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肥胖(水浒传里最胖的人)

文章目录:

水浒世界三十七人身高:武松在十五名开外,燕青只比武大郎高一尺

在《水浒传》中,有个有名的矮子——武大郎。

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三寸丁谷树皮的诨名。但是,武大郎的弟弟武二郎武松却是个身长八尺的高大汉子,威风凛凛。

再观水浒,武松的八尺的身高在水浒世界只是个稍微出众的身高,水浒中的“高人”大有人在。

《水浒传》中三十七人的身高

1、一丈巨人 3人

水浒世界中的最高的身高就是身长一丈,是巨人式的身高。

第一个一丈高的巨人是梁山之上的险道神郁保四。郁保四身长一丈,腰阔数围,就犹如古寺的金刚一样。上梁山之后,身材高大的郁保四主要负责捧帅字旗,再配上头戴的鱼尾冠,身穿的龙鳞甲,那端的是威风八丈,大增梁山的气势。

郁保四也并不是水浒世界唯一的第一高,擎天柱任原也是身长一丈的金刚壮汉。任原的体型就是站在哪里,一般人也放不倒他,但最终却被矮瘦的燕青以巧劲给放倒了,也是个笨重之人了。

再有一个身长一丈的巨人,是辽国的贺重宝。贺重宝身材高大,出阵之时手持三尖两刃八环刀,号称可以力敌万人。但是,面对关胜只打了三十回合,贺重宝就气力不加了,也是不太行啊。

2、九尺汉子 7人

一丈之下就是九尺身高的高个汉子了,有着七人。

梁山上身长九尺的只有一人,就是玉麒麟卢俊义。卢俊义不止棍棒天下无双,相貌也是堂堂,再配上九尺的身高,更是威风凛凛就似天神一般。

武松醉打的蒋门神蒋忠,也是九尺来长身材。初见蒋门神时,武松看他犹如金刚一般,坐下狰狞如猛虎,行时仿佛似门神。正是因为蒋忠的这副门神之样貌,才有了蒋门神的绰号。

第三个身长九尺的汉子是辽国上将阿里奇,是一员可以力敌万人的猛将。这倒不是夸张,阿里奇只三十余回合就打得金枪手徐宁招架不住,很厉害。

第四个身长九尺的汉子是董澄,是田虎麾下的陵川守将。虽然董澄不太出名,但实力不错,手使的是一口三十斤重的泼风刀,曾先战朱仝十回合,再接战花荣三十回合,战绩也是可圈可点。

第五个身长九尺的汉子是孙安,先是田虎麾下,后又归顺梁山。孙安的实力很强,曾凭两口镔铁剑战了秦明五十回合,又连战卢俊义两个五十回合。归顺梁山之后,孙安也是颇有战绩,只可惜征讨王庆结束后病逝了,乔道清和马灵也因此离去,可谓是梁山最大的损失了。

第六个九尺的汉子是卞祥,也是田虎麾下的猛将,后续之中归顺梁山。书中对于卞祥的描述是九尺长短身材,应该是刚到九尺。这也是一员猛将,快速击杀淮西猛将酆泰,只能用猛来形容。

第七个九尺长短身材的是袁朗,是淮西王庆麾下的猛将。袁朗擅使两个水磨炼钢挝,左手的重十五斤,右手的重十六斤,曾战秦明一百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败,实力不俗。

3、八尺五的汉子 2人

九尺之下是八尺五的两个汉子,都与关羽有着关联。

第一个是大刀关胜,是关羽的嫡传后人。关胜的相貌与关羽很是相似,凤眼朝天,面如重枣,堂堂八尺五六身躯。

第二个是美髯公朱仝,是个外观如同关羽的人。朱仝也是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还有着一部长一尺五寸的虎须髯。至于身高,朱仝是身长八尺四五,略微逊色了关胜一些。

再看一下《三国演义》中关二爷的外貌: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胜和朱仝可谓具备了关二爷的体型。

