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扩展训练之人物下巴写作素材
一、基础形态描写词汇
1.形状分类
尖下巴:常与精致、锐利气质关联,如“尖尖的下巴像白莲花瓣”;《简·爱》中“脸带笑靥”的少女形象亦隐含尖下巴的灵动感。
方下巴:象征刚毅果敢,如德伯家族后裔的“德伯家的鼻子和下巴”暗含贵族血统的威严。
圆下巴:多用于表现亲和力,如“圆润的下巴”暗示温厚性格。
双下巴:常与臃肿、衰老关联,如“松弛的双下巴”强化人物的世俗感。
2.质感与动态
毛蓬蓬的胡子下巴:通过毛发细节增强粗犷感。
婴儿脚后跟般的粉红下巴:以婴儿皮肤比喻官僚的油腻,形成荒诞讽刺。
挂下的厚下巴肉:动态描写肥胖者的笨拙,如张天翼童话中富翁的滑稽形象。
二、形容词与比喻手法
1.常见形容词
削瘦:如“苍白削瘦的下巴”暗示病态或苦难。
丰腴/丰满:常用于女性形象,如“丰腴的下巴”暗含生命力。
憔悴:如“憔悴的下巴”映射角色的困顿。
2.比喻类型
动物类比:如“松鼠般的尖下巴”、“尖嘴猴腮”突出狡黠或丑陋。
植物类比:如“白莲花瓣似的下巴”将少女的纯洁具象化。
器物类比:铁凝笔下用“婴儿脚后跟”讽刺官僚,通过反差强化批判。
三、修辞手法与文学功能
1.拟人化
赋予下巴独立动作,如“下巴颏高高翘起”通过动态凸显人物情绪。
张天翼描写富翁“下巴肉一晃一晃”,拟人化肥胖的笨拙。
2.夸张与变形
铁凝以“婴儿脚后跟”放大油腻感,张天翼用“指甲长肉”夸张富翁的堕落。
双关语如“骊龙颔下取明珠”,以冒险意象暗喻贪婪。
3.对比与反讽
贵族“德伯家的下巴”对比后代的“猥琐”,揭示血脉衰落。
官僚“粉红下巴”的可爱比喻与角色腐败形成尖锐反差。
四、文化象征与深层意蕴
1.面相学隐喻
方下巴:象征坚毅果敢,如武将的“燕颔虎颈”。
圆下巴:代表福泽深厚,传统面相学认为其主晚年安康。
尖下巴:多与敏感、孤僻关联,如“尖削下巴”预示漂泊命运。
2.社会阶级符号
德伯家族下巴的“诺曼底血统”暗含贵族身份,强化阶级叙事。
双下巴常作为市井人物的标志,如狄更斯笔下的小市民形象。
3.性别与权力
男性“方下巴”象征权威,女性“尖下巴”则被赋予柔美或脆弱特质。
“颐指气使”以下巴动作表现傲慢,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威仪。
五、成语与典故应用
1.形态相关成语
尖嘴猴腮:形容相貌鄙俗,常见于市井反派。
燕颔虎颈:借历史典故塑造武将英姿,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2.动作与权力隐喻
目使颐令:以下巴指挥他人,刻画上位者的专断。
骊龙颔珠:比喻铤而走险,如《水浒传》中盗取生辰纲的惊险。
每天一个成语故事 大腹便便
大腹便便
基本词义大腹便便(dà fù pián pián)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肚子又大又肥,通常用来描绘体态肥胖的人。形容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注重精神修养的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处出处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东汉桓帝时期,有一位名叫边韶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授学生时非常勤奋。然而,边韶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他身材较胖,肚子比较大,行动有些笨拙,并且常常在白天打瞌睡。有一次,他白天和衣打瞌睡,被学生们看见了,学生们就编了顺口溜来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到后,虽然有些生气,但他也巧妙地以顺口溜回应,解释并批评了学生们。他回应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这里,“五经笥”指的是装满了儒家经典的书箱,边韶用此来比喻自己的肚子,表示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知识。
