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船长游泳(胖 游泳)

文章目录:

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伙食,不是只有咸肉配酸橙汁

英国大概是最缺乏烹饪细胞的欧洲民族,做出来的食物甚至比古板的德国人做得更难吃。腌渍的肉类、硬饼干、朗姆酒牢牢占据着“日不落帝国”水手们的胃,也正是靠着这些“粗糙”的口粮,维持了英国几百年来的海上霸权。难吃归难吃,但不意味不管你吃饱。

在最早的英国海军食谱中,为了保证船员能够拥有足够的热量,海军高层要求水兵必须在每周的头三天补充肉类,后四天则食用加了黄油或者奶酪的鱼类。英国皇家海军高度重视海军基地和医疗、饮食等后勤设施建设,建立了大型的食品生产厂和物资仓库,以保证舰队的后勤供应。皇家海军粮食委员也应运而生。

饮水

大航海时代,三五个月看不到陆地是很正常的事情,船上百十号人的饮水问题是头等大事。当时,会把淡水煮沸后,装进木桶带上船。时间一久,这种桶装水难免变质,藻类和昆虫会把木桶当成澡塘,水手不得不捏着鼻子硬灌下去。

怎么办?那就带一点保质期稍长些的啤酒吧。德雷克海盗时代,水手每天就可以获得1加仑的啤酒配给,相当于现在的8瓶啤酒。不过早年的啤酒其实是种低度的麦酒,比今天要淡一些。时至今日,英国海军仍保持着每人一天三罐啤酒的日常供给,难怪水兵走路基本都是摇摇晃晃的。啤酒耗尽,大家又要开始喝变质的淡水了,水手们就想办法把烈酒带上船,掺点到淡水里:烈酒可以杀菌,也能掩盖异味。

大概到17世纪,英国海军及海盗们,来到了加勒比海地区,发现了当地种植园工人的廉价饮料:朗姆酒(rumbullion)。这种以甘蔗为原料、至少能保存三年以上的廉价酒水,立刻成为水手们的新宠。饭可以不吃,朗姆酒不能不喝。稍微喝几口朗姆酒,再大的海浪都不觉得冷。战前灌两口朗姆酒,都敢拎着刀第一个冲上对方的甲板!

喝酒没有祝酒词怎么行,来来来,大家举杯!

星期一,“咱船平安”;

星期二,“兄弟们安好”;

星期三,“哥们也好”;

星期四,“来场硬仗,快快升官”;

星期五,“灵魂和大海”;

星期六,“愿情人和老婆永不相见”;

星期日,“敬没来的哥们和那些海上的弟兄”。

关于朗姆酒,还有个传奇故事。话说1805年特拉法尔加英法海战,打破了拿破仑企图入侵英国的计划,但军神纳尔逊海军少将被法国人的狙击手击毙。军官就把纳尔逊的遗体泡在一大桶朗姆酒里,想运回英国再安葬。等到了地方才发现,纳尔逊的遗体还在,但里面的朗姆酒都没了。原来是馋嘴的水手们,偷偷打了个小孔偷喝了里面的朗姆酒(敬仰之情都在酒里面了)。所以,朗姆酒在皇家海军内部供货单上,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纳尔逊之血"。直到1970年,英国政府以喝酒误事为由取消了海军朗姆酒的配给,引发了部分海军士兵的不满,有往海里丢假人的,有给酒桶建墓地的,纷纷用奇怪的方式向"老朋友"告别。

饮食

1733年,一种被称为"Burgoo"的流食成了皇家海军食谱中的新成员。所谓的"Burgoo",其实就是普通的燕麦粥,只不过是添加了蜜糖和牛奶而已,水手们也不经常能吃到。船上的厨房设施简陋,没办法搞燕麦粥或烤面包。只有进了港口,水手们才能得到岸上供应的软面包。每天一磅的硬饼干口粮就成了水手们雷打不动的三餐伴侣,两个多世纪都没怎么变化。它是一种由面粉加水不经发酵烤出来的死面饼,坚硬无比,当时的水手管它叫磨牙棒。往往得用汤或咖啡泡上一阵子才能吃,有时候饼干还会长虫。吃“素”的水手,就把这玩意泡在汤里,欣赏虫子在汤里游泳,还猩猩相惜,把硬饼干里的虫子称为划船的水手。

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海军逐渐放弃了保守的队列炮击,使用近距离混战战术。英军之所以能在捉对厮杀中压倒敌人,正是仰仗明显优于对手的机动能力、舰炮射速和士气。航海水手要在桅杆上爬上爬下,让笨拙的战舰占据有利的位置,依照风向的变化不断调节风帆;操纵火炮的水兵需要奋力拖动重达数吨的加农炮,让大炮在舰体内部装弹,再把炮口推出舷窗发射;而进行接舷战的跳帮水兵则要跳到对方舰船上与敌人近身肉搏。很难想象,一群营养不良、士气低落的水兵如何完成这些急需技巧和力量的任务,为英国海军取得功绩。

