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久坐肥胖(程序员久坐颈椎怎么保护)

文章目录:

1024程序员节,聊聊码农的肥胖与久坐问题

今天是1024程序员节。

现在我们写字的编辑器和大家阅读所使用的软件,都是程序员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的。

可以说,没有程序员就没有现在的互联网。

但随着这一部分的人群工作越来越繁重,很多健康问题也就出现了。首当其冲的就是久坐和变胖。

程序员的变胖与变瘦

人变胖是因为卡路里摄入超过了人体所需。程序员变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需要长期坐在电脑面前,而且工作时长远大于常人,单从能量消耗方面,看起来要大于常人,但是由于运动量的不足,总有一部分卡路里是多余的,久而久之就成了肥胖问题。

但还有一些程序员的身材非常瘦弱,他们对饮食控制的非常好,这样,即便是久坐工作也不会出现脂肪堆积。

因为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量用脑,而大脑要占据身体能量利用的很大一部分。能被大脑所用的能源大部分是葡萄糖(还有酮体),因此日常要摄入足够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碳水摄入不足就会分解已有的肌肉供能(当然也可以从脂肪中分解出酮体来进行大脑供能)。所以你会看到那些整天没怎么吃喝的程序员反而越来越瘦了。

久坐问题

久坐的问题城市白领都有,但程序员的久坐问题尤其突出。在时间层面上,他们的工作时长往往更长,对姿势的保持要求更高。

久坐会导致臀部和下背部的酸痛。如果有不良体态习惯,比如看屏幕时身体向前倾,还会导致颈椎和肩膀、手臂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常识,具体到个人他们也会明白个中的不舒服。解决久坐问题确实也很简单,只需要时不时站起来走动,或者是不停的变换坐姿就能够减缓。

然而在大部分的公司中,每隔一段时间站起来并四处走动是非常不符合职场规则的,试想,如果每过一个小时去洗手间,会不会让人觉得这人“肾有问题”或者是在逃避工作?不过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选择了联合办公空间,许多程序员把工作搬到了公共区域,可以自由的走动,增加一些运动量。

熬夜问题

熬夜会带来很多问题,但是熬夜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减缓,比如更高效的工作机制。

那些劝人不要熬夜的人,可能从未在这个岗位待过。实际上,在工作中,哪怕是有一个小bug,都会妨碍正常工作进程,无限往后拖,只能靠熬夜来完成。

拯救办法

站立办公 间隔走动。现在有非常多的站立式办公方案,但实现起来很麻烦,除非是那种比较小的工作室,或者是在联合办公空间,否则在那种大办公室,站着办公会有点鹤立鸡群。

跑步或骑车。在上下班途中,利用一些市内的公共交通工具 共享单车,可以增加一些日常活动量。爬楼梯也不错,可以强化臀部肌肉,减少久坐对臀部肌肉的负面影响。

健身锻炼。长期久坐,腹部和臀部肌肉会出现“退化”,加深不良体态的问题。通过健身训练,强化相关肌肉,不但对于程序员,对于所有需要坐班的人来讲,都是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

有关健身训练,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健身,心态和技术一样重要

为什么健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天久坐10小时,啤酒烧烤减压,33岁程序员患上晚期大肠癌

扬子晚报网3月5日讯(通讯员 崔玉艳 记者 杨彦) 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办的“2018中国河豚岛”消化和消化内镜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消化道早癌诊治进展学术会议”,3月4日在江苏扬中开幕。据国内著名消化内镜专家、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施瑞华教授介绍,近年来,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低粗粮等结构性改变,中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据最新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肠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三位,专家提醒,即使没有任何身体不适,建议45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案例:33岁程序员男子不幸患晚期大肠癌

