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胖子都是因为这些导致肥胖的,来看看你中了几条
避雷以下这几个导致肥胖的饮食习惯!90%的胖子占3条以上,来看看你占了几条
1️⃣吃饭吃得很快,吞咽式进食
吃饭快没有饱腹感,越吃越多,你不胖谁胖
2️⃣害怕浪费食物,总想把剩菜剩饭吃完
吃得太多对身体并不好,还会造成肥胖
3️⃣喜欢用盖浇饭
肉汁混合大米,还不得多吃几碗
4️⃣喜欢喝汤
广东人每顿离不开汤,减肥后才发现汤里除了脂肪,营养还少得可怜。
5️⃣喜欢吃水果
每次吃完饭都能再炫一斤水果,其实水果维生素含量不高,糖分高的吓人!
6️⃣喜欢喝饮料
喝饮料等于直接吃白糖。现在想想,大部分人能胖成这样,多亏了饮料。
最后想告诉大家,生活化简直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毕竟我们不可能一直吃减脂餐。
多用脑,管住嘴,你就成功一半了。
[干杯]温馨提示[干杯]
虽然减肥,但是也不要浪费粮食哦,吃多少买多少,或者吃多少做多少
肥胖的真相
过去老人常说“胖点没什么,只要健康就好”,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肥胖定义成“病”了。今年国家更是从政策上号召,未来的三年为“体重管理年”。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体重管理呢!2025年《世界肥胖地图》指出,中国41%的成年人肥胖BMI(≥25kg/m²),9%的成年人超肥胖(BMI≥30kg/m²)。在儿童和青少年方面,2025年19%的6-17岁青少年儿童存在超重或者肥胖问题,6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为10.4%。这说明我们国家现在面临严重的人口健康危机。
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胖子出现呢!主要是过去的四五十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从60、70年代的吃不饱,到90年代天天过年大鱼大肉般的生活,整个过程缺少了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的引导,都是失控的饮食。
肥胖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肥胖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建立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胡吃海喝、大量的进食高热量的食物,这个高热量不一定是肉,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碳水,他们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大部分通过节食减重,虽然短时间瘦了,但同时减了肌肉,导致基础代谢下降,免疫下降,得不偿失,这样的节食减重,反复也是必然的。
第三,减体重的同时没有建立平衡的肠道菌群环境。这一点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因为肠道微生物,控制着一半左右的消化和吸收,也掌控者80%的代谢功能,任何解决不了代谢问题的减重都是暂时的。
归根结底:肥胖就是因为吃进来的热量大于消耗掉的热量,消耗不掉的热量在体内聚集,慢慢形成了肥胖。
减重的好处:偏头疼:减少57%,抑郁症:减少55%,假性脑瘤:减少96%,睡眠呼吸暂停:减少74.98%,高血压:减少52%-92%,高血脂症:减少63%,二型糖尿病:减少83%,痛风:减少77%,哮喘:82%的人改善或缓解,能解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脂肪变性:改善90%,炎性:减少37%,肝纤维化:减少20%,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82%,代谢综合症:减少80%,胃食管反流:减少72%-98%,多囊卵巢综合症、多毛症:减少79%,月经失调:近100%缓解,张力性尿失禁:减少44%-88%,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减少41%-76%,静脉曲张淤血:减少95%,生活质量:95%的人得到改善,死亡率:五年死亡率降低89%。
反过来,如果肥胖,那以上这些毛病发生的几率就会增加,几乎所有的胖子上述病症或多或少都会有体现。可以说现实中90%以上的慢性病,都和体重大有关。
既然危害这么多,那减重确实势在必行。
忍饥挨饿节食减肥可不可行?不可行。虽然将每天摄入的总热量控制了,小于基础代谢了,但长此以往必然营养不良、肌肉流失,基础代谢大大地降低,免疫力抵抗力都会下降。
极端饮食减肥。比如断碳水之类的减肥方法,前期减肥效果可能好,但是长期的营养不均衡,对身体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恢复饮食后,反弹也会非常迅速。
三餐不整型减肥。比如不吃早餐,饥一顿饱一顿,导致血糖不稳定,更容易存储脂肪,不利于减肥。
少吃多动型减肥。在营养跟不上的基础上,运动过量,跟节食减肥类似。所以,把握不好“度”,少吃多动就是变相的节食减肥。
有些人吃进来的很少,为什么还会胖?那是因为出去的更少。因为吃的少,吃的不够均衡,就会导致隐性饥饿。有些人只吃自己嘴巴喜欢的,身体细胞需要的没有吃够,就会出现明明吃饱了,可身体细胞缺营养的状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营养不均衡的热量过剩,以及需要的营养不足肥胖型营养不良慢性病。
还有些人是因为脾虚、还有的是湿气重……
如何来减重呢?要掌握:一个原则 三控制。原则,就是必须制造热量差:进口热量(少),出口热量(代谢多)。
第一控制:均衡营养、控制热量(解决进口问题)。适当少吃,每顿四到五成饱(正常人不超过七成饱)。要注意,控制热量不等于节食,要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控制热量” 。