4、八尺汉子 9人

八尺的汉子在水浒世界属于较为高大威猛的形象,梁山中人多有这个身材的人。

第一个是辽国的兀颜光,乃是辽国第一员上将。兀颜光的身高是八尺有余,也就是说八尺还要多一些,比身长八尺的要稍高。

第二个是梁山的病尉迟孙立,也是八尺以上的身材。这个八尺以上也是稍高于身长八尺的汉子,与兀颜光身材相似。

再有就是身长八尺的汉子,有着五人。花和尚鲁智深是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一身勇力可倒拔垂杨柳;行者武松也是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景阳冈打虎威名远扬;入云龙公孙胜、混江龙李俊、丑郡马宣赞也都是身长八尺,有着一派威风凛凛的身躯。

另外,还有两人也是八尺左右的身高。豹子头林冲形象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应该是稍逊于鲁智深。另一个是石将军石勇,也是生得八尺来长。

这几个达到八尺身高的人,在水浒世界已经是威风凛凛的虎躯了。不过鲁智深、武松这两个为人熟知的高壮汉子,确实不算出众,已经在十五开外了。

另外,这里还不算没有明确表示身高的杜迁、宋万。这两个人以身高为绰号,一个是摸着天、一个是云里金刚,绝对不会低于八尺,否则在梁山一群八尺汉子中间岂不会太丢人。

5、七尺汉子 10人

七尺的汉子,在水浒世界也很多,属于标准身材,不算出众。

第一个是青面兽杨志,是七尺五六的身材。这是七尺中最高的一个人了,但在二龙山时,杨志却是三大头领中最低的一个,好在差距并不大。

第二个是插翅虎雷横,身长七尺五寸。这个身高与杨志几乎相同,但相比于老搭档朱仝,可是矮了不少。

再是七尺以上的汉子,有着五人。这五人还都是梁山中人,分别是急先锋索超、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毛头星孔明、金钱豹子汤隆

接着是七尺标准身材,有两个人,一个是船火儿张横,一个是淮西王庆。另外,还有一个隐士,燕青的好友许贯忠,他是七尺长短的身材,与张横差不多。

6、六尺的矮子 5人

在水浒世界中,六尺身高就是矮子了。

六尺身高的人中,六尺五六的有两人,分别是金枪手徐宁浪里白跳张顺。虽然书中称赞徐宁一表好人物,但是这身高确实不够高。

再是六尺以上的身材,有一个是金眼彪施恩。再有一个竟然是浪子燕青,他就是六尺以上身材,还是个腰细膀阔的瘦子。

这就很令人诧异了,燕青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矮子,比武大郎只高一尺多,恐怕还没有李师师高。幸好的是燕青有着一身雪练也似白肉,要是像宋江一样黑,那就是一个黑矮瘦了。

最后一个身躯六尺的正是梁山之主——宋江。宋江的描述就是“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再者,宋江要卢俊义做老大时曾说过自己“身材黑矮”,这也是确实,与九尺高的卢俊义相比实在差太多了。另外,李俊曾说过宋江“黑肥胖”,正好与燕青形成了对比,身高一样,一个黑胖子,一个白瘦子。

7、不满五尺 1人

水浒世界中的矮子也不会少,五短身材的王英不会高,时迁、王定六、白胜也不会高。不过,水浒第一矮还是被不满五尺的武大郎承包了。

那么,一尺到底是多高?不同朝代的一尺是不同的,大致是秦和西汉一尺是23.1厘米,东汉一尺是23.4厘米,三国一尺是24.2厘米,唐朝一尺是30.7厘米,宋元一尺是31.68厘米,明清一尺是31.1厘米,现代一尺是33.3厘米。

水浒的背景是宋元,一尺是31.68厘米。按照这样来算的话,一丈有着三米多,八尺身高有着两米五,自称矮的宋江还有着一米九,就是不满五尺的武大郎也有着一米五多。宋朝难不成都是巨人吗?

