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高血压的饮食怎么调整?
春天来了,吃什么?怎么吃?
春天来到,万物复苏,虽说现在很多水果蔬菜四季都能吃到,不过随着春季到来,果蔬的品种还是增加了不少,而我们餐桌上的菜式自然也可以更丰富一些啦。
但对于很多白领上班族来说,因工作时间限制常常不能在家做饭,而根据《美国高血压杂志》上发布一项研究表明:在外吃饭次数越多,血压高风险越大。原因有二:
1、油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在外就餐多油;而且为了更可口,很多师傅可能在锅稍微热的时候就加油,然后把油烧到冒烟再放菜,这样炒出的菜是好吃,但你不知道这样的油对人体危害很大。即使植物油里面含有的反式脂肪很少,但是,油温过高时也会产生反式脂肪,过多摄入反式脂肪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在家烹饪,而且要热锅冷油,就是说在做菜的时候先把锅烧得很烫,甚至有一点冒烟也没关系,然后加油后立即把蔬菜放入炒,丝毫不会影响蔬菜的口感,和用高温油炒出来效果一样而且更加健康。
2、盐多血压明显升高
在外就餐多盐是为了口感更好,饭店里的厨师往往会在做菜时加很多的盐和味精。我们都知道,钠盐是促进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食盐摄入量过多,血压升高的程度越明显。
因此,在做饭炒菜时,应注意低盐饮食。另外,一般现在营养学家都提倡大家在家炒菜的时候要最后才放盐。后放盐有很多好处,比如当你在炒菜初期放入盐当菜炒熟时会损失盐的咸味,如果在咸味相同的情况下,后放菜的盐量要少于先放的,所以后放能达到少放盐的作用。对于口味较重的人,可以炒菜时加点醋,增强盐的咸味,多使用蒸、煮、炖,少使用煎、炸、烤等烹调方式。
高血压的餐桌应该有什么?
首先,应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设定一天食物的总量。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您可以选择吃七八成饱。
其次,多吃些瓜果与蔬菜,一般建议每天一斤左右蔬菜,半斤左右水果,每天半斤以下的主食,保证餐桌上色彩丰富,能预防心脑血管病兼顾防癌。
此外,还要注意:
1、高血压患者常较肥胖,必须吃低热能食物。
2、食用油要用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的素油。
3、不吃甜食。
4、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带、洋葱等,以及少量鱼、虾、禽肉、脱脂奶粉、蛋清等。
5、不伴有肾病或痛风病的高血压病人,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或白木耳及水果。
6、不论对哪种高血压患者,鱼是首选的,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星期吃一次鱼的比不吃鱼者,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低。
7、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贝类、咸虾米、皮蛋、以及草头等含钠较高的食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定期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是很好的生活习惯!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新冠轻度患者也有“后遗症”?调查万余人,这4种症状很常见
随着2019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直到现在,新冠病毒依旧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疫苗的研发使得新冠肺炎得以适当控制,但生活中依旧存在很多肺炎患者,一些轻症患者也不断产生。
对于患者来说,虽然疾病通过相关手段得以治愈,但身体却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变化。
什么是新冠“轻度患者”?
新冠肺炎轻型患者的症状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干咳、嗅觉及味觉障碍,影像学上实际上没有肺炎的表现,症状也比较轻微。
轻型新冠肺炎的表现没有特异性,和其它常见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明显的区别,需要通过新冠核酸检测或者是基因检测才能明确。
轻型患者同样具有传染性,在潜伏期时就有,发病后五天内传染性最强。
轻症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是属于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肥胖人群等,有可能会在一周左右出现病情进展,因此疫情期间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嗅觉、味觉异常等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要及时就诊,尽早的明确诊断。
新冠患者出院标准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出院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发热的患者体温正常3天以上;
2、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3、胸部X光或CT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好转;
4、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且2次检测至少间隔1天以上。
同时达到以上标准即可出院,出院后通常需前往固定的隔离点继续隔离,接受14天反复核酸检测,排除假阳性或转阴后复阳的患者,以免将病毒带回社区造成传染。
2周隔离结束后,应继续居家隔离1周,同时完善2次核酸检测,若仍是阴性,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
新冠轻度患者也有“后遗症”?调查万余人,这4种症状很常见!
