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更容易出汗(肥胖的人更容易痛风吗)

文章目录:

胖子为什么更容易大汗淋漓?

一到炎热的夏季,南方湿热的天气如同蒸拿房一样,可以让热的汗不断的滴下。


而且胖的人比瘦的人更容易出汗,这让很多人都感觉到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胖人脂肪含量高,而脂肪的导热性是很差的,胖人体内代谢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热量聚集会导致体温失衡,而胖一点的人脂肪层都比较厚,体重会相对大一点,每次活动消耗又比较多,所以产生的热量就相对多一些,而这些产出来的热量只能通过出汗的办法排出来,所以比较胖一点的人相对比较爱出汗。

而出汗是人体散热效率最高的一种散热方式。其生理学的意义就是尽快将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所以胖子稍微动一下就会出很多汗,并且整个人会感觉到焦躁不安。这个时候大家就需要彻底清洁好身体,然后去医院做检查,确定身体没有其他问题,那么只需要在生活中做好护理工作即可。

此外,如果运动前大量饮水,也会导致体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应注意:运动中饮水不可过量。大量饮水会导致出汗多,而盐分也会进一步流失,引发痉挛。除了补水,还要注意补充必需的钾,多吃富钾食品,主要有豆类、蔬菜、水果等。

以上就是胖人爱出汗的原因,其实,出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自己的身体没有问题,出汗是没有坏处的,而且还有赖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夏季比较炎热,出汗不会生病。而且出汗可以排出身体的有害物质,出汗快,排毒也会比较快,还会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对人体是有好处的。

肥胖的种类 肥胖竟然也分“四色”

现在的肥胖人士是越来越多了,并且是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那么对于肥胖我们是如何是定义的呢?今天小编告诉大家,其实肥胖也是有种类的,不信你就看看吧,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的?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每一种因素的导致的肥胖的后果都是非常的严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同济大学-十院内分泌代谢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且肥胖比例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

既往医学界将肥胖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现在对于肥胖的分型,医学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自然也不同。

白胖子——不合并代谢异常的单纯性肥胖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可见白胖子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群的BMI(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数2,一项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精准指标体系)≥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好,控制体重的关键是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均衡饮食、加强运动等,一般不需要特别的药物干预。

红胖子——伴高血压、多汗怕热,代谢旺盛的肥胖

红胖子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脾气较为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除了皮肤红,这类肥胖者往往血压也亮起红灯。

平时生活中常常觉得精力旺盛,虽然经常活动,但体重却没有明显下降。红胖子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对高血压等并发疾病作积极的药物干预。不能仅仅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短,更应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这样才能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长治久安。

黄胖子——精神萎靡、代谢率低下的肥胖

黄胖子的病情较为特殊,他们往往与“懒”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黄胖子饮食与正常人差不多,只不过由于代谢水平低、消耗少,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对疑似黄胖子的患者,应及时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以便得到明确诊断的依据。

黑胖子——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肥胖

黑胖子并不是指外表像李逵一样,而是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角化,局部像沉积着一层污物,但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去除。

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黑胖子的病情最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日后极有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因此,医学干预不能仅仅关注体重和腰围,更应一并检测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指标。只有对体脂和血糖同时干预,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

结语: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有关内容,你知道了吗?原来肥胖还有4种类型呀,太不可思议了,快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肥胖吧,对症治疗,希望上文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为何有人动不动满身汗,有人很少冒汗?哪种更好?

