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转氨酶144(肥胖转氨酶100-150严重吗)

文章目录:

肝功能损害的指标,教你读

(1)肝细胞损伤标志物

ALT(主要分布在肝脏) 和AST(主要分布在心肌)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测定血清AST、ALT水平及AST/ALT比值有利于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和鉴别:

生理状态下:血清中ALT和AST活性较低,通常低于40U/L;

中度肝细胞损伤时:ALT漏出率远大于AST,AST/ALT比值<0.6;

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导致线粒体内AST释放,AST/ALT比值升高,AST/ALT比值>1.2提示预后不良。

对于多数肝脏疾病而言,AST的升高幅度一般小于ALT;但如若AST升幅超过ALT且持续升高时间长,往往提示肝脏炎症损伤的慢性化和疾病进展;若ALT急剧升高(>1000U/L),提示存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其最常见的疾病有急性病毒肝炎、毒物或药物性肝损伤、急性缺血性肝病等。此外,重症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豆状核变性也能导致转氨酶急剧升高,但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抗体升高或铜代谢异常。

而对于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通常<400U/L,并且以AST升高为主;对于长期大量饮酒者,AST/ALT>2,提示酒精性肝病可能;AST/ALT>3,更具有诊断意义。

注:尽管转氨酶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但不能用于准确评估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2)胆汁淤积标志物

主要包括ALP(主要分布于肝脏、骨骼、肾脏、小肠和胎盘中)、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线粒体中)和5'-核苷酸酶。其中,ALP 和 GGT 升高作为胆汁淤积早期最具特征性的血清学表现,是诊断肝内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碱性磷酸酶(ALP),是相关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

①正常水平为 40~110U/L,但受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较大;

②生理性ALP升高,常见于儿童生长期和妊娠中晚期;

③排除生理情况以及骨骼疾病、肿瘤可能后,血清ALP明显升高主要提示肝内、外胆汁淤积相关疾病;

④存在肝内、外胆汁淤积性疾病时,ALP常升高至>4×ULN;

⑤胆道梗阻时,血清中ALP显著升高并与胆道梗阻程度和时问呈正比,ALT/ALP比值较小,通常< 2;

⑥肝细胞损伤时,ALT显著升高,AL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ALT/ALP比值较大,通常>5;

⑦当ALT/ALP介于2~5时,提示肝细胞和胆道均受累及(需注意儿童及妊娠期)。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肾脏、肝脏和胰腺中含量丰富,但血清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

①GGT升高,提示肝脏疾病,尤其是胆道疾病;

②肝外胆汁淤积(由胆结石、胆管炎、胰头癌引起)和肝癌,GGT明显增高,可高达5~30倍正常值上限;

③梗阻初期,GGT/AST比值为3~6,长期梗阻GGT/AST比值常>6;

④肝实质性疾病(如急性肝炎)时:GGT通常轻度升高;

⑤脂肪肝、肝硬化活动期时:GGT一般轻度升高;

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非活动期:GGT可见正常。

此外,血清GGT主要来自于肝脏,其可以用于辅助判断ALP 的来源;ALP升高、GGT正常,表明ALP来自于骨骼或肠道;若二者均升高,表明ALP来自肝脏,提示肝胆系统存在疾病。

5'-核苷酸酶,是一种碱性单磷酸酯酶,其临床意义与ALP类似:

①胆管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或浸润性病变时,显著升高;

②活性大于正常值上限的2~3倍时,对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胆红素代谢标志物

胆红素由肝脏产生、经胆道排泄,肝功能监测中的胆红素包括:结合型胆红素(CB)和非结合型胆红素(UCB),二者之和为总胆红素(TB)。临床上,通过检测血清TB、CB、UCB、尿胆红素、尿胆原等,可鉴别溶血性疾病与肝胆疾病。

来源:摄图网

日常多因素均可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比较常见的后果是引发黄疸,如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其中UCB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疾病和多种遗传性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常提示肝胆疾病,大多数肝脏疾病患者CB和UCB均可升高。

血清T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预后相关,胆红素是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中的一项重要指标,MELD评分可用于终末期肝病患者的生存预测以及肝硬化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

(4)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

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PT)。

白蛋白的高低反映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和储备功能,也是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但由于其半衰期长,不能用于评估急性肝损伤:

①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

②降低(正常饮食和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能与肝功能异常、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下降有关;

③白蛋白<30g/L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

④白蛋白<25g/L时:提示预后不良;

⑤白蛋白降至20g/L时:预后极差。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价肝脏合成功能的另一指标,需要肝脏产生的Ⅱ、V、 Ⅶ、Ⅸ因子的参与。但由于在肝脏疾病早期仅有Ⅶ因子合成减少,因此PT出现延长多早于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①肝细胞广泛受损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导致PT延长,超过3S以上为异常;

