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怎么计算(儿童肥胖计算)

文章目录:

外媒:如何科学定义肥胖?

参考消息网3月29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3月17日刊发题为《重新定义肥胖:一种不以体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作者是阿扎哈拉·涅托。内容编译如下:

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周刊上的一项研究为定义肥胖这一健康风险因素确定了两个新的类别。

《柳叶刀》日前推出了一份指南,旨在以更道德、更科学的方式处理肥胖问题。事实上,这项研究谈到了社会公正和体重污名化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可能对健康有害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堆积”。如果我们对世卫组织的这一定义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虽然它提到了肥胖导致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但并没有谈到疾病本身的症状和造成的损害。因此,与其说肥胖本身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它是导致其他病症的风险因素。将肥胖划分为疾病的分类方式本身就受到了利益冲突的影响,尤其是与减肥相关行业——比如制药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国际上对成年人肥胖的分类是由世卫组织提出的,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依据。根据这一标准,BMI等于或高于30的人被视为肥胖。BMI的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但是,BMI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839年的参数,由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并被美国的保险公司所采纳,其中的测量对象是白人男性,也就是说BMI没有考虑性别、年龄或种族等重要变量。首先,这是一种带有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色彩的测量方法。它只考虑到体重和身高,仅凭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是体重不足、体重正常、超重还是肥胖,却抛开了身体多样性这一因素。

临床实践中的科学证据表明,BMI不能作为诊断工具。一些研究也显示,根据BMI被归类为肥胖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新陈代谢健康,而被归类为正常体重的人群中,有30%的人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BMI也没有考虑到体重增加有可能是导致疾病的次要因素,如患有库欣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同时也低估了个人的病史。

面对已经过时的BMI分类方法,《柳叶刀》提出了有关肥胖的两个新类别:一是亚临床肥胖症,即脂肪过多,无明显危害,但有潜在风险;二是临床肥胖症,由于过度肥胖而对器官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亚临床肥胖意味着有罹患疾病的风险因素,但不一定会患病。

虽然新的定义已经在致力于解决体重歧视问题,但它仍然采取了以体重为核心的健康衡量标准。如果不采取“不同体形的健康”(HAES)这种衡量方法,有关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就不会改变。我们需要针对所有人的营养学教育,需要营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根本性作用。此外,还需要一种预防性而非干预性的健康方式。如果把重点放在预防上,在很多情况下就可以避免药物介入治疗。

同时,在饮食失调问题上也需要展开更多的培训,因为世卫组织主要关注体重数字或以BMI为基础的衡量标准,但饮食失调问题仍在继续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12岁以下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饮食失调问题。

当然,我们还需要努力改变每个人,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内专业人员的悲观态度。否则我们将继续根据BMI对疾病进行过度诊断或出现诊断不足,而忽视任何体重都不能确保健康这一事实。(编译/王萌)

怎样定义肥胖症?专家表示光看体重还不行,这些指标值得关注……

5月17至23日是全民营养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全民营养周期间,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的“营养守护、健康赋能”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专家表示,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身材问题,世界肥胖联合会将它定义为慢性复发性疾病。在我国,超重患者中有70.7%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肥胖患者中有89.1%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抑郁症、焦虑等。不仅如此,肥胖还会缩短预期寿命。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苗青副主任医师强调:肥胖症的诊断不能仅看体重,还需综合评估身体脂肪的分布和健康风险。目前,常用的诊断工具包括BMI、腰围、体脂率和内脏脂肪面积。BMI的计算公式是体重(kg)/身高(m²),18.5~23.9为正常,24.0~27.9为超重,≥28为肥胖。从腰围来看,当男性≥90cm、女性≥85cm,即为腹型肥胖,提示内脏脂肪堆积,比全身肥胖更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

体脂率与内脏脂肪则是判断肥胖症的进阶指标。体脂率男性≥25%,女性≥30%,可诊断为肥胖;内脏脂肪面积≥80cm²,提示为腹型肥胖。苗青提醒,内脏脂肪过多会直接压迫器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风险。