在很多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比赛中,很多小运动员们都会在露天运动场进行激烈的球赛,这时我们想到的是他们肯定出了很多汗。

汗,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感受从皮肤里排出,再熟悉不过了。出了汗之后,我们的衣服会变湿,手臂往往会覆盖一层薄薄的水膜,如果不小心舔到脸上的汗,会感觉有点咸,像是加了盐一样,因为汗里面包含了很多的钠离子。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已经用“汗”来形容自己日常生活中从皮肤排出来的这种液体,知道了通过运动,我们会出汗,出了汗以后,身体的热量才能更好地散发出去,而不会使机体变得越来越热。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汗呢?因为我们身上的皮肤分布有汗腺。汗腺可以分泌汗液,汗液能调节体温,它从皮肤表面蒸发之后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把我们机体内部因为各种大大小小的运动产生的热量排出体外,并传送到空气中,防止我们机体温度过高。

此外,当我们处在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乙酰胆碱分泌增加也会引起出汗;吃了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葱等,我们会变兴奋,汗也会随之而出;汗还会将人体的一些代谢废物,通过皮肤蒸发排出体外

接下来我们通过李小姐和柳先生的案例来看一下动不动满身汗和很少冒汗的两种情况,究竟哪种更好?该如何调理或者治疗?

一、案例分析

(1)出汗多

李小姐,今年26岁。汉语言文学专业研三学生,因为繁重的学业经常熬夜。让李小姐困惑的是,跟同龄人或者其他普通人相比,自己为什么总是会出这么多汗?

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夜晚,哪怕握几分钟的笔来写字,还是弹一首简短的钢琴曲,李小姐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出了一手的汗,哪怕是开了室内的26℃空调。

无奈之下,李小姐去三甲医院找医生咨询。她告诉医生自己这两年来稍一活动或吃一餐饭就会满头冒汗,全身大汗淋漓,头部、背部的汗液尤多,手心次之。

医生让李小姐张开嘴巴观察舌象,只见舌质略淡,舌尖红。把脉感觉脉数略浮,右脉管略硬。

医生给她开了药,叮嘱她按时服药,不要继续熬夜,多吃健脾胃的食物,还要保持规律的作息。

服药2周后症状基本消失。此后李小姐没有像之前那样不停地出汗,出汗量恢复了正常。

(2)出汗少

柳先生,今年28岁,航空航天技术专业博士二年级。

学校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没有空调只有风扇,而且风扇的风力比较弱。但令同学们羡慕的是,柳先生每次回到宿舍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全身都出满了汗,闷热至极。就算不吹风扇,他也没有什么热的感觉,同学们跟他开玩笑说有他在,电费都不用怎么花。

每次在学校操场跑步,柳先生汗出得不多,而且运动完之后过几分钟即使没有什么风汗也能干。

跟同学打羽毛球,同学的衣服湿透了,从背部能看到衣服后面像被泼了一桶水一样。但柳先生的汗似乎并没有怎么弄湿衣服。

柳先生自认为出汗少是一大优点,但有天看电视换台的时候看见一个电视节目播出中播出了“为什么有些人出汗多?有些人出汗少?”的节目。看完后于是决定去看医生。

经过医生的治疗,柳先生回到学校后按时服药。服用一段时间后出汗增多,汗量变得正常。

那么,出汗多少是否有评判标准呢?我们一起看看。

二、出汗量多少怎么看?

如果出现额头出很多汗而全身无汗或者少汗、鼻子不停出汗、脖子出汗量多、胸口常出汗、一紧张手脚心猛地冒汗这些情况,可以判断为出汗异常。可以用中医的说法,可能是由于胃火旺、肝阳上亢、肺气不足、汗腺过大、脾胃失和、血虚等原因导致的。

如果运动后没有感觉到很热、长时间在烈日底下不觉得皮肤被晒烫、球赛后衣服几乎没有被打湿、夏天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未感受到不舒服、紧张状态下手脚心不怎么出汗,则可以判断为出汗少。

但出汗量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出汗偏多或者偏少,我们自己的出汗量也有可能比正常情况下高出一点或者是略微低一些,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处于健康范围内,不用太过于担心。

为什么不同的人出汗量不同,出汗量和哪些方面有关系呢?