食物决定舰队航程

当时,加工后的食品价格其实远高于新鲜食物。在17世纪,英国只有少数远征舰队才能得到,而且往往要提前一年预定。因为咸牛肉只能在冬季制作,而航海季节一般是夏季。出于省钱的考虑,采购官也更加乐于在临近港口采购新鲜货物。可新鲜食物毕竟无法长期保鲜,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英国战舰的续航时间和活动半径。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就近筹集新鲜食材时,英国海军只能在家门和荷兰、法国为敌。硬饼干和咸牛肉大量装备海军时,英国敢跑到美洲或更远的地方与别国一决高下。

作为长时间航行的水兵,补充热量的最好方法就是食用动物蛋白和脂肪。能不能让皇家海军吃到肉,牵动着官员们的心,于是他们想到了咸肉。特别咸的咸猪肉和咸牛肉上了采购单,这倒不是英国佬天生重口味,而是长期储存的需要。吃的时候取出来,先用淡水泡泡,不然吃上去只能有一个味道,那就是盐的味道。有船长为照顾船员能吃到新鲜的肉类,曾经把猪和绵羊弄到船上来。结果有头幸运的猪,因为太受水手们欢迎而逃过一劫,最后居然因肥胖过度死在了船上。

当然,船上是不缺鱼吃的。厨房里的鱼干和腌鳕鱼,当然不如刚刚捞上来的鲜鱼受欢迎。在海上漫长的航行中,捕鱼既可以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鲨鱼、鳄鱼和海龟,可以说钓上来什么吃什么,用船上的拖网捕到的鱼是属于全船的,水手们用鱼线钓到的鱼就是自己的了,既可以和自己的伙伴们共享,也能卖给军官们讨几个赏钱。

从16世纪后期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人们发现柠檬和柑橘类水果可以有效预防坏血病的发生。1734年,一位荷兰医生约安·巴赫斯特隆经过多次研究后得出结论:"坏血病全因缺乏蔬菜和绿叶摄入所致,必须要用新鲜蔬菜和水果进行医治"。但由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不宜长期保存,加之许多人并不认可这一观点,这项提议直到18世纪末期才被英国海军高层所采纳,此后所有的海军士兵每天都会得到3/4 盎司柠檬汁或者酸柑汁的补给。

《国王陛下的舰员的每日食品配额》的表格,1733年颁布以来几乎没大的变化,直至1847年英国海军接受罐头食品才进行删补。毫不夸张地说,风帆时代的英国皇家海军是当时后勤供应最为完备的军事组织。高质量的食物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胜仗,但至少能保证一个强健的体格。

空姐经济学,空姐变空嫂,市场决定变变变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阳谋,明摆地告诉我要收拾你,你却无能为力

游泳7小时19分,潍坊54岁男子征服“海上珠峰”

胡晓雪 潍坊报道

在游泳爱好者心中,琼州海峡有着“海上珠峰”之称。5月21日,潍坊54岁的游泳爱好者董卫山从海南省海口市白沙门海岸下水渡海,在广东省徐闻县海仔海岸登岸,游经23.78公里,用时7小时19分,成为潍坊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第一人。

用时7小时19分,横渡过程“一波三折”

琼州海峡与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并称为我国的三大海峡,其南北最大宽度39.5公里,最窄19.4公里,平均宽度29.5公里,横渡距离一般在20-28公里之间。海水温度、海流速度与流向、气温与风力风向、潮汐和水母干扰对横渡影响较大。另外,导航的准确与否以及长达8—10小时枯燥机械的划水,都会直接影响横渡者的体能和心理,所以横渡琼州海峡不仅是一项对人体体能的考验,也是对心理和毅力的考验。

而此次董卫山挑战横渡琼州海峡,可谓是“一波三折”。

5月21日早上5时40分,此时天刚微微亮,董卫山从海南省海口市白沙门海岸下水,开启了横渡琼州海峡的挑战之旅。

出发仅约两小时后,董卫山就遇到了“海蜇群”,手臂、脸部及腿部多处被蜇伤,皮肤疼痛剧烈甚至还伴随着麻木感,严重影响了他的游泳频率及状态。船长给董卫山投去涂抹药膏,他在水中踩水为自己上药,来缓解疼痛。“涂抹的药膏不一会就被水流冲走了,药膏也就能起个心理安慰的作用。”董卫山回忆道,长时间的游泳导致身体能量消耗很快,没多久肩膀关节处就因为高频率挥动出现了酸痛的情况。不仅如此,海水的温度、盐度、流速,都是对他意志和体能的严峻考验。这种种不确定因素,使得这次横渡之旅更加艰难且充满未知。

游程过半时,海面突然风云变幻,海风掀起海浪,细雨也从天而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董卫山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服输的精神,继续摆臂向前,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对岸靠近,最终耗时7小时19分成功横渡琼州海峡。

当董卫山踏上海仔海岸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伤痛似乎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法言喻的喜悦与成就感。“那种开心的感觉难以形容,所有的辛苦和伤痛仿佛都已不再重要。”董卫山感慨。

