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近2成!我国约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这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近日,“约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的话题冲上热搜。
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据新华社报道,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相当于我国约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料学研究报告(2021),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含糖乳饮料摄入过多;长期膳食不平衡,油盐摄入过多;身体活动不足。
据了解,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为30%,高于成人,高糖摄入已成为青少年肥胖、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数据太真实了:“我们班三分之二男生都是小胖墩”、“现在孩子胖子太多了,就是营养太好了”、“我们家那位也快是那五分之一了”;网友也纷纷呼吁:“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体育锻炼搞起来”。
潇湘晨报记者张岳 实习生王鹏辉 综合新华社报道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中学生肥胖率 43.12%,孩子是否超重?看看身高体重对照表
12月,北京体验中心发布《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中考体检中,初中男生平均身高是175cm,初中女生平均身高是164cm,比2019年男、女初中学生身高平均增加2厘米。
身高有增加,而体重也有明显的增幅。北京男性初中生的体重增幅比较明显,2020年男生体重肥胖率为43.12%,相比2019年肥胖率增加了8.74%,而女生体重相对增幅较少。
初中正是长身体的重要时刻,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的营养,担心孩子会因为营养不足而影响身高。初中生的营养因此也非常充足,甚至是过剩。随着疫情的到来,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身高增加,体重也跟着增长,从而出现肥胖,真的是不一小心就超重了。那么什么样的身高体重是正常水平呢?
看看身高体重对照表,你的孩子是否超重、矮小作为父母都会比较担心孩子的营养和健康。相对于体重,可能身高在发育的阶段父母更加担心。如果矮小的话,今后不论是升学、求职,还有以后的找对象都会有着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曾经发布过一个亚洲人身高预测公式:
男性身高 =(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2(cm)±7.5cm
女性身高 =(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13)÷2(cm)±7.5cm
如果母亲的身高是 160cm,父亲的身高是175cm的话,按照公式计算,儿子的身高大约在166.5到181.5cm之间。而女儿大约是在153.5到168.5cm之间。
当然这个也只能参考,毕竟身高的决定因素是多元的,运动量也是能促进生长的。
如果要判断目前孩子是否肥胖,矮小,可以参考一下中国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数据,已经梳理成了对照表。
0-18 岁女孩身高体重对照表:
0-18 岁男孩身高体重对照表:
这里的参考值,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身高和体重,上下浮动两个百分位,来进行对照。
影响中小学生发育的三个关键要注意1. 保障足够的睡眠
今年教育部门颁布了“睡眠令”,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这是因为,睡眠是真的会影响青少年的发育。
青少年长个子,是受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分泌,可以直接促进个体的发育包括骨骼的发育,而生长激素主要在睡眠时分泌。因此睡眠时间和质量对于青少年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公认的科学睡眠时间:
2-3 岁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够 12 小时至 13 小时
4-6 岁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够 11 小时至 12 小时
7-13 岁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够 9 小时至 10 小时
13-29 岁数的青年人,每天应该睡够 8 小时左右
2. 适当运动对骨骼发育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诸多研究已证实,适当运动对骨骼发育有显著提高的作用,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机械张力促进了骨骼的发育。
运动除了促进身高发育外,还能增强肌肉强度、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肥胖、预防近视。这可能也是中考加入体育的原因之一了。
3. 营养摄入
2018年天津教委发布过中小学的营养指南,中学生每天要吃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补充蛋白质,而每日蛋白质应达到60g~75g,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40%~50%。
维生素A、D、C、B族及钙、磷、锌、铁等矿物质对青少年的脑体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应充分供足。
每天提供至少五种以上新鲜蔬菜。
内类方面,禽肉与瘦畜肉互换,鱼与虾、蟹等互换。优先选择水产类或禽类(鸡鸭等);以瘦肉为主,少提供肥肉。每周应该食用20g~25g的动物肝脏。
奶制品,牛奶、酸奶等,每天需要食用约300g,经常提供大豆制品,如黄豆、豆腐、豆腐干、腐竹、豆腐脑等。
烹调油用量和食盐摄入需要控制,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含的食盐在内。
以下是每天食物搭配的种类和数量表格,可以参考。
说明
文章参考自 北京市体检中心、天津市教委,个人整理
参考内容
《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
《天津市中小学学生营养指南》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 减肥要从娃娃抓起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记者走访一些中小学发现,小胖墩越来越常见,有的学生甚至无法正常上体育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接近20%。如何让“小胖墩”瘦下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新华社记者王井怀、郭方达
体重超、打假条 孩子太胖不能跑
春光明媚,孩子们在操场上活蹦乱跳。不过,在操场角落里,几个小胖墩坐在阴凉处发呆。
最近几年,在天津市一所小学担任体育教师的王老师经常收到家长一些不可思议的请假条:因孩子身体原因,不适宜大量运动,特向体育老师请假。王老师便把这几个较胖的孩子叫到队伍外休息。
“这些孩子太胖,如果剧烈运动,膝盖等关节受到比较严重的压力,可能影响发育或者导致损伤。”王老师说,这些孩子大多有医院开具的证明,不适宜再进行剧烈的体育活动。
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的王老师介绍,10多年前一个班里的小胖墩只有零星几个,现在40多人的班级里有近四分之一是小胖墩。
近年来,天津市卫健委统计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发现,2018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肥胖率分别为26.13%、21.84%和14.88%;2020年这一数据为23.94%、21.32%、15.39%。
“纵向来看,天津小学生肥胖率明显下降,初中生、高中生肥胖率基本持平。这说明近年来天津推行的提升学生体质的措施开始起作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健康与学校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刘忠慧说。
不过,中小学生的肥胖率仍然较高。去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表示,我国6岁—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吃得多、动得少 就离肥胖不远了
多位营养专家和中小学教师认为,儿童胖起来归根到底是与“吃得多、动得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注册营养师潘怡介绍,现在中小学生的肥胖大多是由于能量过剩造成全身脂肪过量堆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饮食中油脂和添加糖含量增加,平时各种高能量零食不断,正餐吃得过于精细,蔬菜水果又少,孩子难免胖起来。”
与此同时,运动量却没有跟上。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教学校长罗辉认为,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主要以跳绳等技巧性运动为主,缺乏力量训练,纯粹的体育活动本身也相对枯燥,孩子自我坚持的意愿不强。
同时,很多家长是双职工,劳累一天后很难再陪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王老师说,“双减”后孩子课余时间多了,家长倾向于给孩子安排阅读、音乐等素质拓展活动,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家校沟通群内,孩子读什么书、弹什么曲一个个打卡,但分享体育活动的寥寥无几。”
管住嘴、迈开腿 健康生活不后悔
以前人们觉得孩子胖点可爱,不过预防医学专业教材《儿童少年卫生学》提供的数据显示,肥胖儿童成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是非肥胖儿童的2.8倍。同时,肥胖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为了遏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开展防控,以2002年—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力争至2030年将全市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第一责任人。潘怡呼吁,家长要合理搭配孩子日常饮食,减少油炸、烧烤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使用量,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多喝白开水,少吃各种加工零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学校还要增加竞技性体育比赛,这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的好方法。罗辉说,类似篮球足球比赛等竞技性体育活动观赏性强,适宜作为孩子的终身运动来培养;跳绳、踢毽子比赛等则有更广泛的参与度,适合不同体质的孩子。
还有专家呼吁,探索开发一些小程序,并与简单的可穿戴设备结合,帮助孩子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锻炼,提高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指导并督促家长和学生形成按时锻炼的习惯,解决家长不重视孩子锻炼的难题。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