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的抑郁症药物
今天看园丁老师说吃抑郁症药物一个月胖了十斤,我有感而发。99%的抑郁症药物都会让人发胖,或者说服用抑郁症药物的人,99%都会长胖。
有人说长胖就长胖吧,只要情绪好,能动能自理。但抑郁症药物让人长胖不是几斤,而是几十斤,这几十斤可以是三十斤,四十斤,五十斤,甚至六七十斤。
我从2009年吃抑郁症药物以来,除了第一年以为自己好了停了三个月的药,以及做八次电休克以后,因为失忆,忘记医生让我继续服药停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外,到今天为止,每天都在吃药。
我的体重逐年增加,前面几年因为经常复发,不想吃饭,也吃不下,体重总在浮动,110斤左右。但吃药时间长了,可能身体变成了易胖体质,体重只增不减。
今天我从女儿那里回来,称了下体重,150斤。而我在2009年的时候是80斤不到的体重,这个体重维持了二十年。但我现在的体重几乎是原来的一倍,而我身高不足155厘米。
我有十多件羽绒服,十多件小棉袄,十几条连衣裙,二三十条裤子。没办法,因为每年都在长胖,前一年的衣服穿不下。尤其是冬天我必复发,所以快到冬天时我就加药,体重就增加了。等到春天,我就减药,我总是自己增增减减,一年至少要复发两次。
我吃过的抑郁症药物,最初是思瑞康,吃的时间很短,当时是为了保证睡眠。因为我要去美国一年,我就找在校医院坐诊的外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给我开了半年的药,文拉法辛,同事老公去美国探亲给我带了另外半年的药。
一年下来我长胖了22斤,这是跟没有得抑郁症之前的体重相比的增长数。实际上,抑郁以后我体重骤减,减到了66斤,也就是实际长胖了34斤。不过这34斤的涨幅对在美国的巧克力松饼甜甜圈等甜食而言,长得并不算多。我每天要吃很多这样的点心,有时睡着了嘴里的面包还没咽下去。
并且我还伴生夜食症。
就是晚上暴饮暴食。白天还好,可以正常吃饭,但晚上九十点钟,特别是吃了抑郁症药物十几分钟后,就要吃东西。抓心挠肺的那种,不吃睡不着,特别难受。而且还不喝牛奶,不吃水果,就要吃碳水化合物。饼干,锅巴,面包,奶油蛋糕成了我的最爱,当然离不开巧克力。如果家里没有这些东西,我就会吃剩饭和馒头,一块腐乳干掉一满碗饭,碗是六英寸的,不是四点五英寸大小的。
我同事说,你看看你家里,从进门到客厅到卧室,全是零食。没办法,没有零食晚上吃了药吃了安眠药也睡不着。哪怕重新煮一锅饭,我也要吃了再睡。
但那个时候复发时还是会瘦。我觉得吃成易胖体质就是有一年复发了,吃不好睡不了,医生给我开了很大剂量的米氮平和思瑞康,自从那以后我就很难瘦下来。
思瑞康,米氮平,文拉法辛,舍曲林,欣百达,曲唑酮,阿美宁,黛力新。。。,我吃了好多种药。思瑞康和米氮平能让我睡好,但长胖太快,后面的一些药长胖速度慢,但对睡眠没帮助。
当我每晚安眠药吃到十几粒的时候,手发抖,脸发抖,小便失禁,我在同学的劝说下去做了电休克,没想到电休克结束了我的职业生涯。失忆和记忆力快速减退让我怀疑自我,我每天都在竭力去想那些忘记的事情,我也不敢走上讲台,一是怕突然忘词,二是长得太胖,自己都觉得很难看,怕学生私下嘲笑。
电休克让我失忆和记忆力急剧减退,但做了八次后,也许是忘记了很多事情,我变得很快乐。快乐到忘记医生让我继续吃药的事情,只四五个月就复发了。复发时我还去加拿大看我女儿,只待了十几天就回来了,因为在加拿大我也是每天躺着。去了两次加拿大,连女儿读书的UBC校园都没去过。
回来后我吃百忧解,我同学就是吃百忧解,她抑郁得比我早,但她发作比我厉害,最初就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换了几次药,换到百忧解时对她起效了。所以这十几年她一直在吃百忧解,从四粒吃到两粒。她女儿上大学后,她减了一粒,三个月后人就恍惚,又加回来了。
我吃百忧解是看介绍说百忧解能让人变瘦,我同学吃了十几年的确没怎么长胖。但我吃了一段时间就感觉特别烦躁,就把百忧解又换成了其他的药。
我也吃过黛力新,药力太猛了。吃黛力新倒是没长胖,但它让我透支了体能。自抑郁以来,我早晨从来起不来床,但吃黛力新,我五点多就起来了,活力满满,起来出去走一个多小时再回家吃饭。吃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可以循序渐进加药了,某天刚加了一粒,我就晕倒了,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灵魂和肉体分离,不能动弹,幸亏我妈进房间看我,我让她给我按摩,才感觉灵魂回到了肉体。还有一次在白天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赶紧给同事打电话,叫她快来我家,我浑身不能动弹。我怕没法给她开门,一点点的挪到门口,像烂泥一样瘫在门口等同事。等她来了,我让她用力拍打我的后背,拉我的四肢,这样力气才慢慢回到我的身体里。
