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不会对身高增长造成影响?能否长高,和4点有关
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们的身高总牵动着家长的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在讨论孩子的身高增长时,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是:肥胖到底会不会影响长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它涉及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与生活习惯。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肥胖与身高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影响孩子长高的4个关键因素!
肥胖与身高的直接关联
首先明确一点,肥胖确实可能对儿童的身高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儿童时期的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身高的发育。
1、骨龄提前与骨骺闭合
肥胖儿童体内过多的脂肪会促使性激素提前分泌,导致骨龄提前,骨骺线(骨骼生长的部位)提前闭合。一旦骨骺闭合,就意味着身高增长的空间大大缩小,从而影响最终的成年身高。
2、生长激素受影响
肥胖会影响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生长激素是促进儿童长高的关键激素。过量的脂肪细胞会抑制生长激素的活性,减少其在体内的有效利用,从而影响身高增长。
3、运动能力受限
体重过重的儿童往往不愿意或无法参与足够的体育活动,这限制了他们的运动量,减少了骨骼受到的机械应力,进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4、营养失衡
虽然肥胖常常与营养过剩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许多肥胖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他们可能摄入了过多的热量,但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营养素对骨骼和身体的整体发育非常重要。
影响长高的4大因素
在探讨肥胖与身高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关注4个直接影响身高的关键因素:
1、遗传基因
遗传是决定身高的首要因素。父母的身高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子女的身高潜力。尽管如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养状况仍可在遗传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长潜力。
2、均衡营养
营养是支持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石。均衡摄入钙、维生素D、蛋白质以及其他多种营养素,对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非常重要。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身高增长。
3、充足睡眠
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最为旺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支持身高的增长。
4、适度运动
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密度,同时帮助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跳跃、游泳、篮球等运动特别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身高增长。
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面对肥胖可能带来的身高增长障碍,家长和孩子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充足睡眠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孩子每晚有8-10小时的睡眠,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心理关怀
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家长应鼓励孩子建立自信,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3、定期体检
关注孩子的体重和身高增长情况,必要时寻求医生或营养师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
记住,身高增长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成长的路上,每一步都值得我们细心呵护,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迈向属于他们的灿烂未来!
孩子三个“肥胖危险期”体重超标,会影响身高和颜值,家长要当心
文|菁妈
01
孩子胖一点更可爱,孩子胖一点更健康,孩子胖一点才能长得高,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6%,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肥胖和超重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所以家长们不要觉得孩子胖一点才健康了!
每次做儿童保健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体重是中上,甚至是上等就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的身高比体重长得慢,那更加要警惕,你的孩子离肥胖不远了!
02
《儿科学(第八版)》就提到引起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或者体积增大!
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在出生前三个月,出生第1年,11岁~13岁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是孩子的“肥胖危险期”,如果孩子在这三个阶段体重超重的话,那极有可能孩子增长的是脂肪细胞的个数,到了孩子长大以后再想减肥那是难上加难。
比如说孩子在这三个时期肥胖,他的脂肪细胞可能是10万个,如果在这三个时期孩子没有长胖,那他的脂肪细胞个数只是3万个,孩子脂肪细胞越多,想要减肥就越难。
★肥胖会影响孩子内分泌的变化
孩子肥胖的话,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减少,睡眠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消失,在低血糖和精氨酸刺激下,生长激素分泌反应迟钝,直接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早熟
脂肪细胞会促进孩子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导致孩子骨龄提前,本来孩子能长到16岁的,但是因为骨龄提前了两年,14岁身高就定型了,也会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会影响孩子的颜值
肥胖的孩子长不高,身上的肥肉又比较多,加上不喜欢运动,整个体型看起来非常的臃肿,孩子的颜值也会大受影响。