大腹便便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人肚子肥大的样子。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外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内在,边韶虽然肚子大,但他的肚子里装满了知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延伸清·姚鼐《王君病起有诗见和因复次韵赠之》也引用了这个词“室如悬磬待遗秉,大腹便便乃空洞。”也是用大腹便便来形容肥胖的样子。
例句那个大腹便便的商人,总是一副满足的模样,似乎从不知道烦恼。
虽然他外表看起来大腹便便,但他其实是一个灵活的舞者。
近义词 反义词大腹便便的近义词有肥头大耳、心宽体胖等,它们都形容人的体态丰满,特别是肚子大。而反义词有瘦骨嶙峋、骨瘦如柴,这些词语则形容人极为瘦弱,体态纤细。
南京方言中的古汉语
南京方言中,留有很多古汉语的遗痕。这些遗痕,代代相续,口耳相传,至今天,很多只闻其声,然失其本字了。
大家都知道南京著名小吃“鸭血粉丝汤”,老南京人可不称鸭血。凡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供食用的血,皆称“衁”(音huang阴平),所谓“鸡衁”“鸭衁”“猪衁”是也。衁,《说文》释“血也”,黄侃《蕲春语》中亦有记载:“吾乡语谓鸟兽血,皆曰衁字……贵州语亦然。”可见衁字在古代是一个使用面较广的常用字。今《南京方言词典》收了这个词,但未辨本字,代以音近字“奂”,无论音义,皆错。
在遇到要麻烦别人的时候,北方人说“劳驾”,南京的小年轻说“不好意思”,南京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则说“难谓你了”。老南京方言中,遇到请人帮忙的时候,说“难谓你了”“难谓难谓”。表示不好意思时,说“难谓情”。《现汉》《南京方言词典》“谓”均作“为”,误。太炎先生《新方言》有考证:“谓,报也。……凡言谓某何者,多有难于酬对之意,是亦报也。今人谢人劳苦,则曰难谓你,犹言难报也。”
洗澡时皮肤上搓出来的脏,南京方言称“箍ken (阴平,土+肯)”“ken”这个字《汉语大字典》失收,《袖珍字海》释其义为“污垢”。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公共浴室洗澡,每次一边用毛巾帮我搓出一堆脏,一边连声惊叹:“你看,多少箍ken!你看,多少箍ken!”《南京方言词典》收为“古□”“□”是因为找不到“ken”这个字,古,当作箍,是指搓出来的脏呈弧形。
《南京方言词典》中类似这样用错或因找不到本字而用同音近音字甚至方框替代的情况不少。用手旋转,如拧螺丝,南京人说“轴”;表示人脾气很犟,也说“轴”,是引申义。《南京方言词典》用近音字“肘”字替代。形容一个人因肥胖而行动迟顿笨拙,南京方言说“膪”,《南京方言词典》亦用同音字“拽”替代。堵住、塞住孔洞,南京方言曰“zhu(上祝下土,音同祝,入声)”,《南京方言词典》用作“筑”。均误。
“盼兮”“一米”等是新近南京方言词汇。“盼兮”一词的产生和流行,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方言词典收作“潘西”,不知有何根据。我推断,应是来源于“美目盼兮”,以“盼兮”代指美女。“一米”,置于句末做补语,表示程度强烈。产生并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一屄”之转音,即如现今文化人用“逼”代“屄”一样。街头常听到一些打扮入时的小姑娘满口“一米”,很想上去指正,但想到后果可能很严重,也就罢了好为人师之心。
目前通行的方言词典,大多存在用字讹误较多的情况。究其原因,乃当今方言研究是置于现代汉语专业下的。从记音上看,采用了国际音标,是有优势,但辨析字形字义上,则差很多。传统上方言研究都是“小学”之事,章黄学派尤重之。如章太炎有《新方言》《岭外三州语》,黄侃有《蕲春语》,汪东有《吴语》等,皆是研究汉语方言的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