经过这两次我停了黛力新,吃起曲唑酮,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冠疫苗的原因,我又复发了,住了唯一的一次院。医生要给我用奥氮平,因为那时每晚的安眠药又吃到了十几粒。我拒绝奥氮平,因为它是抑郁症药物里面让人长胖的第一名。医生还是每晚给我用了奥氮平,开始吃的时候人浑身发软,的确很快睡着,完全可以替代安眠药,但现在就是让我吃最大剂量也没用了。
2020年复发住院,那次体重减了很多,估计就剩下100斤,别人看到我都说我瘦了好多。吃了四五个月的奥氮平,我长到了150斤。我发现我那件漂亮的羽绒服穿不下了,就让医生给我换药,加上控制饮食,体重减了8斤。
有一天被同学的一句话触动,我立马跳下床运动,我从2020年到2021年躺了一年的时间,是真正的躺,除了上卫生间,基本不下床,饭有时也是在床上吃的。
突然一运动,把膝盖给伤了,运动三个月体重减了6斤。膝盖疼,小腿疼,脚后跟疼。不能走路,连坐着都是对体能的消耗,于是又躺在床上了。
吃了两瓶钙片和三瓶氨糖,膝盖终于不疼了。阳了后体重减了4斤。
为了迎接专家说的下一次疫情爆发,我当然要吃好一点,免得提前挂了,于是又吃到了150斤。但几天我们国家宣布疫情结束。
抑郁症患者很可怜,只要吃上就药。就要跟体重做斗争,要跟动能做斗争,跟懒惰做斗争,跟睡眠做斗争。偏偏外人看不到一点伤口,还说你矫情。这次我停药两个月,已经复发了,但没有以前复发严重。今天碰到一个同事,还说我精神好,心情很好的样子。但他们不知道,每一个抑郁症患者对着别人都是强颜欢笑,只有拉上窗帘,躺在被子里嚎啕大哭时才是真实的自己。
今天同事反复说我精神头好,其实我不想说话,他不停的说,我都烦死了,恨不得对他竖中指。我想后面几天躲在家里不出去,不想见人,坚持几天,把自己饿瘦一点。
夜食症跟随了我快十年,还是2020年复发后回父母家,他们不给东西我吃,只让我睡前喝一杯牛奶。没办法,就硬扛着,就这样扛过来了。现在也吃零食,晚上也想吃,但比有夜食症的时候好了不知道多少。
今天我只吃了一碗面条,但很大一碗。喝了两杯豆浆机打的花生浆。刚回来。家里连个鸡蛋也没有,只有方便面,麻食,重庆小面等方便食品。我就开了一瓶蜂蜜,时不时的抿一点,也当治疗喉咙。不再像以前,把冰糖当零食吃。
小时候没钱吃,工作了没多少钱吃,东西也不丰富,还要建设小家养孩子。现在有钱吃,东西也丰富,却不能吃。连茶叶和咖啡豆不能喝,连补品都不能吃,这是什么命啊!因为吃,血脂高血压高,还吃上了降脂药。喝茶和喝咖啡影响睡眠,我只再特别馋茶个咖啡的时候喝上一点。还有吃了那么多药,不能及时代谢,开始时是胆经和肝经经过的地方痒得钻心,每天晚上用坚硬的刷子刷,恨不得拿刀子把肉割开看有没有小虫子在肉里面爬。后来发现到几乎全身痒,现在减药了,身上基本不痒了。
你们说,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8年长跑!首款国产长效抗精神分裂创新药在美获批,患者苦恼找不到满意的药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张羽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农历虎年最后一周,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长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
1月15日,绿叶制药(02186.HK)发布公告称,其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LY03004,商品名:Rykindo)新药上市申请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以及作为单药或作为锂盐或丙戊酸盐的辅助疗法用于双相障碍I型成人患者的维持治疗。Rykindo是每两周肌肉注射一次的缓释微球制剂,其通过微球制剂以长效、缓释的方式递送有效成分利培酮至体内发挥作用。
