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老人下楼(老人下楼难出行难)

文章目录:

事发福州!患者太胖抬不动,家属情急拨打119求助

200多斤,抬不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日,福州华屏路一幕“抬人”的场景引发了热议。一位60多岁的老人因腿疾需送医治疗,然而,由于体重超过200斤,家属和医护人员束手无策,最终只得拨打119求助消防员。消防员赶到现场后,成功将老人抬下楼,送上救护车。

这件事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有人为消防员的热心点赞,认为他们展现了人间大爱,是真正的英雄。也有人质疑,抬病人是否属于消防员的职责范围,如此占用公共资源是否合理?更有甚者,将矛头指向了患者本人,认为他过度肥胖,给社会带来了负担。

我们先来看看消防员的职责。消防救援的范围很广,除了灭火,还包括各种抢险救援工作,例如地震、洪水、交通事故等等。在危急情况下,他们甚至要承担起救助动物的责任。那么,抬病人算不算抢险救援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病人的确处于危急状态,需要紧急送医。消防员的出现,解决了燃眉之急,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消防员的职责是应对突发事件,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宝贵。如果将他们用于处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情,无疑会挤占其他更重要的救援任务。试想,如果在消防员抬病人的同时,发生了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患者或家属。肥胖是一个复杂的健康问题,涉及到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肥胖患者来说,寻求帮助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而不是冷嘲热讽。

那么,如何解决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肥胖的发生。其次,医疗机构可以配备专业的搬运设备和人员,以便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最后,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例如组织志愿者协助行动不便的居民。

这件事也反映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如果我们拥有更完善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或许就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例如,一些国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或者配备专门的医疗运输车辆。这些措施都能有效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这件事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友爱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手,而不是袖手旁观。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公共资源,避免浪费。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求助事件屡见不鲜。这提醒我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公众的健康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讨论上,更应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与其事后指责,不如事前预防。与其互相抱怨,不如携手共进。

一个方法自测“衰老”程度:爬楼梯

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爬两层楼就要停下歇脚……有这些表现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步行能力减弱,没那么强壮了。

不过一项新研究显示,爬楼梯能力较弱的人,生物学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大,说明身体在逐渐衰老。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及专家观点,解释爬楼梯速度和衰老之间的关系,并教你爬楼梯的科学姿势。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康琳

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 朱为模

无法爬楼15分钟说明“老得快”

国际期刊《衰老细胞》刊发新研究显示,通过爬楼梯速度可判断衰老程度。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分析了196名健康老年人的爬楼梯步速。

  • 其中一组受访者年龄在75岁以上,能在不休息的情况下连续15分钟爬楼梯或步行;
  • 另外一组虽然年龄在65~75岁之间,但无法完成连续15分钟的爬楼或步行,需要中途休息。

分析显示,前一组老人生物学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年轻,研究者将其称为“健康老”组;

后一组爬楼梯能力较弱,生物学年龄比实际年龄更大,且多个衰老相关炎性因子有所升高,研究者称其为“老得快”组。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表示,步行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易行的运动之一,步行能力也可作为衡量肌肉力量、心血管健康的综合指标。

爬楼梯作为一项比步行要求更高的活动,需要动用的躯体功能更多,这也是医生在普通患者手术前,会询问其“能否一口气爬三层楼”的原因。

爬楼可衡量四方面功能

2023年北京大学研究人员在《动脉粥样硬化》期刊上发表研究显示,与不爬楼梯的人相比,每天爬5层(一层10步)以上楼梯的人,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约20%。

爬楼梯不仅有利于心血管健康,还锻炼了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可从四个方面衡量躯体衰老程度。

1肌肉功能

爬楼梯迫使腿部肌肉必须不断抵抗引力抬起身体,能很好地锻炼到多个肌肉群,包括股四头肌、臀肌和小腿肌肉。

如果一个人能爬三层楼,往往意味着肌肉爆发力和耐力尚佳。

2骨骼功能

若存在膝关节退变或腰椎疾病等,会影响步行能力,更不用说活动量更大的爬楼梯。

3心肺储备

如果肺功能不好或心脏功能储备较差,爬楼梯就可能喘不上来气,甚至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等情况。

4平衡协调性

爬楼梯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配合,特别是腿部和髋关节。通过爬楼梯锻炼,可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爬楼梯的正确姿势

