常信号呢?经常有朋友咨询这个问题,今天不妨来了解。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数约为40万例,占全球肝癌病例数的一半以上。肝癌在我国的死亡率也很高,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肝癌的高发原因主要与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饮食习惯不良、饮酒过量、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肝癌的关键是乙肝等肝炎的防治、改善饮食习惯、限制饮酒、减少污染等措施。同时,早期发现和治疗肝癌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提醒:肝癌发生时,身体常有以下异常信号

1.右上腹疼痛不适

随着肝脏肿瘤的体积增大,癌肿牵拉肝脏的被膜,或肿瘤侵犯肝脏被膜而引起疼痛不适。这种疼痛呈持续性,疼痛的部位也较固定。

很多人认为,肝癌出现疼痛都是晚期表现了,其实不一定!肝被膜位置下的肿瘤可以在早期发生破裂而出现剧烈腹痛。这种情况下积极早期治疗,预后会相对好很多。

2.右上腹包块

正常人摸自己右侧胸骨下,右上腹时,通常是不会触及硬物,但肝癌发生后,由于癌细胞生长很快,导致肝脏体积渐渐变大,抚摸右上腹会触及硬物。

3.出血表现

由于肝癌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人体凝血功能会变差,所以刷牙的时候,就会出现出血的情况,而有的患者会出现皮下出血,甚至是消化系统出血如黑便。

4.发热、食欲不振、腹泻、消瘦、乏力、面色或眼球发黄等表现

因肿瘤坏死或肿瘤的代谢产物引起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下午较明显。因肝功能损害或肿瘤的异常代谢而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

肝门区的肿瘤会在早期压迫胆管出现黄疸,面色发黄或眼球巩膜黄染。

同时,肝癌患者会出现血液系统异常如出血表现、红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如肝酶升高、蛋白质代谢异常等。

由于有肝癌家族史者、乙肝或肝硬化患者是肝癌高发人群,当这些人群出现以上症状时,更要高度怀疑肝癌,及时去医院检查。

另外,由于肝癌早期可能无症状,上述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肝脏检查,以防肝癌发生可能。

预防肝癌,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预防肝癌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饮食热量:肥胖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控制饮食热量,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

2. 多吃蔬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有助于预防肝癌。

3.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要适量摄入。

4. 减少饮酒:饮酒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减少饮酒或戒酒。

5. 避免食用过热、过烤、过炸的食物:这些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6. 增加鱼类摄入量: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预防肝癌。

7. 避免食用霉变食品:霉变食品中含有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应避免食用。

8.少吃槟榔:经常吃槟榔会诱发口腔癌,但也有研究认为,常吃槟榔也会诱发肝癌。

日本学者:肥胖会增加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

来源:人民网-日本频道

人民网东京12月2日电 据《读卖新闻》报道,日本德岛大学大学院医齿药学研究部助教渡边毅日前发布研究结果称,肥胖和代谢异常会增加日本人的患癌风险。这项研究利用了以日本人为对象实施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从癌症类型来看,肥胖的人患上肝癌和大肠癌的风险更高。即使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若存在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渡边毅通过分析从德岛大学及全国多所大学和癌症中心收集的约5.3万名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得知,肥胖之人患肝癌的风险提高139%,患大肠癌的风险提高41%。此外,若存在高血糖、血脂异常或高血压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情况,即定义为代谢异常,患癌症的风险都会提高15%。

而在女性当中,肥胖可使患乳腺癌风险提高45%,若同时有代谢异常,会进一步上升至63%,而患子宫癌的风险也会提高95%。另外,即使是体重处在正常范围内的男性和女性,若存在代谢异常,患胰腺癌的风险会提高60%。

在德岛大学举行的记者会上,渡边毅表示:“过去在欧洲,人们一直认为肥胖者的癌症发病率较低。但通过这一次的研究发现,肥胖对日本人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也呼吁大家,积极去了解自己容易罹患的癌症类型,并通过改善饮食、锻炼身体等方式进行有效预防。(编译:蒋晓辰 校对:陈建军)

肝癌来袭,皮肤先知!如皮肤出现3大先兆症状,请警惕肝癌来临!

肝癌,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发病率高,预后较差,给社会、家庭以及患者自身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如果能够尽早察觉到肝癌的存在,就能够及时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生存率。但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我们该怎样察觉肝癌是否存在呢?

