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在起跑线上?世卫组织:只喝奶粉长大的娃,可能更容易变得肥胖
对于很多宝妈来说,不能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儿。有的宝妈因为自身的原因,在孩子出生后没有母乳,所以只能选择用奶粉喂养孩子,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有的孩子在出生时,会对宝妈的母乳有过敏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宝妈不得不选择给孩子进行奶粉喂养。但是一直给孩子喝奶粉的宝妈要注意了,孩子小时候喝奶粉,在长大后发胖的几率是很高的。
最近微博上有一则新闻题目引起了很多网友的注意:【胖在起跑线上,世卫组织:喂奶粉更易肥胖】,看见这条新闻,绝大多数的网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喝奶粉真的这么容易发胖吗?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则研究: 根据对3万名儿童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将有助于减少孩子出现肥胖问题,研究表明,小时候只喝奶粉的孩子将比小时候和母乳的孩子更容易肥胖,而且肥胖率高达25%,而将母乳和奶粉混合喂养的孩子肥胖率会低一点,只有12%,看见这组数据,有的网友发出疑问,为什么喝奶粉的孩子肥胖率会高一点呢?
孩子喝奶粉更容易发胖是因为奶粉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和母乳还是有区别的。奶粉是从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中提取的,过量的摄取蛋白质会让身体内的脂肪细胞更容易生长,而且在奶粉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糖分,有的糖分会被人的身体吸收,而被人体吸收不了的糖会转化为糖原,糖原会在身体贮存,造成脂肪堆积,慢慢的,身体就会越来越胖。
有的家长看着孩子变胖并不会很担心,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认知:孩子小时候胖是正常的,等长大以后,就会自己瘦下来了。而且有一部分家长还会觉得孩子小时候胖是营养好的象征,因此很多的家长看着孩子变胖的身体,并不会去理会他,但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孩子过度的肥胖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1.肥胖会压制孩子身高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前,孩子的身体一直是处于生长的阶段,但是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肥胖的阶段,那么孩子身高发育就会很缓慢,而且还可能不再生长。这是因为在成长期间,孩子的骨骼线一直是处于一个生长的状态,孩子拥有的各种习惯都可能会刺激到骨骼线,如果孩子按时睡觉或者是做一些运动,那么孩子的骨骼线受到外部的刺激,慢慢的孩子的身高就会在生长,但是骨骼线也容易受到孩子体重影响。孩子越来越胖,体重就会越来越重,在身体中,骨头是非常脆弱的,长时间的肥胖不仅会让骨头承受不住,而且还会压住骨骼线,致使骨骼线慢慢的闭合,久而久之,孩子的身高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家长要记住了,一定不要让孩子过度肥胖,这样对孩子的身高是很有影响的。
有的家长说看见孩子慢慢的变胖自己心里会有一种满足,这从侧面反映自己将孩子照顾的很好,这样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想对孩子好也是家长一个正常的心态,但是孩子过度的肥胖会给孩子带了很多的坏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过度的肥胖会被规划为“儿童肥胖症”,长时间的肥胖不仅会给孩子在生活中带来不便,在孩子的日常行动上也会给孩子造成困扰,而且孩子越来越胖,会导致孩子的下肢变成畸形,导致孩子走路时间变短,并且在成长中,抵抗力也会下降,很容易就患病,特别是呼吸道感染,而且到孩子出去游玩时,后来者常见的走动会让孩子一直大喘气,孩子会感到疲惫,慢慢的,孩子就对外出游玩失去兴趣,再也不愿出门,长时间的不出门,会让孩子的肥胖率又增加。为了不让孩子的身体受到影响,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在过度胖下去。
在网络上有一则新闻流传开来,而大多数看见这则新闻的网友都感到了不适:一个身体肥胖的孩子想要去游乐场玩过山车,但是却因为身体肥胖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拒绝,随之孩子就发起了脾气,对工作人员和摄像人员开始打骂。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体肥胖的孩子脾气都是比较暴躁的。都说“女为悦己者容”,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外观影响的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会受外观影响,因为身体过度肥胖,所以在出门时会有很多的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很内向,不愿意交朋友,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越变越敏感,不愿意出门,性格也就越来越暴躁。
看见了这条新闻的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网友A:有的肥胖是遗传性的,孩子也没做错什么,应该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他。
网友B:胖一点没啥关系,但是应该要有一个胖的底线,过度的肥胖对孩子的身体不好,应该要控制到一个度。
看了上面例举的几条,那么你呢?对于这件事你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这几种信号说明宝宝是过度喂养了,这些造成的危害宝妈可不能忽视
有些宝妈经常会说“奶奶经常担心宝宝吃不饱,除了吃饭以外还要给宝宝准备很多零食,总觉得她孙女吃不饱,现在宝宝特别胖,要给他减肥吗?”。如今胖宝宝越来越多,大多也是因为家长总觉得宝宝太瘦,尤其是奶奶,各种好吃好喝的都留给孙子、孙女。
什么是过度喂养?
