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祥子肥胖(秋山祥子是真的吗)

文章目录:

老舍《骆驼祥子》:旧社会的“打工人”,有多惨?

从前那个要强、好脸的祥子,已经不在了!

现在的祥子完全“看不见”周围的人,在北平城这个有排面的大都市,他就混在红白事的队伍里滥竽充数。

领头的锣夫一通脏话的往他身上甩去,他也只是低垂着眼睛,看看地上有没有别人落下的烟卷头儿,想着可以嗦上几口。

晚上,祥子就缩在无人问津的城根,在幽暗清静的地方,也从不抬头,就这样等着天亮或有一天去乱葬岗里“安息”。

祥子曾那么高、那么壮,而现在却只剩下一副病怏怏的高架子,毫无疑问,北平城已经磨掉了“打工人祥子”所有的骨气!

大家好,我是##,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

祥子是个刚从农村来到北平城的破产青年,他年轻有力气,就盯上了人力车夫这个行业。

当时的北平城人力车夫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派系:

第一等的当属“自由工”。他们年轻力壮,手脚麻利,知道赁一辆漂亮的车吸引客人,能拉整天儿,也可以随时停下脚来歇息,出车与收车都能自己做主。

其次是“受限工”。他们一般年龄比自由工大些,车技与速度自然也与第一等得比不了,所以,拉的车大都是“八成新的”,但,要的价尚能保住些尊严。

最末等的是“被迫工”,他们车很破旧,怕起晚了抢不过哪些“好车”,只得清晨早早地出门,但由于车不给力,跑得慢,只能少要钱。

强壮的祥子当然是第一等的自由工,但祥子的目标却并不止于此,他的梦想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祥子非常努力,不抽烟喝酒,一个人省吃俭用,兢兢业业地拉车,这样整整三年后,他终于凑够了一百块钱。

他捏着这些血汗,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车铺,紧张得满脸通红,才哆嗦着手,以九十八块钱拍下来一辆可心的车。

祥子终于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还把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他盘算着,每天拉多少钱都是自己的,这样至多两年,就能再买一辆车,甚至两辆,三辆····

可是,北平城变了。

战争的消息传来,城里的物价飞速上涨,许多车夫都不敢乱跑动。

可祥子并没有歇下来,他哪里有时间听那些车夫说“要打仗了”,他要赚钱。

所以在别人不敢出城时,矮子车夫一句“大个子,你怎样?”,祥子就立刻拉着他的车出城了。

果然,祥子和矮子连人带车的就被十来个兵捉走了。

祥子被大兵们当作免费劳动力,让他挑水、烧火、喂牲口,还得扛着东西跟大兵们跑路。

祥子是不怕吃苦,可他忘不了被抢走的车,整整三年的心血啊,要再弄上一辆车也不是说说的,一切都得重头开始,想到这他禁不住流下眼泪。

后来祥子趁着大兵们吃了败仗,兵营乱了起来时逃了,临走前还偷偷牵走了大兵的三头骆驼。

骆驼像他一样安静,只不过有时会哀叫几声,祥子并不嫌弃骆驼的哀叫,也许骆驼是替他出声呢。

可骆驼实在走得太慢了,他怕大兵们追上来,想到可以卖了骆驼换洋车,就哀求路过村子的地主老爷收了骆驼。

就这样三只骆驼祥子就只贱卖了三十五块钱。

赶了好几天路,精神与肉体双重疲惫的祥子终于病倒了。

在海甸的一家小店躺了三天,半梦半醒地开始说胡话:内容尽是与三只骆驼的事,被别人听见了,

于是,就有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祥子病好之后,去了“人和厂”。

车厂的刘四爷很精明,有一个38岁的女儿虎妞。虎妞长得虎头虎脑的,性格大胆泼辣,帮助父亲是个好手。却没有人愿意娶她,她简直像个男人一样,就“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

刘四爷和虎妞倒是都对祥子另眼相看,不同的是,虎妞喜欢祥子的忠厚老实,而刘四爷则觉得他勤快、能干。

不过祥子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车被抢的事,他早出晚归,不惜硬抢老车夫的生意,好能多拉几趟车,这可是他以前不屑做的事。

为了早点攒够钱买车,祥子去了杨先生家拉包月。

杨家除了要他拉车,还叫他挑水、打扫院子、买东西等等,一整天连份热乎的饭都赶不上。在杨家人眼里这些仆人就得往死里使唤,才是对得起那点工钱。

于是,在杨太太用一毛钱来打发祥子时,祥子涨红了脸,终于硬气地向杨太太索要了四天的工钱,才闷闷地离开了。

回到“人和厂”的祥子心里一阵迷茫,觉得没脸再进车厂,会给大家当笑话说:“瞧瞧,骆驼祥子敢情也是三天半就吹呀,哼!”