而就在2个多月前,绿叶制药另一款中枢神经类药物也在国内获批上市。国家药品监局管理局公告显示,11月3日,绿叶制药的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物是基于其新分子实体/新治疗实体技术平台(NCE/NTE)开发的1类创新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目前也在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III期临床试验。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一直困扰着万千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受损,往往无法彻底治愈,患者也须长期服药。但新药研发从业者黄冰(化名)对时代财经解释称,由于发病机理复杂,像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药物,在新药研发中其实很难做到有效。
Tufts药物开发研究中心数据表示,在1995-2007年间的新药研发统计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类药物研发成功率仅6.2%,其他药物研发成功率为13.3% 。也就是说,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发成功率不足其他药物的一半。
就Rykindo的研发、商业化等具体情况,时代财经以投资者身份发送邮件至绿叶制药投资者信箱,截至发稿暂未回复。
药物研发难度大
官网显示,绿叶制药隶属于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是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制药公司,聚焦中枢神经、肿瘤、心血管等疾病领域,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目前,绿叶制药在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的核心产品主要有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商品名:瑞欣妥)、富马酸喹硫平片(商品名:思瑞康)及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单日贴及多日贴)等。
在医药界,新药从研发至上市有一条“双10定律”,即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大于10年。因其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药开发则更为艰难。
“精神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复杂,相关药物研发也就变得比较困难。”黄冰对时代财经分析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中做抑制,其实很难达到专一或更好的疗效。一方面,神经递质中有很多个作用,当它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应用以后未必有多好的效果,因此这方面严格意义上的新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从疾病本身来看,其本身的评判也比较困难,“像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这些疾病治疗的部分药物有很强的安慰剂作用,在做临床试验时,评判也就变得困难”。
以绿叶制药此次获批的Rykindo为例,自2015年10月7日宣布在美递交新药申请之日算起,至最终上市也经历了8年左右的时间。
事实上,在成功出海之前,2021年1月,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已经以2类新药的形式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急性、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
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产品并非绿叶制药最主要的营收产品。2022年上半年,这一业务的营收为6.52亿元,受销量下降影响,营收同比上一年下滑6.1%。
有患者2年换药数次,中枢神经类药物如何安全、有效?
