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高血压患者心率太快致猝死!医生:心率高于这个值,真的致命
在寒冬腊月的凌晨三点,城市仿佛被一层冰冷的铠甲所包裹,万籁俱寂,唯有呼啸而过的北风,在街头巷尾肆意横行。就在这个寒冷刺骨的时刻,一阵尖锐而急促的 120 急救车鸣笛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也将人们从睡梦中惊醒。
急救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医院,车上载着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车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随车的医生和护士们一刻也不敢停歇,他们全力以赴地对患者进行着抢救。患者面色苍白如纸,毫无血色,紧闭的双眼下是深深的黑眼圈,他的胸膛随着医生们的心肺复苏按压有节奏地起伏着,可每一次按压,都像是在与死神进行一场艰难的拔河比赛。
“准备电除颤!” 医生的声音坚定而急促,护士迅速将电除颤仪推到患者身旁,随着 “滋滋” 的电流声响起,患者的身体猛地一颤,然而心电监护仪上那原本微弱的心跳曲线,依旧没有出现任何好转的迹象。医生们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尽管室内温度并不高,但他们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可他们顾不上这些,继续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抢救。
急救车终于抵达了医院,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迅速围了上来,将患者快速转移到担架车上,一路小跑着推进了抢救室。抢救室内,灯光惨白而刺眼,各种医疗器械发出的滴滴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绝望的乐章。医生们轮番上阵,进行着心肺复苏、电除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然而,命运似乎已经注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患者的心脏仍旧没有恢复跳动,随着心电监护仪发出那一声声令人心碎的长鸣,医生最终无奈地宣告患者死亡。
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惋惜和痛心。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心脏说停就停了呢?
据患者的家人讲述,患者今年 58 岁,一直以来都没有心脏病病史,然而,他患上高血压却已经很多年了。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服用降压药,可奇怪的是,血压却始终控制得不理想。家里人满脸疑惑,怎么也想不通,仅仅是血压高一点,怎么就会引发如此可怕的心脏骤停呢?
带着这些疑问,医生对患者的情况展开了深入了解。原来,患者此前虽然没有心脏病,但却因为心率过快,曾被医生特别警告过。那是一次患者去医院拿药,顺便测量了一下血压,结果显示血压高达 160/98mmHg,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更让人担忧的是,他的心率竟然高达 120 次 / 分,如同一只疯狂跳动的鼓点。再看他的身材,大腹便便,整个人看起来十分臃肿。当时,医生就严肃地警告他,必须要减肥,同时控制好心率,否则将会面临极大的危险。医生在他原本服用的缬沙坦基础上,又给他开了倍他乐克,并且反复叮嘱他一定要按时吃药,定期来医院复查。
然而,患者回到家后,却完全没有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他一边跟家人抱怨着,一边满不在乎地说:“我自己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既不心慌,也不头痛,肯定是因为我刚从外面走进来,心里又有点紧张,才导致血压和心率测量结果这么高。再说了,我得高血压都这么多年了,一直不也好好的嘛,医生就是喜欢吓唬人,我还这么年轻,能出什么事呢?”
从那以后,患者依旧我行我素,该吃吃,该喝喝,丝毫没有控制饮食的打算。他的体重不仅没有减轻,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像是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至于医生开的药,他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吃吃停停,完全不按医嘱服药。当他听说倍他乐克可能会影响性功能后,更是果断地将药扔在了一边,再也没有碰过。
不仅如此,患者还有着吸烟和喝酒的不良习惯。由于工作原因,他平时应酬频繁,常常出入各种酒局和社交场合。每次应酬,他都会抽很多烟,喝很多酒,烟雾缭绕中,酒杯不断碰撞,他似乎早已忘记了医生的警告。在饮食上,他也从不节制,大鱼大肉,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吃了个遍,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健康状况。
这样糟糕的生活状态,怎能不出问题呢?这样的结果,不也正应验了医生当初的警告吗?