63岁的李大爷在一个月前开始肚子疼,这期间还伴随低烧、恶心等症状,除此之外,最明显的症状当属皮肤发黄

李大爷刚开始并没有把这些症状放在心上,只当是吃坏东西,过几天就好了。

但情况并不像李大爷所想的那样。几天之后,一直没有发生好转的李大爷去了小区里的诊所,医生给李大爷开了一些消炎药,可这些药并没有让李大爷的身体好转。

近日,李大爷的肚子疼得更加厉害,亲戚朋友都发现李大爷的皮肤有些发黄。为进一步确定病因并进行治疗,今天上午,李大爷来到我院就诊。

医生对李大爷进行了全身检查,发现李大爷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腹部轻度膨隆,上腹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肋下约 6 cm,脾脏肋下未触及,莫氏征可疑阳性;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入院以来,李大爷黄疸呈进行性加重,腹胀、腹痛明显。

李大爷的化验结果回报:ALT:127 U/L;AST:124U/L;ALB:30.3g/L;T-BIL:70.9μmol/L;D-BIL:16.1μmol/L。这些生化指标水平表示李大爷的肝功能出现损坏。CT检查可见肝体积增大、饱满,肝实质见弥漫性低密度改变。

腹部B超结果显示肝弥漫性增大、胆囊壁增厚、腹腔积液。

重度肝损伤患者常常会形成大量腹水,而腹水的存在又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患者的肠黏膜经常存在充血,水肿或糜烂现象,肠道感染时,细菌更容易从肠道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腹腔,再加上患者的肝功能严重障碍,机体抵抗力极度减弱,这也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

综合以上检查结果,李大爷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腹膜炎以及肝癌。

医生认为,针对这些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只能先进行对症治疗,从而减轻李大爷的痛苦,延长生存时限。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肝癌发生时的皮肤症状,及时察觉到肝癌的发生,尽早进行治疗,我们将对以下知识进行科普。

一、肝癌是怎样发生的?

大多数肝癌患者的患病原因与慢性乙肝病毒有关。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病毒能够进入宿主的肝细胞基因组,引起肝癌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例如, 涉及到该过程的一种蛋白-HBV X 蛋白。

HBV X基因能够整合进入肝癌组织,并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HBV X蛋白突变。HBV X 蛋白羧基端的缺失突变会引起HBV X 蛋白的反式作用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即为肝癌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酗酒等也会导致肝癌的发生发展。

烟草烟雾中存在大量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多环芳烃、亚硝胺和其他自由基等,对机体百害而无一利。它们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引起DNA损伤。

肝脏中,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形成肿瘤。

除此之外,吸烟还会增加机体中的炎症介质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等。这些炎症介质在吸烟过程中会被激活,并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加剧炎症反应,使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影响到肝脏中的免疫反应。

过度饮酒会导致肝脏中的脂肪积累,形成脂肪肝,进而会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在此基础上,肝脏中的胶原蛋白会过度沉积,造成肝硬化。这时,肝脏的功能会发生衰退,肝脏结构也会发生显著改变。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肝脏损伤,极易转化为肝癌。

肥胖糖尿病等也可能引发肝癌。脂肪积累过度会导致机体内许多正常反应的失衡,使机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会增加,它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这使得癌症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肝脏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目前大部分人比较接受的观点是,原发性肝癌的形成是一个涉及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

在正常细胞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会被精确调控,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癌基因被异常激活或抑癌基因失去功能(比如发生突变或表达下调),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细胞可能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最终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肝脏病变初期,往往没有特异性症状,但一些身体上细微的变化仍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发生肝癌的三大皮肤先兆症状有哪些?

不同于体内症状的不易察觉,肝癌发生时的皮肤症状往往最先被注意到。因此,当皮肤出现以下问题时,就提醒我们该注意了!

1.肝病面容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肝癌患者体内的水分不能得到有效清除,或是有毒物质不能够及时排除,这就导致肝癌患者的面部可能会出现各种症状,比如浮肿、粗糙、色素沉着等。

2.黄疸

癌症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粘膜发黄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黄疸”。

与平常的肤色暗沉不同,黄疸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而引起的皮肤泛黄,具体症状包括眼白发黄、皮肤变黄,连尿液也呈黄色。

肝病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进而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这正是肝癌患者容易表现出黄疸的原因。