点石资本2022年《大风起兮云飞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风口将至》报告显示,国内中枢神经系统患病人数超500万,但像精神分裂症、成瘾症、抑郁症、AD(阿尔兹海默症)几项疾病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不足50%。因此,拥有一款有效的、安全的中枢神经类药物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2019年,全球有大约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而在新冠暴发的2020年,全球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暴增了约25%。
尽管需求庞大,但受发病机理的复杂性以及临床试验的困难性影响,实际上诸多药物对患者的作用并不明显,患者往往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药物的困境,需要不断地试错。
“两年来,我坚持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但在这一过程,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概每隔3个月左右就需要换药。”安琪(化名)告诉时代财经。
在服药之后,药物的正向和负向作用几乎同时在安琪身上出现。像艾司西酞普兰这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安琪在服用之后,其血药浓度检测显示指数偏低,这意味着,这类抗抑郁药物对她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而像劳拉西泮这类,反应又特别剧烈,安琪吃了半片就会陷入昏睡状态;至于其他的药物,要么使她发胖,要么让她食欲不振,最终导致低血糖晕倒。
目前,市面上抗抑郁的主流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该种类药物主要围绕单胺能系统开发,单胺能系统药物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有诸如恶心、腹泻、失眠等副作用。
对药企而言,药物从研发至上市是一段历程;但于患者而言,药物的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终结。
“药还是要吃的,只不过需要换着来,毕竟还是感觉吃药的效果比硬抗强得多,也不知道是安慰剂的效果还是真的有效。”安琪对时代财经说,医生告诉她,这个药物不行就换其他的,“慢慢调整着来”。
医药健闻周刊 | 全球药厂加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中国药厂仿制开发瑞德西韦;艾伯维等公布业绩
强生、葛兰素史克、吉利德科学、辉瑞、阿里健康、再生元、罗氏、拜耳、勃林格殷格翰赛诺菲、艾伯维、艾尔建、梯瓦、博瑞医药、科伦药业、天深医疗、华大基因、百特、梅斯医学、药明康德、中国口腔医疗集团、绿叶制药、再鼎医药、基石医药、蓝帆医疗等公司一周要闻回顾。
新冠肺炎相关资讯
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疫苗或在18个月内问世。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COVID-19”。谭德塞解释,COVID-19代表“Coronavirus disease 2019”(冠状病毒疾病2019)的意思,CO代表的是冠状(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同时,谭德赛称,首支针对中国冠状病毒的疫苗可能在18个月内问世,因此必须使用现有的武器来做一切事情。
全球合作抗击冠状病毒联盟成立。新成立的人道主义组织“全球合作抗击冠状病毒联盟”(Global Partnership Against Coronavirus Alliance,简称GPACA)正在努力提供快速医疗解决方案、预防性护理、政策建议和提高公众意识,以应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GPACA的主要目标是减轻NCP爆发给全球带来的影响。GPACA的主要目标是减轻NCP爆发给全球带来的影响:(1)寻找并研究预防病毒进一步突变和传播的方法和解决方案;(2)利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开展全球教育,宣传经过核实的事实和信息,以减少社会恐慌和大肆渲染;(3)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并协助协调和建立面向高危国家的公共预防政策,立即将重点放在非洲、中国、印度和东南亚。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分离新冠病毒毒株。悉尼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的医学专家团队在日以继夜的努力后,成功分离新冠病毒毒株,有助于精确诊断并控制新冠病毒传播。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长Brad Hazzard说:“我们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病毒进行基因组测序并从真实感染者那里分离病毒毒株,而不是使用合成材料。”这项突破将为新南威尔士州乃至世界各地的感染者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诊断和检测。
吉利德科学正加快瑞德西韦生产进度。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临床试验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启动。虽然尚未确定该药物是否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2019-nCoV感染,但考虑到当前情况的紧迫性,吉利德表示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加快生产进度,增加供应,包括拓展了外部制药合作伙伴网络,以加快原材料的采购,原料药和药品的生产;同时,吉利德开始在内部制造瑞德西韦,以作为外部生产网络产能的补充。