对于超重和肥胖,我国最新指南倡导“尽早干预”理念,生活方式干预是科学减重的首选和基础措施。不过,对于超重(BMI≥24)伴并发症或肥胖(BMI≥28)人群,经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者,可尽早启动药物治疗。苗青介绍,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例,该类药物在减重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糖、血压等代谢指标。

对于重度肥胖(BMI≥37.5)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减重手术是重要治疗手段。苗青介绍,目前常见的术式包括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等,可实现长期持续减重并改善并发症。此外,内镜胃成形术、胃内球囊术等内镜减肥疗法也已取得进展。

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刘美玲副主任医师提及,中医认为,肥胖是身体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核心病机可概括为“脾虚湿盛、痰瘀内阻”。专家介绍,中医秉持“肥人多痰湿”的整体观,强调通过调理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从体质根源解决肥胖问题。

在中医体重管理体系中,安全、便捷的非药物疗法成为亮点。刘美玲介绍,针灸与穴位埋线可以刺激经络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耳穴压豆是一种无创的“食欲控制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艾灸与小儿推拿能调理脾胃促进代谢,同时避免过度节食影响生长发育。

中医强调“千人千方”,针对肥胖者的不同体质类型,实施精准干预。刘美玲介绍,脾虚痰湿型人群应以健脾祛湿为原则,内服中药(如参苓白术散)配合艾灸脾俞、足三里穴,同时推荐荷叶冬瓜汤等祛湿药膳;气虚体质型人群要补气健脾,中药可选四君子汤加减,日常可食用山药薏米粥,配合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肝郁脾虚型即“过劳肥”人群,可采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并按压膻中穴、太冲穴缓解情绪压力。

如今,上海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或提供体重管理服务。对此,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预防—干预—巩固”一体化服务体系,助力居民实现长期体重管理。通过对辖区居民及在校学生普及八段锦、药膳食谱,从源头遏制肥胖。对于有减重需求的人群,中心运用数字化工具精准评估,并给予针灸、埋线等个性化方案,每月随访监测体质变化。为巩固减重成果,中心依托减脂打卡群、健康档案对减重人群开展长期追踪,并通过“健康之星”评选、中医厨房现场教学等形式,将健康生活融入日常,预防反弹。

此次活动由嘉定区马陆镇人民政府、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监所)和嘉定区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指导中心承办,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公益咨询服务中心协办。

原标题:《怎样定义肥胖症?专家表示光看体重还不行,这些指标值得关注……》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通讯员 瞿乃婴

这几种疾病都与肥胖有关!体重超过这个数,你就危险了!

文 | 阳中医健康科普

编辑 | 阳中医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是不是也觉得,胖点就胖点,反正衣服尺码大一个号而已,没啥大不了?

但现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当你的体重飙过一个“危险线”,不仅腰围变粗,连健康都开始“报警”了!别不信,这事儿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肥胖,究竟能把身体“拖垮”到什么程度?看完你可能会想立刻放下手里的奶茶。

一、体重超标,到底多危险?先来看看“红线”在哪

先别急着对号入座,咱们先来搞清楚一个事儿:什么才算“肥胖”?

1. 你的BMI,决定了你是不是“超标”

BMI是啥?简单来说,就是用你的体重和身高算出来的一个数字,用来判断你是瘦是胖。

计算公式:体重(kg)÷ 身高²(m²)

比如你身高1.65米,体重70公斤:

70 ÷ (1.65×1.65) ≈ 25.7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标准:

BMI 18.5–23.9:正常

BMI 24–27.9:超重

BMI ≥28:肥胖

看到这,你可能已经默默拿起了计算器。如果你已经迈过“28”这条线——危险,真就来了!

二、胖,真的会“要命”!这些高危疾病都在等你

胖不是“可爱”,是“高危”!你可能以为自己只是肉多了点,但身体可不这么想,它正在默默承受一堆你想不到的负担。

1. 你吃进去的不只是热量,还有“糖尿病风险”

是不是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那你可能还不知道:

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强的“推手”!