这时,虎妞打扮了一番来找他。他傻看着虎妞,觉得她身上好像有股媚气,那红唇好似在等他去品尝。

祥子有点不好意思了,虎妞又一直灌他酒,他平常惯听她使唤,加上心里也有股怨气,也不知道什么叫拒绝,就连喝了三蛊酒,人也迷糊了。

这夜过去,祥子心里百味杂陈,他觉得是虎妞诱骗了他,他既厌恶又有点想念,甚至是害怕。

所以他一大早就逃避似的出门拉车。

半路上,祥子遇见了曹先生在找人力车夫,就离开车厂到曹先生家拉私人包车了。

曹先生与曹太太都非常和善,祥子“觉出点人味儿”。他宁愿自己摔得满脸血,也不能摔着曹先生,要是杨太太他到希望摔了。

曹先生家里有位热心的高妈,高妈知道他想快点攒钱买车,就出主意让他把钱借出去或者存银行收利息,可是祥子不敢这样做,觉得钱只有抓在自己手上才安心。

一天,虎妞找上了祥子,祥子心里很惶恐。

虎妞先是责怪他不负责任,又骗他说自己怀孕了,而且虎妞嗓门大,镇住了祥子。祥子怕她嚷嚷大家都听见了,就赶紧把她拉到角落里说听她安排。

虎妞就让他腊月二十七来给刘四爷拜寿,设法让刘四爷同意招他做女婿。

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没有朋友可以倾述,他是这样要强的人,要是娶虎妞这个又老又丑的女人,哪里还能出门见人,恐怕也对不起死去的父母。

但是一次祥子在街上拉车的遭遇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遇见了可怜的老车夫和他的孙子小马,他们穷困潦倒,守着个破车却连肚子都填不饱,祥子给他们买了十个包子。他好像在小马身上看到从前的自己,从老马身上看到未来的自己,所以他又觉得娶虎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祭灶那天,祥子正拉着曹先生由西城回家,却有个侦探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跟着。

曹先生吩咐祥子把车拉到他的好友左先生家里,并让他坐汽车回家告诉太太也到这里来。

可刚到曹宅,就被那个骑自行车的侦探抓住,原来这位孙侦探就是当初抓祥子的大兵排长,他恐吓祥子说曹先生是“乱党”,是他的学生阮明告发的,他也跑不掉,除非他愿意破财消灾。祥子害怕孙侦探手里的枪,只好“上交”了自己存了好久的钱。

祥子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幸幸苦苦在城里打拼好几年,却只剩下一身破衣服和偷偷留下了的五块钱,他就像外面的银雪一样,茫茫一片的,没有着落,冷风也呼呼地吹进他心里。

再次一无所有的祥子回到了“人和厂”,没有地方可去了,曹先生一家也因为避祸就搬走了。

正好是刘四爷的生日宴会,宴会很热闹,但刘四爷心里有点不舒服,别人都是拖家带口地来拜寿,有儿孙享福,自己却只有个姑娘,

如今姑娘眼里心里就只有祥子,难道自己一辈子的基业要便宜个乡下小子?刘四爷忍不住指桑骂槐。

虎妞受不了气,就跟刘四爷吵了起来,还直接搬出去,和祥子在一个大宅院成了亲。刘四爷也不甘心家产落入个外姓人手里,就直接变卖了车厂,自己享福去了。

祥子娶了虎妞,却一点也不高兴。

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又知道虎妞是骗他怀孕的,又想到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偷娘们的人!”,他就感觉自己不会笑了。所以新婚过后的他就去了澡堂洗澡,像是要洗净身上的污浊。

可当他回到家,虎妞已经把饭做好了。他突然有点家的感觉了,屋子里有香气,有暖气,有人味,这样的体验是他之前没有过的。

但虎妞是个霸道的“母老虎”,她不准祥子去拉车,一身臭味还不如待在跟前好。

祥子可不想做个虎妞的“玩意儿”,死活要去拉车,只有拉车才能让他心里好受。虎妞不给他钱买车,祥子就租车去,拉了一天车回来,就看见虎妞拉着个脸,他虽有些怕还是下了死心了。虎妞见实在拗不过他,就出钱买下了同院子二强子的车。

祥子终于又有车了!

