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推崇的懒人养阳法,简单、有用!坐着就把「阳气」补足了
皮肤问题不一定是保养不足,可能是因你的身体状况所致,中医认为人体大部分皮肤问题都与阳气有着密切关系。
阳气不足的人,衰老也会快人一步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众所周知,植物若是没有阳光的照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最终会是走向消亡。
人类也是一样,如果阳气不足,就无法抵御外邪,也会加速衰老。阳强则寿,阳衰则夭,阳气足,则脏腑功能好,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就问题多多。阳气耗尽,生命也就消失。
图源:摄图网
这里提到的「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
那这么重要的阳气卫兵它们在哪里呢?
它们就是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不容易被外邪入侵。阳气出现问题衰弱了,除了提抗力弱,它所在的皮肤的状态当也会随之出问题。
阳不化阴,皮肤会有这4种异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其中「阳化气,阴成形」与我们的皮肤状态相关。
张介宾注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指出生理上阳性热而主动,所以可以化气,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性寒而凝敛,所以可以凝聚,生成人体的形质。
图源:摄图网
因此,阳化气是阳气运化阴形,将有形之阴弥散成无形之阳的过程,也是清理皮肤局部浊阴的过程。
1.阳气不达则皮肤易过敏、红肿
中医学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阴阳失调。皮肤病虽然表现在局部肌表失常,但其病机根本在于全身阴阳失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化气失常是根本,阴成形失常是结果。
「阳化气」不足,一方面脏腑功能不足、温煦推动无力,机体阴精输布无力而沉积,阳气不能运化阴形,导致「阴成形」相对太过,阴气敛聚成形,机体产生新生物或代谢产物过度堆积,痰湿聚结,在皮肤上则表现为色素沉着、新生物生成等;
另一方面阳气卫外功能不足,肌表抵御外邪功能下降,皮肤易受外邪侵袭而致病,具体表现为皮肤对外界刺激敏感,风寒暑湿燥火、自然气候的正常更替变化均可引起皮肤出现过敏、瘙痒、红肿等不适。
2.阳气衰弱则皮肤衰老
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阳气渐衰,肾精渐竭,形体走向衰老,五脏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阴阳两虚,阴虚不能敛阳气,阳虚不能化阴形,各种皮肤病衰老也因此产生,如松弛、色斑等常见的表象。
3.阳气不充则皮肤松弛
民国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在全面总结《内经》以及历代医家观点基础上创立「大气论」,大气即宗气。
宗气主要功能,一是宗气形成后循喉咙而走息道,鼓动肺呼吸,实现肺中清浊之气的交换;二是宗气由肺贯注心脉,协助心气推动心脉的运行;三是撑持全身、统摄营卫,为诸气之纲领,代元气主持全身气化。
图源:摄图网
人阳气充足的时候肌肤和肉都会显得紧致,就像小孩子一样,而阳气不足,宗气亏虚不能撑持全身,因此皮肤就像松了气的气球一样松弛老化了。
4.阳气不化则皮肤色素沉着
前面我们提到「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皮肤容易长斑是因为阳气清理垃圾物质效率下降,不单是皮肤表面的问题。
阳气不足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
而皮肤色素就是源于机体这种阴阳的失衡机理。「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阳气温煦推动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若阳气不足,温煦失常,不能推动血脉运行,阳不化阴,瘀血阻络,可见色斑形成。
艾灸通阳、护养皮肤
把丢失的的阳气补回来
《针灸大成》指出:「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达」。可见,调理皮肤异常,唯有艾灸可以直达病灶,这远非其他方法可及。
艾灸可以温阳散寒、补益阳气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两点对皮肤衰老都有作用。
第一,艾火是纯阳之物,它的纯阳之气可以补充局部衰弱的卫阳,平衡皮肤局部积聚的阴霾,把阴邪给散掉,恢复我们一开始所说的「阳化气」功能。
第二,艾火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把阳气收纳回体内,体内阳气充足,提供源源不断的阳气,自然就能通畅地达于体表。同时脏腑因阳气得到补充和恢复,功能随之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体内的毒素也能被迅速赶出体外进入皮肤。
肿瘤的根治:扶阳、散寒、祛瘀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个观点:“阳化气,阴成形”。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因此,这里阳和阴是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的相对运动,进而说明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化气与成形。
人体的正气是无形的,属阳;精血津液为有形的,属阴。
由精血津液转化为气,要依靠阳的气化作用;由气转化为精血津液,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都可以概括成“阳化气,阴成形”。
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
有的疾病是局部成形的。如足内踝的肿胀或者水肿,那是因为肾经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太盛,阳不能化水为气,结果阴寒凝结在肾经的下段,形成水肿。这种情况要扶助阳的气化功能。
再如甲状腺肿,那是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而致。任脉阳虚而阴聚于湿气最旺之处,形成了肿胀。对于这样的病,光是通经活络是不够的,一定要配合扶助任脉之阳气才是治本之道。
肿瘤是明显的阴性病