追根溯源,患者之所以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归根结底是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一是对血压和心率的严重忽视。高血压患者本身就处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行列,长期的高血压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使得原本富有弹性的血管逐渐变得脆弱、僵硬,如同老化的橡胶管。而高血压常常与心率增加相伴相生,这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相同的发病机制 ——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这就好比是在高血压这把火上又浇了一桶油,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来说,高血压和快心率更是如影随形,成为了威胁生命健康的两大 “定时炸弹”。
上述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罪魁祸首,正是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和过快的心率。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查。长期升高的血压,如同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心脏的防线,对心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而过快的心率,又像是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让心脏不停地高速跳动,最终不堪重负,诱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导致了这场令人痛心的猝死悲剧。
二是对个人生活的放纵与管理缺失。吸烟、喝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就像是一个个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患者的健康。吸烟和喝酒不仅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还会直接对血管造成损伤,让血管壁变得粗糙、脆弱,为血栓的形成埋下隐患。再加上患者不按时服药,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叠加,就像是一场可怕的风暴,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据了解,患者在发病前一天晚上,还和朋友一起去喝酒,一直喝到快 12 点才摇摇晃晃地回家。回到家后,他直接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妻子当时听到他喊难受,可却以为他只是喝多了酒,身体不适,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半夜,妻子起床上厕所,想着给他倒杯水喝,却怎么叫也叫不醒他,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拨打了 120 急救电话。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生命的列车已经驶向了无法挽回的终点。
这件令人痛心的事件,无疑给所有高血压患者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高血压患者除了要努力控制血压达标,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心率的控制!
对于正常人来说,静息心率通常控制在 60 - 100 次 / 分之间,这是心脏正常工作的节奏。然而,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当静息心率高于 80 次 / 分,或者 24 小时动态心率高于 75 次 / 分以上时,就如同拉响了警报,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当心率大于 75 次 / 分以上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会大大增加,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来说,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率问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心率呢?这需要从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在药物治疗方面,β 受体阻滞剂是首选药物,其中倍他乐克是常用的一种。它就像一位精准的 “心率调节师”,能够有效地降低心率,减少心脏的负担。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对倍他乐克不耐受,对于这些患者,可以选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药物作为替代。在选择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需要做出全方位的改变。首先,要坚决戒烟戒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是危害健康的大敌,戒掉它们,就等于为心脏清除了两大障碍。其次,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油腻、辛辣、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让身体摄入均衡的营养。
同时,要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适度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都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率。还要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此外,保持平和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因为这些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也要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它们同样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
心跳总是80多次,正常吗?什么原因导致的?需要怎样治疗?
理论上,成年人的心率在60到100次/分之间。然而,有更多的研究表明,心率在50到80次之间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每分钟的心率都在80以上,那就是偏快了。与心率50~80次/分的人相比,心脏跳动80次以上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血管病,所以要引起注意。
如果一个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心脏每分钟都在80下以上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问题。许多人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酗酒,喝浓茶浓咖啡,吸烟,持续紧张焦虑,这些都会导致心率加快。改正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你的心脏就会慢慢地变慢。此外,饮食过量、缺乏运动、肥胖等也是导致心脏加速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锻炼和减肥,还可以减缓心率。如果你不喜欢锻炼,那么你可以在接下来的2-3个月内,每天进行超过半个小时的快速步行。
如果心率过快,每分钟90次以上,心慌、不适,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口服一点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从而减缓心率。
肥胖让人老得快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俊杰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 李 刚
本报记者 施 婕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可怕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近日,《柳叶刀-长寿健康》杂志刊登研究提醒,肥胖还会加速衰老,缩短寿命。
肥胖按下衰老“快进键”