可见《水浒传》明显不是依照宋元明时期的一尺,倒是三国时期的一尺比较合理。《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也有说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写的,而罗贯中还有《三国演义》,成书更在前。

可以再看下《三国演义》的一些人物身高。最高的是身长丈二的兀突骨,吕布是九尺有余,关羽、马超、华雄等人是九尺,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魏延、许褚、周瑜、鲁肃、吕蒙、文丑、马腾、刘表等人是八尺左右,刘备是七尺五,孙权是七尺六,曹操是七尺,最矮的是身短不满五尺的张松。

所以,水浒世界和三国世界差不多。要是按东汉一尺有些太矮了,六尺才一米四。按三国时期的一尺来看,武大郎是一米二左右,一丈就是两米四左右,不算夸张。不过,燕青一米五的身高确实太矮了,这小身板能纹多少东西,李师师怎么会被倾倒。

水浒中的3个细节,让我不寒而栗,不知作者为何能写出这样的剧情

小的时候读《水浒传》,总是喜欢看里面的英雄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景阳冈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我喜欢看的情节。

但是长大以后,再读水浒的时候,曾经的英雄们早已面目皆非,很多情节变成了恐怖故事,让人看着就不寒而栗。

一、 宋江杀惜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水泊梁山的领头人。在江湖好汉中,宋江是一位值得托付的好大哥。他仗义疏财,解人危难,所以有呼保义和及时雨的美名。河北山东一带的好汉都知道他的大名。

宋江不光接济江湖好汉,即便是普通人有了苦难,宋江也乐于伸出援手。

这不,宋江就曾经接济过一对落难的阎婆母女,阎婆见宋江出手大方,且没有家室,于是就打起了他的主意。

在媒婆的几次撮合下,宋江终于绝对收阎婆惜做外宅。有了宋江的照顾,母女二人端的是丰衣足食。

可惜,阎婆惜这个女人不知足,她不喜欢不懂风流、体力又跟不上的宋江,而是与宋江的同事张文远搞在了一起。宋江也不在意,而是扶着日渐空虚的身体远离了阎婆惜。

但是阎婆是个精明的人,这张三不过是绣花枕头,怎么能与宋江相比呢?还是宋江是长期饭票,她决定把宋江拉回来,强行把他与女儿撮合在一起。

只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她这一番举动却葬送了女儿的性命。当时宋江刚与刘唐见过面,身上还带着晁盖写给他的感谢信。宋江在阎婆惜那里休息后,把招文带落在了阎婆惜那里。

阎婆惜看到了晁盖写给宋江的信,于是决定用信威胁宋江,在宋江身上好好地敲诈一笔,她向宋江索要一百两金子。

宋江只能应承,并承诺这几天便凑足了钱给她。阎婆惜却不依不饶。宋江情急之下,只好与阎婆惜撕扯起来。

别看宋江平时也练习武艺,不过他与阎婆惜只能“打”个平手。在撕扯中,宋江的压衣刀漏了出来,宋江急忙把刀拿在手上。

阎婆惜见了大喊“黑三郎杀人也!”。这一下算是彻底把宋江的凶性激发出来了:

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宋江怕他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在书中这是宋江第一次杀人,不过看宋江这动作的熟练劲肯真不像是个新手。一刀精准毙命,两刀身首分离……

在杀人后,宋江并没有慌乱,而是取过招文袋,抽出那封书来,便就残灯下烧了,系上銮带,走出楼来。

阎婆问他二人在争吵什么,宋江淡定地说阎婆惜无礼,已经被他杀死了。阎婆不信,推开门看到女儿的尸体这才相信宋江说的是真的。

宋江没有丝毫的慌张,而是与阎婆讨论善后事宜。他承诺给阎婆一笔钱,然后会让她快活地度过后半生。当阎婆问如何处理女儿尸体时,宋江是这样说的:

这个容易。我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材与你,仵作行人入殓时,我自分付他来。我再取十两银子与你结果。

你看,在宋江心中,杀死个人不算什么,他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个活生生的阎婆惜,在宋江的一番操作下,就能不明不白地从人间消失,而行凶者宋江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

这还是那个外表忠厚,满嘴仁义的宋江吗?