说起二强子,那是个好吃懒做、常年喝酒的烂人。

他将自己亲生女儿小福子以二百块钱卖给了一个军官,更是因为喝多了失手将二强嫂打死。小福子却是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在被军官抛弃后,就迫于无奈以卖身为生,只为了养活两个弟弟和酒鬼父亲。

一次祥子生病,小福子常常来看望。祥子是招不过虎妞的,但心里很憋屈,就喜欢和小福子说几句话。

不过这样虎妞就觉得小福子是来勾引祥子的,就闹了起来,不准小福子再过来。

祥子是不敢与虎妞对着干的,虎妞这次是真的怀孕了,要每天大吃大喝的,祥子就得多挣钱。

祥子每天都在埋头苦奔,不敢放弃任何一个拉车的机会,他不会跟别人一样抬高价、中途倒车的,他只会老老实实拉车,就辛苦了些,但好歹每天都有赚的。

可是虎妞难产了,花了五块钱请陈二奶奶画催生符也没有用。

看着只能大口咽气的虎妞,祥子已经呆住的,手心里都是凉汗。他又盘算起来:就是医生来了也不一定管用,一趟就得是十几二十块钱,算了吧,也许虎妞能熬过去呢,就算死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就这样虎妞死了,祥子还是把车卖了,“死人总得抬出去”,这样一番折腾后,祥子又只剩下三十几块钱了。

人没了,家也没有了啊,祥子的生活又一次跌入谷底。

幸好有小福子忙前忙后地照顾他,还羞红了脸跑来跟他说“我想······”。

女孩家的矜持与主动让祥子心里一动,小福子温柔体贴、年轻好看,如果祥子要再娶,他当然就娶小福子。

可祥子却不能现在接受小福子。“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祥子只是向小福子许诺了未来,就离开了大宅院,又拉起了包月,但是这次的活比以往都清闲。

他已经有经验了,像之前那么老实可不行。

为了“合群”,他还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偷懒。有时候他也会想起从前的自己,想买辆车,想去看小福子,可是这种想法只是一瞬间的事。

一次拉车,祥子碰上了刘四爷,刘四爷询问虎妞的下落,他只是淡淡地说“死了”,连虎妞的埋骨之地也不愿意告诉刘四爷,他好像“硬气”了起来,又有了活力。

所以祥子打算去看看曹先生回来了没,让他出出主意。

曹先生果然搬回来了,还和已经做了官的阮明重修于好。曹先生是个“圣人”,听了祥子的倾述,就安排祥子在他家拉车,还同意让小福子来做活。

祥子非常高兴,他又能看见未来了,他想象有一间温暖干净的杂屋,他和她一同住着,像一对小鸟一样“体面”、自由。

可小福子死了,因被折腾过度,在树林里上吊自杀了。

祥子的希望又破灭了,他不想去曹宅了,曹先生也救不了他。这下祥子彻底不是从前那个祥子了,他曾渴望的、想得到的都统统没有了,包括这份卑微的爱情。

祥子变了,“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祥子彻底放弃了自己,完全融入这“愚蠢与残忍”的世界。

有人说《骆驼祥子》这本书是老舍对旧社会的讽刺与批判,而我觉得,那样的评价似乎太过空洞,

我只看到了一个成年人的生活不易,一个旧社会打工人的挣扎。

这条1500米的京西古街,有繁荣,也有神秘

模式口,西通门头沟,东达金顶街,一条全长1500米的龙形街道两侧,青砖灰瓦的民居,古色古香的牌坊,高悬的酒帘茶幌,张挂的牌匾楹联,把这条明清老街装扮得朝气勃发,成为石景山区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不仅有红火热闹的商街,还有深山古刹、神秘寺庙。

2021年9月29日,千年古街模式口正式开街。吴镝/北晚新视觉供图

磨石口为什么改名“模式口”?

