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熬夜酗酒(肥胖熬夜酗酒怎么办)

文章目录:

男子天天喝酒应酬 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2017江苏省微循环学会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上传出信息,高血脂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元凶”,现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科主任任利群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首先从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开始,如果是经常吃肉、喝酒、缺少运动的人,无论是胖子还是瘦子,都要警惕高血脂了。

天天喝酒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患者李某37岁,在南京经营一家高档会所两年多,身材偏胖,1米7的身高,体重有160多斤。李某为谈生意几乎每天要喝酒应酬,经常喝到深夜。虽然会所生意蒸蒸日上,可是他的身体却垮了。没有家族史的他,一年多前意外查出患上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李某及家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医生的建议下立即来到中大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任利群主任解释,年纪轻轻患上这么多疾病,和他体重肥胖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虽然经济物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也很关注自身健康,愿意定期体检,治疗上依从性也不差,可是却不愿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而恰恰是这些喝酒吸烟、吸烟高盐高脂饮食、熬夜、久坐、精神因素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所谓的“老年病”,严重的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甚至中风残疾或危及生命。

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

任利群主任介绍,高血脂是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元凶”,最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就是冠心病。很多人会认为,一般肥胖的人容易引起高血脂,其实高血脂并不是肥胖人的“专利”,即使是瘦人也会有。

临床上发现,有些人可能看上去外表十分苗条,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和中老年人。但不代表就会和高血脂“绝缘”。专家提醒,这类人群如果在饮食和生活上不加节制,当症状出现后,往往会比其他患者更加严重。因此,瘦人要密切留意自己的血脂情况,如果出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了,意味着你的血脂亮起了“红灯”,要多加注意,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经常吃肉、喝酒、缺少运动 要当心高血脂

任利群主任介绍,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习惯往往是引起高血脂的导火索。首先多肉少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都喜欢大块吃肉。但是高胆固醇的食物吃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害的脂质沉积在动脉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如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斑块等;其次过量饮酒。喝酒过量也是诱发高血脂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会极易造成热能过剩而导致肥胖,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高脂血症;最后是缺乏运动。很多上班族都是静坐一天,活动很少,致使有氧消耗降低,而这恰恰也是导致高血脂发病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冬季人们习惯摄入热量较高的食物,如果不能合理运动,必将导致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降脂不是越低越好 强调个体化治疗

任利群主任介绍,在用药物降脂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低胆固醇,提倡对不同人群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高血脂治疗一般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两种。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饮食调节的关键是控制总热卡量,同时注意运动锻炼和戒烟。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尽管大多数他汀类药物均有轻度降低甘油三脂的作用,但临床上甘油三脂显著增高的患者仍应选用贝特类。混合型高脂血症可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联合治疗。

专家提醒,当严格控制饮食3个月后未收到明显疗效时,应坚持药物治疗。当然,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不同类型的高脂血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另外,降脂治疗应长期坚持,不应随意停药。

提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脂血症

任利群主任指出,预防远胜于治疗,改变不良方式可以预防高血脂的发生。首先是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慢跑、游泳、跳绳、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为宜,每周至少活动3~4次;其次是戒烟戒酒,多喝白开水,少喝碳酸饮料;再次是改掉“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少吃熏烤、腌制、油腻和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最后是不要久坐,避免脂肪堆积。除外,要坚持定期体检,服用合适降脂药。专家建议普通人应每两年检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检查一次血脂,高危人群和高血脂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崔玉艳)

吸烟、酗酒、肥胖、熬夜……胰腺癌与这些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来源:人民网

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不少患者发现患病时已是中晚期,为治疗和康复增加了困难,也为患者和家庭带来负担。胰腺癌早诊难点在哪里?哪些人是胰腺癌高危人群?如何辨别胰腺癌敲响的警钟?近日,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洪德飞做客人民日报社旗下新媒体“人民好医生”客户端,为广大网友解答疑惑。

胰腺癌早诊难点在哪里?

洪德飞表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是个世界难题。究其原因,首先是没有确切的发病因素,其次胰腺癌过于狡猾,善于伪装。对于胰腺癌诊断难,洪德飞总结为四大因素:

一是胰腺癌没有确切病因,无法筛查,导致早发现困难。

二是发病位置特殊,导致其容易伪装和检查难发现。首先,胰腺躲在胃肠道之后,脊柱之前,患者如果感觉有上腹疼痛,胃口差等症状,极易误解为慢性胃病,错失早发现机会。其次,胰腺在腹腔位置较深,一般的超声筛查不易发现病灶,需进行CT增强、磁共振增强等才能发现这个隐形肿瘤,为早发现增添一层障碍。最后,胰腺附近有几条大血管,如果肿瘤侵犯到血管,尤其是动脉,势必会将肿瘤与血管一起切掉,这会导致小肠坏死,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没法切除,从而演变成中晚期。

三是肿瘤标志物反应不敏感。针对肿瘤,除了日常影像学检查外,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199是一个重要指标,一旦该指标升高,胰腺癌风险就增高,但是,10%-20%的胰腺癌患者对该指标反应不敏感。一旦该标志物升高,胰腺癌发现已是中晚期。还有人群对该指标反应高,却并非是癌,从而导致人的思想麻痹大意,为肿瘤留下可乘之机。

四是胰腺癌生物性行为不好。据统计,一个两厘米的胰腺癌病灶,40%已经发生淋巴转移,而且胰腺癌一旦确诊,70%-80%的病人都会有肺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等,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两厘米肿块对肝癌来说仅是亚临床。因此,胰腺癌一旦发现很多就是中晚期。

哪些人是胰腺癌高危人群?