首先,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可能会生肿瘤,三阴体质的最明显特征是阳气的不足,对阴邪已经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因此,邪气深入三阴,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成形,发为肿块。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细胞分化、凋亡相关于细胞执行功能,属于 “阳化气”,而细胞增殖相关于细胞数量、形体增长,属于“阴成形”,而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就是肿瘤、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由此可以推出:
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 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可以用到艾灸、姜汤亦或是温性的中药等。
改变体质,攻逐病邪,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
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治本之道:扶阳、散寒、祛瘀
1、肥胖症
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有句话说“十胖九虚”,虚的就是阳气。如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
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
2、红斑狼疮、肝硬化
这些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大,水肿,其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不能化水,水湿泛滥成灾。
某些医家大量应用苦寒中药以泻水化瘀,不知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时尚可,久则必然消耗阳气太过而病人体质变弱,一不小心又会生病。
3、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
会导致关节肿大变形,这也是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的缘故。
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不管病人表现出多少热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应用寒凉中药。
要知道,能患这样的病的人必然是阳虚体质,虚寒于内,阴得以在阳气最弱处聚而成形。临床每见有医重用生石膏治疗关节炎,不知即使是热邪所致,也要加以扶阳以化其阴形。
总而言之,所有的“阴成形”的慢性病,多属阳虚体质而生。阳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
《黄帝内经》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这句话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治疗任何的“阴成形”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所谓生命,其实就是阳气。有了阳气的支持,我们的躯体才是活的。我们的阴是足够的,从来也不会缺少。
像我们的组织器官躯体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吃的饭也是阴,缺少的是真阳。只有阳气旺了,才能气化水液而化为阳气。如果真有人阴虚了,那喝水不就是最好的滋阴补阴手段吗?问题是喝水根本就补不上阴,因为没有阳的气化,水进不了我们的生命。阳气才是生命的根本。
扶阳的意义在于可以改变体质,增加阳气,渐而阳气可以化去阴邪,单纯地祛除阴邪而不扶助阳气,往往初治有效,久则不但无效,反致缠绵不愈。其本质即在于阳气耗伤,病邪日进了。
西医治肿瘤,为什么大多是人财两空?
4月18日,一名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在知乎连发两条动态。在其中一条动态中,他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是不应该会人财两空的,而应该治疗效果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
张煜在文章中说: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这个感觉,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少,体制也变得越来越透明。我们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并且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今天要说的是不好的方面,是关于目前肿瘤治疗中出现的大量不良医疗行为和一些肆无忌惮的医生,以及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提出解决方式。请想一想,有多少患者罹患肿瘤后时常担心人财两空,谈医院而色变,甚至拒绝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很多民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印象:肿瘤治疗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效果不佳,去了医院医生就是为了赚钱,最后很可能人没了,钱也没了。很遗憾,这种印象并不完全是凭空想象,现实中诸如此类的真实事例不断在发生着,并且每一个真实事例都很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甚至返贫。
这不仅与医院过度治疗有关,还与西医治肿瘤本身理论就错误是有关系的!西医治肿瘤只着眼于肿瘤而不去探求肿瘤产生的原因,因此西医治肿瘤的理论本身就是一个错!我发表在《岁月 醒狮国学》上的文章对肿瘤产生的原因及中医治疗方法作过分析,以供读者参考,文章如下:
我的邻居经营着豆腐店的生意,我没事的时候常到他那里串门聊天。有次我到他店里时,他正准备做豆腐。只见屋里放着一锅刚磨好的豆浆,热气腾腾的,但等了好长时间这豆浆还没有变成豆腐。我不禁疑惑地问,这豆腐什么时候能做出来呢?邻居不紧不慢地说,别急嘛,马上就好。
这时只见他端出一碗不知用什么东西混的水往锅里一倒搅拌几下,你说神奇不神奇,这豆浆马上变成块状的豆腐了。这时邻居才告诉我,这倒的水是石膏水,如果没有石膏水,用加的盐卤也行,人们常说的“一物降一物,石膏点豆腐”就是这样的。加盐的卤水或石膏水这两种东西我是知道的,它们也是众多中药里的一种,这两种东西都是阴寒之物,豆浆遇到这样的东西得以成形,豆腐于是做成了。