模式口,原叫磨石口,据说因出产磨刀石而得名。也有另一种说法,说磨石口应为“磨室口”。因《史记·乐毅传》中有“故鼎反乎磨室”的记载,故说此处是先秦时燕国的磨室宫所在,但这个说法未经考古界证实。

磨石口本是一隘口,北枕燕山,西接太行,自古以来是一军事要塞。《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因为是要塞,所以磨石口古街原有围墙环绕,沿街三个拱券关门,门上由军士把守。现门洞均已圮毁,惟留部分墙基。

磨石口又是进京要道。一队队的骆驼,驮载着西山的煤炭木石,塞北的皮毛畜肉,由此运往京城,繁荣了北京的经济,也带火了这条村街。专门做往来客商生意的客栈、店铺、作坊应运而生。直到清末民初,三里长的街面上坐落着商铺三十多个,还有几十家各类摊贩,每日里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来往的驼铃声此起彼伏。

说起骆驼,不禁想起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多北京人就是从这部小说里知道磨石口的。小说中,拉车的祥子被一伙败兵抓了去,在西边山里转了好几天。忽然,祥子看见了骆驼!他想,这一定是到了平地,“难道绕来绕去,绕到磨石口来了吗?”他知道,对兵们来说,“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或丰台”。他要是由这里一跑,一步就能跑到海淀。趁着天黑,他拉起败兵们抢来的三匹骆驼,经磨石口一路向东,逃回了北平……模式口人至今都爱说这句话:骆驼祥子就是由我们这儿走出来的。

清代北京人熟知磨石口,还因为磨石口是四条进妙峰山上香之一的南道。《帝京景物略》:“从磨石口,西过隆恩寺,数里至三家村”——即三家店。过了三家店,“出浑河崖”,就进山了。春山四月初一至十五,秋山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届时,去朝拜碧霞元君娘娘的虔诚香客,成群结伙、络绎于道。

1923年春,磨石口正式易名为模式口。

模式,有模范、样板的意思。1919年至1921年,龙烟铁矿公司在石景山创办炼铁厂和发电厂,埋设电线杆时,因占地与磨石口村民发生纠纷。时任河北省议员的本村名人李雅轩出面调解,纠纷得到化解,一部分村民在炼铁厂就业,磨石口村因此最早用上了电、办起了小学——这可是20世纪20年代初;四五十年后,北京郊区农村还有点煤油灯的呢!李雅轩认为磨石口有条件办成模范村,遂向宛平县县长汤小秋建议,改磨石口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名遂用至今。

模式口古道驼队

李童为什么建造法海寺?

模式口老街之北的翠微山南麓,一座古刹掩映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之中。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精美壁画名闻世界的法海寺。

法海寺壁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壁画的最高水平。所绘的菩萨、天王、人物、禽兽,不仅形象美好,而且细节逼真。画中有一只狐狸,耳朵上的血管细如毫发,脉络清晰。最令人震撼的是水月观音像,璎珞闪闪,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的白色轻纱,薄如蝉翼,若隐若现。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1937年写了一篇报道《发现法海寺》。其中赞道:“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法海寺壁画 飞天(局部)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参加寺庙建筑、壁画绘制的画师工匠共有169人,历时四年八个月完工。十五名宫廷画师的名字被镌刻在寺门前的《楞严经幢》上,至今仍保存完好。一通立于正统八年(1443)的石碑告诉我们,建造法海寺的是御用监太监李童。撰写碑文的是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山门右侧原有一座坟墓,现在只存墓碑和一些碎砖。这座坟墓就是李童的。墓碑碑文也是胡濙撰写的。

胡濙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从永乐五年开始,他便以“颁书”和寻访张邋遢为名,前往江南各地秘密寻访建文帝下落,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才将得到的确切消息报告给朱棣,朱棣这才放下心来。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期间,汉王朱高煦为谋取太子之位,给朱高炽造了不少谣。胡濙奉命查访,后将太子“诚敬孝谨”的情况密报给朱棣,朱高炽这才保住了皇位继承权。胡濙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到景泰朝,他已经是六朝元老。

