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标准出来了!这些知识家长请收藏
根据《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国儿童2009--2019年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而41%-80%的儿童肥胖可持续至成年,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肥胖呢?
指南建议
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2),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临界值点;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筛查”中6--18岁学龄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在18岁时男女的BMI均以24kg/m2和28kg/m2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儿童肥胖除了环境、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有关外,还和遗传因素有关,如越来越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被识别,绝大多数肥胖为多基因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但单基因变异所引起的极重度肥胖则比较罕见。
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对5岁以前就肥胖,有遗传性肥胖综合征临床特征或有极端肥胖家族史的患儿进行遗传检查以排除肥胖相关遗传性疾病。
对儿童单纯性肥胖,也应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
常见的肥胖并发症:
1)内分泌系统:可能出现糖代谢异常、性发育异常、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2)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3)呼吸系统: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等;
4)消化系统: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胆囊疾病等;
5)神经系统:如特发性颅内高压、偏头痛、多神经病等;
6)皮肤:如黑棘皮病等;
7)心理:可能会有自卑、抑郁或焦虑情绪等;
8)肌肉骨骼:可能会出现下肢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
孩子多重算肥胖呢?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1)对6~17 岁儿童基于身高别体重、年龄别 BMI 标准差法进行超重与肥胖判定:
2)对 2~5 岁儿童基于身高别体重、年龄别 BMI 标准差法进行超重与肥胖判定:
儿童肥胖知多少?
2017 年 10 月 11 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卫组织在《柳叶刀》中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过去四十年中,世界各地5 岁至 19 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增加了十倍。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 2022 年,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数将超过中度或重度体重不足人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
1. 婴儿期(即1岁以内的孩子)
在婴儿期,孩子活动范围小,吃的食物又营养丰富,加上有的父母给孩子进食不予控制,孩子一哭就给他吃东西。这么一来,便出现肥胖,在婴儿期肥胖的孩子,到二三岁后肥胖现象可以改善,但有一部分则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到成年。
2. 学龄初期(即6-8岁儿童)
这个时期的儿童,就餐常不够规律,且有进食过快的习惯。有专家认为,进食过快与肥胖有关。另外,学龄初期的儿童多注重吃主食,而且吃得多,对吃蔬菜则往往忽视。其结果是使体内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1岁以内的体重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月龄×0.7
后半年: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 4.2 (月龄—6)×0.4
一般情况下,1周岁时的体重是出生时的3倍,约9千克。
2~12岁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体重,可按以下公式推算:
体重(千克)=(年龄—2)×2 12=年龄×2 8
例如,一个6岁的儿童,其标准体重为6×2 8=20千克。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致摄入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于体内致肥胖。婴儿喂养不当,例如每次婴儿哭闹时,就立即喂奶,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以后每遇挫折,就想找东西吃,易致婴儿肥胖,或太早给婴儿喂高热量的固体食品,使体重增加过快,形成肥胖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过度营养等,均可成为生后肥胖的诱因。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上起重要作用,情绪创伤或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被虐待、受溺爱等,可诱发胆小、恐惧、孤独,而造成不合群、不活动,或以进食为自娱,导致肥胖症。
3、缺乏运动
儿童肥胖一旦形成,由于行动不便,便不愿意活动以至体重日增,形成恶性循环。某些疾病如瘫痪、原发肌病或严重智力落后等,导致活动过少,消耗能量减少,发生肥胖症。
4、遗传因素
肥胖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双亲胖,子代70%~80%出现肥胖;双亲之一肥胖,子代40%~50%肥胖;双亲均无肥胖,子代近1%出现肥胖;单卵孪生者同病率亦极高。
5、中枢调节因素
正常人体存在中枢能量平衡调解功能,控制体重相对稳定,本病患者调节功能失去平衡,而致机体摄入过多,超过需求,引起肥胖。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4倍之多。另一方面,在2型糖尿病的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机会就越大。腹部型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者。
肥胖儿童由于血液里的脂肪含量超出了人体的代谢能力,因此容易产生高血脂。我们的调查发现肥胖儿童中有高血脂者占13.2%。
大约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又称为肝脂肪变性,是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内造成的。
早期可没有症状,随着脂肪堆积的增加,可渐渐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表现。轻、中度脂肪肝多数是可逆的,经过减肥、调整营养结构,脂肪肝可以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下去则可能合并脂肪性肝炎,到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
肥胖者发生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肥胖者的4~5倍。许多研究也已证明,儿童时期的肥胖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肥胖儿童有可能在青春期即发生冠心病,过早地出现高血压,而且往往比较难治。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
肥胖儿童常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呼吸暂停,即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综合征与肥胖、气喘有关,发病隐匿,患儿睡眠时可有打鼾,面色发青,有时甚至可危及生命,往往由旁人发现,患儿醒后精神难以恢复,疲惫不堪,睡眠质量差。
1.行为治疗
教会患儿及家长行为管理方法,年长儿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的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的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帮患儿评价执行治疗的情况及建立良好的饮食与行为习惯。
2.心理治疗
肥胖症患者一般有自卑感、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对患者应表示同情, 鼓励患者克服悲观情绪,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同时耐心仔细介绍肥胖症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个体进行分析与指导, 使患者能认真正确接受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正常的社交活动,正确认识自身形体的改变,积极参与到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中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制订减肥计划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达到目的,以免造成对人体不必要的损害。除了医学上的应对,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会他们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周围环境的异样眼光。遇到社交难题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注:部分配图来源互联网)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肥胖判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
肥胖判定
2~5岁儿童超重与肥胖以身高别体重或年龄别BMI标准差法进行判定,详见表 5.1~5.3。
6~17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以 BMI 进行判定,凡 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凡 BMI 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详见表 5.4。
7~17 岁儿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通常以腰围值进行判定,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 75 百分位数(P75)且小于第 90 百分位数(P90)者为正常腰围高值,或中心型超重;凡腰围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第 90 百分位数者为高腰围,或中心型肥胖,详见表 5.5。
文字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编辑:S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