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纹对抽血(肥胖纹需要看医生吗)

文章目录:

抽血扎针遇上大花臂,谁才是犯怵的那个人?看完这段视频,喊出一句“好疼”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徐尤佳

抽血扎针,胆小的人会不会有点怕怕?

一般有点害怕的是被扎者。若是遇上一只满是纹身的花手臂,害怕的估计就是护士姐姐了吧。

这几天,杭州一段视频走红网络。

“没出血,重新插。”

“再一次插进去,疼死了疼死了疼死了。”

“三插五插六七插。”

……

视频中,一个男生纹了花臂,正在接受抽血。护士消完毒后,将针头扎进了皮肤,并没有出血。可能因为纹身实在是太花了,肉眼根本无法找到血管,护士便开始用针头探寻,一针、两针、三针……锲而不舍坚持找血管。另一边,被扎的男生忍不住嗷嗷叫起了疼。终于!血管找到了!最终看到鲜血流出,男生兴奋地喊道:“插进去了,终于出血了!”

happy ending。

逗趣的视频被各种转发,网友们点赞之余也不忘调侃。

“整条胳膊都纹身了,怎么扎个针还喊疼呢?”

“原来花臂大哥也会生病。”

“应该多用几个针头排起来一块扎,总有一个会扎到血管。”

“以后纹身记得血管留个暗号。”

……

还有不少人都好奇“花臂大哥”的身份。

今天(8月12日),小时新闻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花臂大哥。其实小哥才24岁,姓张,安徽人,来杭州三四年了,眼下在余杭开了一家纹身店。

“前几天我去医院抽血,检查身体。平时也会拍拍视频,记录生活。那天扎针,拍摄的初衷也是想秀秀花臂,谁知道演变成了扎不进针。”说起那天的事,小张有点哭笑不得。他还记得,扎第一针的时候,他就觉得有些“异样”,当即就跟护士姐姐说:“扎错了吧。”

看到不出血,护士小姐姐又摸了摸,换了个位置再扎一针。也是没想到,短短几十秒时间里,自己就接连被扎了六七针。护士小姐姐全程没说话,中间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止血带系得太紧了,还重新绑了一次。

“来回倒腾这么多次,我真的也会疼呀。”小张说,事实上那天在现场,他一直是假装淡定,没有喊疼,视频中的配音是他后期才加上去的。

看到网上那么多转发他的视频,流量都很高,结果自己这个源视频却没火起来,点击量只有一千多,他还有些不甘心,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里又发了一遍,这次效果不多,获得了6万多的点赞,粉丝也一下子增长了几千个。

小张说,自己是纹身师,裸露在外的皮肤,他都有纹身。抽血的那只手臂上是2017年纹的,纹的是一条传统的龙。

“以前我也抽过血,碰到技术好的护士姐姐,一戳就见血。这次也是奇了怪了。”不过,小张并没有因为这事投诉。

遇上“花臂大哥”,扎针真的会变得困难吗?

叶晓强是杭州市中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之前一直在窗口从事抽血工作,一天能采血100多人。“以前也碰到过大花臂,有半夜来抽血的,还有要求我扎针不要破坏他纹身造型的。”

叶晓强说,其实抽血是个技术活,一般需要一“看”一“摸”。看看手臂上血管微微隆起的位置和血管颜色,摸摸血管哪里有弹性,寻找合适的下针处。

摸是关键。静脉位置相对固定,不会有太大偏差,胖或者瘦倒是有些影响。“一般来说,靠摸的话,准备率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不是大花臂。”叶晓强说,如果遇上大花臂,感官上的波动也会影响心理,如果碰到新手护士,还真会出现扎不准的情况,针头容易扎进肌肉或者表皮层。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不抽血能不能判断有没有高血脂?医生告诉您准确答案

医生:

不抽血能不能看出是不是高血脂?不用血压计能知道是不是高血压?不化验能不能知道是不是糖尿病?

很多人都这样问,因为他们听说看耳垂,看手掌纹,看眼睛等等就能看出有没有三高!

我们为什么要把非常简单非常准确的事情复杂化?

第一,就算能看出来,他能告诉您具体血压多高?血脂多高?血糖多高吗?

第二、更何况绝大多数三高都没有任何表现,要不怎么会大多数三高的人都没有发现自己三高,直到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时候才发现:啊!怎么自己也有三高!

第三、血脂还分为四项,您就算看外表,您能告诉大家具体是哪一项高吗?

第四、高血脂因为项目不同,自然建议不同;吃药不同;高出的程度的,有的吃药,有的不用吃药,您看外表有什么意义?


凡是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那就是卖弄,哗众取宠,或者说脑子youbing。

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的建议,到时候去抽个血,不但能告诉您血脂高不高,哪一项高,并且能给出科学的建议,是健康控制,还是加一点降脂药,都会非常明确。

何必算命呢?

