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古人(古代胖的名人)

文章目录:

盘点历史上著名的胖子,胖的有历史,胖的让你意想不到

现在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小朋友,大多是因为吃得太好,运动太少。

但是在古代,由于条件有限可不是谁想胖就能胖得起来,身材丰腴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下面先讲一个古代关于胖子的笑话,出自中国最早的笑话专著《笑林》,是由三国时期魏国的邯郸淳编写的。

从前有个人叫赵伯公,这个人长得肥胖高大。在一个炎炎夏日,赵伯公喝醉了,就躺在床上睡觉。

赵伯公有一个小孙子,才几岁大,就爬到他的肚皮上面玩耍。玩得高兴了,小孙子将桌子上的几枚李子塞进赵伯公肚子的赘肉里。

后来赵伯公醒了,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肚子的肥肉里还有东西。

几天之后,李子已经腐烂流出了很多的汁水,赵伯公以为自己的肚脐破洞穿孔。他越想越怕,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于是就叫来妻子和儿女,准备安排后事。

赵伯公躺在床上,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肚子烂了,都淌出水了,看来是快要不行了……”

正说着,赵伯公翻了一个身,肚子上的肥肉一颤,几枚李子核从肉里掉了出来。

赵伯公和家人都大吃一惊,逐一询问后才知道是小孙子塞进去的李子。

虽然最终虚惊一场,但赵伯公大肚腩上的肥肉层层叠叠,也颇为可观。

下面就来介绍几位历史上著名的胖子。

大腹便便——边韶

东汉时期,有一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的文采出众、才思敏捷,在当时很是有名。边韶以教书为生,学生有几百名。

边韶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而且是在课堂上。因为他人非常胖,肚子很大,打起瞌睡来,学生们都看着好笑。

有一天,他又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下面的学生开始交头接耳,还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意思是:“边孝先有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其实并未真正睡着,听到了这句顺口溜,立即随口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被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文章张口就来,可见边韶是一位有学问的胖子。后来就由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大腹便便”

郿坞燃脐——董卓

东汉末年的董卓,很多人都知道,他也是一个胖子。

董卓,字仲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董卓掌权后招揽吕布,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然后专断朝政。董卓性格残忍,放纵士兵,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后来司徒王允说服了董卓的义子吕布,布联手诛杀了董卓。

董卓死后,百姓欣喜若狂,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董卓的尸体也被当街示众。

根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意思是:“天气当时渐热,董卓肥胖,尸体的油脂流到地上。守尸的官吏用芯子点上火放在董卓肚脐眼里,一直燃烧到天亮,这样延续了好几天。”

可见董卓的脂肪是多么的厚实,真的是肥的流油的胖子。

腹大垂膝——安禄山

唐朝时期的叛臣安禄山,大家都知道是他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这场战争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唐朝也从此由盛而衰。

根据史料记载,其实安禄山也是一个胖子。

在《新唐书·逆臣传·安禄山传》中是这样描述安禄山的:“禄山腹大垂膝,每易衣,左右共举之。”

意思是:“安禄山的肚子上的赘肉都下垂到了膝盖上,每次换衣服都要好几个人伺候才能成功。”

“腹大垂膝”,可见安禄山的这个肚腩是有多么的大。别看安禄山体型肥硕,可是身手敏捷,而且还会跳舞。

根据《新唐书》记载,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还能表演胡旋舞,而且跳起舞来动作快得像旋风一样,逗得唐玄宗和杨贵妃满心欢喜。

可见安禄山是一个灵活会跳舞的胖子。

以上就是历史上三位著名的胖子。

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胖子?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肥胖古代就是病

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 杨晓霖

肥胖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减少寿命,是全世界主要的可预防死因,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肥胖症的英文“obesity”来自拉丁语的“obesitas”(过度进食)。据牛津辞典记载,1611年,英国语文学家兰德尔·科特格雷夫首次使用这个词来形容“肥得不像话”,1620年,托拜厄斯·温纳提出肥胖是上层人士的“职业病”。就如《雾都孤儿》里的一句歌谣所云:“有钱的老爷都是吃到消化不良呀……”

事实上,从古埃及文献和古希腊医学可以看出,那时的先贤就已将肥胖和疾病联系到一起,并积极控制体重。公元前6世纪,人们还不了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但印度外科医师苏许鲁塔已经认识到,肥胖与这些疾病有关,并建议通过运动治疗肥胖。西方医学奠基人、古希腊著名医师希波克拉底在谈论肥胖时提到:肥胖本身不是病,但它是虚弱的象征和疾病的前兆。希波克拉底还赞扬斯巴达人每天运动健身的好习惯。

在过去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肥胖的角色十分常见,他们通常都是被嘲弄的对象。例如莎士比亚笔下最出名的喜剧人物之一约翰·福斯塔夫,被形容成“肿胀得像一个疖子”。此外,“胖子乔”是狄更斯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喜剧人物,这个连走路都能睡着的胖子,竟促成了睡眠科学的突破。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胖子乔”嗜睡是肥胖导致的症状。1956年,一名极度肥胖的扑克玩家获胜后竟然举着手睡着了,美国医生遂将这种无法控制睡眠的症状命名为“匹克威克综合征”,即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综合征。

18世纪,威廉·卡伦指出,过胖会使人容易疲累,增加痛风风险,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只是到底多重才算“肥胖”,他拿不出标准。到了20世纪,威廉·奥斯勒在其医学教材《医学原则与实务》中提出“肥胖由过度饮食引起,不比酗酒好多少”。但两位医生都说不出肥胖为何不利健康。