这豆浆变豆腐的原理与《黄帝内经》中的“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是何等的神似!明代著名的医家张景岳认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凝结成水珠。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这就是阴成形。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无形的气,二是必需有阴寒的媒体。比如,在煮水的锅内,水蒸气只能在锅盖上形成水珠,而由于锅底以及侧面太热,阳气太旺,就不能形成水珠。
中医认为天地中的阴阳二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础,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也是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人体需要温度,有了温度机体才会有生机,才能生存运动,而人体的温度就是阳气的作用。阳的作用主要是温煦、扩散和运动,这种温煦的、扩散的、运动的东西就是气,气是无形的,存在于整个宇宙和人体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阳的作用所产生的气,我们叫它阳气,阳气为机体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率领、温煦并推动血和水谷精微,为机体运转主要的动力。《说文》曰:“山南水北谓之阳”,那么山北水南则为阴,也就是太阳晒不到的地方。相对于阳面,阴面温度较低,气的运动也就慢,发散之力就弱,所以阴就有寒冷的、静止的、收敛凝聚的作用,这样就很容易造就有形的东西。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身体中阳化气的力量不足是机体阴精无力输布,进而堆积的主要原因;阴精要滋养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筋脉,需要阳气的帅引和推动。当阳气不足(阳化气能力减弱)时,阴精自然无法弥散运动于全身,进而停留于机体某处,变成“垃圾阴精”。因此从人体病理来说,凡是成形的疾病,一定是阴性的。肿瘤病因究竟为何?其实对于肿瘤的成因及其病变过程,《灵素•百病始生篇》云:“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性凝敛气血,故积因寒生,至气血与邪胶结,而厥逆不行,其积乃成也。”正如《难经•五十五难》云:“积者,阴气也。”还可能是阳化气与阴成形两者失和,同时亲邪,共同戕害机体所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肿瘤从量变到质变要经过一个过程,虽然诱因是多方面的,但大体表现多为整体虚寒与局部实证错杂。具体分析则为元阳失温,气机运行紊乱,邪毒夹杂,混结成形。因此说,“阳化气”是肿瘤发病的本质,“阴成形”是肿瘤成形的表现。如果有医治疗肿瘤,只在一些凉血消肿的中药上下功夫,必是庸医,其结果必然是把病人治死。可以这样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彻底改变,治好肿瘤是门都没有的。而改变阳虚体质必需扶阳,扶阳就要用温性的中药。要将改变体质与攻逐病邪互相结合起来,分段进行,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正气稍足,即可攻除邪气,攻邪必然伤正,所以不能一攻到底,象西医那样,拼命用放化疗祛邪,丝毫不考虑病人的阳气,是只认病邪,不顾活命的作法。所以说,肿瘤其定位就是“阴成形”,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源于命门火衰,本属寒痰凝结,治本之道当扶阳、散寒、祛瘀。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一些疑难杂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说是“阴成形”的结果。肥胖症,身体某部位肥大,必然是这一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于是形乃聚而成形。有句话说“十个胖子九个虚”,虚的就是阳气。如果用泻法来治疗肥胖,肯定是越泻越虚,越虚而越胖。肥胖症是要补阳的,阳气足了,自然能进行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就能把多出来的肥肉气化掉。红斑狼疮、肝硬化等病都可能引起腹部肿大,水肿,其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不能化水,水湿泛滥成灾。也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会生这种病。每见某著名医家经验,大量应用苦寒中药以泻水化瘀,不知泻邪的同时也在伤正,等正气伤的差不多了,病人的命也就结束了。或者,重用激素以救命,短时尚可,久则必然消耗阳气太过而病人猝死。多年来,眼见不少此类病人死于误治,十分痛惜。 风湿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痛风病,关节会肿大变形,这也是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的缘故。所以治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不管病人表现出多少热象,也不能因此而大量应用寒凉中药。要知道,能患这样的病的人必然是阳虚体质,虚寒于内,阴得以在阳气最弱处聚而成形。临床每见有医重用生石膏治疗关节炎,不知即使是热邪所致,也要加扶阳药以化其阴形。
明白了这些疑难杂症产生的机理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调动阳气功能是治疗这些杂症的根本。在中医理论中,邪正是一家,邪气不过是过度之正气;将邪气转换为正气,犹如将垃圾转化、回收、利用,邪气少一分,正气就多一分。但两者也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因为人的抗力和协调力与生俱来。故在“阳化气,阴成形”的大前提下,仔细辨证阳的多寡,阳化气的能力,阴的多寡,阴成形的能力,以及多余“垃圾阴精”的多寡和去路,然后综合考虑出人的气机运行失常的切入点,准确抓住毒邪向正气转化的气机,然后利用药物提高正气,转化气机,将未发之毒邪渐次外托透表、转化,则可以大病化小,小病化了。
由此我们可见,“阳化气,阴成形”可以给疑难杂症本质和病机以高度的概括,进而寻找阴阳失衡的关键,使阳有能力化气,使气有能力助阴,使阴合理地成形,使成形之物不再是多余的垃圾阴精,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