比如孩子小时候有一双大眼睛,但是却因为满脸的横肉把眼睛挤小了,把鼻子也挤得小小的,看起来五官也不好看。
★肥胖的孩子身高长不高,颜值受影响,孩子也容易自卑
比如同学们一起去跑步,肥胖的孩子跑得不快就成了最后一名,也容易被同学们排挤,被同学们嘲笑,孩子容易感到自卑。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肥胖的三个危险期控制好体重。
1、一岁之前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相对于奶粉喂养来说,孩子更不容易发胖。
因为在吸吮母乳的时候,孩子其实在做体力活,一边喝奶,一边消耗能量,而且母乳中含有饱腹因子,孩子喝饱了一般就不愿意再喝了,喝母乳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肥胖。
2、让运动变成孩子的生活方式
运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在一岁之前及时地让孩子多趴着,给孩子多爬,给孩子多锻炼,一岁之后孩子学会走路,每天带孩子户外运动一个小时。
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消耗掉,让孩子身体的脂肪消耗掉,变成结实的肌肉。
让孩子看起来更结实更挺拔,也能更好地刺激孩子身高的增长。
3、避免吃宵夜
建议孩子在一岁要完全地断掉夜奶,到了孩子两岁之后,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即使是喝奶也在睡前两个小时吃。
因为吃宵夜的时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影响到身高,而且晚上吃宵夜,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消耗掉能量,会导致宵夜囤积在我们体内变成脂肪,导致肥胖。
4、从小正确地给孩子添加辅食
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一岁之前不放盐,孩子吃辅食的油尽可能是植物油,少给孩子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孩子的辅食多样化,才能给孩子提供多种的营养素。
而孩子的营养均衡,身体的脂肪才不容易堆积。
想要孩子通过吃东西长得更高,通过吃东西避免生病,推荐购买一本《儿童长高食谱》。
菁妈的女儿菁菁,今年也刚好上小学二年级,也是在长高的关键期,之前我做饭的时候孩子都不太爱吃。
于是就买了这本长高食谱回来,照着上面的食谱给孩子做菜,每一餐孩子都吃得很好,还说妈妈做的饭菜真好吃,而且照着上面的长高食谱做,孩子身高也长得比较快。
菁妈也跟好几个妈妈安利了这本长高食谱,因为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上百道长高食谱,很多父母对于给孩子吃什么能长高是没有太多了解的,买回来就按照上面的食谱来做。
不仅仅有文字的教程,还有视频教程,家长每天做不同的菜做给孩子吃,孩子吃了就能长得更高。
而且还有孩子一些日常小病症的调理餐,比如假性近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等。孩子只有胃口好,吃得好,才能长得高。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孩子被100度开水烫伤,妈妈用一小时五字诀处理,医生:做得好
隐翅虫飞到孩子脸上,妈妈用3分钟处理法救了娃,医生:干得好
肥胖易致儿童早发育 盯着身高不如管好体重
测算了孩子成年后身高只有172厘米,能打生长激素针让他长到180厘米吗?女儿八九岁就开始发育了,算早熟吗?能不能给开药抑制一下?8月22日上午,广东省首个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正式揭牌。同期,连续举办了6届的“科学育儿嘉年华”再次开锣,记者随机采访现场家长,发现大家多少都有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困惑和不同程度的焦虑。
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和家长的认识误区,儿童生长发育专业方面的医疗资源却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矛盾,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将为省内儿童生长发育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监测评估诊疗培训,提高生长发育领域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进而助力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准。
早熟多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
珠江医院小儿门急诊主任、儿童保健专科负责人谢海瑞教授介绍,身高诚然是反映儿童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现在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身高达不到预期,一个是青春期发育太早。其实首先,身高不是你想要孩子长多高就能长多高,很多时候孩子没问题,是家长自己焦虑;而担心早熟,也不如先关注一下肥胖的问题。很多早熟都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实际上现在孩子普遍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家长也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拿自己小时候的生长情况来比照孩子。”谢海瑞说。
“即便诊断是矮小症或者早熟,也并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对于生长发育来说,监测可能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谢海瑞提醒家长,如果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任何疑问,要仔细听取儿童生长发育专家的意见,接受专业检查和评估,不要使用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如果医生评估正常,不需要医疗手段的干预,平时最应该做的是保障充分的睡眠和运动,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关键的两件事。
监测生长很重要
青春期应半年看一次儿保
谢海瑞说,在过度关注身高、发育的同时,不少家长对于科学育儿也存在其他误区。比如认为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不需要定期做儿保。其实定期监测、评估生长发育情况真的很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后就不太去看儿保医生了,其实儿保应该贯穿整个儿童周期,3岁以上至青春期的孩子建议一年看一次,进入青春期后可半年看一次。而广泛流传的‘生长曲线表’仅能提供一定参考,不可过分依赖。”谢海瑞表示,“门诊中会有不少家长提出要给孩子‘打生长素’,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家长也会得到类似的建议。实际上生长素也是药,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生长素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引起甲状腺激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激发肿瘤等。所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的。”(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