当然,或许有极少数人,血脂升高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比如身体某些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头晕、头痛、爱瞌睡、乏力、头脑不清晰等等。或腿经常抽筋,看东西模糊等等。但这些表现都没有特异性,就是说即使有这些表现也不一定是高血脂,即使没有这些表现也不一定没有高血脂。

哪些人应该关注血脂: 有家族史的、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肥胖的、不运动的、吸烟喝酒的、绝经后女性、40岁以后的男性等等。这些人应该每年去查一查血脂四项,而不是等待血脂升高有什么外在表现。

等您还没等到耳垂变化,手掌纹变化,估计心脑血管就出问题了,我们不能等,这种傻傻的等,傻傻的看外表,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一位抽血很简单,很准确;我们要把能准确能简单的事情一定简单化准确化。


血脂四项无法通过看相就知道高低,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是好血脂,高一点好,能减少血管垃圾,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其余三项血脂是坏血脂,低一点高,会增加血管垃圾,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当甘油三酯升高,一定先健康饮食,坚持运动,低于5.65不需要吃药,只要健康生活大部分都能恢复正常;高于5.65需要加一点降甘油三酯的药物配合降脂,但不需要长期吃药。

当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也必须健康生活,但通过健康生活,大部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很难实现正常,不得不使用他汀药物控制血脂。

请问那些说看外表就能判断血脂高低的人,如何看出血脂四项哪一项高?如何给出进一步准确的建议。


有人说:看完外表再去验血呢?

第一、大部分高血脂不会有表现,会耽误很多高血脂的人。

第二、既然看完外表还得靠抽血,那和脱裤子放pi有什么区别?

总之,大部分高血脂,没有外在表现,只能定期抽血化验!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清风计划##健康科普大赛#

警惕!纹个身都能感染肝炎病毒,还可能致死!丙肝的厉害你知道吗?

【全国爱肝日】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白恬

每年3月18日为全国爱肝日。近年来,由于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的广泛推广,我国乙肝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丙肝、酒精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肝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炎,顾名思义,肝脏的炎症,而病毒是引起肝炎最常见的原因,分别有“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庚肝病毒”等。虽然病毒种类不同,但都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乙肝肝炎、丙型肝炎还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危急患者生命。

除了人们熟悉的“乙肝病毒”,丙肝感染因其“发病隐匿性,慢性化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风险高”,也同样值得关注。全国爱肝日,一起了解“丙肝”!

54岁阿叔肝硬化、慢性肝衰竭,竟是感染“丙肝”

今年54岁的陈叔(化名)因腹胀、双下肢水肿前来广医三院感染科就诊,抽血检查发现陈叔肝脏合成功能和代谢功能明显异常,且CT显示患者已经进展为肝硬化,且出现了腹水、脾大并发症,病情正朝着“慢性肝衰竭”发展,已然十分危急。而询问之下,陈叔有5年的饮酒史,但光是饮酒,就能引起这么严重的肝病吗?医生对陈叔进行了肝炎病毒排查,才发现患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Hepatitis C),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引起肝脏炎症的传染病。

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的人群均可能感染HCV。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2.8%。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率60%-85%,慢性化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风险高,整个发病过程较为隐匿,大部分HCV感染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和表现,往往患者感到不适时已经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每年约有39万人死于丙肝相关性疾病。

丙肝传播方式:纹个身也可能感染丙肝!

广医三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潘兴飞介绍,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传播。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此外,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

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吸毒者有共用注射器的可能,亦是传播丙肝的途径。

2、性接触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和有多个性伴侣者,如男男同性恋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更高。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约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高HCV RNA水平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社交行为,如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感染初期无症状,但七成患者会发展为持续性病毒血症

HCV感染初期通常没有临床表现。大约有70%~80%HCV感染者会发展为持续性病毒血症,即HCV RNA阳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可能进展为肝癌,而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肝患者的主要死因。

HCV感染后肝脏病变进展比较缓慢。一般人群感染HCV以后20年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5%~15%,在HCV感染30年以后发生HCV相关肝细胞癌的比例为1%~3%,主要发生在肝硬化和进展期肝纤维化的患者中。在丙肝肝硬化的患者中,每年有2%~4%的患者会发生肝癌。

潘兴飞介绍,以下因素可能会加速疾病的进展,需引起警惕:

⑴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

⑵男性

⑶嗜酒(乙醇50 g/d以上)

⑷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

⑸肥胖

⑹糖尿病

⑺胰岛素抵抗

⑻合并HBV感染

⑼非酒精性脂肪肝

⑽肝脏高铁载量

⑾合并血吸虫感染

⑿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

⒀遗传因素等

没有疫苗,预防丙肝靠这些!

不同于乙肝疫苗,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肝疫苗可供使用。因此,丙肝的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预防经皮肤和黏膜传播: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注射毒品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2、预防性接触传播:建议HCV感染者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3、预防母婴传播: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早期诊断,适时治疗,清除HCV,减少HCV相关并发症,预防HCV传播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丙肝不可怕!还有HCV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临床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害,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预防HCV传播。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建议患者一旦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且血液中检测到HCV RNA,即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比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丙通沙)对HCV所有基因型都有效,是医保用药,疗程通常12周,最长不超过24周。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型、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健康讲座】广医三院3.18全国爱肝日——“齐心协力,消灭丙肝”科普讲座

全国爱肝日(National protect liver day,NPLD),是在我国乙肝、丙肝、酒精肝等肝炎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人民健康面临严重威胁情景下,为集中各种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开展预防肝炎肝病科普知识宣传,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设立的。

2022年3月18日,值“全国爱肝日”到来之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疾病科将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齐心协力,消灭丙肝》,为广大市民讲解包括丙肝在内的病毒性肝炎知识,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爱肝护肝”。

时间:2022年3月18日上午9:00

地点: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广医三院门诊楼一楼

主讲专家:广医三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 潘兴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