恐怕他是一个隐藏很深的老贼,这种杀人的勾当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二、 黄文炳之死

黄文炳是水浒中一个并不怎么起眼的配角,也是下场最为悲惨的一个配角。

他是江州的赋闲通判,为了升官他绞尽脑汁,没少往蔡九知府家里跑,土特产也没少送。

江州是大宋时期相对比较富庶的鱼米之乡,宋江杀死阎婆惜被发配,宋太公花了不少银子才把宋江的发配地改成江州。

宋江在江州的日子过得很美,因为打通了关系,他在监狱招了一份抄录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压力,不需要强制劳动。

此外,他还有时间外出欣赏浔阳江的美景,品尝浔阳江的美食,若是闷了,还有几个小兄弟陪他喝酒解闷。

一天很不巧,宋江的兄弟们都不在,他独自一人前往浔阳楼喝酒。酒酣耳热后,他在墙上写了一首诗,一首词。

这就是有名的浔阳楼吟反诗。发现反诗的正是黄文炳,他在浔阳楼上饮酒,无意中看到宋江的涂鸦。

“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

这是黄文炳的第一反应,在仔细研究了宋江的墨迹后,他更加笃定这是一首反诗。他认为升官发财的时机到了。次日,他急忙来见江州的蔡九知府,并说了反诗的事。

在黄文炳的努力下,写反诗的宋江被捕入狱,连同那个勾结贼寇的戴宗,即将一起被问斩。

好在,梁山好汉们劫了法场,救下了宋江。安全后,晁盖劝说宋江上山,宋江却提出了条件,若是不杀死黄文炳给自己报仇,他就不上梁山。

在众人的支持下,好汉们攻打了黄文炳所住的无为军,活捉了黄文炳。

关于如何处置黄文炳,好汉们的做法让人毛骨悚然:

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晁盖道:“说得是。教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

李逵想出吃人的方法并不奇怪,书中他不止一次这么做。令人奇怪的是晁盖竟然也同意。

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就这样好汉们不但吃了一顿“烤肉”,还有醒酒汤,这吃法实在是太重口味了。

不知这肉是什么滋味,这汤真的能喝得下去?

三、 十字坡上的那家酒店

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这是江湖上流传的一首歌谣,歌中那个恐怖的大树十字坡就在孟州城郊,十字坡下有家酒店。

从外地去往孟州,十字坡是必经之路。

十字坡的酒店有两样特产,一是有些浑浊的美酒,有个粗名叫“老娘的洗脚水”,另外一个是牛肉包子。

能将两种特产吃遍的人,很少有能活着离开这家酒店的。只有两个人是例外,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武松。

鲁智深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他那六十二斤的禅杖,店主人见到如此沉重的兵刃便断定对方是条好汉,于是就把鲁智深放了。

而武松能活下来,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江湖智慧。他识破了店主人的阴谋,将计就计假装喝下了那碗酒,然后制服了店里的女主人。

恰巧此时男主人张青回来了,在张青的斡旋下,武松放了女主人,并且与他们成了结义兄弟。看在武松的面子上,张青释放了两个解差。

武松跟随张青到作坊里时,书上有这样的描写:

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

短短一行字,却勾勒出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那几张人皮,五七条人腿,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啊,不知他们是谁的丈夫、谁的父亲、谁的儿子。如今,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他们的生机了,只有那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

这些年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命丧夫妻二人之手。这样的酒店书中不止一处,揭阳岭上李立的酒店也是这般恐怖的情景,实在是吓人。

不得不感慨,作者施耐庵到底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能把这些细节描写地活灵活现。

古代名将为何都有“啤酒肚”?别再被8块腹肌迷惑了,这才是真相

前言

健身是如今男子青睐的运动方式,以现代审美观念而言,一身漂亮的腱子肉无疑是男性魅力的体现,不少男士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目标正是如此。

可在古代,人们对于八块腹肌并不痴迷,甚至还看不上一身肌肉,腰细臀翘的男人。纵观古代那些战功显赫的将军画像,每个人都挂着“沉甸甸”的啤酒肚。现代人或许会有疑问,这些所向披靡的将军为什么会有啤酒肚?这样的身材战斗力如何?

