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适合肥胖男性增加丁丁围度的手术方式——脱细胞异体真皮!
2010年左右,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上,就有关于脱细胞异体真皮增加男性丁丁围度的相关报道了。脱细胞异体真皮是一种组织的共皮,它的好处是它脱了细胞后呢,就没有抗原性了,这样它作为一种可以增加男性局部围度的材料,发挥着它的重要价值。
我们一般把脱细胞异体真皮进行测量以后呢,把它扣在男性丁丁的背侧,像一个C字形这样扣住,达到增加丁丁围度的一个目的。
脱细胞异体真皮的一个好处是,它有一种专门用于增加男性局部围度的真皮,它的吸收是比较缓慢的,并且相比于玻尿酸,它在术后的塑形管理上也是比较容易的了。
所以,王医生会建议那些身材比较肥胖的、丁丁露出部分比较短小的男性,去做这个脱细胞异体真皮的手术,因为这个方式对于肥胖男性来说效果一般是优于玻尿酸及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治疗。
是胖还是瘦,不只看体重
光明日报记者 陈童
1.腹部肥胖越来越年轻化
李楠(化名)体重不高,衣服下藏着的肚子却不小,年龄见长,腹部渐起,不知不觉就有了“小肚腩”。与李楠体型相似者不在少数,甚至不少人年纪轻轻,便已大腹便便。
肚子大,也算胖吗?
“现在大家都很关注胖瘦问题,但一般集中在体重上,很多人认为只要体重不超标就不必担心。体重作为一个容易获得的数据,在识别和管理肥胖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只是诊断肥胖的指标之一,代表胖或者瘦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体重轻就一定瘦,体重大就一定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李舍予说。
“围度也是衡量胖瘦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大肚子’体型就属于围度超标,是典型的腹部肥胖。在临床上,当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大于85厘米的时候,就可以被诊断为肥胖了。”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说,“脂肪细胞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人体摄入的不管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还是脂肪,超过了需要的量最后都会以脂肪的形式存储在体内。为了存储脂肪,脂肪细胞会像气球一样变大,这个时候,脂肪组织体积变大,数量也会有所增加,视觉上就有膨胀的效果。”
“很多人对腹部肥胖不以为意,其实腹部肥胖比全身性肥胖危害性更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主任隋昳提示,“‘大肚子’里主要是脂肪,包括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其中,内脏脂肪分布在脏器周围,对脏器有物理性的保护作用。但当脂肪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沉积在脏器内部,导致脏器脂肪化。这种脂肪异位沉积是一种病态,会影响脏器功能,比如脂肪沉积在肝脏会形成脂肪肝,肝细胞被脂肪颗粒占据之后,肝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此外,脂肪沉积在心脏会导致心功能下降,沉积在血管上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沉积在胰腺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等。”
“一般来说,因为一些代谢特点,老年人会比较容易形成腹部肥胖,但现在腹部肥胖越来越年轻化,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体型既受到人种和基因的影响,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今天各种机械化、自动化设施普及率很高,导致我们日常活动量减少,如果是久坐的办公室工作,腹部长期处于蜷曲状态,得不到锻炼,也会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此外,快餐、外卖和加工食品等在方便之余往往伴随着高油、高盐、高糖的问题,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摄入了很多能量,再加上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让人增加进食等,都使能量超标更容易、肥胖更普遍。”隋昳介绍。
“吃得差不多,但瘦得越来越慢了。是不是新陈代谢变慢了?”很多人把变胖归因于新陈代谢,真的是这样吗?“新陈代谢在生活中难以测定,因此对控制体重的参考价值不大,反而容易让商家利用消费者的焦虑心理,制造噱头以推销产品。变胖,其实还是因为吃多了、动少了。很多人感觉自己吃得一样多,但实际上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我们获取食物更加方便,摄入食物的能量密度也变高了。同时,随着年龄增加,精力体力下降、活动量变少,消耗减少也是普遍趋势,只是摄入增加和消耗变少的过程常常因为比较缓慢而被感知为没变。”李舍予说。
“大肚子”怎么减?“腹部肥胖同样是因为能量过剩、脂肪过多,所以首先还是要进行全身性的减脂,跑步、游泳、跳绳等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对减少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有帮助。同时,做一些腹部的抗阻运动可以锻炼腹部肌肉,当腹部的肉更加紧实之后,脏器没那么容易突出,也会减弱‘大肚子’的视觉效果。”隋昳介绍。
2.存金存银不如存肌肉
“在门诊上,有患者体重不高,比如男性身高180厘米、体重70公斤,但进行体成分测定后发现体脂肪比达20%以上,肌肉占比处于低水平,在临床上也会被诊断为肥胖。”许英霞说,“体脂百分比也是肥胖的诊断指标之一,女性体脂率高于30%,男性高于20%,都属于肥胖。”