为了找出肥胖与衰老之间的关系,英国伦敦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研究团队开启了一项针对近57万名成年人的跟踪调研,样本年龄范围为35~72岁,随访跨度达15年之久。研究发现,肥胖可能与细胞衰老相关的疾病密切相关,与体重健康的人群相比,肥胖者患上一种或多种已证实与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可能性高1.4~2.4倍。
具体来说,肥胖者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增加779%、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663%、慢性心衰风险增加270%、慢性肾病风险增加156%、高血压风险增加113%、冠心病风险增加98%、各类消化道癌症发病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人员表示,除肥胖外,受教育程度低、饮食不健康、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节食和抑郁也是加速细胞衰老的风险因素。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俊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衰老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首先从细胞开始。”细胞衰老表现为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等一系列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有一些病理性原因会让细胞衰老提前发生,其中肥胖引起的“炎症风暴”被视为细胞衰老的加速器。
早在2000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健康衰老系统医学教授克劳迪奥·弗朗西斯率先提出“炎症性衰老”概念。他认为,衰老是一种全身性炎症过程。对此,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李刚解释,随着体内脂肪不断堆积,营养过剩的细胞会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炎症会首先攻击细胞内的线粒体。线粒体作为细胞能量的核心,常被比作细胞的“发电站”。线粒体损伤会损害细胞增殖,加速其衰老进程。除了直接拖垮细胞功能外,肥胖会通过各种疾病将组织器官置于炎性环境,从而加剧身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细胞进一步老化。
诱发疾病缩短寿命
细胞老化不容易被察觉,但从外观来看,肥胖的人无论是样貌还是机体状态都会显得比同龄人老。邹俊杰在门诊中常看到,有些四五十岁的肥胖者代谢能力还不如六十多岁体重正常的人。肥胖不仅会引发多种疾病,还可能缩短寿命。
脂肪肝。新研究发现,肥胖人群脂肪肝发病风险可增加近8倍,而其致病过程通常多线并行。李刚表示,当人处于肥胖状态时,肝脏细胞会出现过多脂肪沉积,胰岛素抵抗随之增强,从而打破肝脏代谢平衡,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特别是甘油三酯沉积过多。随着堆积的脂肪越来越多,肝细胞会出现慢性炎症,进一步损伤肝脏组织,推进脂肪肝发展。
2型糖尿病。邹俊杰告诉记者,肥胖人群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参与葡萄糖代谢,久而久之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和响应力下降,就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这又会进一步增加胰岛负担,引起胰岛素分泌改变,最终引发2型糖尿病。脂肪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会加剧胰岛素抵抗,推进疾病进程。
慢性心衰。肥胖会加重心脏负荷,心脏不得不更卖力地工作,从而引起心肌肥厚、左心室肥大。此外,肥胖通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它们会一起发威,增加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慢性肾病。肥胖人群中,血脂异常比例高,脂质可沉积于肾脏小动脉和肾小球中,引起肾小球损伤。而肥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肾小球的过滤负担,从而加剧肾小球损伤。
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在增加血流阻力的同时,使血压升高。肥胖还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也会引起血压上升。李刚表示:“肥胖引发的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重要的升压因素。肥胖还会影响肾功能,扰乱血压的正常调节功能,成为高血压的继发因素。”
邹俊杰提醒:“虽然我们常说‘一胖毁所有’,但引起细胞衰老相关疾病的因素并不唯一。新研究也认为,人们的行为、所处环境与疾病的关系同样密切,并提出受教育程度低、饮食不健康、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节食和抑郁七大风险因素。”李刚分析说,受教育程度低意味着缺乏健康意识,难以及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加以调整;现代人多存在饮食不均衡问题,饮食高油高盐高脂,容易引发代谢问题、心血管疾病等;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会导致体内促炎因子增加;过度节食和抑郁会令身体进入低代谢状态,引起细胞营养不良,从而引发疾病、加速衰老。
全生命周期管好体重
邹俊杰表示,我们无法逆转生理老化,但可以按下衰老的“减速键”,控制体重就是重要一环。
国际上常通过三种方式衡量体重,即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腰围。BMI可以反映整体肥胖程度,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我国建议将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临界值分别设定为24和28。大家可以定期计算BMI,一旦达到超重临界值,就要进行主动干预。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能反映中心性肥胖程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男性腰臀比超过0.9,女性超过0.85,意味着健康风险较大。腰围可以反映腹部脂肪,特别是内脏脂肪分布情况。如果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这些标准虽然兼顾多重因素,但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儿童。就儿童而言,可以根据《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进行判断,如果B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BMI大于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对于老年人来说,学术界多认为65岁以上,BMI以20~26.9为宜,80岁以上高龄老人适宜范围为22~26.9。换言之,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还是应该有点肉。
李刚认为,维持健康体重,应以生活方式管理为主,核心是做到“吃动两平衡”,总体原则是摄入总能量低于总消耗。
管住嘴,多喝水。保持膳食平衡,做到“两低两高一控”,即低糖、低脂、高蛋白、高膳食纤维、控制总量。一日三餐定点定量,每顿七分饱。每天水分摄入量保证达到1500~2000毫升,饭前饮用200毫升温水,增加饱腹感,以减少进餐量。
少久坐,迈开腿。久坐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应每隔1~2小时起身站立或活动5~10分钟。任何一种运动方式都对控制体重有利,最好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坚持的项目,每周运动5次,每次至少30分钟,达到中等强度。
多减压,睡好觉。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积极调整心态,早睡早起,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增强机体代谢,避免因内分泌失调引起肥胖。
邹俊杰强调,减重不能追求快和猛,世卫组织建议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对于超重肥胖者而言,如果自行减重效果不佳,建议到减重门诊、内分泌科、营养科就诊,与医生共同制定减重方案,必要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