自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陆续出现,这些澳洲学者找到相关文献,提取数据,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之前的研究主要观察了一些最常见的症状,而这些常见的症状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而是脑部的问题,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疾病,另一方面是精神状态。
最初,研究人员通过搜索找到了1458篇符合条件的文章,经过筛选,发现其中最显著的有19个,纳入患者人数超过万人,达到11324人。
在这些患者当中最常见的后遗症是什么呢?
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分析之后,研究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患者当中57%是女性,而且平均年龄是55岁。
在入院的时候很多都是急性期,新冠病毒感染入院率达到51%,其中部分患者是重症肺炎,直接住到了ICU病房,这类患者占所有患者的13%。
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以下4种:
1、疲劳37%
2、头晕32%
3、睡眠障碍31%
4、记忆力差27%。
此外,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但这类患者很少。
很多人会问,这些后遗症可能三个月后依然存在,但是要多久才会好呢?是时间越长症状消失得越多吗?
不完全是。
如果时间延长到6个月,重新评估后这些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可能会更高。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这些后遗症,前期可能不会出现,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健康,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居家人员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一、勤开窗,多通风
每天3次,每次不低于15分钟,保证空气流通清洁。
二、保持卫生
①保持家具表面清洁
②勤洗手
③换洗外出衣物
④正确处理口鼻分泌物
三、合理膳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适当食用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等食物,戒烟限酒,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1500毫升,多喝白开水。
四、健康生活习惯
减少外出,如外出要佩戴口罩,特别是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公交站等,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
五、适量运动
以个人居家锻炼为主,做一些适合室内的身体活动,比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平板支撑等;如有条件,还可借助体育器材锻炼身体,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
发着低烧从武汉来杭 被确诊为重症患者!今天她康复出院 医生解读治愈过程
杭州日报讯 “我以为自己免疫力差,出了点小状况,一开始自己还觉得很正常......”今天下午,从武汉随子女来杭的余阿姨说。从被确诊新冠肺炎重型患者,到康复出院,余阿姨心情澎湃,看上去精神气不错,声音也蛮响。
她是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又一批12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中的一员。这12位当中,还包括2名危重型患者,其中一名曾插管。至此,浙大一院两周内已有45位患者出院。
在武汉已经低烧
她以为是免疫力差出现的小状况
余阿姨今年63岁,武汉人。女儿女婿到武汉陪她过年,本来准备大年初三回浙江的。
“当时在武汉有点低烧,但我身体不好,以为是自己免疫力差,有这些小状况,我自己觉得挺正常。”因为身体不舒服,余阿姨提早和女儿女婿回到浙江。1月24日,余阿姨在医院就诊,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情过重,很快被转运到浙大一院之江院区。
“从当地医院转到浙大一院期间,我的情况很不好,如今有些事情记不清,没有力气,不想睁开眼睛,春夏秋冬都分不清,多亏浙大一院的团队,最让人感动是中医团队。我肛裂流血、口中无津液,是神奇的中医救了我,让我大便得到排出,特别感谢这里的李医生,中医的李医生。”
余阿姨说,自己年轻时候身体就不太好,上有老下有小,身体垮了,病越来越多。“女儿大学毕业后,我有时间上网学习中医,自己研究中医,这样对自己身体也好有个数。”