远古人类普遍崇拜脂肪,但随着气候变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肥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追求好身材的名人轶事。古印度波斯匿王曾因发胖而苦恼,要求释迦牟尼教他减肥方法。释迦牟尼建议他节食、多运动、多思考。不久后,波斯匿王减肥成功。每天早上,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都会跳一会儿舞,以此来保持身形。19世纪浪漫派诗人拜伦患有厌食症和暴食症,他利用戒肉、餐前喝一杯混有三大匙食醋的水、负重击剑等方法减肥,引发了第一波节食运动减肥热潮。1918年,美国营养学家鲁鲁·亨特·彼得斯出版《节食与健康:挑战卡路里的关键》,使得节食减肥法得到推广和发展,计算食物热量的概念从此被大众知晓。

不只西方,古代东方也有许多关于减肥的记载。《墨子·兼爱中》写道:“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音lí)黑之色。”为了迎合楚灵王的喜好,臣子们每天只吃一顿饭,吸气之后在腰间系上带子,再扶着墙站起来。《诗经》中有“以鲤入馔”的记载,鲤鱼汤是西周时期一道消除水肿的美食,服用它可以恢复本来的苗条身材,算是一种消肿减肥食疗法。华佗还发明了计步减肥法。相传有个屠夫很胖,意欲减肥。华佗让他每天备二两瓜子,边嗑瓜子边散步,相当于每天健走5公里。屠夫不知不觉就瘦下来了,为报答恩人,从那以后华佗买肉一律免费。▲

微史记 | 这些古人不是死于肥胖,却因肥胖而死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审美上,胖和瘦具有不同的美感,都有人欣赏;但从健康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古人来说,肥胖不光带来健康问题,还能为他们带来杀人之祸。

肥胖的确能要人命

史书上记载的肥胖故事有很多。

这两年古装电视剧很受欢迎,其中有不少角色的原型就比较肥胖。前两年的清宫剧,傅恒圈了一大波粉。事实上,傅恒也是个大胖子。《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倚重傅恒,每每晚间召见他。有一天傅恒“踉跄而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侍卫就说他:“相公身肥,故尔喘吁。”太胖了才会跑得气喘吁吁。

有些讲述明代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就很好地还原了明仁宗的形象。明仁宗朱高炽的确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走路都要两个太监搀扶,夜里翻身都得有人帮忙。他的后代中,明神宗朱翊钧也比较肥胖,给太后请安,因为太胖,走不动道,要“膝行前进”。

唐代的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进京觐见,驿站都得专门为他买马,先要“以五石土袋试之,能驮者,乃高价市焉”,不经此考验的马,根本驮不动。马鞍前还要置一小鞍,以承其腹。即便这样,还得在两个驿站之间“筑台以换马,不然马辄死”。这样特别健壮的马匹竟跑不完一个驿站的距离。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登基时,“啪嚓”,把龙床坐塌了。完全是大型社死现场。还好,有心腹殷仲文帮着说话。“皇上,您的仁德如此厚重,连大地都承载不动啊!”这话说的,和珅听了都要伸出大拇指,真是千古第一马屁。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肥胖又是怎样的呢?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元·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这是元代作家王和卿写的一首曲,其中写到,胖妓半夜翻身,“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沈东阳是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用来借称瘦弱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朝以肥为美,六朝却不那样。沈昭略与王约二人互开玩笑,说王约“何肥而痴”,王约回敬沈昭略,说他“何瘦而狂”。沈昭略就说,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总之比你强。

在史书上,肥胖不光影响健康,还能致人于“死地”。

金哀宗完颜守绪最惨,被元兵困在蔡州城后,他想突围出去,但因为太过肥胖,几次被扶上马,又都坐不稳,掉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传口谕,将皇位禅让给一个身手敏捷的宗亲。希望对方能跑出去,保住皇脉不会断绝。之后他便自缢而死了。

还有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杀上门来的时候,曹嵩同小妾一同逃走,“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后垣”,就是后墙。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墙上有窄缝,小妾穿墙穿不过去;一是小妾爬翻后墙爬不过去,总之,因小妾肥胖的缘故,曹嵩拉着小妾“逃于厕,与妾俱被害”。

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朝宋时的贵族谢晦。谢晦起兵反叛朝廷,最终失败,带着弟弟谢邂以及侄子等七个人逃跑,可谢邂有些肥胖,骑不了马,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走。谢晦舍不得这个弟弟,只能骑一段路,便下马等一会儿弟弟,结果被一网打尽,送往南京处斩。

古人怎么减肥

过于肥胖既然能造成这样的惨剧,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减肥”呢?

想过的。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肥胖的记载:“肥贵人”“肌肤盛”“肥人……”等等。

关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像对明仁宗的肥胖,宫廷御医也是这么判断的。

原因找到了,又该如何减肥呢?古代医学家认为,“凡食之道,无(勿)饥无饱”,要“饮食有节,节劳而不倦”。少吃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

管住嘴,迈开腿,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少吃多动,古人还发明了“物理疗法”以及减肥茶饮。

宋代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发明了毛巾擦身法。就是用冷毛巾搓擦身体各个部位约20下。到了元朝,这个方法得到了改进,他们改用鬃刷。鬃刷软中有硬,用它反复刷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发热。这相当于现在的减肥按摩仪。

明代戴元礼写过一本医书,名为《证治备要》,那里记载了一个瘦身的茶饮方子:

荷叶、山楂、决明子、桑叶以及罗汉果,各取适量煎煮,可除湿利尿,从而瘦身。

另外,《肘后方》《千金药方》也都有桃花茶减肥的方子。

以茶饮减肥,到现在也是非常流行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