吉利德积极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制药商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的十几位高管组成的团队每天都在开会,讨论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及该公司跨越多个大洲的行动,力争开发针对这种新疾病的首个药物。如果该公司的药物在中国的研究成功,或将成为首个被证明对当前肆虐的呼吸道病毒有效的疗法。目前有一些初步但积极的迹象,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华盛顿州一名35岁男子在接受该药物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最近出院。
强生将与BARDA合作 加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美国医疗巨头强生宣布,正在与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和发展管理局(BARDA)合作,以加快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开发。强生上个月已表示,已开始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工作。
日本宝生物工程公司正大幅增产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试剂。日本宝生物工程公司(TaKaRa Bio)主力工厂所在的中国大连市提出确保稳定供应的紧急请求,已将产量增至此前的50倍,达到每周25万样本用量。将向位于包括武汉在内的中国10个城市的30家检测套装企业提供。宝生物工程公司在用于冠状病毒检测的基因相关试剂领域是亚洲最大企业,全球份额也跻身前10位。
博瑞医药、科伦药业称瑞德西韦研发有新进展。博瑞医药公告称,公司成功仿制开发了瑞德西韦(remdesivir)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和制剂技术,已经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瑞德西韦制剂批量化生产正在进行中,并称公司关于瑞德西韦的开发工作尚处于研发阶段,公司认为上述研发事宜不存在侵犯专利权的情形。科伦药业表示,在文献披露瑞德西韦(remdesivir)有抗新冠潜在作用的当天,科伦药物研究院即立项该项目,随即启动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工艺开发和放大研究正全力推进中,进展顺利,将快速获得可批量化生产的样品。
新试剂盒测试成功可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由深圳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深圳天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单人份化学发光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功完成测试。有别于(病毒)核酸检测,该试剂盒通过检测感染者血液中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 抗体,可以在22分钟完成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目前新冠病毒疑似病例的核酸检测使用的样本采集多为上呼吸道样本(咽拭子为主),采集过程对于医护人员暴露风险极大。本次研发的新试剂盒采用血清或血浆作为检测样本类型,血液样本采集便捷,一般血液样本含毒量低或者不含病毒,可以大大降低医护人员被感染风险。
华仁药业拟自筹1000万改建2条N95口罩生产线。华仁药业宣布,拟自筹不超过1000万元,用于其全资子公司青岛华仁医疗用品投资改建2条医用防护口罩(N95)、1条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生产线。前者与后者的年产量分别可达2500万、4600万只。该药企已于2月3日正式复工生产。华仁药业目前主营业务为基础性输液、治疗性输液、腹膜透析液、医疗器械及药包材等。
药明康德中国区研发生产基地恢复运营。随着春节延长假期结束,药明康德中国区各研发及生产基地已恢复运营,其中武汉基地除外,具体恢复运营时间根据当地政策执行。药明康德已恢复运营的各基地将全力支持原武汉基地的研发项目。此外,药明康德在美国拥有7个研发及生产基地,员工人数超过1600名,也将与中国区协同合作,扩大产能以支持更多的研发和生产项目。
蓝帆医疗拟1.66亿元投建医疗防护用品新项目。蓝帆医疗公告,公司拟在2017年规划建设的健康防护产业园、目前已有20亿支医用丁腈手套产能运行的基础上,新增投资、建设医疗及防护产品新项目,包括“2亿只/年医用口罩项目”、“消毒杀菌类医用防护产品项目”和“6000万副/年手术手套项目”,项目投资金额合计1.66亿元。同时,公司可转债募投项目之一的“第三期年产20亿支丁腈手套项目”将提前启动建设。
翰宇药业子公司投资建设医用口罩生产线。翰宇药业公告,公司拟在全资子公司甘肃成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现有场地设施基础上,投资建设5条自动化医用口罩生产线。本次成纪药业医用口罩生产线改建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约1862万元,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医用口罩年产量约2亿只,投资所需资金来源为公司自筹。
太极集团将在南充投资医用口罩等项目。南充市西充县政府与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重庆太极集团将在西充县投资建设医用口罩等医疗器械生产项目。根据协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满足医用口罩等应急物资供应,将先期在该县经开区“双创”孵化中心租赁标准化厂房1500平方米,进行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的生产,过渡期产量不低于20万片/日。待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日产一次性医用口罩将达100万片以上,并同步生产防护服等医疗器械。