从临床上看,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大肠癌,现在已悄悄”盯”上年轻人。施瑞华主任介绍,不久前碰到的一位肠癌患者年仅33岁。张某在南京某企业当程序员,一天久坐十个小时以上。为了减压,常常下班后常和朋友聚一起吃夜宵,尤其喜欢吃烧烤搭啤酒。据了解,张某曾出现过几次便血,开始以为只是痔疮发作,并没有重视,等家人陪同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时已为时已晚,最后不幸确诊为“大肠癌”晚期。

施瑞华主任指出,很多年轻人对自己健康不重视,总是盲目地认为“自己身体好”、“自己还年轻”,就忽视了身体的不良反应信号,一旦出现症状要及时到大医院专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切莫错失治疗良机。

分析:好吃肉、久坐易诱发肠癌

专家指出,除了基因、家族遗传外,肠癌发病跟饮食有一定关系。现在年轻人吃垃圾食品多,爱吃碳酸饮料、烧烤、麻辣烫、火锅、反季节蔬菜水果等等,这些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和添加剂,都对人的消化道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可能致癌。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饮食的人群大肠癌患病率就高一点。

“现在很多年轻白领或大学生久坐少动,加上喜欢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很容易导致肠道运行不畅,而年轻人因为新陈代谢旺盛,癌细胞分裂也更快,就会诱发肠癌,恶性程度比中老年人要高。”施瑞华主任介绍,近年来,业内出现一个新名词——“久坐基因”,即久坐工作、学习或玩电脑等时间久了,缺少运动,激发“久坐基因”活跃起来,最终导致肠癌的发生,这种情况年轻男性偏多。除外,久坐的人最容易发生痔疮,许多人认为痔疮无关紧要,常常认为“十有九痔”,从而忽视了大便带血是肠癌最初的主要症状之一。

比较:近年美国肠癌发病率明显下降

施瑞华主任介绍,过去,肠癌在美国一直是高发的肿瘤,主要和肥胖及高脂饮食有关,但近年来,美国肠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主要和普查、筛查有关。

而在中国,临床上发现内镜查出的消化道癌症大多到了中晚期,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早期胃癌不用开刀,在内镜下就可以完成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5%,有的甚至能根治。因此,早查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可以大大提高早癌检出率和治疗效果。

施瑞华主任指出,有上腹不适者应做内镜检查,然后完善病理活检,排查是息肉、溃疡还是癌症。无论是何种消化道疾病,都应该明确诊断后科学治疗。目前,消化道早癌已经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实现完整切除,免受动大刀之苦,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对策:建议正常人群45岁以上做肠镜

“过去在普通胃镜下只能发现80%的消化道早癌病变,20%的消化道早癌病变往往漏诊,很难诊断。现在有了放大胃镜、染色胃镜、激光胃镜等,通过对胃黏膜喷洒染色剂并进行放大处理,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胃黏膜的微细结构,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提供帮助,大大降低了漏诊率。”施瑞华主任介绍。

研究发现肠癌的发病年龄偏大,专家提醒,正常人群45岁以上做肠镜筛查,如果没有问题就间隔3—5年做一次肠镜,而5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必须进行肠镜检查。另外,如果发现大便带血,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可咨询医生,必要时做个肠镜检查。

预防: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

施瑞华主任提醒,预防肠癌要注意以下几点:饮食上减少脂肪与红肉摄入;少吃油炸、腌熏、高脂肪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果;适当增加运动量,久坐要适时调整坐姿;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控酒;肥胖人群要多运动,控制体重。

另外,如果排便突然变稀或变得非常干燥,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包括排便次数出现变化以及发生原因不明的便血时,都要立即就医。另外,有的人患病初期也会表现为腹痛、贫血等情况,也需警惕肠癌。

25岁程序员突发中风,元凶不是高血压,竟是这个举动……

小张今年25岁,是一名程序员。平时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经常加班,作息不规律。