李童的资格不亚于胡濙,他可谓是朱棣的贴身护卫。胡濙撰写的碑文中说,生于洪武己巳(1389)的李童幼年时便为朱棣所宠爱,长大后多次随朱棣出征,每次他都身披甲胄,朝夕环卫。碑文中说,“甲辰,(李童)御上回京”——这句话大有深意。甲辰,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为使皇位顺利过渡给朱高炽,朝臣们秘不发丧,将朱棣遗体封入锡棺中运回京城。据胡濙的这句话,负责护送锡棺的即是李童。所以,仁宗朱高炽继位,对李童“特加宠异”。宣德朝,李童扈驾,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朱高煦,回京后得到厚赏。英宗继位,对李童“宠渥尤隆、付托愈重”。李童也更加“罄竭勤劳、督工趋事”,受到英宗蟒龙服和玉带的赏赐,恩宠之隆,超过同时的其他太监。进入暮年的李童为报答历代皇恩,将所得到的赏赐和积蓄全部用来购买木材砖瓦颜料,创建了这座庙宇。英宗朱祁镇赐额为“法海禅寺”。

胡濙的碑文中说,李童历事五朝,受到各代皇帝的宠眷,恩宠“有隆无替”——只增不减。而且他“平昔绥和下士,抚以慈仁,故事集而人欢”,从不恃宠作威。据此,法海寺是李童借佛力以酬答“列圣洪恩”的产物,而建筑及壁画所以精美绝伦,又与他的为人有关。

上个世纪初德裔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摄的法海寺远景

承恩寺为什么有“三不”之说?

模式口村古迹很多,值得一说的还有承恩寺。

承恩寺在模式口大街东段路北,动工兴建于正德五年春,建成于正德八年秋天。寺庙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凡是额题“敕赐”的寺庙,大多为太监所建,建成后请皇帝赐以寺名。

承恩寺也是太监建的。有种传说,说这座庙是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不过据时任吏部尚书李东阳撰于正德十年的碑文说,承恩寺所在地“崇冈后峙,高塔前耸,长河抱其阳,平畴衍其周”,地形极好,地势极佳,不过当时“溷于民居、践于樵苏,閟而不发久矣”,为建这座庙才“布地除壤”的。令人纳罕的是:这座庙是谁修建的?李东阳在碑文里只字未提。

承恩寺动工于正德五年春天,时任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太监刘瑾尚未倒台。此人当时在朝中一手遮天,人称“立着的皇帝”,手握满朝文武的生杀大权。他的被抄家、被处死,是这一年秋天的事。建承恩寺最初由刘瑾发起,也并非没有可能。

据立于正德八年九月的武宗皇帝勅谕碑中所说,建承恩寺的是司礼监太监温祥。碑文说,温祥“买民人王鼎等地三顷有余,於内盖寺一区,傍置祠堂以为茔域”。这一说法与李东阳碑文中所说不无抵牾。承恩寺于正德八年建成后,明武宗朱厚照应温祥所请,“优免一应杂泛差徭”,寺庙房产及香火地禁止“侵扰盗卖”,并“命僧宗永为僧录司左觉义,兼本寺住持,领众焚修,为国祝延”。说明温祥继刘瑾之后当上了司礼监大太监,并且在皇帝面前说一不二的。僧录司,是由朝廷任命的佛教事务管理机构,主管称正印、副印,下设左右善世、阐教、讲经、觉义等。朝廷官员兼任住持,这就意味着承恩寺是官方寺庙。

承恩寺的建筑结构也很奇特。进了承恩寺山门即天王殿。天王殿东西两侧,有倒转向房各三间;角房上面起阁处,设钟鼓二楼。这种布局在北京地区的寺庙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尤为奇特的是,寺庙的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石砌碉楼。与海淀境内清代建的实心碉楼不同,这四座碉楼有门有窗有楼梯,人可出入,碉楼顶层有瞭望孔,碉楼底部有地下室,四个碉楼之间有地道相通。这分明是用于军事的。庙的中后院,有一个宽阔的空场。此庙分为东西两部,西半部礼佛,而东半部却供的是中国古代的战神——关公。