“体脂的测量手段不如体重普及,加之现在衣服对身材的修饰程度很高,都是体脂易被忽略的原因。”李舍予说,“我们要区分胖与瘦、壮与弱这四个概念。其中,胖与瘦侧重脂肪占比,壮与弱侧重肌肉占比。肌肉的密度大概是脂肪的三倍,有的人体重轻可能恰恰是因为‘弱’——肌肉在身体中占比太少。”
“当人摄入的能量过剩时,脂肪和肌肉会一同增长,但脂肪增长速度更快,从比例上就可能呈现出脂肪占比多,肌肉占比少的特点。”隋昳说,“作为肥胖的表现之一,体脂高同样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综合征和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的问题。”
“要重视肌肉对健康的重要性。”隋昳强调,“在形态学上,肌肉作为身体构造的支撑,是活动的基础,这是肌肉最重要的作用。在代谢方面,肌肉消耗能量的效率比脂肪更高,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率;肌肉还是利用葡萄糖的重要器官,可以协助降糖。”
“缺乏肌肉会带来活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问题,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有所影响。如果肌肉水平严重下降,临床上会被诊断为‘肌少症’。‘肌少症’一般出现在老年群体中,但如果中青年人受一些疾病影响,或是过度缺乏活动,导致肌肉萎缩、流失,同样有患病风险。”许英霞介绍。
“很多人都不了解存肌肉对长期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有时候存金存银不如存肌肉。我们看到有的人精力很旺盛、从早到晚忙来忙去,效率也很高,这些人往往身体肌肉含量较高。反之,如果肌肉少,活动能力弱,正常的体力活动都会觉得很累,效率也不会高。年轻时长肌肉比较容易,年纪大了长肌肉会更加困难。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还会自然流失。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多存一些肌肉,再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乃至加速减少,之后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都会受影响。”李舍予介绍。
3.一胖百病生
“体检报告就像过去一年生活健康的成绩单,去年还没有,今年就发现胆固醇超标了。”孙琦(化名)告诉记者。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体检报告中的这些指标异常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它们意味着什么?与变胖有关系吗?
“相关指标异常,一是可能代表现阶段吃得多了、动得少了,导致身体变胖了或者代谢出现问题了,提示增加锻炼、控制饮食;二是如果年纪轻轻就指标偏高,或者稍微胖一点儿相关指标就出现异常,可能说明身体对肥胖的耐受程度较低,自身体质不适合变胖,更加需要控制。”李舍予解释,“指标异常可能增加疾病风险。以血脂为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都可能是血脂异常的信号。如果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超过脂蛋白的运载能力,脂肪在血液中析出,会增加血管壁的厚度。尽管人体对血管壁的脂肪有一定的清理能力,但如果长期大量沉积,超过身体自身的清理能力,就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增加心梗、脑梗的概率。”
“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指标受到遗传、饮食、压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肥胖是导致指标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胖百病生,肥胖的相关疾病非常多。当出现指标异常的情况时,一是要注意控制饮食,把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制定系统性的干预方案。”隋昳说。
“加强对肥胖的日常管理、保持理想体重对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中,许多症状都与三高相关,有的患者头晕,去神经内科就诊后发现是因为血压高、血脂高,最后还是要降压、降脂;我们一般是等症状出现了去控制,症状消失了,又忽略了控制,比如痛风问题,很多患者不疼了就不控制了,其实应该在痛风不发作的时候就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彻底把尿酸降下来。”许英霞建议。
“对年轻人而言,对于信号要重视,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把指标维持在合理区间。但同时不要太焦虑。二三十岁身体机能较好,抵抗身体风险的能力较强,过度增加心理负担反而不好。”李舍予提示。
4.会吃饭是一个技能
“减肥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减脂增肌。”李舍予说,“理想的身材是既瘦且壮,脂肪少、肌肉多,这样活动能力强、精力充沛,代谢等肌体功能也比较良好。”
“我们常说‘七分吃三分练’,减肥一定要控制饮食,但减肥是要减能量,而不是减营养。减肥时依然要坚持饮食多样化,该吃的营养素要吃够。”隋昳强调,“能量和营养是两个概念。有些食物能量高但营养低,就要少吃,选择那些营养高但能量低的食物,比如青菜再加上一些瘦肉、蛋类等做成的沙拉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会吃饭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技能。今天食物实在太容易获得了,只能自己控制吃什么、吃多少,实现既满足营养需要,又制造能量缺口的减重需求。不管是自己做饭还是点外卖,除了选择健康的食材,在烹调方式上也更推荐蒸煮炖拌、生食,少选油炸油煎烧烤等方式烹饪的菜肴。”许英霞建议。
“减肥时特别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当能量不够、蛋白质摄入也不够时,肌肉容易作为能量代偿为身体供给能量,这样肌肉被消耗掉了,身体也变弱了,一是不利于长期健康,二是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后期容易反弹。减脂常常伴随着肌肉损失的风险,保证蛋白质摄入、加强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持现有肌肉。”李舍予提示。