第二控制:适当的运动。过去的老话:“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让体型正常。确实需要适量的运动,一般是有氧运动,体内脂肪进行燃烧,就能协助瘦下来。高强度的无氧运动,虽然能短时间减重很多,但难以持续,一旦回归正常饮食生活,体重又蹭蹭的长上来了。
第三方面:解决代谢的问题,也就是出口通畅的问题。那就是肠道必须健康,几乎所有的胖子,肠道都不健康。肠道,不仅是消化食物和排出粪便垃圾,肠道更是决定着我们的自愈力、免疫力、抵抗力、睡眠、情绪与大脑,还掌管着90%的代谢功能。其次,肝脏也是很重要的器官,必须养护好,所有吃进来的脂肪和垃圾毒素,都需要它来分解,分解不掉,再代谢不掉,不仅慢慢会变胖,还可能毒素缠身。
所以总结起来,任何解决不了代谢的减肥方法,都是暂时的。想减肥,肝胆功能要保持正常,适当做做肝胆养护和清理。肠道保健也很有必要,肠道里的垃圾宿便不能存留过久,定时处理垃圾,养成晨起定时大便的习惯;均衡营养,不要挑食偏食,各种食物都要吃一点,热量(标准健康人群三大产能营养素每天的摄入量:蛋白质每天为70克左右、脂肪每天为65克左右、碳水化合物每天为300克左右)不宜摄入过多,总量不超过五成;也不需要太过焦虑,要相信这些我们都做到了的话,身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能帮我们把体重降回正常。
肥胖是哪些疾病的高危因素,如何科学瘦身,保持健康体重?
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人的体重总要维持在一个标准范围,才能够拥有健康的一个体魄,因此保持一个健康体重特别重要。
一、肥胖是哪些疾病的高危因素?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重大慢性病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已经超过80%。研究表明,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意味着超重肥胖人群已经过半,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的超重肥胖率将超过70%。
肥胖不仅是“胖”,更是一种慢性病状态。大量研究已证实,肥胖会显著增加以下疾病的患病风险:
疾病类型
高风险机制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房颤等
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肿瘤
与13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包括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IARC, WHO)
脂肪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肝炎→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呼吸系统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慢阻肺加重
骨关节疾病
膝关节、髋关节负担增加,易患骨关节炎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慢性肾病(CKD)
生殖系统障碍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男性性功能减退
二、常用肥胖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肥胖不等于单纯体重重,更关键的是体脂分布。常见指标及意义如下:
指标
正常范围(参考)
含义与临床意义
BMI(体质指数)
18.5–23.9 kg/m²(中国标准)
最常用指标,但不能区分肌肉与脂肪
腰围
男性<90cm,女性<85cm
腹型肥胖,与代谢疾病密切相关
腰臀比(WHR)
男<0.9,女<0.85
反映内脏脂肪累积程度
体脂率(BF%)
男<25%,女<30%
直接评估肥胖程度,最准确指标之一
内脏脂肪指数(VAI)
需通过BIA或MRI测量
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抵抗、炎症水平高
腹型肥胖(即使BMI正常)也是重大健康风险。
三、除了体重超标,身体还有哪些“减重信号”?
以下临床表现常提示代谢异常型肥胖,即使体重并不重也要重视减重管理:
1. 实验室指标
- 空腹血糖 ≥ 5.6 mmol/L 或 OGTT异常
- 空腹胰岛素升高(>15 μU/mL)
- 甘油三酯↑、HDL-C↓
- ALT或GGT轻度升高(提示脂肪肝)
2. 临床症状/体征
- 劳力耐受下降、疲乏
- 睡觉打鼾、白天嗜睡(提示OSA)
- 月经紊乱或不孕(女性)
- 血压轻度升高(>130/85 mmHg)
- 脸部或颈后皮肤颜色变深、粗糙(提示胰岛素抵抗)
3. 影像学表现
- B超提示脂肪肝
- CT或MRI提示腹内脂肪厚度增加
四、如何科学减肥,保持健康体重?
1. 保持健康体重的理念,吃动平衡维持能量平衡。
2. 定期测量体重指数,维持健康体重。
3. 通过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4. 合理饮食要做到摄入适量,食物多样化,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5. 合理运动,科学运动,坚持“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6. 超重肥胖者应坚持长期减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
7. 儿童青少年应该从小养成合理膳食、规律运动的习惯。
8. 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宜活动。
9. 提倡安全减重,运动时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受伤,充足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重。
作者:李照
插图:背后闪光
排版: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