一、古代的将军士兵为什么有“啤酒肚”?

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将军,估计那些名声显赫的将军一个都选不上。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画册中来看,三国的关羽唐太宗打下天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战功显赫的宋代中兴四将以及明朝的郑成功等将军,无有例外,都有啤酒肚。这和影视剧作品中塑造的英武形象完全不符。

有人会问,行军打仗的将军们,为什么还有啤酒肚?

不仅将军有啤酒肚,就连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朝士兵,个个都有啤酒肚。你别不信,兵马俑的出土,让后世见证了千百年前这支战无不胜的秦兵。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这些秦朝的士兵居然有啤酒肚,而且数量还少。以现代士兵的要求来说,行军大战的士兵不可能有啤酒肚的,为什么在古代啤酒肚成为士兵的标配呢?

  • 1、酒壮英雄胆

翻阅史书我们才发现,这些秦兵在平日的训练有素,且在战场的战斗力非常强。每次双方准备开战前,这些士兵都会喝酒吃肉,越是紧张的战局,吃得更多,喝得更凶,然后趁着酒气奋勇杀敌。当酒劲上来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杀气冲天。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啤酒肚的士兵由于太胖,连盔甲都套不进去。这也解释了为何兵马俑中有些秦兵不穿盔甲的原因,如此看来,兵马俑的对于当时士兵的还原程度确实很高。

  • 2、战场猛将有肉吃

秦朝时商鞅变法中,针对秦国军队的改革措施中规定:“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级制度。”

其大概意思是建立军工授爵制度,论功赏罚。秦国士兵士兵砍下敌军一个首级,就能获得一级爵位,几亩田地以及仆人。

爵位越高,在部队的伙食也不一样,普通士兵一般只能满足温饱,而英勇杀敌的士兵,不仅米饭管够,还不定期供应各种肉类,我们看到那些大腹便便的士兵,其实是战斗力极强的战场猛将。

  • 3、脂肪能够储存能量

征战沙场的士兵需要脂肪储存能量,古代冷兵器时代,战争的持续时间往往不确定,漫长的攻守战会穿短衣缺粮的情况。

这时肚子上厚厚的脂肪就是最佳消耗品。而那些看上去体格精壮的士兵却无法抵挡住严寒和饥饿的严酷环境,身体会慢慢虚弱下来。反观那些啤酒肚的士兵,他们更能熬到战争胜利。

如果你认为他们是虚胖,那就大错特错。

虚胖只是在现代才有,古代的胖子都是实打实吃出来的,战场上这些胖子力大无比。

  • 4、身份地位的象征

古今对身材的审美不同,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现代人对减肥健身乐此不疲。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根本不在乎所谓的身材美感。

在吃不饱的古代,没人会有心思健身保持身材。因此在古代,有啤酒肚的将军,基本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肉吃有酒喝有屋住,长期的滋养才能出现的啤酒肚,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身材,也是身份地位的最好体现。

二、“啤酒肚”的战斗力如何?
  • 1、腱子肉VS啤酒肚,力气大才是关键

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浑身肌肉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古代的兵器的一般都很沉重,肌肉看上去很美,在力气上的对比上,远远没有胖子强。因此在战场上,能把刀剑棍棒耍得风生水起的,往往是你看不上的胖子。

据史料记载,古代选拔士兵和将军的标准是:“弓马娴熟,膂力超伦”,也就是武艺高超,力大无穷。就连徒步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个力大无穷的胖子。