承恩寺的功用也很神秘。自建成以来,承恩寺虽有僧人住持,却有“三不”之说: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一句话:此寺庙不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宗教场所。那它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这里是正德皇帝的行宫——朱厚照到过石景山,《明实录》记载,明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武宗朱厚照)微行至石径山”,石径山即今首钢园内的石景山,离承恩寺只有数里远,朱厚照有可能在这里下榻。也有人推测是团营驻地——磨石口既然是京西一重要隘口,那么驻扎一支军队无疑是必要的。更何况,当时天下很不太平,北京也曾多次感受到威胁。据《明史》记载:正德六年六月,山西盗起;秋七月,贼犯文安,京师戒严;正德七年春,贼犯霸州,京师戒严……

模式口还有一座在明代太监田义墓的基础上修建的宦官文化陈列馆。

北京周边的宦官墓地很多,阜外的恩济庄,海淀的中关村,都曾经是宦官的墓地。而现存最完整的,当数田义墓。关于田义,《明史》中记载很少。他的墓前有三块石碑,一块记载了田义的生平,另外两块刻的是皇帝的圣旨,证明着田义生前得到的宠信。田义墓旁边还有四个太监的坟墓,最东边的一座是清代太监慈友芳的墓,墓表之外,围着一圈共十二块精美的汉白玉浮雕,每一块浮雕是一个故事:孙康映雪,苏武牧羊,羊续悬鱼,米芾拜石……还有几幅,才疏学浅的笔者不知出处,待有学问的高人来破译吧。

探寻西山文化,模式口值得一去。(责任编辑:沈沣)

纪念|舒乙:把小家之宝双手捧给社会,慷慨而热忱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童露雅

4月21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讣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社会活动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4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舒乙 人民视觉 资料图

澎湃新闻采访了解到,这位曾精神矍铄地投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建设、老舍文化的传播以及北京城的发展保护事业的老人在最后的几年中饱受病痛的折磨,舒乙先生在六年前因突发脑溢血紧急送到宣武医院抢救,开颅手术后效果不理想,平稳后又在其他医院做了一年康复,后病情逐渐恶化,又转到同仁医院,一直住在ICU,到最后长期都是昏睡的状态,只能在妻子手心中写字传达意思。

澎湃新闻采访到曾与舒乙先生共事的同事、与其协商老舍文集出版事宜的编辑以及舒乙携家人捐赠的一大批珍贵书画的受赠方,向舒乙先生做最后的告别。

半生热情投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建设

舒乙先生一生将相当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中。

我们提起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先想起的总是巴金老人,1981年2月14日,巴金在为香港《文汇报》写的《创作回忆录》系列中,最早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说建立国家级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他此生牵挂的最后一件大事。次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就在北京万寿寺西路上的一处建筑中落成。作为暂时馆址,这座清代皇家花园式的建筑尽管环境清幽,但对讲究严格的保管和收藏要求的各类载体的档案资料来说还不是理想之地,且空间也不足。国家于是开始筹备芍药居附近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舍,1997年12月14日开始破土,于1999年夏天,中国现代文学馆设计新颖、设备现代化的新馆已经建成。

中国现代文学馆

而这座新馆从筹划到落成,舒乙一直是这项工作的实际主持者,舒乙在1984年就参加到筹备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前他是留苏的学生,学习林业化学专业,后来去到北京市光华木材厂当工程师。1985年文学馆开馆,他是第一批工作人员,后来任副馆长、常务副馆长、馆长。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讣文中也谈道:“舒乙同志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筹备、建设和发展倾尽心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文学馆新馆的建成,从馆舍的建筑布局、艺术设计,到花园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塑、每一幅壁画,都饱含了他的心血和匠心,寄托着他的希望和深情。”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地方看到舒乙先生的文学品味和诗意设计:比如几栋大楼的“门把手”是巴金的手印,当人们推开文学馆的大门时,就像是抚着巴金的手掌开启文学殿堂,这个就是舒乙的创意。

文学馆进入馆门的大理石和迎面临街横卧的石碑影壁上镌刻的是巴金的名言:“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传给别人。”

这两句话就是舒乙挑选的,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徽——一个逗号,也是舒乙发现确认的。逗号,不仅是一个现代才有的、象征现代文学的标点符号,代表着一种未完成和接续未来。