梅斯医学在线义诊招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值此湖北危难之际,梅斯医学面向全国各级医院招募线上义诊医护与公卫人员,打造最靓丽的“云监护部队”,梅斯医学将开启免费义诊咨询服务,以缓解疫情严重地区线下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境况。
领星医学携手嘉会国际肿瘤中心帮助解决肿瘤患者就医难问题。领星医学携手兄弟单位嘉会国际肿瘤中心(JICC)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肿瘤患者群体在这个特殊时期得到必要的医学支持。领星医学已于2月10日全面复工,各项工作都趋于正常。嘉会国际肿瘤中心也推出了在线肿瘤咨询服务,对于那些无法联系或不便到达本地肿瘤门诊的已确诊患者,可通过线上咨询获得帮助。
至本医疗携手诺惠医疗、良医汇、国药控股为肿瘤患者搭建线上平台。至本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诺惠医疗、苏州良医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旗下的“SPS 专业药房”达成合作,将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为百万肿瘤患者提供在线专家答疑、在线基因检测购买及报告解读、免费送药到家等福利。
“同防新冠 共抗肝癌” - 疫情之下,肝癌专家在行动。近日,全国知名的肿瘤网络资讯和诊疗平台“良医汇”推出“同防新冠,共抗肝癌”的宣传教育项目,就疫情下如何最大限度维持肝癌患者诊疗正常化做了全面的介绍。良医汇在2月份还将开辟“同防新冠,共抗肝癌”全国肝癌患者在线咨询栏目,全国近10个省市的十多位肝癌专家将为肝癌患者足不出户在家治疗提供支持和帮助。
全球制药、医疗设备企业动态
葛兰素史克
GSK比利时疫苗业务计划裁员。葛兰素史克已开始在其比利时疫苗业务部推行一项为期两年的重组计划,该计划将裁掉720名员工。此次人员调整将涉及研发、制造和全球支持职能岗位的员工。GSK称,此次人员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并建立一种在药品和疫苗之间进行研发的“通用方法”,以帮助制药商决定推进哪些候选药物才是公司的恰当选择。在对疫苗业务进行重组和裁员的同时,GSK也已经开始为大规模的消费者医疗保健业务分拆做准备。
辉瑞
辉瑞罕见病创新药维达全在中国获批。辉瑞公司宣布,全球首个转甲状腺素蛋白稳定剂口服制剂维达全(氯苯唑酸葡胺软胶囊,Vyndaqel,20mg)于2月5日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PN)I期症状性成人患者,以延缓其周围神经功能损害。
辉瑞普强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瑞万托在中国获批。辉瑞普强宣布,治疗罕见病肺动脉高压的瑞万托(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已于2020年2月5日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用于治疗成人肺动脉高压(PAH,WHO第1组),以改善运动能力和延缓临床恶化。
再生元有意与赛诺菲重建抗体合作。再生元表示,与赛诺菲有意重建Kevzara和Praluent的抗体合作。该公司表示,将继续与赛诺菲进行建设性合作,敲定针对Praluent和Kevzara的修改后抗体协议,预计该协议将在2020年生效。
Inovio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权 开始1/2期INO-3107临床试验。Inovio Pharmaceuticals, Inc. 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了其新药研究申请,通过1/2期试验评估其DNA药物INO-3107对于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RP)的疗效。RRP是一种罕见病,由HPV 6型和11型感染引发,可导致非癌性肿瘤生长,进而形成危及生命的气道阻塞,也有发展成癌症的可能。目前这种疾病尚无法治愈,只能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暂时恢复气流通畅。
TargEDys宣布其针对益生菌株Hafnia alvei HA4597的临床试验已取得积极成果。TargEDys宣布其针对益生菌株Hafnia alvei HA4597TargEDys宣布已成功对229名受试者完成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实验共持续 3 个月,评估 Hafnia alvei HA4597通过调节食欲实现减重的效果。临床试验已取得积极成果。这项研究的实验对象为体重指数为 25-30kg/m2 之间的超重人士。
Vakrangee计划推出vHealth by AETNA的远程医疗服务。Vakrangee Limited (VL)宣布与安泰保险(Aetna Inc)旗下全资子公司vHealth by Aetna达成合作,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及其全国性医院和诊所资源的优先使用权。vHealth专注于卓越的临床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和全面的医疗合作伙伴网络,提供健康检查、血液检测、药房服务、牙科和家庭健康护理等服务,有效为当地社区、家庭和办公场所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Valeritas申请破产。生产胰岛素贴片的医疗技术公司Valeritas Holdings Inc.称冠状病毒疫情令其供应链问题恶化,这是该公司申请破产并提议将自身以2300万美元出售给Zealand Pharma A/S的原因之一。该公司之前已在中国面临供应中断的问题。Valeritas称,该公司的生产问题在农历春节假期停工时恶化。