三、影响出汗量的因素

(1)毛孔

把镜子靠近脸蛋仔细看,我们会看到肌肤上分布有许许多多的小孔,这就是毛孔。除了脸部,它们还分布在额头、前胸、后颈、腋下、四肢等部位。不同的人毛孔密集程度不同,毛孔多的人出汗量比较多。

(2)饮水

小时候发烧,爸爸妈妈会说:“宝宝喝多点水,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汗,带走身体的热量,就可以尽快退烧。”

汗中大部分都是水,只有一小部分肉眼看不见的固体物质。喝进去的水可以通过汗液排出。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喝水越多,越容易出汗。

(3)体质

在上学的时候班上总会有这么几个女同学,皮肤白得晶莹剔透,像是富家大小姐一样。她们很少运动,运动完也不会出特别多汗。但周一升国旗,领导讲话,一到太阳底下站久了,就会跟班主任说头晕,或者晕倒在地上被送往校医室。

这些女孩子可能有虚证,气虚、阴虚会导致气血不足,气血无法化作更多的汗液。出汗量无法像正常状态下供给全身的器官,器官欠缺活力,容易出现体力不支。

(4)汗腺

我们皮肤表面分布有大汗腺和小汗腺,都可以排汗。

汗腺的发达程度与出汗量多少密切相关。如果汗腺足够发达,哪怕做几分钟运动,也会有很多体内分泌物通过汗腺的导管排到皮肤表面[1]。夸张点说,会出现“出门2分钟,出汗2小时”的情况。

汗腺发达程度跟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汗腺发达,则可能会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5)性别

大多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汗。这跟激素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男性体内分泌雄性激素,尤其是一种叫睾丸酮的激素,会促进排汗反应。同理,女性体内分泌雌性激素,如雌二醇,可以抑制汗液的排出。

(6)脂肪含量

肥胖的人比消瘦的人更容易出汗。因为肥胖的人皮肤底下分布有一层厚厚的脂肪,阻挡了汗液大军通过皮肤屏障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街上走过的肥胖行人经常拿着一把扇子不停地朝自己扑的原因。

那么,动不动满身汗和出汗少这两种情况,哪个更好呢?

《月亮的六便士》里面有一句名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

出汗多,可以将更多的体内废物排出体外,减少无用的废物在体内堆积,防止产生有毒物质。但出汗多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比如经常感觉到很燥热、衣服动不动就湿、浑身都会粘乎乎的。

出汗少,体内的废物排不出体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陈代谢。但出汗少的人一般不会满头大汗,不用经常擦汗,皮肤能保持清爽。

所以我们要进行综合衡量。只要身体能正常排汗,处在健康状态,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觉得出汗量异常,可以通过几方面的调节来调控出汗量。

1)出汗多的改善方法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总是出很多汗,难以忍受,可以结合网上的知识判断自己是否是病理性出汗。怀疑自己存在病理性出汗或者不清楚的话可以到正规的三甲医院咨询医生,经过医生的评估后满足病理性出汗条件的成年患者,可以考虑做汗腺清除手术。

汗腺清除手术术后瘢痕小而隐蔽,对身体没有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受到不少女大学生的青睐。

如果自己身上不存在病理性出汗,可以用一些普通的方法来缓解。比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及时清洁身体,出汗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洗澡,不要让汗液过久地停留在皮肤上。

2)出汗少的改善方法

多喝热水可以促进汗液的排出,加速体内血液循环,更快地排出身体内的代谢废物,给我们的身体进行一次清扫活动。

另外,增加运动量也可以促进汗液的排出。在不是很猛烈的太阳底下进行效果更加,比如可以在露天场地变慢跑为快跑、跳绳1000下、开合跳100个。

通过上述案例,李小姐出汗多,柳先生出汗少,这跟身上的汗腺、毛孔、体质、脂肪含量等因素有关,这也是不同人排汗量不一样的原因。

动不动就满身大汗和很少冒汗的两种情况,没有哪个更好。对此要进行综合衡量。身体正常排汗,处在健康状态,都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觉得出汗量异常,可以通过清洁、清除部分汗腺、喝水、运动等方式来调节。让皮肤更清爽,身体更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千于.出汗多是何因[J]卫生保健,2012,2:1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