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报告(肥胖症检查一般要多少钱)

文章目录:

太胖真的会要命,52国肥胖负担报告出炉

【太胖真的会要命,52国肥胖负担报告出炉】2019年2月,一项来自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显示,中国平均肥胖率达12%左右,肥胖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其中北京肥胖率高达25.9%,为全国首胖。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方红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肥胖是一种疾病,也是万病之源,不仅影响形体美感,还会引起多种疾病,包括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痛风、冠心病、脂肪肝、脑卒中、肾病等。女性的不孕不育、某些肿瘤也与肥胖关系密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基于“临床肥胖”重大报告与国内肥胖指南的营养防治新路径

原创 国际糖尿病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2025年02月02日 17:28 河北

1月16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布。随后,中国肥胖联盟(COF)组织召开中国专家研讨会,针对新肥胖症定义的变革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国际糖尿病》记者有幸采访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就重大报告内容与国内肥胖指南的异同点、肥胖症患者营养干预策略,以及未来营养工作开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国际糖尿病》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与“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内容有何异同?国内指南是否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

陈伟教授: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这是中国首部针对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该指南的制定参考了 2023 年《柳叶刀》杂志组织的一些专题会中关于临床肥胖的探讨内容与观点,不过,新版指南突出了其临床特性。

国内肥胖诊疗指南在针对肥胖症的诊断上,从五个维度进行了五类细致分型,具体包括:依据BMI值划分肥胖程度,按特定标准对中心性肥胖分级,针对靶器官受影响的情况提出靶向肥胖分类,基于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基于病理生理特征细分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和低代谢型四种表型,通过这些分型,构建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诊断体系。

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新近发布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颖且精细的肥胖诊断方法,该方法除了依据BMI外,还参考了其他体脂测量指标以及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体征和症状。

基于此,未来在关注肥胖症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时,会更注重遵循具体的临床路径进行诊断,并实施相应的临床治疗,使诊疗过程更加具象化。相信通过将《柳叶刀》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与国内肥胖症诊疗指南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肥胖症诊疗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国际糖尿病》

作为临床营养科权威专家,您认为面对“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人群,应如何制定科学的个体化营养指导方案?

陈伟教授:

临床营养学在肥胖症的防与治当中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其作用通过两种工作模式得以体现:首先,临床营养学深度参与生活方式干预,承担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了详细的饮食模式指导,以优化诊疗过程中的营养摄入;其次,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时,临床营养干预应在运动和药物干预之前进行,基于临床营养的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营养管理方案。

在此工作模式下,重大报告中新提出的“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分类模式,有望为肥胖症患者营养管理提供更精确的诊疗建议,并为精准营养干预提供循证支持。这将使每位肥胖症患者在医院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个体化干预措施。

大多数肥胖症患者在进行膳食管理和饮食治疗时,往往倾向于通过减少食物摄入来降低能量摄入。然而,考虑到个体生活习惯,以及所合并的临床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即便同属肥胖人群,其饮食内容和方向也应有所差异。

因此,更为精准的“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的提出,为进一步实现精准营养治疗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基础,同时也助于验证“临床肥胖症”定义的科学性。

《国际糖尿病》

从长远来看,新的肥胖症定义对公共营养政策的制定和营养教育的推广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关于未来基于新诊断标准的营养工作开展,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陈伟教授: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肥胖问题,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重点行动,制定并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这一跨部门合作的举措表明,解决肥胖问题不能仅依赖于医疗手段,还需要社区和公共卫生层面的共同努力。

肥胖症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因此,生活方式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危险因素的减少是肥胖防治的首要步骤。当前我们提倡“医防融合”,即预防肥胖产生的生活环境和主要生活危险因素,如吸烟、高盐饮食、过多饱和脂肪摄入、膳食纤维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日常饮食中。为了防止更多体重偏重的人进入“临床肥胖”阶段,我们需要采取群体预防和群体治疗策略,从公共卫生角度减少患者对医院的依赖,这是未来防治工作的重点。

“临床肥胖症”概念的提出,并非旨在让患者都依赖医院解决肥胖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医疗模式提高公众对肥胖影响健康的认识,并运用卫生学,特别是公共卫生学理念,消除肥胖危险因素,预防进入“临床肥胖症”阶段。这是一种以主动健康和预防为主的模式,适用于慢性病管理。我们期望以肥胖防治为起点,消除肥胖和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推动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融合,以肥胖症防治为基础,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肥胖是风险还是疾病?柳叶刀子刊发布临床诊断报告

·《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提出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即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测量体脂量)与BMI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和“亚临床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

2025年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布了一份名为《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linical obesity)的报告,提出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即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或直接测量体脂量)与BMI(身体质量指数)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

报告指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主要依赖于BMI,而BMI并不是衡量个人健康或疾病的可靠指标。这份报告的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Francesco Rubino教授表示:“关于肥胖是不是一种疾病的问题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承认肥胖是一种疾病。目前,WHO将肥胖列为“一种慢性复杂疾病”,然而,肥胖作为一个独立疾病实体的概念在医学界内外仍然存在难以调和的争议。这些争议表明,由于肥胖直接引发的疾病尚未得到界定,肥胖缺乏确切的临床定义。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剥夺那些因肥胖而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及时获得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Francesco Rubino说。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和“亚临床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

重新定义肥胖

根据报告,关于当前肥胖的诊断方法,临床医生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持续争议,因为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对体脂过多的错误分类和对疾病的误诊。造成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目前肥胖的定义依赖于BMI。考虑到与肥胖相关风险的种族差异,目前不同国家使用了不同的BMI临界值。对于欧洲人来说,BMI超过30 kg/m²被视为肥胖。在中国,BMI超过28 kg/m²达到肥胖标准。

报告指出,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

报告成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分校的Robert Eckel教授表示:“仅仅依靠BMI来诊断肥胖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些人的多余脂肪往往被储存在腰部或器官周围(如肝脏、心脏或肌肉),与将多余脂肪储存在皮下(如手臂、腿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人群相比,前一类人群的健康风险更高。但是,体脂过多的人并不一定能通过BMI判断出他们患有肥胖,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

报告建议用以下方法之一来确认体脂含量是否过多(肥胖)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除BMI外,至少参考一种体形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或腰身比waist-to-height ratio);

不考虑BMI,至少参考两种体形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

不考虑BMI,直接测量体脂(如通过骨密度扫描或DEXA法检测);

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 kg/m²),可以假定其实际存在体内脂肪过多。

此外,报告还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临床肥胖”被定义为因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亚临床肥胖”指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个性化照护

报告认为,应确保所有肥胖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建议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的策略。

其建议,临床肥胖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亚临床肥胖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美国肥胖行动联盟(Obesity Action Coalition)成员、患者倡导者Joe Nadglowski表示:“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对肥胖的谈论方式加剧了肥胖污名化,使肥胖的预防、管理和治疗更加困难。报告提出的新方法有助于消除误解并减少污名化。我们还呼吁加强对医疗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培训,以解决这一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