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科学防肥胖,健康促成长!养正小学举办中医文化知识科普讲座
- 2、别让肥胖侵蚀您的健康!中医专家教您4招调理,健康享“瘦”生活
- 3、中医:肥胖+高血糖 一碗中药汤拔根 !3个月瘦20斤 血糖也降下来了
科学防肥胖,健康促成长!养正小学举办中医文化知识科普讲座
记者 秦雪丽 通讯员 靖婷婷
今年4月是第36个爱国卫生月,为深化学校卫生健康教育,降低学生的肥胖率,芝罘区举办了系列活动。
4月9日下午,芝罘医院中医科于尚多医生,为养正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科学防肥胖 健康促成长”中医文化知识讲座。
讲座从“什么是中医?”“中医与西医的区别?”入手,引申出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让学生对中医是什么有了初步的了解。舌诊属于中医望诊的内容,是一项可以窥探身体秘密的医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舌苔的颜色来了解人体内气血、阴阳、寒热情况,判断身体健康问题所在。
活动现场,于尚多医生通过“舌诊”的方法,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肥胖可能形成的原因,以及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和避免肥胖症的发生。讲座现场还穿插答疑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发言,于医生耐心认真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肥胖,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生长发育观,提高了预防肥胖的意识。同时,同学们也切实感受到中医的无穷魅力和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并在心里种下一颗弘扬中医文化的种子,立志当好中医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
别让肥胖侵蚀您的健康!中医专家教您4招调理,健康享“瘦”生活
#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每年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肥胖问题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认为:肥胖常与劳役过度、饮食起居失常、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
《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长期过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肝郁则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受阻,形成痰湿瘀滞的病理状态。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朱伟介绍,肥胖症治疗主要以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为主。以下是调理肥胖的中医方法,建议收藏。
一、四大核心调理方法1.饮食调理:药食同源,调养脾胃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达到减肥的效果,原则上宜清淡饮食,少吃肥腻、甜食等。推荐以下三类食物:
(1)健脾祛湿:薏米、红豆、山药、茯苓。
(2)促进消化:山楂、陈皮、萝卜。
(3)利水消肿:冬瓜、黄瓜、芹菜。
2.运动养生:动静结合,升阳化湿
中医提倡“动静结合”,适量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消耗多余脂肪。
(1)传统运动:
太极拳:以柔克刚,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可强化脾肾功能。
站桩:每日10分钟,培补元气,改善代谢。
(2)现代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快走、跳绳等有氧运动可增强脾胃运化,但需避免过度汗出耗气。
3. 情志调节:疏肝解郁,身心同治
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压力对防治肥胖非常重要。以下是情志调节的建议:
(1)多听音乐、练习冥想、腹式呼吸。
(2)与朋友交流,释放压力。
(3)保持乐观心态。
4.针灸减肥:激发身体自愈力
(1)穴位针刺:
通过刺激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天枢等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抑制食欲,促进脂肪分解。
(2)特色疗法:
耳穴贴压:在耳屏饥点、内分泌穴贴王不留行籽,控制饥饿感。
埋线减肥:将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穴位,持续刺激2~3周,适合忙碌人群。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消化和代谢。
二、注意事项:科学减重,循序渐进1.循序渐进
减重速度建议每月不超过体重的2%,避免损伤正气。
2.个体化方案
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分型,不可盲目跟风。
3.长期调理
肥胖多为慢性疾病,需坚持3—6个月以上调理周期。
专家提醒:
朱伟主任提醒:中医调理肥胖注重“整体观”与“治未病”,通过饮食、运动、针灸、情志的综合干预,恢复脏腑功能平衡。肥胖并非单纯的“体重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让我们以中医智慧为引,开启健康减重之旅,重获轻盈与活力!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 曾晶 罗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中医:肥胖+高血糖 一碗中药汤拔根 !3个月瘦20斤 血糖也降下来了
一直以来,有部分人并不重视肥胖问题,殊不知肥胖不仅仅是美丑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会诱发各种疾病,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健康!
比如让很多人痛苦的糖尿病,其实用土话来说,就是吃出来的病,也可以说是人胖了带来的病!简单来说,肥胖就像是高血糖的 “催化剂”,极大地增加了患高血糖的风险。
以 45 岁的赵先生为例,他体型肥胖,大肚子特别明显!日常体检时,不仅发现体重超标严重,空腹血糖值也达到了 7.8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
在此之前,赵先生并未将肥胖视为大问题,觉得胖点无所谓。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开始频繁发出警报:时常感到口渴,嘴干;小便次数明显增多,夜间起夜 3 - 4 次;身体还极易感到疲惫,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在发现高血糖后,他尝试通过节食减肥,可坚持了一段时间,体重下降不明显,血糖也依旧居高不下。前来就诊时,他的体重接近200斤!
我观察他的面色,略显晦暗,舌苔厚腻且偏白,脉象滑数。从中医理论来看,这属于痰湿内盛、脾失健运之象。
中医认为,当人体过胖,脾胃功能负担加重,导致运化失常,化生为痰湿,阻滞于体内。痰湿内阻又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其中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输布津液,津液代谢紊乱,就会导致血糖升高。
针对赵先生的状况,中医的治疗思路是化痰祛湿、健脾益气,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调节血糖。
给出的方子如下:苍术、白术、茯苓、泽泻、陈皮、半夏、黄芪、山药、葛根、丹参等(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不可套用)
方中苍术、白术、茯苓、泽泻,能健脾燥湿,利水渗湿;
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助于消除体内阻滞的痰湿;
黄芪大补元气,促进气血运行;山药健脾益胃,且能平补肺脾肾三脏,辅助脾胃运化;
葛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有助于改善因高血糖导致的口渴等症状;
丹参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环,辅助调节血糖。
1个月后复诊,赵先生体重下降了 4斤左右,空腹血糖值降至 7.2mmol/L 。根据他的身体变化,在原方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后继续用药。经过 3个多月的持续治疗,赵先生体重减轻了 24斤,血糖值也逐渐趋于正常,空腹血糖稳定在 6.1 - 6.5mmol/L 之间。为了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赵先生服用中药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最近有很多朋友说主任分享的一些方子没有标明剂量,不是诚心给的方子。其实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有细节问题可以直接和我详谈。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