过度喂养是指给予宝宝的营养和能量超过宝宝正常代谢的需要。通俗一点就是,宝宝一哭家长就以为宝宝饿了,就要喂奶。一岁以后担心宝宝吃饭营养跟不上,各种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给宝宝补充。家长总认为,多吃才能长胖,长胖才能身体健康!
如何判断宝宝过度喂养?
1.大便异常。如果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且呈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那么宝妈就要警惕了,宝宝可能过度喂养了,需要控制一下奶量。
2.宝宝常因腹痛、腹胀哭闹。如果妈妈发现宝宝在某一段时间,晚上由于腹胀、肠绞痛引起夜醒、哭闹,可能提示宝宝平时吃得太多了。
3.频繁吐奶。宝宝的胃呈水平状,胃容量较小,出现吐奶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宝宝6个月以后还是频繁溢奶吐奶,拍嗝也难以缓解,也可能提示喂养过多。
4.体重增长异常。一直建议家长定期给宝宝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的值,并且绘制成生长发育曲线,如果某一段时间,发现宝宝体重异常增长,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吃得太多了;如果宝宝出现体重不增甚至减少的情况,也有可能因为吃得太多,宝宝消化功能不成熟,没办法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足。
过度喂养有哪些危害?
1、容易肥胖
过度喂养的宝宝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合成和细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从而导致肥胖,也会增加儿童肥胖(5~6岁)的危险性。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肥胖的宝宝在成年期可能会继续肥胖,而且更可能在成年时形成各种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这常常是即将发生糖尿病的早期迹象)、肌肉骨骼疾病(特别是骨关节炎—关节的一种高度致残退行性疾病)等。
2、易导致消化吸收不良
宝宝消化系统本就不完善,加上过度喂养加重消化系统的工作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呕吐等不适。
3、易脑疲劳,引起大脑早衰
为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从头部转移到消化道,脑细胞会因而暂时缺血,所以吃得越多,胃肠需要血液越多,脑供血越少,对大脑危害越大。研究发现,早衰物质会因饮食过饱于饭后增加数万倍,易致肥胖症,甚至影响大脑的发育,智力偏低。
避免过度喂养,家长如何判断宝宝吃饱了?
1.看宝宝体重&身高增长速度
家长可以将宝宝的身高、体重绘制成曲线。如果增长过快/过慢说明喂养不足或者喂养方式有问题,可以找医生咨询一下。
2.观察宝宝吃奶时的反应
宝宝在吸吮的时候吸不出来会放声大哭,然后再用力去吸,吸了一会儿吸不出来又会哭,哭了又想再吃,始终舍不得放开乳头,说明母乳不够了。如果宝宝只是吸吮不发出吞咽的声音,或者吸吮多口才咽一次,说明妈妈的奶不是很多。
3.看宝宝吃奶后的反应
如宝宝吃奶后能安静睡觉3小时以上,直到下次吃奶前才有哭闹,这表示他已吃够了
4.看宝宝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宝宝每天尿湿(湿透)5~6个纸尿裤,说明喂养足够,宝宝吃饱了。
什么样的宝宝属于肥胖?