罗氏药物在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失败。罗氏公司表示,他们的实验性阿尔茨海默病药物gantenerumab并没有显示出能显著降低患有这种毁灭性的脑萎缩疾病的罕见遗传性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速度。罗氏公司表示,该研究的失败不会影响目前正在进行的两项针对常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甘替尼单抗晚期研究。
拜耳darolutamide作为男性非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的新型疗法获得CHMP积极意见。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推荐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抑制剂darolutamide在欧盟获得上市许可。该化合物由拜耳公司和芬兰一家全球运营的制药公司Orion联合开发,推荐用于治疗患有非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nmCRPC)的男性患者,此类患者具有进展为转移性疾病的高风险。该化合物已经在美国、巴西和日本获得批准,其他地区的申请正在进行或计划中。
拜耳公司宣布将开展新的阿柏西普8毫克制剂III期临床试验。拜耳和再生元制药(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Inc)宣布将开展两项计划中的III期研究——PHOTON和PULSAR,这两项研究分别评估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wet AMD)所致视力损害的成人患者中,玻璃体注射新的阿柏西普8mg制剂治疗间隔的延长。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2mg)商品名是艾力雅,在100多个国家有五个适应症已获批上市。两项试验计划于2020年开始。
CARMELINA老年人群亚组分析支持利格列汀用于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心血管和肾脏安全性。勃林格殷格翰宣布,CARMELINA试验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利格列汀不增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或低血糖风险。试验结果已在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新产品Aservo(R) EquiHaler(R)获批,成为业界首个治疗马重度哮喘的疗法。患有重度哮喘的马即便在休息时也需要挣扎着喘气。欧盟委员会已经向勃林格殷格翰授予新产品Aservo EquiHaler的上市许可,从此患有重度哮喘的马可以从这一新疗法中获益。虽然吸入疗法在治疗人类哮喘中很常见,但此前尚无获批的针对马重度哮喘的皮质类固醇吸入疗法,因此Aservo EquiHaler的获批开创了马药物里的先河。
Novaerus医疗级空气净化技术扩大中国销售网络。创造和销售已经获得专利的医疗级空气净化解决方案的爱尔兰公司Novaerus,已经与湖北、北京、上海、浙江、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区的七家中国成熟销售商进行合作。新合作将让中国卫生设施能够使用Novaerus已经获得专利的空气净化技术。Novaerus便携式空气消毒装置采用已经获得专利的非选择性快速消杀等离子技术,这项技术还经过了将MS2噬菌体——常用的SARS冠状病毒*替代物——减少99.99%的独立测试。
中国医药健康企业动态
阿里健康发布公告,公司拟收购天猫医疗电商服务。总对价为80.75亿港元。并将透过公司在交割时向卖方发行8.6亿股对价股份支付对价。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其愿景是通过大数据助力医疗、用互联网改变健康,其业务领域包括医药健康产品销售、医药电商平台运营等。阿里健康收购的标的业务包括在天猫平台上销售医药产品及服务,以及由此建立的所有商家关系等。此次宣布收购天猫医疗电商业务,公司表示可以进一步更广泛丰富自身业态,巩固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唯一大健康平台的旗舰地位。
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港股IPO。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披露招股书,向港股IPO发起冲击。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是一家温州民营企业。公司2004年进入牙科服务市场,旗下4家牙科医院分别位于温州及其下辖的鹿城区、瑞安市和龙港市。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共接待牙科患者48691人,单个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接近1300元。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旗下牙科医院包括四大科室,也是公司的四大业务,口腔综合治疗、口腔修复、种植牙齿及牙齿正畸。口腔综合治疗为公司旗下最大的业务。
绿叶制药授予Cipla Medpro思瑞康在南非等地独家分销及推广权。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已与全球制药公司Cipla Limited, India (Cipla)的全资子公司——Cipla Medpro South Africa (Pty) Limited(Cipla Medpro)达成协议,授予后者在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那独家分销和推广抗精神病药物思瑞康?和思瑞康缓释片。思瑞康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此外,思瑞康缓释片还在部分地区获批用于治疗抑郁症及广泛性焦虑症。该系列产品的原研药企为阿斯利康。2018年,绿叶制药与阿斯利康订立资产收购及许可协议。