3.蜘蛛痣

蜘蛛痣是一种血管病变,呈鲜红色,大小不一。常见部位包括脸、脖子、胸前和肩膀等。

蜘蛛痣形似蜘蛛腿,由一中心点向四周扩散。当用力按压蜘蛛痣时,它会暂时消失,撤去压力后又会出现。这是它与其他血管痣相区分的关键特征。

蜘蛛痣是由机体表面的小动脉扩张而形成的。雌激素主要在肝脏中被代谢失去作用。因此,当肝脏功能下降时,雌激素无法有效被清除,导致其在体内的浓度增加,进而引起皮肤上的小动脉扩张,形成了蜘蛛痣。

在肝脏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肝功能发生改善后,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能力可能会恢复,这时,蜘蛛痣可能会减少或消失。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出现蜘蛛痣的人都患有肝脏疾病。除了肝病患者外,一些特殊人群,如幼儿、少女或孕妇等也可能因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而出现蜘蛛痣。

因此,若皮肤表面出现蜘蛛痣,我们应该及时就医,结合其他医学检查和症状来判断是否患病。

随着病情发展,肝癌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包括肝区疼痛、腹胀、发热、乏力等。

正如对李大爷“原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所说:由于肝脏功能受损,肿瘤可能对肠道和腹水造成压迫,从而引起腹胀症状。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免疫系统同样会受到损害,导致其免疫力下降,这就增加了消化道感染等疾病发生的风险。

由于肿瘤坏死容易引发感染,大部分肝癌患者会产生发热的症状。与一般感染发热不同,因患癌而导致发热的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打寒战的现象,体温通常不会超过38℃,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烧,并且对抗生素治疗没有反应。

恶性肿瘤还会对食欲产生影响,因此疲惫、乏力,甚至短时间内体重迅速下降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

但仅凭发热或体重下降无法确诊患者是否患有肝癌,还需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肝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等方面的检查。

因此,当察觉到身体发生了这些异样的表现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诊疗。

三、如何预防并治疗肝癌?

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闻癌色变”的状态,听到癌症就害怕极了。但癌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乙肝疫苗含有能够模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成分,但不会引起疾病。

当人体接种这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成分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能够识别真正的乙肝病毒,从而防止病毒进入肝脏细胞。

如果未来接触到乙肝病毒,免疫系统也已经准备好,能够迅速应对,有效抵抗病毒的感染,大大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注射疫苗,戒烟、控制酒精的摄入、健康饮食以及保持体重等对于预防肝癌也都十分重要。

水果和蔬菜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物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帮助机体抵抗疾病。而高糖饮食及垃圾食品会增加患癌风险,对身体存在严重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合理用药:一些药物会对肝脏产生损害。例如,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亦称为扑热息痛。

正常情况下,对乙酰氨基酚会在肝脏中被转化为无毒的葡萄糖醛酸衍生物,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当摄入过量时,这种转化过程可能不足以处理所有进入体内的药物,导致对乙酰氨基酚在血液中积累,进而损害肝细胞。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相同的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服用的剂量在正常范围内,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就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应该遵从医嘱,避免不正确的药物滥用。

对于肝癌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大多以西医为主。

肝脏切除是西医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尽管这种方法受到肿瘤大小、部位、肝功能和整体情况的一些限制影响,但随着治疗水平的进步,通过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仍然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并降低复发率。

肝移植是根治肝癌的治疗手段之一。这种方法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不适合切除的小肝癌患者尤其适用。但这种方法的术后生存率是否得到显著改变还没能见到相关报道,因此,仍然需进一步对肝移植的优势进行证实。

除了手术治疗外,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放射治疗等也是西医治疗肝癌的常见方法。

介入治疗是目前被公认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血管内技术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能够达到控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局部消融治疗的创伤小、疗效确切,能够使一些不耐受手术切除的患者获得根治机会。

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辐射来抑制或消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分为外部放疗和内部放疗。外部放疗是利用放疗设备所产生的射线从体外对肿瘤进行照射,而内部放疗则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经机体管道或通过针道植入肿瘤内。

总之,肝癌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恶性肿瘤。及时发现并治疗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因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关注身体状况、定期体检等措施十分必要。一旦察觉到身体不适,要尽快去医院进行诊疗。如果确诊,不要过于惊慌,要遵照医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廖凯,张雷达.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01):78-81.

[2]袁玉峰,张中林.肝癌转化治疗中几个需要重视的问题[J].腹部外科,2024,37(03):155-160.

[3]王雅欢,黄晓桃,吴云霞.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9,11(03):151-155.

[4] Tran, M., Wu, J., Wang, L., & Shin, D. J. (2021). A Potential Role for SerpinA3N in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Molecular pharmacology, 99(4), 277–285. https://doi.org/10.1124/molpharm.120.00011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