脂肪多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就会下降,结果呢?血糖控制不住,糖尿病就找上门了。

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伴有超重或肥胖。

你以为平时多吃点甜食、炸鸡、奶茶没事?其实你是在“训练”自己成为糖尿病患者。

2. 心脏:你胖了,它压力山大!

心脏每天都得给你全身“打水”(泵血),你身上的脂肪越多,它就得越卖力。

结果就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统统找上门。

一句话:你胖了,心脏真“累了”。

而且别以为年轻就安全,现在20多岁的“心梗患者”也不少,肥胖是幕后黑手之一。

3. 脂肪肝:你不喝酒也躲不过

很多人以为脂肪肝是“酒鬼”才有的病,可现实是:

现在最常见的脂肪肝,叫“非酒精性脂肪肝”,而它的“亲密战友”就是肥胖。

脂肪堆满肝脏,影响它解毒、代谢,时间久了,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是不是觉得有点后背发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4. 睡觉都能“憋死”?别笑,这是真的!

胖到一定程度,连睡觉都不安全!有个病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很多胖人都有。

你以为自己只是打呼噜,其实是睡到一半突然“憋气”,大脑都缺氧了。

严重的,还可能心跳骤停,直接猝死在梦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惊悚?但它真的就发生在很多人身上。

三、胖不是一天吃出来的,但健康可以从今天开始

别觉得“减肥”是明星的事,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保命工程”。

1. 不是你吃得多,而是吃得“乱”

你有没有这种习惯:

饭点不饿,夜里狂吃?

饮料当水喝,奶茶不离手?

一顿烧烤配啤酒,吃完还来个甜点?

你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太“放肆”。

控制体重的第一步,其实真的很简单:把“油、糖、盐”少一点,把“蔬菜、水、粗粮”多一点。

不是让你吃得苦哈哈,而是别再用嘴巴“报复社会”。

2. 运动,不是为了瘦,是为了不生病

你是不是也总说:“我太忙了,哪有时间运动?”

但真相是,你不是没时间,是没意识到自己有多“危险”。

每天哪怕只走30分钟、做20分钟有氧运动,身体都会悄悄发生改变。

运动不是减重的唯一手段,它更是你对抗三高、糖尿病、抑郁症……的“防火墙”。

3. 睡觉、情绪、压力……这些都在影响你的体重

你知道吗?长期熬夜、压力山大,也会让你越来越胖!

压力大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它会让你更容易囤积脂肪,尤其是肚子上的。

所以说,减肥不只是控制嘴和迈开腿,还得管好心情和作息。

别再熬夜追剧了,你追的不是剧,是脂肪。

四、体重超过这个数,你就要警惕了!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到底多少体重才算“危险”?

其实,BMI超过28,你就已经进入肥胖区了。

但如果你的腰围也超标,危险会加倍!

  • 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也叫“苹果型身材”。

这种胖法最容易引发心血管病、糖尿病、中风甚至癌症。

别盯着体重秤了,拿尺子量量你腰围,更能看出你“健康几斤几两”。

结尾:你胖的不是身体,是风险

胖从来不只是“形象问题”,而是一个全身系统的“健康警报”

你以为是穿衣不好看,其实是心脏、肝脏、血管、胰脏……都在默默“扛着”。

别再拿“我天生易胖”当借口,健康从来不是天生,而是你一口一口吃出来的结果。

从今天开始,别再说“明天再减肥”,你拖延的不是体重,而是健康。

最后送你一句狠话当醒脑剂:

“你现在不控制体重,将来就得靠药物控制生命。”

参考文献

关于肥胖标准与BMI判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说明了中国成年人的超重与肥胖标准,BMI ≥24为超重,BMI ≥28为肥胖。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2006年版)
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指南,是当前中国肥胖诊断标准的重要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