《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之劲,能招国门之关”。

这道理,放到现代同样适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大力士比赛中选手,各个虎背熊腰,完全没有所谓的腱子肉,比拼的项目也是丢圆木、拖卡车、举大石等。

这些项目也是在古代士兵的日常训练内容。因此,在古代你战场上腱子肉是没用的,比拼的是力气。

我们再回看那些将军的画像,他们无一例外是虎背熊腰的典型代表,在战场上就是实力的体现。

《宋史·岳飞传》记载:“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

未冠,指的是还没到二十岁,就能拉开将近三百五十斤的弓箭。在古代,这是作为一个将军的最低标准。

  • 2、楚霸王力能扛鼎

在古代,历史记载的将军或武士,无一例外都会介绍此人的力气,因此古人战斗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力气。

楚霸王能够担任扛鼎,以现代的重量换算,当时的鼎将近400斤,能够将鼎举过头顶,足以证明楚霸王的力气。

另外,还有大量的古书记载:夏桀“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殷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柱”;明将刘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等,这都是这些战力超群的最佳表现。

  • 3、打虎的武松也是个胖子

而被大量影视剧作品塑造成健壮无比的武松,其原型也是个胖子。

《水浒传》中,我们也能从人物对话中看出来。孙二娘眼中的武松是:“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另外在古庙上,四个伙计抓武松时也说到:“这鸟汉子却肥,好送与大哥去”

另外,书中还写道:两个大汉,都抬不动武松:“两个汉子抬武松,哪里扛得的动?直挺挺在地下,却似有千百斤重的”

当然,武松一顿十八碗酒,四斤牛肉的食量搁谁谁都胖,可武松虽胖,除了力大无比之外,其身手异常矫健,要不怎么能躲过虎爪。放在如今,武松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灵魂胖子。

  • 4、武状元的选人标准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的主角骨瘦如柴居然能成为状元,当然这只是戏剧化的演绎。而在古代,武状元的考试题目是实打实地比力气,提掇石据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掇石必去地二尺,上膝或上胸。”

在人类的极限体能来说,这样的重量必须是体感敦实的彪形大汉,才能举的起来。

  • 5、啤酒肚可以保命

从体型来看,胖子的体型显得较为魁梧,在战场的震慑能力更强,尤其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气势上的优势往往能决定战局。

另外,古代打仗一般都要身着铠甲,但是的铠甲主要有铁片和动物的皮革制作而成,在一些物资紧缺的时候,甚至还会用棉布做填充。

但兵器正面从腹部刺入,作为人体最柔弱的部位,一时之间会失去战斗力,甚至丧命。而胖子的啤酒肚内的脂肪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救人一命。

结语

古代和现代相比,在士兵的选择上差别不小,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生产水平以及社会形态决定的。当我们以“八块腹肌”来看待古代官兵的身材从而判断力时,我们已经落入先入为主的思维。

和现代高科技的战场相比,古代的战场上更看重士兵的实战能力,同时在长时间的鏖战中,盯着啤酒肚的胖子往往能坚持到最后,很多士兵不是被武器致死,而是被恶劣的环境和自身体能不足导致的。

如果了解了这些历史,我们再来回顾秦始皇兵马俑时,不由感慨,在刻画这些雕塑时,人们对于当时士兵的细节处理十分到位,高度还原那个时代行军大战时的官兵全貌。

如今我们崇拜健身肌肉是以健康为主,而古代则以杀敌制胜为主,因此在古代,拥有啤酒肚的胖子是当时军官的真实写照。就连“ 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的关羽,在历史上也挂着一张气派无比的啤酒肚。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为了实战为练就的身形。

我们读历史,正是需要还原历史的真相,融入当时的情境,才能真正品出历史的深厚底蕴。历史在记录人物的同时,更是用人物的特质向我们展示最真实的历史面貌。这是我们在语文课本里无法看到的,只有细细品味,读史才能让人明智。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宋史·岳飞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