再鼎医药首个抗感染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再鼎医药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受理其甲苯磺酸奥玛环素(Omadacycline)的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及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I)。甲苯磺酸奥玛环素具有静脉输注和口服两种剂型,可提供静脉-口服序贯治疗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大大减少住院天数,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基石药业pralsetinib全球I/II期注册性试验,完成首例既往未接受过含铂化疗的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中国患者给药。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宣布,由公司合作伙伴Blueprint Medicines开发的在研产品pralsetinib的I/II期注册性试验,已完成首例既往未接受过含铂化疗的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国患者给药。该试验是ARROW研究的一部分,旨在评估pralsetinib在既往未接受过含铂化疗的RET融合NSCLC中的总体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
李氏大药厂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新药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李氏大药厂发布公告,公司全资附属公司李氏大药厂(香港)有限公司(李氏香港)的Teglutik新药上市申请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该药物乃用于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公告显示,Teglutik为ItalfarmacoS.A.的引进产品,2019年11月26日与Italfarmaco签署分销协议后,李氏香港获授独家分销权,以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中国台湾开发及商业化Teglutik。
医药行业动态
日本一企业要用“瘦身细胞”治疗肥胖症。日本从事临床试验支援的I'ROM集团将在2020年内启动针对肥胖症的再生医疗治疗。该公司通过与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的共同研究,增加能够消耗能量、形成易瘦体质的“褐色脂肪细胞”,然后放回人体内。力争通过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再生医疗,尽早推向实用化。
“骨松小助”小程序指引规范骨质疏松症诊疗第一步。近日,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中心诊疗中心交流会暨“骨松小助”--全国骨质疏松症诊疗中心地图项目启动会在沪举办。“骨松小助”小程序将涵盖我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将方便老百姓快速查到自己所在省市或地区的骨质疏松诊疗中心,指引患者迈出规范诊疗第一步,获得专业的防治建议建议和康复指导。
财报汇总
艾伯维(AbbVie)。2019年第四季度净营收87.0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83.05亿美元。当季净利润28.01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18.26亿美元。2019年净营收332.66亿美元,2018年为327.53亿美元。全年净利润78.82亿美元,上年净利润56.87亿美元。
再生元。2019年第四季度收入为2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2019年全年总收入增长17%至78.63亿美元,而2018年全年为67.11亿美元。另外,
艾尔建(Allergan plc)。2019年第四季度净营收43.5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40.80亿美元。当季净亏损3.17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43亿美元。2019年净营收160.89亿美元,2018年为157.87亿美元。全年净亏损52.71亿美元,上年净亏损51.43亿美元。
梯瓦制药(泰卫,TEVA)。公司期内净利润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扭亏为盈;调整后净利润为6.83亿美元,同比增长26%。第四季度营收44.7亿美元。
人事变动
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加入Illumina董事会。近日,Illumina公司宣布,Gottlieb已于2月4日正式加入公司董事会。Illumina首席执行官Francis deSouza表示:“我们将努力加快基因组学在肿瘤学、生殖健康和其他临床领域护理标准中的应用和影响,而公司将受益于Gottlieb在医疗保健和公共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
George Clinical任命James Cheong为首席执行官。以科学为发展动力的国际临床研究组织George Clinical(乔治临床)已经任命James Cheong担任首席执行官。Cheong曾担任Boehringer Ingelheim中国市场的临床运营主管。
“医药健闻”每天中午发布全球制药、医疗、大健康企业最新经营动态、财报信息、并购和人事任免等消息,是及时了解全球医药健康企业和行业发展动态的良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