提前半年开始准备,每天“泡”在水里超两个小时

为了这场挑战,董卫山付出了异于常人的努力。

2023年8月,董卫山参加了2023年横渡渤海海峡“八仙渡海”接力活动。8月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业余游泳爱好者齐聚大连。此次横渡活动以一人一小时接力的形式,当天16:39分,第一棒在大连老铁山下水,经过40小时的搏风击浪、夜游等挑战,于8月9日8:39分第八棒成功登陆烟台蓬莱八仙渡景区,游经100公里,成功横渡渤海海峡,这也是国内第二批成功接力横渡渤海海峡的团体。

正是这一次接力挑战,让董卫山产生了独立横渡琼州海峡的想法。

为了横渡琼州海峡,董卫山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半年前,董卫山就开始了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在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配比,在体能上的训练也是一天都没落下。每天泡在泳池里,一待就是两个小时起步。一天拉长游、一天力量训练、一天技术训练......偶尔短冲一下,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前去海南准备横渡琼州海峡的前一天。

日复一日的训练给了董卫山充足的信心,而家人们的鼓励与支持也是支撑他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的重要力量。在得知董卫山横渡成功的消息后,董卫山85岁的岳母第一时间用微信给他发来祝贺的消息,“我儿,董卫山,是最棒的,是这几年的辛苦和努力换来的,祝贺你横渡琼州海峡圆满。成功,再接再厉。”

因为游泳重获新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对于54岁的董卫山而言,与游泳的结缘堪称“半路出家”。2006年的董卫山只是一名只会蛙泳的“小白选手”,彼时的他,不过是一位游泳领域的初学者。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一次突发的中风如晴天霹雳,让他骤然倒下。这次意外不仅敲响了健康的警钟,也让董卫山深刻反思过往的生活方式——频繁的社交饮酒、依赖药物控制的高血压,这一切都悄然侵蚀着他的健康。

中风后的康复之路漫长且艰辛,即便是简单的行走也成了巨大挑战。正是这样的困境,激发了董卫山内心深处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想到游泳这项运动没有关节伤害,由此便开启了他的游泳之路。从此便成为了游泳馆常客,每天必到游泳馆“打卡”,“感觉一天不下水就浑身不舒服,平时哪怕再累,下水游一圈神清气爽。”通过这几年的自学、探讨、请教、巩固、训练。董卫山的游泳技术越练越精湛,现已经成为了游泳馆里的“健将”。

2022年,因为一次偶然机会董卫山加入了潍坊市冬泳协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跟随协会“南征北战”,2022年9月中旬,董卫山首次参加公开水域游泳竞赛就斩获亚军,这让他兴奋不已,慢慢地他爱上了在水中竞速的这种感觉。海南省定安县全国第23届公开水域游泳公开赛、第十七届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循化、贵得、龙羊峡、玛沁)四站联赛等这些知名赛事上都能看到董卫山的身影。2023年董卫山共参加公开水域国家级、省级、市级23场竞赛,平均到几乎每月就要参加两场竞赛。

“曾经的我,根本想不到游泳竟然会带给我如此大的改变。现在游泳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游泳的行列中。”董卫山感慨道:“未来,我还想去挑战更多的公开水域,以游泳的方式认识一片海洋,用身体的力量去丈量大海。就像你们年轻人所说的那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男子江中游泳体力不支,轮渡水手发现后抛绳将他救起

楚天都市报9月12日讯(记者刘毅 通讯员魏清)今日下午,一名男青年在畅游长江时体力不支,所幸被轮渡上的水手及时发现。轮渡上工作人员将救生圈和缆绳抛给男青年后,将其拉上船。

最先发现男青年的是轮渡公司“江城7号”的水手潘龙。他介绍,下午3时40左右,他正在驾驶室里为开航做准备工作,准备从黄鹤楼码头送乘客到汉阳晴川码头。突然,他发现一名男青年从上游顺水漂来,还大声喊叫。他怀疑男青年游泳遇险,于是赶紧通知船长记然和轮机长陈浩。

当潘龙从驾驶室跑到船头时,男子已经漂到了船身中段的船舷旁,他赶紧抛了一个救生圈给男子,有了救生圈,男子腾出划水的手抓住了船舷旁防止碰撞用的轮胎,但因为江水流速快,男青年体力不支,男青年却撒了手,继续往下游漂去。

潘龙说,船长见状赶紧抄起救生杆递给男青年,男青年抓住救生杆后,他解开船尾的缆绳抛给男青年。见男青年抓住缆绳了,潘龙和船长、轮机长三人合力将男青年拉上了岸边的趸船。

“幸好有好心人帮忙,给我救上了船,非常感谢。”获救后,男青年当场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江城7号”的工作人员。信中,男青年表示,他但是从武昌汉阳门长江大桥桥头下水游泳,由于大意,体力不好,这才遇险。

据介绍,就在9日,该船工作人员还救起了一名被江中回流困住的女游泳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