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问题调研(肥胖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

文章目录:

中国成人肥胖率16.4%,你有身材焦虑吗?

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卫瑶 徐雪晴

今天(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目前,肥胖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肥胖协会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肥胖地图》显示,到2035年,全球将有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

你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焦虑吗?

澎湃新闻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973 份有效回答中,只有一个人回答“完全不焦虑”。尽管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标准,身高 173 公分、体重 75 公斤的他属于偏胖人士。

我们依据受访者参与答题过程中,对不同选项背后所赋分值计算加总,计算出他们各自的身材焦虑等级。

剩下的 972 人,大部分处于轻微焦虑和比较焦虑当中。随着体重的上升,他们对身材的焦虑程度也更深。

相比男生,

女生更容易嫌自己胖

BMI,身体质量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这个概念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用作肥胖和健康状况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国家卫健委 2013 年的标准里,成年人BMI指数的正常值范围是 18.5~23.9。大家在体检时,也常常会据此被评为肥胖、偏胖、健康、偏轻等等级。

但是,这套标准跟人们的想法有许多差距。

我们根据受访者自行填写的身高、体重数据,折算出 BMI 指数,再与每位受访者的自评价题答案进行对比,中间有不少错位。

在统计数据中,一位身高 162 公分,仅有 84 斤的 90 后女生,无论是国家卫健委的评判标准,还是大众“体重不过百”的评判尺度,她都属于偏瘦的状态。但当我们询问“你认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自己的身材是如何的?”的时候,她的自我评价是偏胖的。

这样的认知反差在身材匀称者身上尤为突出,将近四成的身材匀称者,觉得在别人眼中自己是微胖人士。

进一步观察男女对比,有 47% 身材匀称的女生自认为偏胖,而身材匀称的男性只有 18% 觉得自己还有点胖。

高矮胖瘦,

各有各的身材困扰

细究哪些部位最令人不满意,腰、腿、手臂是受访者自评价里最困扰的部分。

当具体到不同身型的人群时,他们想要调整的身体部位就略有不同。偏瘦者更多对胸部、肩部感到不满,偏胖者则想要改变自己“虎背熊腰”的状态。

至于明明身材不胖也不瘦的人群,他们则对自己的手臂、腹部和大腿比较苛刻。

日常生活中的凝视,

沉淀出了身材焦虑

在我们的调研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经有过身材被歧视的经历。

随着身材的加码,他们所承受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据统计,相比身材偏瘦者,一位身材偏胖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身材羞辱的概率增加了 13%。

不仅如此,这些身材羞辱的伤害,可能更多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自亲戚、亲密伴侣、朋友、同学等的无心言论,可能在无形中会刺痛到他们。

偏瘦的人更容易受到亲戚的“关怀”,而偏胖的人不仅会更多遭遇的亲密伴侣的身材羞辱,还要承受更多陌生人的身材挑刺。

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漫画腿、蝴蝶背、直角肩、A4 腰、蜜桃臀等等,真的就是定义大家身材好坏的唯一吗?

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地审思,增多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宽容。

来源: 澎湃新闻

农村肥胖化猛于城市?法媒:元凶是它们

图源:巴黎人报

海外网5月10日电法国媒体援引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由于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普及,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据《巴黎人报》报道,这份报告发表在本月8日出版的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普遍认知相反,城市生活方式并非导致肥胖的元凶,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埃扎蒂对此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意味着专家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这项研究汇编了2000多份报告,调研期从1985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涵盖200个国家的1.12亿成年人。研究人员用身体质量指数(IMC)作为衡量标准,亦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5以上,属于超重;指数在30以上,属于肥胖。

研究显示,32年间,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总体上升2%,男性总体上升2.2%,人均体重增加了5至6公斤。然而,其中55%的增长是在农村地区,更有80%的增长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专家认为,这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完全推翻了“全球肥胖化是由于城市生活影响”的既有观点。

专家分析认为,事实上,城市生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营养和更多的体育设施。相反,中等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有了很大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减少,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更加普及,这导致了从“一种营养不良”到“另一种营养不良”。目前在这些地区,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充足的食物,而是高质量的食物。

《自然》杂志援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专家巴里·波普金的说法指出,到目前为止,公共卫生政策对于肥胖防治问题一直以城市为重点,例如倡导在城市步行和骑自行车等。而根据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贫困国家农村地区肥胖防治问题,他建议对超加工食品和苏打饮料增加征税,以减少人们对此类饮食的消费。

法国卫生部门曾于2017年6月13日公布一项关于法国人肥胖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法国54%的男性和44%的女性超重,六分之一的人肥胖。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更指出“肥胖常涉及贫困人口”。调查显示,法国月收入不到450欧元的女性,肥胖比例为30%,月收入超过4200欧元的女性,这一比例为7%。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其中包括11%的男性和15%的女性。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苦于肥胖。(海外网-法国-鲁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教育部答澎湃:低龄段学生肥胖问题放缓,大学生体质仍在下降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9月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和以前的7次体质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指标等方面持续向好,特别是身高。但也有一些问题又有新体现,比如因受疫情影响,近视检出率有所反弹;中小学生速度、柔韧性、耐力方面都有所改善,但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

会上,针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提出的如何解决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的近视、肥胖等现象的问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进行了回应。

刘培俊指出,调查大数据显示,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存在三个趋势:青少年近视基数和比例较大,但是近视防控的效果初显,基本实现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防控目标;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但是总体增长趋势放缓,以低龄段学生肥胖问题放缓最为明显;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仍然存在,学生健康干预亟待加强。

他表示,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政策体系,基于上述三个趋势,下一步将围绕政策落实,以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和需求驱动来解决问题、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

刘培俊具体介绍道,到目前,我国已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希望通过落实这一个《意见》、两个《纲要》、三个专项行动,把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突出的视力、肥胖、耐力、速度等基本健康指标下降的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刘培俊说。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栾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