澎湃新闻也就舒乙先生在文学馆工作的情况采访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

谈及舒乙先生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她说:“舒馆长从文学馆的筹办开始就在我们这儿了,所以他经历了筹备、建设、新馆建成的全过程。特别是2000年新馆建成开馆之后,舒馆长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他提出‘专家讲解制’,不是普通的请讲解员来背稿子,专家讲解可以把文学作品讲得更深入,让观众对作家的了解也更深刻一些,而不是浮在表面上的,这个不知道算不算他的首创。后来他也通过物业管理的方式,对外在社会招标来实现馆内管理。还有就是我们文学馆从老馆时期就开始进行公益讲座,向市民普及文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到了新馆以后我们的工作还在持续,听众不断增多,扩大了影响力。他也是说要把文学馆建成一座文学的殿堂,舒乙先生非常尊重巴老的意见,要把文学馆建成现当代文学的宝库。他自己也曾经写过书叫《走近现在文学馆》和《现代文学瑰宝》,都是讲在文学馆的工作的。”

计蕾与舒乙在1989年就开始一起共事:“那时候舒馆长对我们展览部的要求是希望多办作家的展览,多办文学展览。每次展览的前言,舒馆长都要亲自写,也很乐意亲自当讲解员。他热爱文学、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很风趣,对文学馆的工作尽心尽力,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后来也积极对老北京的文化遗产建言献策。其实我们作为上下级的关系,我是被他领导的。他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我们建新馆的时候,为了赶时间几乎每天加班,舒馆长每次都来看望我们,问我们怎么还没下班,有时候也请我们吃饭,很随和、很亲切。”

舒乙先生为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伟大的捐赠

计蕾谈道,舒乙对文学工作和文学馆的热爱深深感染到自己:“2013年时,他和全家人共同决定把老舍先生珍藏的名画,加上自己的书稿作品和他母亲的绘画作品捐给了文学馆,其中有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傅抱石的《桐荫图》、林风眠的《川江图》等20幅字画精品,甚至老舍故居,舒乙和家人们也共同捐给国家了,这种无私的捐赠非常值得人们敬佩。”

计蕾谈道的捐赠并不是舒乙第一次这样慷慨,澎湃新闻从中国美术馆方面获悉,舒乙先生不仅非常珍视父辈的藏品,更将这些作品视为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宝藏。他曾先后在北京、青岛、济南、重庆等地的老舍故居设立和老舍生平相关的地方级博物馆,陈列展示父母的藏品。而对于藏品中时代久远或水平超逸的作品,他则愿意捐赠国家级的艺术博物馆。为此,2013年底,舒乙代表姊妹首先提出愿将父母珍藏赵之谦、翁方纲、傅山等明清书画珍品14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除了上述明清书画,舒乙先生考虑中国美术馆的馆藏特点,又补捐了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傅抱石、林风眠、陈半丁、王云等一批近现代艺术大师的精品给中国美术馆,这些作品几可代表中国近现代书画界的最高水平,意义非凡。

林风眠 泊舟 1941年 40cm×56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于非闇 秋山红树图 74cm×40cm 绢本设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 红衣牛背雨丝丝 1952年 151.5cm×56.5cm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深深地感受到舒乙的人格魅力:如果用民间的话来讲,舒乙先生是“好多事”的人,但他的“多事”不是为了他自己,他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才被称为社会活动家。他的风度、风采、风骨、风范令人难忘,中国美术馆人会永远记住他,我也会永远记住他。

老舍夫妇在世时,他们把藏品张挂于家中,以传统文人的雅集形式邀好友共赏,长此以往,他们客厅的西墙在当时有了“老舍画廊”之称。这是老舍夫妇在当时所能想到和做到的交流方式。他的后人将这种交流范围扩大升级,并通过捐赠的形式将老舍夫妇私人藏品变为国家珍宝,使其作为先辈的一种精神文化财富,在国家美术馆的平台陈列展示,得社会各界人士共赏,其影响范围之广、受益人群之众,皆是此前所不能及的。