②延迟4~6 S时:表明严重的肝损伤且预后极差。

动态监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有助于判断肝功能的变化,PTA迅速下降至≤40%是诊断肝衰竭的主要指标之一。

(5)肝纤维化相关标志物

主要包括透明质酸(HA) 、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 、Ⅳ型胶原(Ⅳ-C) 和层粘连蛋白(LN) ,均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性指标和早期诊断纤维化的依据。

其中,在众多反应肝纤维化的指标中,以透明质酸(HA)的敏感性最高:

①急性肝炎时:血清HA多正常;

②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肝脏代谢能力下降,HA清除减少,使血清HA水平升高,并且其升高水平与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虽然各项肝功能指标在肝病发展过程中各有其临床意义,但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将多项肝功能指标组合应用以综合评估肝损伤情况,从而尽早发现潜在的肝脏疾病,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

特殊人群的肝功能异常,你读懂了吗?

肝功能异常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影响儿童健康的问题之一,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感染、解剖学异常、遗传或代谢异常、药物毒性、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肝脏等情况。

作为临床医生,早期做出明确的诊断,不仅有助于及早给予患儿治疗,对改善预后也有一定的帮助。比较常见的有: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是导致儿童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因素,尤其是嗜肝性病毒感染更容易引起肝功能异常,其他病原的免疫损伤也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包括:

①肝炎病毒;

②巨细胞病毒(CMV)感染;

③EB病毒(EBV)感染;

④其他病原(如肠道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都可感染儿童,引起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

来源:摄图网

(2)遗传代谢性疾病

通常在儿童期发病,是儿童肝功能异常特有的病因,包括:

①肝豆状核变性(基因测定为诊断金标准);

②糖原累积症(多于新生儿期发病);

③半乳糖血症;

④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通过对α-AT的检测可确诊);

⑤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必要时可行基因诊断);

⑥Citrin 蛋白缺乏症(可表现为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

(3)全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噬血细胞综合征、川崎病、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往往会累及肝脏而导致肝功能异常。此时,若未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4)外科性疾病

由于胆管闭锁、胆总管嚢肿等先天性胆道畸形而引起的黄疸,肝功能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予外科手术治疗,去除胆道梗阻,黄疸和肝功能可迅速恢复。

(5)药物性肝损伤

有明确的用药史,特别是使用了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后,用药时间与肝损伤的关系以及停药之后肝功能迅速恢复。

虽然肝功能检查作为肝病诊疗中的重要筛查项目,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但由于导致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较为复杂,多种疾病累及肝脏时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大家一定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结合病史、病原学、影像学检查甚至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获得明确诊断,更好的治愈患者。

老夫妻吃了山里采的野蘑菇,转氨酶升高四五百倍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阮丽花 陈婷 记者 陆文杰)家住常州武进区雪堰镇的老两口,前几天下雨后看到山里冒出了很多蘑菇,于是就上山采了一些回来打算做鲜美的菌菇汤。白白胖胖的蘑菇看上去和菜市场里卖的没什么区别,当天中午和晚上老两口都吃了蘑菇喝了汤,结果双双被放倒进了医院。

据了解,这对老夫妻吃下山上采的蘑菇没多久,就开始又吐又拉,在当地卫生院输液三天后症状丝毫没有缓解,抽血化验显示两人肝功能受损非常严重,连夜转至常州三院治疗。常州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薛峰看到老两口的肝功能化验单也吓了一跳。“他俩的谷丙转氨酶分别高于正常人144倍和420倍,谷草转氨酶分别高了192倍和566倍。如此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还真不多见。”

入院后,薛峰立即为中毒症状比较严重、肝肾功能均受损的70岁老先生做了血液净化和保肝补液等对症治疗,防止毒素继续损害。

“68岁的老太太情况稍微好一些,虽然暂时不用血液净化,但她的肝脏损害也不轻,我们用了多种保肝药和凝血物质,希望能尽快改善她的肝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薛峰说。

这些蘑菇看上去和菜场上卖的没两样,颜色又不鲜艳,也不是奇形怪状的,怎么就成了毒蘑菇呢?老太太还是想不通为什么吃了几个蘑菇就进了重症监护室。目前,老先生仍然在ICU接受进一步观察治疗,老太太已经转到了普通病房。

现在正值梅雨季,是野蘑菇生长旺盛的时期,也是毒蘑菇中毒多发的季节。在江南地区,最常见的是白毒伞,这是最易被误食同时也是毒性最大的一种。这种毒蘑菇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属于“肝损害型”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蘑菇中毒存在一个假愈期,即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后,症状可能会缓解甚至消失。很多人会误以为好了就不继续治疗,但是在一两天后病情会急剧恶化,出现不可逆的肝肾损害,从而危及生命。”薛峰解释。