“控制摄入、增加消耗是减重的基本原理。增加活动量对科学减肥必不可少。其中,有氧运动可以带来全身性的能量消耗,局部的抗阻运动可以锻炼特定的肌群。对于增长肌肉来说,抗阻运动是主要手段。”隋昳说。
“在生活中可以养成一些增加活动量的小习惯,降低活动的门槛。比如乘坐公共交通时,提前一站下车,多走一段路;用爬楼梯替代坐电梯;把10分钟、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换成出去走走。”许英霞建议,“不想出门的时候,网上也有很多室内运动的教程,或者简简单单做个平板支撑、俯卧撑,即使躺在床上也有很多瑜伽动作可以练。活动方式很多,关键是要有没事就动一动的意识。”
人体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一劳永逸的健康灵丹。“要实现科学减肥,需要转变生活方式,用自己喜欢、能坚持的方式实现少吃多动。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要问问自己:后半辈子一直用这种方式生活愿意吗?如果不行,一是换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尝试去喜欢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比如锻炼,其实运动本身就会产生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让人愉快,更有活力,尝试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喜欢上这种生活方式。”李舍予说。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7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减肥为什么要测量身体的数据?
减肥期间很多人想要了解自己肥胖程度,但苦于没有专业的体脂仪,其实在家里面用一个软尺也可以自己测量,根据自己的围度来判断出自己是否肥胖。现在拿起尺子一起来测测吧!
一、减肥为什么要测量身体的数据?
- 1、在减肥期间,每天记录自己的体重,就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减肥过程中的体重变化曲线,一切不以数据化管理的减肥都是不负责任的。
- 2、要记住我们减肥是减体脂,而不是减重量。衡量我们瘦身效果的参数,体重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臂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
- 3、在减肥期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体重曲线是整体往下的,这样心态就会放的很平稳。
二、 从哪几个方面测量身体数据?
01.上臂围
自然站立,上臂自然下垂,在肩关节与肘关节的中部测量,上臂围参考值是,等于大腿围1/2。测测看看自己是不是要发展成蝴蝶袖哦!
02.腰围
测量时, 身体站立,双脚分开25至30厘米,保持正常呼吸状态,把软尺的尾端放在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终点,软尺要松紧适宜,不产生明显压迫,在正常呼气末尾读数,以cm为单位,读至0.1cm,两次误差不超过1cm。太专业太专业啦,搞不定的!您还可以选择腰部最细处测量就可以啦,肥胖者可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圈测量。只是每一次测量的时候都要保证在同一位位置测量,得到数据的统一性就好!
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指标。《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提出我国的标准,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成人中心性肥胖。如果腰围的数值大于健康指导数据,说明可能属于是中心性肥胖,需要引起重视。
03.腰臀比
腰臀比是腰围除以臀围的值,两腿并拢直立,两臂自然下垂,取臀部围度最大的部位。用前面测量的腰围除以臀围。腰臀比不能直接得出肥胖度的数值,却能够反映患某些因肥胖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危险度。
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腰臀比要控制在0.9以内,女性控制在0.85以内,如果您的数值没有在标准的范围之内,因肥胖导致的健康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04.大腿围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先将皮尺从膝盖以下穿过两腿之间,再上提尺子到大腿的最上部位、臀折线下测量,也可以测量大腿内侧肌肉最胖的地方一圈。大腿围参考标准:身高x0.26 7.8。我们可以通过大腿围的测量知道自已的肌肉量够不够!
你学会了吗?感觉是不是挺简单的,当然看似简单的测量也有它的门道,除腰围外自己在测量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最好还是要让别人来帮你测量,这样才能够把数据更测量的精准一些。
测量提醒下:
1. 在贴身的衣服处丈量,避免穿紧身衣哦,这样精确性更高;
2. 各部位必须记录清楚,特殊体型的要标明;
3. 切记不要站在测量者的正前方和正后方,避免看不到数据及尴尬;
4. 每一次测量的时候都要保证在同一位位置测量,得到数据的统一性就好;
5. 最好与被测者确认数据,以避免视觉误差。
特别强调:
1、看起来不胖不一定真的不胖哦,脂肪已悄然分布在全身,可能成为隐型肥胖。
2、腰臀比比值: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5,可能为中心性肥胖。
3、中心性肥胖/隐型肥胖会更容易引发身体不适。
变瘦!变瘦!变瘦!变美!变美!变美!关注公众号【减博士】,我们一起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