有些宝宝虽然看着有些胖,我们就不能说这个孩子就是肥胖,我们现在根据BMI值(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宝宝是不是肥胖。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比如9个月的女宝宝,体重是8kg,身高70厘米,那她的体重指数就是8÷(0.7×0.7)=16.32,计算出BMI值后,对照指标图看孩子百分位在哪个位置。如果孩子的BMI曲线在第50百分位附近,就说明他身高、体重的增长是合适的,体型相对比较匀称;如果BMI曲线在50%~85%之间,只能说孩子体重偏重,但不能称之为胖;只有BMI曲线超过了85%,才能说孩子胖。同样的,爸爸妈妈除了绘制身高、体重、头围三条曲线外,还应将BMI绘制成线。BMI比单纯测量体重判断宝宝胖瘦更加准确。
宝宝已经出现肥胖的现象,要刻意减肥吗?
宝宝已经出现肥胖的现象,不要按照成人的方法减肥,让宝宝饿着、大点的孩子吃减肥药这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1、合理喂养
调整喂养方式,合理判断宝宝吃饱的信号,避免过度喂养。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逐渐过渡到规律喂养。6个月逐渐开始添加辅食后,增加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摄入量,同时适当提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摄入适宜,可以预防儿童及成人期肥胖。宝宝哭闹时应积极找寻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进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应当限制来自总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参加身体活动(每天60分钟)。
2、减少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
看电视占据了孩子本该跑步、玩耍或者与别人沟通的时间。看电视的时候,孩子一般吃得更多;同样的,孩子还能接触到商业广告更加增强了他对垃圾食品的喜好。
3、增加运动量
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增加免疫力,还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尤其能使孩子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锻炼。家长应多鼓励孩子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对于小宝宝而言,多趴、翻身、爬行不仅可以增加运动量,而且有利于神经系统发育。
过度喂养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营养丰富、平衡膳食才有助于促进宝宝生长发育。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计划地给宝宝喂食,使宝宝能始终保持一个正常的食欲。
请停止你的过度喂养!不仅害了孩子,还伤害了自己,新手爸妈必看
宝宝在出生前,爸妈就会提前备好奶粉等待他的出生,就怕没有母乳或者母乳不够的情况,生怕饿坏了宝宝,但是实际上,95%以上的宝宝在出生后都有过度喂养的情况,所以小编想跟新手爸妈们分享一下过度喂养的危害,以及应该如何避免过度喂养,让宝宝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请停止你的过度喂养!这样不见害了孩子还伤害了自己!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对宝宝的喂养非常重视,宁愿让他吃的很饱也不能饿着,传统的过度喂养主要是通过宝宝摄入的奶量过多而引起的,以消化不良为主要特征。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宝宝是否过度喂养,小编总结了几点,可以从以下特征中做出判断:
1. 胀气哭闹
2. 体重不增甚至减轻
3. 大便异常,常常有泡沫,大便不成型
4. 宝宝出现呕吐的情况,吐奶也不能够通过拍嗝而有所缓解
过度喂养有怎样的危害?
1. 影响宝妈下奶
宝宝在出生后的前两周是泌乳反射建立的关键时期,而这样的建立就靠宝宝对乳头的吸吮,刺激宝妈们的下丘脑垂体分泌泌乳素和催产素。如果出生后就进行过度喂养会导致孩子睡眠比较多,看起来好像很乖,但是孩子一直昏睡,吸吮的次数就会不够,直接导致宝妈们母乳分泌不足,未来母乳喂养的道路将会越来越艰难,导致很多人直接放弃了母乳。
2. 宝宝消化紊乱
过度喂养会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负担,引起消化吸收的不良、积食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对于平时就消化不好,容易吐奶的宝宝来说,这样的情况更加要引起注意。
3. 过度喂养导致的肥胖
婴儿期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刺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刺激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增殖,使肌肉和脂肪细胞增多,很容易在体内堆积脂肪,从而造成肥胖。很多儿时的习惯往往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情况造成影响,所以宝妈们为了孩子未来成长发育,一定要杜绝过度喂养。
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如果改善呢?新手爸妈应该看过来!
1. 母乳喂养
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能检查母乳喂养,但是妈妈们也无需担心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吃奶太过于频繁而造成过度喂养,因为这个过程是宝宝通过自我吸吮来获取的,并非像奶瓶喂养很容易就能吃到。所以母乳喂养宝宝不管是从营养方面还是消化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 奶粉喂养
如果宝妈不能自己下奶或者母乳不够,只能使用奶粉喂养的时候,请各位宝妈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将水和奶粉按量调冲。更要告诉家里的长辈,不要以为宝宝吃的多就是对他好,过度喂养有很大危害!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