爬楼梯无需任何设备或特殊训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间做,且不受天气影响,室内室外均可锻炼。掌握一套爬楼梯的正确姿势,能让锻炼事半功倍。

爬前先热身

每次爬楼梯前,先热身5~10分钟,可以进行原地高抬腿、快走、慢跑、波比跳等。然后上下楼梯5~6台阶,让腿部熟悉动作,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保持良好姿态

  • 上台阶时膝盖不要超过脚尖,避免膝关节过度承重;
  • 膝盖不要内扣,使膝关节在正常状态下发力;
  • 挺直身体上台阶,防止将身体重量过度压在前侧腿上;
  • 将整个脚平放在台阶上,不要用脚趾攀爬,否则加重膝盖和小腿肌肉负担。

老年人或身体素质欠佳者可用一只手扶着楼梯栏杆爬。

循序渐进,保证休息时间

刚开始爬楼梯时,从每周3次、每次10分钟开始,随着体力增加,慢慢达到一次30分钟,但不要超过1小时。

每次训练之间一定要休息,保证心肺系统和肌肉有时间恢复。

逐渐加大训练力度

刚开始进行爬楼梯训练时,应一步一个台阶,然后慢慢过渡到一步两个台阶,让腿部和臀部肌肉得到更大强度锻炼,燃烧更多脂肪。

也可以单步双步混合进行,但平衡能力不佳、膝盖有问题的人,较大步幅可能带来受伤风险,要量力而行。

别忘记拉伸

训练完记得做整理活动,尤其是对腿部和臀部的肌肉进行静态拉伸,如弓步蹲等。

虽然爬楼梯是项很好的运动,但它不适合所有人,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 膝关节不好或肥胖者,爬楼梯尤其是下楼会增加膝盖磨损,不适合将爬楼梯作为日常锻炼方式。
  • 平地走路不稳、步速较慢者(步速小于每秒1米)以及心肺储备较差的老人,应从走平路锻炼开始。
  • 即便是各方面功能较好的老人,爬楼梯也要量力而行,并注意安全,最好扶着把手,一旦出现胸闷气短、膝关节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以免引发严重后果。▲

本期编辑:吴梦瑶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肥胖老人病重无法下楼 漯河消防官兵架起\u0026#34;人肉担架\u0026#34;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姚程 文图

一位体重200多斤的老人突发疾病急需送往医院救治,但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却发现无法将老人抬下楼,眼看老人已经意识模糊,万分紧急之时,消防官兵及时赶到……1月14日下午,向大河客户端记者说起抬病重老人下楼的事情时,漯河市召陵区消防大队颍河路中队中队长孔德磊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帮忙抬这位老人下楼了。

“1月13日下午2时18许,我们接到119指挥中心指令,位于解放路万祥街南边的木材公司家属院内,有一位病人因体形过重无法移动,需要消防协助送往医院。”孔德磊说,接到报警后,颍河路中队立即调派12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

到达现场后,消防官兵发现在该家属院三楼楼梯处,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上下不得。由于老人较为肥胖,因病情加重意识已经模糊,情况十分危急,3名医护人员及老人家属在旁边束手无策。

“我们了解到老人居住在四楼,当天下午身体出现不适后,家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孔德磊告诉记者,老人在大家的搀扶下自己下了一层楼,没想到病情却突然加重,意识陷入了模糊状态,大家赶紧找来轮椅让老人坐下休息。由于现场众人无法抬动老人,无奈之下只好向消防部门求助。

眼看情况紧急,消防官兵到场后立即展开了救援。“因为老人身体较重,楼梯间又较为狭窄,所以我们只能两人在后,三人在前抬着轮椅慢慢往下挪动。”孔德磊说,12名消防官兵就这样轮换着将老人抬下了楼。虽然抬老人下楼用时不长,但消防官兵却在寒冷的冬日累出了一身大汗。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帮忙抬这位老人下楼了。”孔德磊说,2016年4月5日凌晨0点左右,他们曾接到过这位老人的求助,当时是6名消防官兵非常费劲地将老人抬上救护车;而在当年的12月25日凌晨2时许,这位老人又昏倒在家,紧急时刻,同样是消防官兵赶到将老人抬下了楼。 来源:大河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