万一误食了毒蘑菇,请及时就医。在到达医院之前该采取哪些措施自救呢?薛峰表示,“如果来不及就医,可以试着用温开水或盐水催吐,尽快排出体内还没有被吸收的残菌以减轻有毒物质的吸收。如果中毒者已出现意识不清,又有呕吐反应的话,要让中毒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倒流导致窒息。”

总之,看到野蘑菇一定要谨慎,千万别随便采来吃。否则蘑菇没吃成,反而被蘑菇“采”了去,那就悲剧了!

“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技术缔造者何晓顺:改写现代器官移植63年历史

新华网广州8月14日电(高立)8月11日下午5点多,何晓顺刚刚做完世界第三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他回到办公室用冷水洗了一把脸,看不出手术后的疲惫,甚至还有点兴奋。

中山大学此前于10日发布消息,该校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带领医疗团队已成功实现两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破解了器官移植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

“今天做完了第三例,虽然累但是我很高兴,因为一切都顺利,没有意外情况。”何晓顺说,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底气和信心,这个技术可以说比较成熟,正在向常规手术过渡。

何晓顺(左一)在手术中

63年来,一直如此

何晓顺介绍说,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部曲”——器官获取、保存和植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现代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这种方法一直被作为规范收录在医学教材中。

以肝脏移植为例,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获取,须先用0-4℃的器官保存液进行灌注,快速降温,而获取后的器官也必须在器官保存液中保存。这种冷保存的肝脏中没有了血液,因此颜色是黄白的。直到肝脏与患者体内的血管重新吻合、恢复血流后,原本黄白、冰冷的肝脏才重新变得鲜红、温热,慢慢恢复工作,流出金黄色的胆汁,患者重获新生。

“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的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何晓顺说,没有血流供应,器官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损伤,这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常规的手术成功率一般可以达到百分之99点几,但肝移植也就95左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尽管全世界科学家几十年来都在努力改良器官移植技术,缺血损伤这一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器官移植发展的“技术天花板”。

“不中断血流”的肝移植

数年前开始,何晓顺就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以期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给离体器官提供血液循环,从而避免了器官的缺血损伤,提高了移植的疗效。据介绍,获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进出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接管肝脏的血液循环,从而实现移植器官的平稳过渡。在供肝植入受者体内前,先将供肝的血管接好,受者血液进入肝脏的同时将机器撤离。通过这种全新的器官移植技术,移植的肝脏始终有良好的血液循环。

何晓顺团队7月23日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手术,完成了世界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加上11日的手术,这已是第三例。新技术给患者带来的快速康复超出预期,术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以往的肝移植手术。

“前两例病人都是在ICU不到一天就转回普通病房,第一例病人已经出院了。”说到这里,何晓顺笑了起来。

他以转氨酶指标举例解释说,一般用转氨酶来评估肝脏受损的程度。正常人在40U/L以下,通常增长两倍就认为是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而传统肝移植术后转氨酶可高达几百甚至数千。而从已完成的这三例手术的临床情况来看,术后转氨酶都只有几十,其中第二例术前供体转氨酶是144U/L,患者术后第一天就降到28U/L。“不中断血流,不仅可以减轻肝损伤,甚至还起到了修复的作用。”

何晓顺说,这项新技术未来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估计一个月左右我们就会把肾移植也做出来,以后延伸到心脏、肺都可以,因为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技术细节不同。”

让新技术惠及更多人

中国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认为,这项技术是对现有器官移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该理念完全有可能拓展至其他器官的移植,有望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很快,我想三年之内整个医疗界可能都会采用这种技术作为主流的手术方式,因为它好处太多了,有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好处。”何晓顺说。他还搬出了器官移植学的经典教科书,美国Wiley Blackwell出版社的《器官移植》。这部上、下册共2000多页的教科书里,很多内容都将因“不中断血流”技术的出现而改写。

何晓顺从1988年开始从事器官移植工作,已经近30年,如今他已是器官移植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咖”。在外科手术中,器官移植是最难的,也是压力最大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他曾连续手术23小时。

“身体上的疲累还是次要的,最主要是心理的压力。”何晓顺说,器官移植是生死之间,肝移植往往是因为肝衰,不做手术就要面对死亡,或者手术失败也可能导致死亡。压力实在是很大,但他并不后悔,这是他热爱的事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晓顺还是注定闲不下来,很多事情都等着他去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手术和机器相关操作写成规范的说明,让别的医院可以复制、推广,在更大范围内惠及更多患者。”他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