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导致胃部息肉(肥胖导致胃不舒服)

文章目录:

胃息肉,罪魁祸首是痰湿!若放任不管,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大家好,我是中医路医生。

胃息肉这个病,总是反反复复,令很多患者头疼。我曾经治疗过一位患者,他患有胃息肉,反复发作已有十余年。这期间,他一直在接受手术治疗,起初症状并不明显,即使有息肉,身体也没有太多不适。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症状也愈发明显。他开始频繁感到胃部疼痛和不适,还伴有恶心、反酸的症状。最近一次手术由于息肉面积较大,对身体造成了较大的创伤。无奈之下,他转而寻求中医中药治疗,希望能通过保守疗法解决问题。

患者自述长期存在胃胀、打嗝的症状,偶尔还会感到疼痛,尤其是进食油腻或寒凉食物后,疼痛会加剧。从中医角度分析,他的症状表现为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湿热痰结、胃失和降。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行气活血、清热除湿、化痰散结,从根本上恢复脾胃功能,改善痰湿体质,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于是在治疗过程中,我为他开具了以百合、台乌、木香、白芍、延胡、黄连、瓦楞子、浙贝、制半夏、六月干等药物为主的方剂。几次复诊后,患者自述胃胀、嗳气等症状已完全消失,我便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改为益气健脾、除湿化痰、活血散结的方法继续治疗。之后患者停药半年,身体无不良反应,复查也未发现息肉再生。

实际上,治疗胃息肉只是第一步,通过调理痰湿体质,还能有效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大家要知道,痰湿体质容易导致肥胖、免疫力下降,影响精神状态,长期不调理还可能引发中风、胸痹等疾病。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及时干预,不能大意。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大家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胃肠息肉原来是这么长出来的

胃肠道作为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受到生活饮食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较的常见的就是胃肠道长息肉。由于胃肠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因此,对于胃肠道息肉,我们不能忽视。了解胃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有助于我们预防胃肠道息肉的发生。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黏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烟:吸烟会增生胃息肉的发病风险,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可损伤胃黏膜,慢性胃发生率明显增加,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另外,有研究认为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较少进食蔬菜类,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风险。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为什么会长大肠息肉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同样与大息肉的形成有关,具体机制未明;

果蔬摄入少:果蔬中含有大量叶酸及食物纤维等有益物质。叶酸在蔬菜及水果中广泛存在,具有保持DNA的稳定性,叶酸摄入不足易促进肠道息肉发生;另外,食物纤维不能被降解,使粪便量增多,稀释肠道内致癌物,促进致癌物排出体外;尚能吸附对肠道有害的胆汁酸盐,食物纤维摄入不足,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泄;

高脂饮食:高脂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转化成次级胆酸,该物质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钙离子可与脂质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皂,抑制脂肪酸和胆酸,对肠道上皮起保护作用;硒可抑制细胞增殖,抑制促瘤因素的作用;抗氧化维生素可抑制自由基反应而防止DNA的氧化剂损伤,保护肠道黏膜;

肠道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其他可导致肠道炎症的疾病,均可能引起肠道黏膜的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便秘:便秘患者可使肠道内致癌物存留时间延长;另外,便秘患者多有服用市场上卖的通便药(如排毒养颜胶囊、芦荟胶囊、肠润茶等),该类药物多含有蒽醌类成分,该物质可增强细胞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还可能导致DNA变异,促进肠道息肉形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肠道息肉形成可能育胃泌素、环氧合酶-2有关。Hp感染可促进胃泌素分泌,而胃泌素可刺激肠道黏膜增生;Hp尚可影响环氧合酶-2的高表达,通过某种途径促进肠道息肉发生;

吸烟: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和物,促使黏膜发生不可逆转的基因改变,促进息肉的形成;

饮酒: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促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肠息肉发生的风险;

同样地,进食较多肉类(尤其是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高脂血症、肥胖等会增加罹患大肠息肉的风险。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大肠息肉;

大家知道了长胃、肠息肉的原因,那么如何预防胃、肠息肉的形成就有答案了:多吃蔬菜瓜果,适当控制肉类的摄入量,少吃腌制食物、油炸食物;少饮酒、吸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科学地治疗便秘;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为什么肠道会长息肉?总结一下:可能是9个因素惹的祸

该切不切,肠息肉5年熬成了肠癌。

60岁的陈先生便秘多年,5年前因为便血到医院就诊,经过肠镜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肠道内有多个息肉,取了一块组织做病理,结果为良性。

医生的建议是,再做一次肠镜,直接切除,再一个方法则是定期复查。

“做肠镜太痛苦了,我不想遭第二次罪!”因为肠镜检查难受,陈先生拒绝了切除的建议,加之活检结果是良性的,后来也一直没有复诊。

眨眼间,5年过去了,因为肚子疼了一个月,陈先生到医院检查,这次肠镜在乙状结肠处发现了一个大小约2*2.1厘米大小的肿块,正是当年的息肉发展而来,病理结果诊断为结肠癌。

如果当年陈先生能及时切除息肉、及时复查,恐怕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一、肠道为什么会长息肉?

肠息肉分为三类:一是肠道息肉病,可以遗传;二是非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小,如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三是肿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大,需要及时控制。

肠息肉的产生和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便秘、熬夜、遗传、肥胖、高油高盐高蛋白的饮食、纤维素摄入量少、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炎症的刺激以及年龄的增大等。

某些肠息肉有癌变的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留意它给我们身体发出的警报,出现肠息肉症状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千万不要像前文的陈先生一样,因为怕痛就不做检查。要知道,患上肠癌所承受的痛苦可比做肠镜大多了。

二、肠道有息肉,身体可能会有3种症状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范学顺表示,肠息肉是发生在肠道的一种凸起性疾病,主要症状有以下三种:

1、便血、黏液便

因为息肉的刺激,肠道黏液会增多,容易导致大便带血,有时候还会带有肠道黏液的症状,血量一般不多。

2、腹泻

肠道出现息肉之后,蠕动速度会变快,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会减弱,使得大便变稀、次数变多,表现出腹泻的症状。

3、腹痛

左下腹或右下腹隐隐作痛,但还能忍受。

如果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如果确诊为需要切除的肠息肉,切记不可存侥幸心理,要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除了肠息肉,胃息肉和宫颈息肉也有癌变的风险。

三、不只肠息肉,3个部位的息肉都建议切除

1、肠息肉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赵喜颖表示,肠息肉越早切越好,无论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肠息肉,癌变的风险都会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只要摘除了息肉,大肠癌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2、胃息肉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冯亚东副主任医师表示,胃息肉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呕吐、便血甚至吐血的情况,要尽早去医院做胃镜检查,若发现胃息肉就要及时切除。

3、宫颈息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何心勤表示, 大部分宫颈息肉都是良性的,但如果长期受炎症刺激或合并hpv感染,良性的息肉也会癌变。因此,如果出现性交出血或妇检出血的情况要及时去做相应的检查,一旦发现宫颈息肉及时切除,并对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排除癌变的可能。另外还要注意,宫颈息肉的复发几率很高,要每年定期复查。

对于我们身上多出来的肉肉,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是有癌变风险的息肉,一定要及时切除,还要警惕复发的可能;如果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那么可以不必过多在意,平常心对待即可。#医生来辟谣##健康明星计划#

参考资料:

[1]《遇到这些息肉、结节、囊肿一定及时切!容易癌变,千万别忽视!》.健康时报.2019.08.20

[2]《长了息肉要不要切?癌变几率有多大?看完你就有数了》.福建卫生报.2021.08.23

[3]《发现肠息肉就要处理》.人民网.2016.09.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