一天早晨,他起床后突然感到半边身体麻木,说不清楚话,看东西也模模糊糊。起初他以为是没休息好,并未在意,但缓了半个小时还没好转,他立刻通知家人,家人联系救护车将他送往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判断他所患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立刻进行了急诊溶栓治疗。由于小张非常年轻,以前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医生通过一系列检查找出了小张患卒中的原因——多次用力不当、部位不正确的按摩损伤了他的颈动脉,导致动脉内膜撕裂,引发了动脉夹层及卒中。

好在送医及时,经过急诊溶栓及后续的住院康复等一系列有效的治疗,小张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脑卒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压力的环境而面临卒中的风险。

45岁以下卒中发病率在上升

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在大众印象中多被认为是老年病。但近年来,卒中的发病年龄正在逐步提前,全球范围内青年卒中(通常指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及全球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青年卒中占卒中总发病人数的10%至15%,这就意味着,每10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个人年龄不足45岁。

我国的青年卒中患者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与我国人口基数大、健康管理意识不足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紧密相关。

更重要的是,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年纪小,不可能中风”“中风是老年病”,容易忽视症状,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视觉中国图

病因主要有四大类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是老年卒中的主要原因。而青年卒中的病因往往更为复杂多样。

一,心脏源性疾病。青年人中风常因心脏瓣膜病、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心肌病等结构性问题和心房颤动等节律性问题,导致栓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阻塞供血,从而造成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二,血液系统疾病。抗磷脂综合征、血小板增多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诱发卒中。此外,镰状细胞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同样会增加卒中的风险。一些遗传原因、获得性原因如恶性肿瘤等导致的血液系统高凝状态都会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三,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肥胖率的增加,许多青年人早早就出现了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这些危险因素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导致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是青年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病因。

高血压则是青年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此外,青年人因运动、外伤、颈部按摩不当等导致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动脉夹层,及血管发育异常等先天因素,也是引发卒中的重要原因。

四,其他原因。遗传代谢病、自身免疫病等都会增加卒中的风险。此外,一些药物的使用,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都会促使出血性卒中的发生。女性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可能因血液高凝状态诱发缺血性卒中。目前,关于偏头痛与卒中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但已有科学家发现,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更高。

这六类人群警惕青年卒中

那么,哪些人群应着重预防卒中的发生呢?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尤其是心房颤动)或血管病变等慢性病史者。

有家族性卒中史者,尤其是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卒中病例的,需要高度警惕卒中的发生,定期体检并积极预防。

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肥胖、经常熬夜、饮食结构不合理或不规律者。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从而增加卒中风险。

长期高强度工作、精神压力大、处于竞争性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因压力诱发血压波动、血管紧张和卒中的发生。

患有心脏病、红斑狼疮、烟雾病等先天性疾病或慢性炎症疾病者。

特殊人群。女性在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怀孕期间,因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卒中风险升高。

青年卒中可以预防

相较于老年卒中,青年卒中具有更强的可预防性,针对危险因素的控制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至关重要。

保证健康饮食。注意少盐、少油、少糖,增加高纤维食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保证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同时结合力量训练。把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腹型肥胖,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戒烟限酒。烟草对血管健康有直接损害作用,吸烟者的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倍。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和血液黏稠度,每天摄入乙醇超过60克时,发生卒中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

管理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目标值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糖尿病患者需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高脂血症患者则需要通过饮食调整或药物治疗控制血脂水平。

保证充足睡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对身体造成血压波动、免疫力下降等隐性损害,应学会放松心态,通过运动、冥想或咨询心理医生来调节压力。

定期健康体检。不要觉得自己年轻就忽视体检的重要性,应保证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对于有家族史或慢性疾病的青年人,则应增加相关疾病的筛查频率。

提升急救意识。要主动了解并熟知卒中的早期症状,如突发的面部、手臂无力或麻木,言语含糊等。一旦发现疑似卒中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作者董强、崔梅为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琪为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研究生)

栏目主编:陈俊珺 文字编辑:陈俊珺

来源:作者:董强 崔梅 韩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