此外,也有资料记载,作为冰心研究会名誉会长、舒乙先生也曾向长乐冰心文学馆赠送了一批冰心资料。目前,该馆收藏的有关冰心的物品已经达上万件,成为国内收藏实物数量最多的单个作家博物馆。舒乙赠送的这批资料弥足珍贵,其中包括上世纪80年代冰心写给三弟谢为楫的21封信,另有7盒磁带及7张光盘,内容包括1985年冰心、巴金、夏衍三老会面的录音,1987年夏衍、邓颖超、赵朴初看望冰心的录音,1987 年冰心看望叶圣陶、夏衍的录音以及福建乡亲拜访冰心的录音等。

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收集保存中国作家的手稿。舒乙对此曾说:作家手稿是一种历史存在,它有生有灭,没有收集保存,它就会失去,古典文学手稿的缺失,就是一个例证。而中国现代文学馆一建立,即重视收集作家手稿的工作,而中国现代文学馆中收录的手稿,很多也成了整个时代“最后的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现共有藏品60余万件,包括书刊、手稿、书信、照片、字画、实物、音像资料等,如果世俗一些去看这些名家手稿的价值,我们可以参考去年12月嘉德拍卖的一批周作人手稿——42件周作人1960年代手稿就拍出1286.85万元的高价,我们由此可以想象舒乙先生和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人为建成这样一座属于人民的文学殿堂,曾一度怎样慷慨解囊。

此外,舒乙先生也热情地投入到许多社会事业中,2000年,面对北京旧城区里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迅速消亡的现实,他与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弥松颐、李燕联合提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十条紧急建议”,担当起保护老北京的历史责任。2002年至2007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致力于对城市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写了《京杭大运河,残缺的辉煌》《隋唐大运河,地下的辉煌》和《江南运河,水乡的辉煌》三篇考察实录,积极呼吁保护大运河。他认为,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伟大的奇迹,一样了不起。

身份本身即意义

当然,舒乙被提及最多的身份是“老舍之子”,这是他始终无法弃置的标签,而舒乙先生也欣然接受这个标签,并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

澎湃新闻采访到《老舍全集》的责编王海波,他谈道:“舒乙家的几个儿女各有分工,姐姐舒济负责老舍先生作品,舒乙负责老舍先生生平事迹,所以编《老舍全集》主要是舒济提供资料、编选文章等。所以我跟舒乙私下里也没有太多往来,跟他主要是参加会议、书籍首发之类的活动。有一次是重庆北碚版的《四世同堂》出版,舒乙先生负责写了前言,参与设计封面、插图,有过一些交流。他们兄弟姐妹之间关系都好、比较融洽,比如说在我们社出书,稿酬虽然开给舒济老师,但是最终都属于四个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很和睦亲密,包括舒乙生病之后,他的姐姐妹妹也常去探病照顾。”

王海波认为,舒乙对老北京的了解、对京味文化的理解都是延续自父亲老舍,“他平时非常主动地去宣传和传承老舍的理念和思想,写的东西也都是关于老舍的生平、创作、思想,主要集中在这方面。”

谈到与舒乙的交往,王海波说:“《老舍全集》修订完首发的时候他来了,对我们的工作还是非常肯定的。因为对老舍先生作品有信心,我们就头版就印了一万本,他也很赞赏我们这个做法。《骆驼祥子》手稿也是这样,因为原稿的状态不太好,他对我们做出的努力和成果也非常赞赏、肯定,觉得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没有具体的指导,但是对我们来说更像一个精神支柱的作用。他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是属于开拓性的,贡献很大,大的方面来看,在初创时期有他这样一个社会活动家的人物来支持,以他的身份和影响力,是有很大的好处和意义的。”

王海波认为,舒乙的身份本身就有很特殊的、很大的意义:“他主要还是从老舍的角度去做一些工作。他们家里的子女也都在这样义不容辞地传承老舍的精神文化和老北京的文化,都是非常主动地去做这样的事。”

全家福

网上常可以看到“老舍一家”的照片,1951年的一个夏天,老舍与妻子胡絜青和一个儿子与三个女儿站在小院里,背后悬着鸟笼、身旁都是齐人高的花木,老舍和儿子舒乙表情比较严肃,而妻子与三个女儿都笑晏晏的。舒乙先生此去两茫茫,但终于可以和父亲团聚了。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