洪德飞表示,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与吸烟、酗酒、长期的高脂饮食、肥胖、熬夜等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胰腺癌也不例外。特别是经常熬夜,会让身体处于疲劳状态,从而透支身体的健康。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会大大降低患癌概率。

洪德飞指出,对于以下三类胰腺癌高危人群需要马上或定期到医院检查或筛查。一是本无糖尿病史却忽然查出患糖尿病人群,此时需高度警惕胰腺癌风险。二是有胰腺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患癌风险会显著上升,需要基因筛查,定期到医院检查。三是患有胰腺癌变可能的囊实性肿瘤或慢性胰腺炎人群,如粘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内分泌肿瘤或慢性胰腺炎等疾病患者。此类人群虽不是癌症患者,却有部分患者会有癌变风险,需手术者应及时手术切除,需随访者必须定期到医院检查。

我们该如何预防胰腺癌的发生呢?洪德飞表示,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日常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不透支身体,油炸食品尽量少吃;其次是心理因素调节,当有精神压力,特别是压力过大时,要学会释放;最后是对于患有癌变可能的胰腺囊实性肿瘤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外科检查,需要手术时应及时手术切除。这些疾病会让患胰腺癌概率大大提升,只要医生、病人或家属高度重视,这部分胰腺癌是能够预防的。

如何辨别胰腺癌敲响的警钟?

洪德飞表示,胰腺癌早期会有上腹部胀痛,胃口差,还有背痛现象。因为此时肿瘤侵犯神经从而引起背痛,因此有人还会出现呕吐症状。稍重一些时,胰腺癌会有黄疸,从而皮肤发黄,小便也会变黄,大便变白或陶土色。严重一些,腹泻、拉肚子、体重显著下降、人消瘦的情况有可能发生。到中末期时,肿瘤会广泛转移,可能出现全身的肿痛或者腹胀,消瘦、无力、大量的腹水等症状。

@肥胖熬夜久坐的你!已被糖尿病悄悄盯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14日电(张依琳)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提起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有数据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糖尿病患者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究竟有没有办法“逆转”这一疾病?

资料图:民众在某医院门诊楼内排队挂号。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3亿,儿童也会患糖尿病

说起糖尿病的危害,大家可能早有耳闻。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庞大,大多患者往往饱受并发症之苦,不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还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有近1.3亿,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版)》指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还有非常庞大的后备军人群。

专家表示,一般来讲,老年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但近些年,随着饮食结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糖尿病逐步年轻化,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名词。

当代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的生活,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成因。

除此之外,现在儿童营养丰富,但户外活动量较少,加上学习压力很大,“小胖墩”越来越多,导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

而相比之下,比糖尿病更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

肖新华介绍,糖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能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需要汽油一样。但如果有过多的糖,且长期存在,身体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称为糖毒性。

根据今年发布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介绍,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甜蜜的烦恼”从何而来?是因为糖和主食吃太多?

糖尿病是一个和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疾病,患病原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虽然很复杂,但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诱发因素相对清楚。

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日常生活中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肥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肖新华提醒,对糖尿病的病因,很多人误以为是糖或主食吃太多,其实更应注意的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这类食物吃太多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

如果盲目减少或不吃主食,会使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进而造成营养不均衡。

此外,肖新华表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需要各种营养成分,食物要多样化,日常许多食物都可以吃,但总量一定要控制。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市面上的“无糖”、“低糖”的食物都可以吃。需要注意的是,“无糖”的食物并不代表不会增加血糖,更不能够降糖。

资料图:自动发药机 余丹菲 摄

除了 “三多一少”,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专家表示,现在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患者非常少,大部分患者早期没有症状。

那么,还有什么线索能够提示我们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呢?

据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要点的介绍,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具备任一因素都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都应注意预防管理。

而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肖新华表示,除此之外,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慢,皮肤瘙痒,肢体麻木,视觉模糊等症状,也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

值得警惕的是,个别的糖尿病患者早期表现出低血糖反应,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资料图: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市民正在跳广场舞健身。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逆转”糖尿病,需要“管住嘴、放开腿”

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所以,如果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理论上讲,是不可能逆转的。

肖新华表示,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使糖尿病高危人群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也可以使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延迟并发症的发病时间,甚至终身远离并发症。

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其简单来讲就是“管住嘴、放开腿”。

专家提醒,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规律的锻炼和减重。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发现糖尿病前期,及时干预。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坚持综合管理,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可以实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