“人的津、血、气都要中药调理的,我自己的身体我很了解——胃不好,胆结石开刀,胃胆肝一条线,所以肝也不好,我的身体弱到极致,免疫功能差,所以这次病才这么重。不过幸亏碰到了浙大一院的李医生,他的药很灵光,我要给浙大一院的团队狠狠点个赞。”
中药方子开了四次,服了40包中药
浙大一院中医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李剑平,就是余阿姨口中这位李医生。
李医生对余阿姨印象蛮深,“她刚刚入院的时候,我去查房,那时看她的舌苔,白厚腻,发烧,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该有的症状都有。”
余阿姨告诉李医生:胃不舒服,总是发胀,胃口很差,还有痔疮,大便出血,不敢上厕所。综合余阿姨舌苔和脉象后,1月27日,李医生给余阿姨开了中药。
“在国家出版的诊疗方案基础上,保证抗肺炎,再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施治,我先给患者加了护胃的药物,健脾理气,一天两包药,等第五天,我去查房的时候,她感觉胃蛮舒服了,胃中胀气基本解除。”
“然后针对患者的痔疮问题,她说自己便血,不敢上厕所,肛门有坠胀感,所以,我加了治疗痔疮的药物,比如黄芪、升麻等,补中益气升提止血,痔疮出血也明显缓解。”
“痔疮出血,其出血量大,会损伤体内阴液。在整体治疗的基础上,我再做加法,加了补气生血生津的药物、再佐以健脾助运的药物,帮助体内水液的运化,到今天早上我查房时,患者的舌苔基本正常了,口中干燥少津的症状也改善了。”李医生说,整个治疗过程中,方子开了四次,一共服了40包中药。患者出院还带了两周的中药,进一步巩固治疗。
新冠肺炎初期属“寒湿(瘟)疫”
从患者舌象,可以判断病程
前不久,又有4名浙大一院第一批出院的新冠肺炎痊愈患者来到医院,“能不能找李医师出来,再给我看看舌苔,开个调理身体的药?”
他们来复查身体情况。虽然指标一切正常,但还想再见见李医生。
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很多新冠肺炎病人都喝过李剑平开的中药,他每天在隔离病房查房将近3个小时,舌象、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李剑平穿着防护服、带着两层防护手套除了认真切脉外,望舌头成了一个重要的查房项目。李剑平发现患者的舌质相比正常人而言偏淡、舌体有变胖变大的现象,并且舌苔有一种“厚腻”感。
“这明显与非典时候的病人不一样,查文献说非典病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李剑平表示,经过仔细问诊,患者发病先多由恶寒为先发症状,再有发热症状,且大部分病人有困重乏力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期在中医上属“寒湿(瘟)疫”,是感受寒湿疫毒而发病,所以中医应以宣肺解表、温经散寒、和胃化湿治疗本病,但是治疗方案不可用于预防。“有患者经过几天治疗后,舌苔上的厚腻感已经减少。”
李剑平每天查房观察记录,并拍下舌象,供今后研究和教学,发现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后已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患者腹泻次数已经减少,并且胃口变好,有的舌苔上黏糊糊的感觉也没有那么明显了。
浙大一院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一直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理想。中医药介入治疗后有效地加快患者症状的改善,缩短治疗周期,减少了疾病加重的可能性。
因此浙大一院目前确诊的轻型、普通型患者,基本上入院后当天或第二天就服上了中药,所有的疑似病例百分之百有中医药治疗,另外中医科还为医务人员和老百姓推出中医药预防方。
据介绍,今天下午出院的12名新冠肺炎患者是浙大一院治愈的第五批患者,其中包括危重型患者2例、重型患者8例与普通型患者2例。尤其是危重型患者的出院,标志着该院全省首批集中救治危重型患者即将陆续康复。
出院的12例患者中,有5例家住杭州,1例家住郑州,3例家住宁波,1例家住嘉兴,1例家住台州,1例家住金华。2例由武汉来杭或由武汉返杭,6例接触过确诊患者,4例流行病学史不详。患者年龄最大70岁,最小29岁;包括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7例。1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为15.8天,最长住院时长为1例重型:23天,最短住院时长为1例重型患者:9天,2危重型患者平均住院时长:15.5天。
其中一位危重型患者(男,60岁)于当地医院气管插管后转入浙大一院ICU病房,在ICU里经过6天治疗,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抗病毒对症治疗,经过16天的治疗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